近日,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指出:“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新规一发布,便引发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关注。当时就有不少人预测,特斯拉应该会把Model 3标准续航版价格,下调至三十万以内。
果不其然,特斯拉在4月30日于官方微博中表示:“中国制造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将降低至人民币30万元以内。”
这无疑是针对新政策做出的变相降价。
作为吃瓜群众,大部分消费者的疑问无疑是集中在,为什么以30万作为限定标准?谁的受益最大?30万元补贴门槛究竟拦住了谁?对新能源车市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30万是一道分水岭
门槛为什么要定在30万?先来看看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态势。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下降2.3%和4%。市场占比不到5%,且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至今一直呈两位数的下滑趋势。
这意味着,购买新能源车的人群变少了,相关新能源车企对补贴依赖性较大。
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通常被定义为豪华车型,尽管他们的经济实力更强,但毕竟体量有限。
补贴的初衷是为了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车,服务对象更多是普通消费者,经济型用车才是未来的主流。
所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为避免补贴资金大量流向奢侈消费,结合我国国情和消费水平等因素考虑,将补贴售价压缩到30万以内,保障新能源企业和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可以提升补贴效率,补贴主流产品。其次,有利于新能源车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实现与传统车价格体系并轨。”
2、特斯拉害怕了吗?
对于此次30万的补贴门槛,呼声最大的观点无疑是:“狙击特斯拉”。
毕竟,特斯拉Model 3在3月份力压奥迪A6等强敌夺得豪华车销冠,很大程度上侵占了部分国产车企的发展空间,还获得大量国家新能源补贴。
曾经,进口新能源车不能享受国家补贴这一条规定,就把特斯拉狠狠地拒之门外。如今,这条新规是否有着类似的意义呢?
特斯拉Model 3入门版车型补贴前售价为32.38万,新规恰好使其全系车型均被拦截在了补贴大门之外。不过看似精准狙击特斯拉的30万售价门槛,实际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首先,新规过渡期为今年7月22日,在这之前,特斯拉每卖出一辆车的补贴还是照样领取。
那在这之后呢?目前,Model 3的国产化率为30%。而根据特斯拉官方的说法,今年年中的国产化率将达到70%,在年底之前实现100%,更有可能提前达标。这意味着其成本还能下降27%-34%。
高度国产化给予了特斯拉继续调价的资本,加上电池供应商切换为国内的宁德时代,Model 3补贴前售价降至30万内是很容易就办成的事。
另外,作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市场,特斯拉不至于为了2万多块钱而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消费者。
于是乎,今天,特斯拉变相降价,就来“揩油”了。
3、蔚来笑了,理想哭了
从一开始允许特斯拉来国内独资建厂,国家就是让其充当一条鲶鱼,也没想着限制它的发挥。
但新规的效果,直接助攻蔚来,“打击”理想等造车新势力。
五年之前就坚持换电路线的蔚来汽车,这次终于“押中”了。虽然在售车型售价都超过30万元,但享受到了换电的福利。所以,李斌也没说什么。
但关于新政,李想先后发表两次看法。总结下来就是,给了特斯拉降价理由;以及精准助攻了特斯拉打残了国内的纯电动品牌。
30万新政出台,理想受到的打击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国家在理想和蔚来之间,选择了后者。支持换电模式,抛弃了增程模式,理想成为补贴的弃子,两者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
另一方面,李想为这个政策精准助攻特斯拉所担忧,为国内主打20万~30万的国内新能源品牌抱不平,算得上站在国内新能源车企的角度去表态了。
而何小鹏的态度,就远没有李想那般的悲观。尽管小鹏P7的部分车型也处在了补贴门槛之外,对新规反而是“福神降临”的评判,对市场蛋糕做大利好。
可见,小鹏对P7还是信心十足的,不觉得Model 3的降价,能对小鹏汽车产生很大的威胁。
4、受伤的还是本土新能源车企
其实,这一次最受伤的还是本土新能源车企,尤其是产品定位在20-40万元区间、准备今后两年实现交车的新势力。
过渡期后,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进一步下探,国内新能源车将受到不少冲击。
处于20-40万售价区间的车型,马斯克个人独特的魅力以及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30万内大家都有补贴,为什么不选择特斯拉?
