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集邦新能源(集邦新能源)

[?亿欧导读?]?比亚迪半导体公司成立,拉开了车市疲软下车企变革的序幕。

文丨闫雪梅

编辑丨何奇

车市低迷,比亚迪意欲通过业务重组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

4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内部重组,正式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在适当时机寻求独立上市。

同日,比亚迪半导体迎来了重大的人事调整,比亚迪原副总裁陈刚辞任,将专职担任比亚迪半导体董事长及总经理。亿欧汽车第一时间同比亚迪内部联系,对方表示目前除以上信息暂无更进一步信息披露。

据了解,比亚迪半导体的主要业务范包括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经过十余年的研发积累和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比亚迪半导体已成为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头部玩家。

事实上,在此次比亚迪半导体公司的独立前已有一些预示。

失之东隅:主业务受挫

销量下跌,利润“缩水”,比亚迪不得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根据比亚迪发布的2019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全年营业总收入1277.4亿元,较2018年下降1.8%,与2018年基本持平,但利润总额较2018年下降超四成,最终为24.4亿元。公司解释主要为行业及政策变化,同时包括本期的研发费用上升影响所致。

自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坡后,比亚迪新车销量直接受损,新能源销量同比下滑了7.4%。

通过其2019年半年报发现,汽车及相关产品和手机部件及组装任是主要收入来源,再者是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而半导体业务的收入等都归为其他收入,占比不足1%。

即便如此,比亚迪所经营的功率半导体业务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根据集邦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IGBT市场规模为153亿元,相较2017年同比增长19.9%。预计到2025年,中国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522亿元。

比亚迪半导体涉及到的IGBT业务是电力领域的核心器件,也是功率半导体应用中广泛应用的半导体之一,按不同电压等级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光伏、家电、轨交等多个领域。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半导体重组后,业务市场将不局限在比亚迪体系内。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开始向竞争对手和有抱负的汽车生产商提供全套电动汽车零部件,以在汽车需求低迷之际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

突破瓶颈:业务重组?

比亚迪半导体的重组为集团其他业务独立探路。

早在2018年,比亚迪就意欲拆分电池业务,计划在2022年前单独IPO。市场被蚕食,比亚迪必须由内革新。曾跻身全球充电电池厂商前列的比亚迪,却在2017年,其国内锂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被后来者宁德时代超越。主要原因是,在汽车电池供应链体系中,比亚迪以自产自用为主,难以突破内部之外的增长空间。

同样,比亚迪半导体想要突破增长瓶颈,内部重组或是最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内部业务重组不是个案。

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华域汽车(股票代码:600741.SH)便脱胎于上汽集团,在1996年A股上市。如今,华域汽车不仅服务于上汽集团,也是北汽、广汽、吉利、长城等中国主流车企的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商。根据其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1440.2亿元,净利润达到64.6亿元。

随着全球车市变革,在焦虑中寻求突破的不仅比亚迪一家车企。

2018年,长城汽车开始将旗下的零部件业务实行独立运营,成立了蜂巢易创、曼德电子电器、诺博汽车、精工汽车四大零部件公司,并且已经突破了闭环供应体系,服务长城汽车之外的企业。

对于比亚迪而言,重组之前,比亚迪半导体在IGBT行业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力。2004年,比亚迪正式组建IGBT研发团队,并于2007年建立IGBT模块生产线,完成首款电动汽车IGBT模块样品组装,2018年底又发布IGBT4.0产品。

今年初,陈刚曾公开表示,比亚迪半导体前几年都是自产自销,支撑自己的汽车业务,现在已经与华为、美的都有合作,从汽车市场拓展到工业、家电、消费类市场。

此外,比亚迪成立了弗迪公司,且由5家公司组成: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分别负责动力电池、车用照明系统、汽车电子及底盘系统、汽车动力总成与汽车模具的研发与制造等。

车市遇冷,车企“变则新,不变则腐”,比亚迪的变革才刚拉开序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周远方 编辑/马媛媛)

1月19日,TCL科技(000100)及其子公司TCL中环(002129)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

TCL科技业绩预告称,预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670亿元-1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TCL中环业绩预告称,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6亿元-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8%-76.2%;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0.7%-97.8%。

