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 正文

华工新能源(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全国共有19所开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化工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化学工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能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掌握煤炭综合利用,了解非煤矿物能源,普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识、实现能源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它利用化学与化工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及能量传输问题,以更好地为人类经济和生活服务。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源的使用实质就是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能源化学因其化学反应直接或者通过化学制备材料技术间接实现能量的转换与储存。

该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和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工业类企业相关岗位,例如化工工程、生产技术、材料研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编辑本段概况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省政府早在1995年开始就通过省长专项基金支持实验室基础建设工作,并在1999年11月正式立项建设,2002年10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2003年初开始进行学科调整,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线设置3个研究方向: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能源战略。2003年9月立项进行二期建设,并搬迁到五山创新园区,根据研究方向布局建立相应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管理。拥有热能工程硕士点,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1]?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1.生物质能研究:资源及能源作物、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燃料合成、固体废弃物能

2.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理论与开发

3.能源战略研究:微能源系统、能源与环境、能源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能源植物选育,利用过程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分布及特性,生长与生物质能利用过程碳、氢、氧、氮循环模拟;生物质气化与燃烧,气化发电,热解液化,高能转化;化学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柴油改性提质及利用,气化制氢;RDF的研究及技术开发,特种垃圾的热解焚烧,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技术设备及系统集成。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研究;探测技术、资源评价和综合判识系统的研究;热力学、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学理论研究;开采理论与技术;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能源战略:能源战略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能源资源、结构分析;能源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能源利用过程的经济、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微能源系统,微流体MEMS,生物传热理论与技术;

编辑本段实验室主任简介陈勇,1993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6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任教,199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8至今任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1至今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洁净煤技术,固体废物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共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专利8项。2001年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2001年首届广东杰出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2002获全国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广东省科学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环保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转化》杂志编委,国家清洁煤燃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学会能源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委员,国家后续能源战略规划编写组成员,国家“十五”863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

编辑本段开放课题简介根据拟定的重点实验室各学科方向研究目标与近期工作重点,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科学基金,对实验室内外本领域研究人员开放,以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促进本领域学科自身的成长。如华南理工大学、湛江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得到了重点实验开放基金的支持,与实验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研究目标实验室根据“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坚持标准,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创新体制;精干队伍,转变机制;改善环境,建设制度;扩大开放,促进联合”的原则,在前期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精神,实行科研——产业——行政——流动四大模块的整体布局,各模块在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采取不同运行机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对人员实行动态定位,其主要内容是全所实行“按需设岗,逐级聘任,竞争上岗,强化考核,侧重绩效,优胜劣汰,动态更新,签约管理”的合同聘任机制;实行相对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目标管理、高酬严考、滚动发展。

实验室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团结、创新、富有活力、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术队伍,已形成了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队的中坚力量,实验室已经成为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