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八年前,也就是被视为造车新势力“造车元年”的2015年。当时的新能源车市处于“政策驱动”阶段,行业和资本市场巨大的红利诱惑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造车新势力浮出水面。巅峰时期的造车新势力超过500家,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并不为过。
四年之后的2019年,新能源车补政策落地,补贴标准平均退坡50%,新能源车市开始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这一年也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年”。当第一波流量红利吃完,无法依靠产品和服务产生后续订单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造车新势力倒了下去。
2023年是公众眼里,造车新势力的又一“生死年”。伴随着2022年新能源车市的持续马太效应,以及2023年年初上游锂电池的价格下跌,特斯拉引领了前所未有的一波价格战,新能源车进入以量补价阶段,这一年造车新势力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压力,随时可能倒下。
尤其是近日小鹏汽车发布了2022年财报,至此,蔚来、理想和小鹏这三家登陆美股市场的中国新能源车制造商全部交出过去一年的成绩单。从各家财报释放的关键信息来看,公众所担心的情况,或许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亏损依然是“蔚小理”心中的痛
从小鹏汽车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其净亏损从2021年的48.63亿,扩大至91.4亿。按照交付的12.07万辆新车来计算,相当于去年小鹏汽车每卖一辆车,净亏损7.57万元。
不过,这一系列数字还不是最离谱的。从之前蔚来汽车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其全年净亏损达到了惊人的145.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7%。同样按照蔚来122486辆新车来计算,其每卖一辆车亏损超过了10万元。
相比较而言,理想汽车去年的亏损要少一些,但依然达到了20.32亿元。如果按照交付量133246辆来计算的话,理想每卖一辆车亏损1.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多位理想汽车内部人士向媒体爆料,所有员工2022年终奖不及以往,到手仅有月工资一半,反观去年销量陷入困境的小鹏汽车,其年终奖反倒是正常发放。
同样让公众隐忧的数据还有毛利率。2022年理想汽车的毛利率由2021年的20.6%微降至19.1%,蔚来汽车次之,由2021年的20.1%降至13.7%,小鹏汽车在三者中最差,全年整体毛利率为 11.5%,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9.4%,四季度单车毛利率更是创近两年新低(5.7%)。
如此来看,在新造车企业中的头部玩家中,小鹏汽车悄悄掉了队,当下处境最为“危险”,除了亏损略低于蔚来汽车外,销量、毛利率等诸多指标都不容乐观;蔚来汽车的亏损数字“吓人”,呈现出来的是成本管控在三者中最差,换言之花钱最大方,后续还能否用时间换来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理想汽车虽然无限趋于盈利状态,是目前最有希望在“生死年”活下来的头部新势力,但利润指标出现了下降,依然为其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持续亏损的“魔咒”是什么?
一位在某造车新势力工作五年有余,近期跳槽到某头部自主品牌的圈内人士告诉汽车情报新媒体,“国内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造车新势力却持续亏损,一方面是2022年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侵袭,包括但不限于国补退出、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造成供应链短期局部停摆,再加上整体消费不如预期,诸如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亏损超出预期。”
“另一方面,由于造车新势力属于白手起家,背景大都不怎么显赫,相较于那些在车市耕耘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传统车企来说,它们前期在研发、制造等方面投入了巨额的成本,尤其是蔚来这种布局换电站等重资本投入,更加压缩了车企的毛利率,进一步扩大亏损。”这位圈内人士继续向汽车情报新媒体介绍。
问题是,现在的造车新势力越来越走进一个难破解的“死循环”里了。为了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到所谓的“全栈自研”,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势必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在打价格战,使得造车新势力不能因为研发和成本高企而抬高价格,进而转嫁给消费者,只能自身把成本“消化”掉。
就像那句俗语说的一样,“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现在的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就是这样尴尬的处境。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这位圈内人士从造车新势力跳槽到头部传统车企的原因,当年被造车新势力的高工资吸引而来,但眼下的处境让他看不到希望。
乘联会专家也曾对外公开表示,车企亏损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新能源竞争加剧,盈利之外如何实现生存应当是车企首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赔钱的买卖还要继续干?