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再次出现冷热不一现象,反映出面板、光伏两大周期性行业去年景气度的差异,综合来看,业内研究预计TCL科技在2022年四季度或实现盈亏平衡,但面板业务盈利仍未走出低谷。

面板正在筑底

TCL科技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5亿元-3.5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6%-9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为26.32亿元-27.3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8%-129%。

公告指出,受地缘冲突及新冠疫情等影响,半导体显示行业下游需求不振,产品价格显著低于上年同期,TCL华星全年业绩大幅下滑。为推动行业供需良性,显示产业龙头厂商低稼动率运行,行业库存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处于低位。随着行业整合加速和产能去化,以及下游需求复苏势能增强,大尺寸显示产品价格和盈利将逐步修复。TCL华星坚守经营底线,推行极致降本增效,提升中尺寸和新型显示产品占比,提升半导体显示业务盈利能力。

西南证券电子研究团队报告认为,全球电子产业周期将于2023年一季度退出衰退进入萧条,于2023三季度逐步退出萧条进入复苏。截止2022年四季度,电子产业处于衰退末期。从2022三季度全球半导体库存来看,占比全球半导体产值过半的手机、PC等通信消费电子半导体原厂库存水位处于历史高点,和工业、汽车景气边际更相关的模拟、功率半导体原厂库存水位已连续三个季度回升,逐步接近合理水平。

报告认为,2023一季度衰退幅度可能将收窄,从衰退进入萧条。2023上半年,全球电子产业有望在库存去化、全球宏观需求好转以及低基数背景下实现同比业绩反转,从萧条进入复苏。

具体到面板行业,报告认为,截至2022四季度,供给端的控产见效明显,供需缓和,TV面板价格自9月底起已持续回暖;大陆厂商主动干预稼动率的决心较大,供应链情况在中短期内预计将维持乐观,TV面板价格预计2022年四季度-2023年一季度初不会进一步下调。2023年有望迎来反转机会,由于供需扭转仍需要需求拉动,时间点取决于消费终端真实需求恢复情况。

硅片将进入价格战

另一方面,TCL科技在业绩预告中报告了来自子公司TCL中环的利好。

公告称,受惠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新能源光伏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报告期内,TCL中环巩固光伏硅片的全球领先优势,扎实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积极拓展全球化业务,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收入和利润显著增长,对公司业绩贡献不断提升。

TCL中环在业绩预告中称,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6亿元-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8%-76.2%;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0.7%-97.8%。

关于业绩增长,TCL中环表示: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多次穿越行业周期。2022年,在新能源光伏行业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TCL中环同时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拟以新增注册资本方式收购鑫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股权,实现中环领先与鑫芯半导体在资源、产品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快速扩充硅片产能,加速全球追赶步伐。

但从行业周期角度看,在供需因素影响下,光伏价格已经处在快速变动中。

2022年12月28日,PV InfoLink的数据显示,多晶硅致密料最低价跌至185元/千克。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致密料最低价跌至180元/千克。相比2022年11月300元/千克左右的水平,这样的多晶硅价格已经呈现断崖式下跌。

事实上,多晶硅价格自进入2022年12月后就出现松动,并从根本上带来硅片、电池价格的走跌。

2022年12月23日,两大光伏硅片龙头隆基绿能与TCL中环均发布硅片降价数据,其中隆基绿能硅片P型M10 150μm厚度(182/247mm)报价5.40元/片,P型M6 150μm厚度(166/223mm)报价4.54元/片,相比上次报价降幅分别达27%左右。另外,2022年12月27日,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阳能下调电池片价格,182mm、210mm(150μm厚度)的PERC电池价格分别为1.07元/瓦和1.06元/瓦,较上次报价分别下调19.55%和20.3%。

天风证券分析师孙萧雅在报告中认为,当前硅料产能持续释放,价格进入下行通道。2021年以来,供需错配致使硅料价格持续高企,一度超过30万元/吨。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硅料供应紧张情况开始有所缓解,硅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而硅片产能释放供大于求,或将带来短期盈利向下。

但在价格战中,TCL中环作为与隆基绿能并列的行业“双寡头”之一,具有积累的技术优势,一方面能够在硅料下行中充分放大其非硅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产业技术迭代中,凭借领先优势提高市占率。

综合来看,瑞银证券认为,TCL科技在2022年四季度或实现盈亏平衡,但面板业务盈利仍未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