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值爆棚与财富飙升背后,宁德时代的业绩和营收却双双出现下滑,负债总额继续上升。
有一个故事据说广为流传,据美团CEO王兴讲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办公室中曾挂着“赌性更坚强”五个大字,合作伙伴曾好奇问曾毓群,福建人不是“爱拼才会赢”么?曾毓群的回答相当简洁:“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这位出生于福建宁德岚口的商人确实拿下了近年来这盘关于动力电池领域的赌局。
就在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富豪榜列出的前25位的亿万富豪中,榜首不再是一直垄断榜首的吉利汽车实际控股人李书福。今年,曾毓群以158亿美元位居榜首,李书福与长城汽车实际控股人魏建军分别以150亿美元和80亿美元位列紧随其后。
不光如此,除曾毓群外,宁德时代还带着包括黄世霖、裴振华和李平在内的三位高管组团上榜,三人身价总计147亿美元傲视群雄。
然而,在市值爆棚与财富飙升背后,宁德时代的业绩和营收却双双出现下滑,负债总额继续上升。
“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过往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曾毓群总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无限可能。但当欧洲的电动汽车的销售量试图一步步超过中国,LG化学等对手正奋力追赶上时,宁德时代还剩多少可能呢?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如果想要去看看未来,就得先了解过去。
1999年,曾毓群与新科高管陈棠华和梁少康等人一起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Technology?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
ATL公司的定位,就是要做尺寸灵活的聚合物软包电池。此后,曾毓群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通过改进手机软包电池鼓胀的技术难题,在2000年之后的国产手机产业发展大潮中,ATL的电芯的出货量达到了100万枚,成功脱颖而出。
十年光阴也的确磨得一剑,2011年,新能源客车市场规模初现端倪,但由于当时国家法规限制,外资企业无法生产动力电池(ATL被卖给了日本企业TDK集团)。
曾毓群决定再进一步,将动力电池团队完全独立出去。同一年,在曾毓群等人的主导下,宁德时代在曾毓群的家乡福建宁德成立。
此时的宁德,还仅仅是一个鲜少有人知道的小城,但正是曾毓群用这个名字,将这座小城推向了世界。
一开始,宁德时代仍是合资企业,有15%的股权为ATL所有。2015年,ATL将这15%的股权转让给了宁波联创。股权转让完成后,ATL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宁德时代的股权。尽管最早的注册资本仅100万元,但初生牛犊的宁德时代仅用两场“战役”,就跃上了动力电池的历史舞台。
2012年,当时的宝马想为旗下新能源车品牌“之诺”找一家中方的电池供应商合作伙伴。虽然刚刚成立,但因与ATL的关系,宁德时代有着大量的锂电池研发经验;另一方面,ATL为苹果长期供货的经历,对宝马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技术底蕴+高端品牌背书,宁德时代拿下宝马这一大单。与宝马的合作,让宁德时代受益颇多。正是因为宝马对于技术的严苛要求,反过来促使宁德时代不断提升电池的生产及检测水平。
与宝马合作之后,宁德时代走完了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开发、认证、测试的全流程,也为它后续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品牌背书。这是当时唯一一家走入跨国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中国企业。
随后,宁德时代的市场被迅速打开。与此同时,在“技术路线”上,宁德时代也占了上风。
当时一部分人考虑三元锂电池技术难度高,专利被日韩把持,磷酸铁锂电池更易突破时,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也认同此观点,“比亚迪只有做车载磷酸铁锂电池,在世界、在中国才有出路。”坐拥大批磷酸铁锂电池专利的比亚迪轻松靠磷酸铁锂电池打下半壁江山。
只可惜事与愿违,由于补贴政策的变化,比亚迪痛失领头羊地位后才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而率先选择了密度高、体积小,但稳定性差的三元锂电池的曾毓群早已抢占先机。
短短几年内,上汽、北汽、长安、吉利、长城、东风等多家国内车企都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0.8GWh(吉瓦时),宁德时代以2.8GWh的装机量再度排在全球首位,市场份额为25.9%。
不过就在其一骑绝尘时,几起有关明星单品NCM811电池自燃的事件却让宁德时代略显苦闷;与此同时,LG化学也在装机量上给宁德时代巨大的压力;而过去,磷酸铁锂电池被三元锂电池长期压制,直到今年3月比亚迪推出续航能力、安全性更高的“刀片电池”后,电池市场的格局开始巧然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俗话说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那宁德时代的墙还能筑多高?
