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焦煤跌近4%迎峰度冬来临,煤价下行能否止步

  近期披露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煤炭、电力上市公司盈利情况呈“冰火两重天”,煤价下降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我国主要耗煤行业煤炭需求总体下降。上半年,国内主要煤炭产地减产明显,进口煤炭持续补充,供需格局整体宽松。下半年以来,国内原煤产量逆转下降态势,恢复增长。业内认为,伴随煤炭消费旺季来临,迎峰度冬、钢铁去库存持续提升煤炭需求,煤炭主要产地、企业将持续增产增供,今年后期煤炭供需预计总体平衡,但也要面对一些不稳定因素。   ●●煤价下跌致煤企盈利下降   伴随今年国内煤炭价格继续回落,煤炭企业营收、利润明显下降,部分企业煤炭销售难度加大。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前三季度外购煤销售量、采购及运输成本增长,抬高营业成本,同时煤炭平均售价下降,造成利润持续降低。   今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已出现“量价齐跌、业绩下滑”现象。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应收账款长期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较大规模,占行业年度利润总额的八成以上,货款回收难度较大。截至8月末,煤炭行业应收账款5293亿元,已连续26个月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较大规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宋梅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企业利润回升,需要煤炭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企业需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煤矿的开采规模,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另外,探索深加工煤炭产品、将煤炭转化为其他产品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提升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还需优化成本结构,减少不必要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部门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应推动建立煤炭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缓解行业内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均衡问题。”宋梅同时指出,简化行政程序、优化监管环境等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也必不可少,这样可减少煤炭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多重因素拉低煤价   回顾上半年,我国主要煤炭产地安监趋严,加之“查三超”等政策实施,上半年煤炭减产效果明显,规上工业原煤产量22.7亿吨,同比下降1.7%。下半年以来,我国原煤产量逆转下降态势,恢复增长。总体看,今年1—9月,我国煤炭产量34.8亿吨,同比增长0.6%。   煤炭产量增幅有限,进口量同比增长,对国内煤炭供应形成有效补充,国内煤炭市场供需格局整体偏宽松。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煤炭进口量创历史同比新高,达3.9亿吨,同比增长11.9%。进口煤较国内同热值煤炭存在价格优势,压缩了市场对国内煤的需求。   除进口煤的冲击外,耗煤行业需求下降也是煤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钢铁行业是煤炭第二大需求行业,其需求下降带给煤价较大压力。宋梅表示,焦煤价格依赖下游钢铁等行业的景气度。今年3月以来,下游钢铁及相关制造业的需求恢复速度及幅度均不及预期,钢铁产品市场价下跌传导至原料端,导致焦煤价格快速下滑。“另外,今年前7个月,建材行业耗煤量较上年同期也有下降,煤炭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   “今年煤化工行业耗煤量维持9%以上增速,是四大耗煤行业中唯一耗煤量增长的行业。新型煤化工在建产能保持一定规模,随着产能持续落地,煤化工对煤炭的需求有所增长。”宋梅表示,煤化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市场的需求压力,但由于煤化工耗煤规模低于其他三大行业,其增量难以弥补耗煤总量的下降,对煤价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   ●●煤企利润提升仍承压   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局面逐渐显现,导致煤价整体下行,但随着冬季储煤工作推进以及政策助力经济修复、重大项目推进,煤炭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随着我国冬季煤炭消费旺季来临,主要产煤省份和煤炭企业将全力做好煤炭稳产稳供工作,预计后期国内煤炭产量将维持高位,今年产量同比有望延续增长态势,全年进口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同时,预计后期我国煤炭供应比较充足,煤炭需求将保持同比增长,煤炭供需形势总体或相对平衡。但考虑到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局部地区、部分时段可能存在结构性偏紧情况。   “虽然煤炭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的温和复苏驱动下呈现向好迹象,但下游产业需求不足依然对煤炭市场造成压力。进入冬季,电力和供暖会推动煤炭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煤炭企业利润。”宋梅表示,但利润提升期望也会受多种因素制约。   “首先,全球煤炭产量有所增加,进口供应增加可能会抵消价格上涨影响。另外,新能源电力供应能力提升,也可能会影响煤炭市场价格。”宋梅进一步指出,“综合考虑些动态因素影响,虽然煤价可能因季节性需求而短期波动,提高煤价可以拉高煤炭企业利润,但不足以显著提升煤炭企业的长期利润。”   日前,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24年11月1日起,召回部分车辆。据了解,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存在动力电池负极端子可能出现破损的风险。   近年来,因电池存在安全隐患而召回车辆的事件已屡见不鲜。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提升,动力电池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在及时发现动力电池潜在问题并快速、全面召回的同时,产业各方也需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和监管力度,并积极开发更安全的新型电池材料,共同护航电动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安全问题频繁出现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汽车制造商因电池问题发起召回。   3月,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由于动力电池内部故障,可能会发生潜在的源自动力电池的起火,进而可能导致车辆起火,存在安全隐患。8月,因存在高压电池短路风险,宝马公司宣布在全球召回超过12500辆Mini Cooper SE电动汽车。其表示,高压电池或高压系统中的故障可能会引发短路,进而导致过热甚至火灾。   “电动汽车作为新兴产品,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不能百分之百提前预判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召回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位电池行业分析师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召回是企业自我纠偏、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通过召回,企业可收集更多产品使用数据,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锂电池性能,为产品改进提供宝贵依据。”   召回事件也凸显动力电池安全的重要性,反映出目前电池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指出,从召回案例看,单个电芯本质不安全以及系统庞杂不稳定,是电芯和系统层面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汽车产业重构,动力系统中的电池十几个指标都满足车辆需求还不太可能,能量密度、充电时间、低温特性、安全性、一致性、成本特性等需要统筹兼顾,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电车电池系统的复杂性远高于燃油车油箱,成千上万个电芯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把好产品质量关   整体看,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高安全性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处于首要位置。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公开表示,“可靠”是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力,只有高可靠才能让用户有保障、行业有发展。他建议,在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下,动力电池行业携手建立可靠性管理和测试方法上的“高标准”,确保动力电池产品的“高可靠”。   “目前车企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整车售价持续走低。电池作为车辆内最贵的零部件,成本和质量管控已基本趋于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极限,再走既要压低成本又要提高质量的路,存在一定困难。”曹广平指出。   上述分析师表示,电池企业需以消费者的安全为首要前提,不能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产品质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起火、破损等安全隐患,是全产业链共同面对的问题,要确保电池生产前材料的一致性和设备、工艺等要求,才能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减少动力电池产品潜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监管也是必要环节。有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安全性管理。   ●●发力技术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除本身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外,电池产品安全也与其本身化学特性相关。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正极在过充情况下容易发生枝晶,即正极材料内的锂离子渗透出来形成树枝状晶体。随着枝晶越来越大,容易穿破锂电池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从而发热爆炸。在此背景下,多家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探索开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化学性能更稳定的新一代电池体系。   以固态电池为例,其采用的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易爆,无液体泄漏风险,且化学活性较稳定,在碰撞和挤压下的稳定性更高,起火概率远低于传统锂电池。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企业释放出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消息。上汽集团5月宣布,将于2025年在其自主品牌实现规模搭载全固态电池,并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宁德时代4月表示,其2027年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技术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挑战,例如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当前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还难以完全满足车辆需求,因此创新出新的电池技术路线显得尤为重要。但新电池与旧电池一样,也需走过小批、量产、试用、降本的发展过程。固态、锂硫、锂空等新一代电池虽然可以克服现有电池的部分缺陷,也仍然会面临规模化生产、降本等挑战。”曹广平指出。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