汽车情报新媒体创始人、汽车评论员、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副秘书长司爱武认为:造车新势力的商业逻辑不同于传统统燃油车企,好比当初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补贴大战,资本在背后扮演了关键角色,为其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而前期是培养用户习惯、抢市场的阶段,后期用户规模一旦上来,就给以后的盈利带来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继先后登陆美股后,“蔚小理”又在港股聚齐,不排除后期寻求在新加坡上市的可能。面对资本渠道逐渐拥挤,“蔚小理”尽快“占跑道”是必然选择,毕竟造车新势力普遍处于“疯狂烧钱”的状态,只要在资本市场融到大笔资金,就能支撑企业活下去。
另外,互联网盈利模式普遍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以成立于1998年6月18日的京东为例,直到2019年才第一次实现了年度盈利,包括同为电商的amazon,以及优步、B&B等美国互联网公司,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亏损,但它们始终被资本市场看好,并没有倒下,而且现在没有人怀疑它们的盈利能力。
这皆得益于它们的商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前期积累大量的用户,不断投入研发和营销费用开拓市场地位,以寻求未来实现盈利。
不要忘了,据权威机构预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值可能达到每年1万亿元人民币,这已经不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了,而是一座让人眼羡不已的“金矿”。谁能够在“肉搏战”中厮杀到最后,谁就能在这个“万亿市场”上笑傲风云。
所以,有时候亏损只是技术性的,只要自身模式被资本看好,能够持续不间断的收获客户,以时间换取空间,就能活到最后,实现最终的盈利,而这也是造车新势力坚持做赔钱买卖的原因。
造车新势力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曾撰文指出,一是承受来自外部环境、政策、原材料价格、电价、资金等多方面挑战,只有那些能够突出重围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走得更远;二是科技企业进场主导或助力造车,加上新技术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三是造车新势力总体发展在加速、水平在提高,但分化也在加剧;四是造车新势力必须解决盈利问题;五是造车新势力需要不断再创新。
在不少财经、汽车行业人士看来,造车新势力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必须具备长周期作战能力。想要活到最后,就要提升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资金造血能力以及持续吸引客户的能力。
以成本控制能力为例,就对造车新势力提出了严峻考验。2023年1月初特斯拉的无预警式大降价,引领了车市的一波价格混战,但公开资料显示,降价后特斯拉的毛利润仍达到15%左右。而正是基于成本控制和成本创新优势,特斯拉心里有底气,会比其他所有原始设备制造商(OEM)都更好地应对2023年。
不同于特斯拉极致的成本控制,降价也能稳赚大钱,国内这批造车新势力在这波“价格战”中已经有点“招架不住”的势头,“一边烧钱造车,一边亏钱卖车”成了眼下发展的怪圈。更可怕的是,这个奇怪的循环一旦开始就停止不下来。一方面新能源车市的游戏规则决定了只有做到规模效应才能谈未来,另一方面想要做到规模,就只能狠下心来降价咬牙死磕。
如此来看,造车新势力未来的出路,其实在于“关关难过,关关过”,只有闯过了道道关卡,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结语电动汽车时代,造车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如何在产业链条和回报周期都很长的造车过程中“撑”下去,把同行都“熬”倒下,自己生存下来,或许是比眼下是否盈利更大的挑战。成者,王侯将相,败者,被历史遗忘。只不过,眼下部分造车新势力市场份额急剧流失,在资本市场越来越不被待见,或许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接下来,谁会被一一淘汰出局?谁又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情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年疫情画上休止符后,汽车市场也慢慢回到正轨,曾经被多次叫停的国际汽车展览会也将顺利举办,在即将到来的4月18日,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正式启幕。这是后疫情时代的首个A级国际车展,自然变得更加万众瞩目,憋了三年之久的自主品牌和全球跨国车企,也早已摩拳擦掌,希望在这个国际汽车大舞台上秀肌肉。
但是,车企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在竞争激烈的车市环境下,有人愿意砸下重金参加车展,也有人选择退出这场盛会,比如曾活跃于各大展览会的特斯拉就缺席今年的上海车展,与此同时,威马、云度、天际等企业在上海车展的展位图中也难觅踪迹。这些赫然消失于车展的品牌,究竟是缺资金,还是在憋大招?
