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技改指向“颗粒硅”?通威股份回应:配套增强棒状硅竞争力,与行业其他技术存实质差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通威股份近期发布的一纸技改公示,引发了行业关注。

  据媒体报道,《乐山日报》于今年2月7日刊登了《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下称《公示》)。

  《公示》写道,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将在乐山市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二期现有厂区内实施“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增年产1万吨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粒状硅中试线。

  尤其是《公示》中的“年产1万吨粒状硅中试线”触碰了外界神经。有媒体分析认为,上述技改项目所提及的“粒状硅”,即为目前与棒状硅共同竞争的另一类硅料“颗粒硅”。

  2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上述技改项目向通威股份方面寻求置评。“通威自主研发的‘永祥法’高纯晶硅生产工艺已应用到第八代并储备至第九代。”该公司表示,“该粒状硅项目为配套增强棒状硅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核心工艺、关键参数及品质管控体系已经形成独立技术路径,与行业其他技术方案存在实质差异。”

  “公司布局该技术是为进一步夯实光伏上游材料的竞争壁垒,通过工艺互补优化成本结构,为产业链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组合。”通威股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

  通威股份是目前业内多晶硅产能、出货量最高的企业。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已超过90万吨,预计2024年硅料出货量为45至50万吨。而根据该公司此前发布的公告,其成本整体处于行业先进地位,多晶硅生产成本已经降至每吨4万元以内。

  不过,由于近些年来行业内多晶硅产能扩张迅速,供需关系急速扭转,硅料价格降至历史低位,业内多晶硅厂商纷纷在2024年遭遇亏损。与此同时,在多晶硅领域,以改良西门子法制备棒状硅与硅烷流化床制备颗粒硅的这两种技术路径之间的竞争,也是当前业内关注的话题。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有关通威股份或布局颗粒硅的传闻并未停息。而此次技改项目所含的“粒状硅”,则再次让通威股份陷入布局颗粒硅的猜测之中。

  “基于棒状硅技术和产品的长期主流路线,不断探索创新和持续优化升级,动态平衡技术的适配性与经济性。”针对此次技改项目,通威股份向记者表示,任何技术的研发均以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为前提。

  不过,通威股份也进一步对记者称:“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及商业机密考虑,具体信息暂不对外披露。”

  通威股份屡次陷入布局颗粒硅技术猜测的背后,是目前棒状硅与颗粒硅两大技术路线对垒的格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年)》指出,截至2023年底,颗粒硅和棒状硅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7.3%、82.7%。

  棒状硅和颗粒硅的阵营也分别以通威股份和协鑫科技为领头羊。业内普遍认为,目前棒状硅技术工艺更为成熟、产品质量更高,而颗粒硅则具备低能耗、低成本的潜力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技术工艺的演进,两大多晶硅技术路线所代表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内或将出现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