至于超过30万区间,就更没有理由不选择特斯拉了。
如果说广汽新能源等车企还有传统品牌做背书,蔚来等率先量产交付的还能依靠输血维持竞争力,那么即将量产交付、产品定位在20-40万区间的造车新势力,无疑将受到重创。
像天际ME7、博骏iV6、拜腾M-Byte大部分车型售价都要高于30万,没有补贴,对于他们来说是元气大伤。
5、功夫拍案
面对新规,特斯拉即时作出回应,推出精简版车型迎合中国市场。未来,系列车型入门版价格只会越来越低。
30万元补贴门槛的设立,加速了新势力与传统主机厂之间的“洗牌”,优胜略汰,提升国内新能源车整体格局。
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实现自我造血的车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经受市场考验。
适者生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势Auto-First|刘冀然
四五年前,一众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虽然个个都标榜自己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弄潮儿”,但终因滥竽充数的“裸泳者”多如牛毛,引发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以提高造车资质准入门槛的手段予以遏制,而后一大波靠PPT圈钱、圈地的主儿,才算石沉大海。
四五年后,中国车市变了天,伴随着2018、2019年汽车销量的持续下滑,“造车热”的潮水也已退去。若以宽泛的评判标准衡量,目前在大街上能看到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绝对已经算是靠谱的选手。也许是优胜劣汰已足够残酷,政策端靠资质难题“劝退”不靠谱的选手已不再是必须手段,所以曾经不断缩紧的造车资质审核制度如今正在降低门槛。
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告表示,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故决定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具体而言,本次修订共涉及4项调整:其一,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其二,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即提出公示、吊销资质的时限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其三,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其四,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由于此前多数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申请资质往往都“卡壳”在“设计开发能力”的考核环节,此次修订转而强调“生产服务保障能力”的消息,确实算得上对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的重大利好,这意味着新生企业获得造车资质的难度将大幅降低。
受此政策利好影响,新能源汽车板块应声拉升,曙光股份、华讯方舟、金冠股份、合康新能等多支股票涨停,坊间甚至有激动者惊呼,也许造车业将迎来创业热潮“第二春”……
但汽势Auto-First认为,“新造车2.0时代”是个绝对的伪命题。
资质大考虽难,但越过门槛的秘诀终究只是把自己的腿脚不断抬高罢了,真正让造车新势力头疼的,是抬高了腿脚却仍被两块门板抵挡——真正认真造车的企业,即便曾被“设计开发能力”难住,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终究会具备上述能力,真正的考验反倒在于,左有《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制约资质发放、右有资本寒冬限制企业生存两块门板。
2019年1月10日,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提出以省市为单位,综合参考新能源汽车地方消费市场表现和原有资质、产能的匹配情况,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优先清退“僵尸资质企业”后方可继续颁发新的造车资质。然而,一年有余,“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并未见到明显起色,反倒是不少造车新势力曲线救国,通过收购“僵尸企业”的方式获得了“准生证”。
说白了就是,《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这块门板不松动,资质申请的门槛降得再低,资质仍旧发不出来。然而,随着造车新势力走了代工、收购的侧门,又跨过“交付元年”的考验后,真正的难处往往还在于融资。
有声望的缺钱,比如成功赴美IPO的流量明星车企蔚来;不讲究铺张排面的也缺钱,比如奇点;已经造出车的缺钱,比如前途;卡在量产冲刺阶段的更缺钱,比如博骏和拜腾……
“有钱能使磨推鬼”这话一点儿不假,眼看着恒大在车圈不停地“买买买”,面对资本门板,真的求财无方、等钱发工资、建工厂、交付订单的初创车企们,恐怕只剩用头撞门的惨像。
说回资质本身,如前文所提到的,真正完成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早已通过代工和收购方式取得了资质。
以排名前三甲的企业为例,比如坚持代工路线不动摇,放弃自建上海工厂的蔚来;比如早早通过控股中顺汽车的方式,收购资质的威马;再比如一边靠海马代工生产G3,一边靠收购广东福迪获取资质生产P7的小鹏。
可以断定,包括拜腾、博骏等表面“1元”实则“数亿”的收购资质企业,以及小鹏、威马、理想等全部“收购派”在内,在花费重金终获资质后,资质申请的议题绝不会再拿出来多谈任何一句。原因很简单,即便资质申请已不是难事,但花出去的钱已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钱不可能回到兜里。
反观坚持由江淮代工的蔚来,即便资质申请的橄榄枝重新抛出,刚刚投入故乡安徽怀抱的李斌,恐怕连算盘都不用拨一下也算得出,获得资质后重启自建工厂计划所需的巨额支出并不划算——多开些NIO?House,或是对拖后上马的eT轿车平台研发进行投资,亦或是将钱“任性”投入到烧钱颇猛的用户服务体系中,在现阶段,总之都比建厂更明智。
所以,当资质门槛降低,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表情包中绝不会出现微笑,充其量只是毫无波澜或苦笑罢了。
与声量颇高的门槛降低相比,汽势Auto-First反倒更加关注“未生产期限放宽”的条款修订,相比尚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已经获取资质的多家新能源车企将更有可能成为新政的实际受益者。
根据汽势Auto-First统计,发改委共计发放18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包括早期(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发放的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以及江淮-大众等15张资质,以及政策缩紧20个月后,于2019年颁发给康迪、国新、国金的“最后”三张资质。
考虑到在疫情影响下,众多车企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停工或产能受限,且市场停滞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阶段性困难的可能性,加之部分新能源初创车企的产品线过于单一,受市场波动挑战的抗压能力偏弱,将资质政策中原有的12个月停产期限升至24个月,相当于多给这些企业1年喘息自救的机会。
综合来看,在汽车消费下滑态势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提振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形成鼓励新旧置换、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关注企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而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修订,也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良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