特斯拉
特斯拉的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车辆的利润也是行业之最,所以企业也有着可观的收益,根据特斯拉的财报显示,2022年特斯拉的总收入达到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更是高达1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00多亿,秒杀全球其他一切的车企,对于这样的一家车企,相信参加一次A类车展的费用还是拿得出的。而这次缺席上海车展,估计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目前特斯拉的车型在市场上已经征战多年,产品周期也到了末期,早已没有新鲜感,而特斯拉也计划推出新款Model 3和Model Y,不过现在只有新款Model 3的谍照流出,从进度来看赶不上这次车展。另外,特斯拉车型的市场热度很高,即便不参展也不会明显削弱市场销量成绩,这种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花费一千几百万参加车展。
当然,特斯拉不参展或许也有所顾虑,在市场上,特斯拉是最受欢迎的新能源车企之一,但是名声越大,遇到的风浪也通常更多,上一届上海车展的维权事件,以及最近一两年的刹车失灵、驾驶辅助系统失效等负面事件,估计都会打击特斯拉继续参展的积极性。
威马汽车
大本营位于上海的威马汽车,也没能在车展上尽地主之谊,至于缺席车展的原因,相信很多人已经清楚是没能成功上市融资,目前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要知道,曾经威马还是处于第一梯队的新势力品牌,与蔚小理三家车企并称为新势力四小龙,2019年上半年晋身新势力销量No.1,并且全年劲销1.7万台,只是排在当年风头正盛的蔚来汽车之后。如今,蔚小理已经各自完成IPO逐渐走向正轨,但是威马汽车的IPO之路一次又一次受阻,甚至频繁曝出高管天价薪酬、工厂停工提产、员工降薪维权、资本冻结等信息。
据悉,曾经威马汽车的融资金额高达350亿元以上,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如今不仅没能顺利融资,甚至陷入生死局,濒临崩盘,根本原因是管理层内部,在建厂、构建经销体系与产品研发等环节中产生大量内耗,以及没有拳头产品和创新技术亮点作为支撑,结果导致威马汽车在市场上高开低走,无缘于今年的上海车展。
爱驰汽车
如果不是因为拖欠工资事件被曝光,估计爱驰汽车已经被很多人忘记。这家诞生于2016年的新势力品牌,发展重心似乎并没有放在国内,而是海外市场,目前爱驰汽车已经登陆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以色列、意大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国家,可以说是出口积极性最高的车企之一。
不过,爱驰汽车在海外市场并没有获得理想成绩,自2020年5月首批车型出口至2022年12月底,爱驰汽车向海外的出口量是6264辆汽车。与此同时,爱驰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成绩也没有达到预期,去年累计销量856辆,今年前三个月销量分别为29辆、26辆、37辆,这样低迷的成绩,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收益。
据悉,为了活下来,目前爱驰汽车已进行了9轮融资,总额已经超过百亿元。但是对于新势力造车而言,百亿资金仅仅能够保证拿一张入场券而已,后续车型的开发、销售渠道的铺设、自研技术的投入、包括人工营销成本等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换言之,缺钱是爱驰汽车当下的状态,估计也是不参与上海车展的重要原因。
恒驰汽车
曾经在2021年的上海车展,恒驰汽车还豪言壮语地表示准备大干一场,并同时发布了九款新车,盛况空前。然而恒大被暴雷后,恒驰汽车的处境越来越不理想,早前还被传出恒大新能源汽车及公司法人被限制高消费的信息,主要原因就是无力偿还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恒驰汽车,缺席今年的上海车展也是顺理成章。
但不否认的是,相比停留在PPT造车阶段的新势力来说,恒驰汽车靠谱很多,首款车型恒驰5已经成功交付,而在4月初,恒驰汽车还宣布恒驰5迎来OTA升级,H-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正式开放。由此来看,恒驰汽车还是想通过恒驰5来改变当前四面楚歌的局面。那么你认为恒驰5能带领品牌走出债务泥潭,并重新出现在车展上吗?
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能者进,弱者退是永恒不变的定律。近几年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大浪淘沙的阶段,弱者会被淘汰出局,强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抱变化者才可以永葆青春,正如今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爱买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