被追赶的酸甜
有对手是一件好事,能推着自己前进,但对手太强就不知道是喜是忧了。
据财报显示,老对手LG化学第三季度销售额为?3.14?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68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9?亿元),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双双创下史上新高。
LG化学表示,能创下史上最佳业绩的原因有:欧洲主要客户推出新款电动汽车,圆筒型电池销售增加,IT产品供应扩大等等。据悉,LG化学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圆柱形电池,新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此前的5倍,功率是此前的6倍。
今年9月,LG化学曾表示将分立电池业务,在10月30日举行的临时股东大会并获得批准后,LG化学将从12月1日起正式将电池事业划分出去另设一个新公司,新公司名称暂定为“LG?ENERGY?SLOLUTIONS”(LG能源解决方案)。
面对LG的蒸蒸日上,宁德时代方面却并没有给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其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达到了126.93亿元,和去年同期同比增长0.8%,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4.2亿元,同比增长4.24%。但和2019年相比,宁德时代营收、利润的增速下滑趋势就非常明显。在2019年,宁德时代的营收增长率为54.6%,利润增长率为34%。而在三季度财报中,宁德时代营收增长率却下滑53.8%,跌至2019年的一半。
而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两年来,国内电池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受新补贴政策影响,电池企业盈利能力也在持续下滑。其次是受到金属钴、锂等上游原材料的涨价,进一步提升了电池企业的运营成本。据猎云网数据,由于市场短缺,金属钴原料在2015年至2018年,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了230%。
此外,随着LG、三星SDI、松下等知名电池企业重返中国市场,让本就供应紧张的上游原材料更吃紧,使得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外,虽然从2014年开始,宁德时代就以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开始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随着LG、三星SDI的频频发力,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拓展受到阻碍。
2017年,曾毓群曾在内部信中写道:古人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消极、短视的行为最终带来的一定是事业的失败、人生的失败,而集体短视会影响公司的进步最终造成公司的失败。
所以很快,宁德时代就开始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
“宁德时代将在年底量产‘不起火只冒烟’的电池。”9月29日,曾毓群在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该电池将在年底应用在部分车型上。曾毓群称,这一新电池,将直接解决电池高能量密度和稳定性难以兼容的痛点。“即便一个电芯起火,整个电池包只冒烟,这是直接解决痛点的方案。”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曾毓群对今年几起电池自燃事件的一次回应。但更多的是,随着国内电池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宁德时代也开始通过整合产业链、开辟新市场的方式,来寻求新的破局之道的一次开始。
需要新故事
宁德时代还能坚挺多久?
这已经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道必答题。毕竟车企永远不可能将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就曾表示,大众在新能源上游的布局会考虑多家供货商,虽然其入股国轩高科,但并不是唯一的电池供应商。
“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在变化,不可能电池企业来控制整车企业,整车企业也会去造电池,不会完全去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也可能会用一部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他认为动力电池会像发动机一样,作为核心部件在未来会被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自主生产。事实上,国内也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宝马也表示,虽然自己不生产电池,但需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在慕尼黑建设了自己的电池研发中心,而电芯生产则交给宁德时代来完成,但主导权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近年来宁德时代加快了转型步伐,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宁德时代对外投资了34家企业,其中涉及储能系统的至少有6家,占比近五分之一。按年度来看,宁德时代在储能系统领域布局的企业数量在逐年递增。
宁德时代2019年财报显示,其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和锂电池材料。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产品含电芯、模组/电箱和电池柜,可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储能系统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占宁德时代同年总营收的0.6%、1.3%左右。
除了一直布局的储能系统外,2020年以来,自动驾驶、车电分离成为宁德时代的全新投资方向。
宁德时代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投资偏向于商用车领域。例如在2020年上半年合资成立的河南跃薪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动化无人矿卡和无人矿山技术研发等;宁德时代最近投资的赢彻科技,则专注于自动驾驶卡车网络运营。
车电分离方面,宁德时代在今年8月份与蔚来汽车等股东成立了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探索“车电分离”商业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显然,这些都已是宁德时代下一步展开博弈的重要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的名字还一度出现在了蚂蚁集团招股书里。
据悉当时宁德时代拟出资7.87亿元参与蚂蚁集团的战略配售,约为蚂蚁集团0.037%的股份。同时,蚂蚁集团也将宁德时代定义为“与发行人经营业务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愿景的大型企业或其下属企业”。虽然蚂蚁集团在离成功上市仅有“临门一脚”的时候被叫停,不过两者之间也早有往来。
在去年7月,宁德时代与蚂蚁金服已经在车电分离领域有所合作,共同投资哈罗出行旗下的哈罗换电,试水二轮车的换电市场。目前,宁德时代在该公司持股比例达21.68%,为第二大股东。
今年9月,蚂蚁集团联手宁德时代,以及联手鱼跃医疗、南洋商业银行、国泰世华、千方科技和中国华融发起成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蚂蚁集团是大股东,出资40亿元,持股50%,宁德时代持股8%。
毫无疑问,宁德时代已经开始加快扩展业务,与产业上下游进行更多合作共担风险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过往种种总让人回忆起在2018年6月的宁德时代上市酒会上,曾毓群曾心怀激动地唱了一首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历经多次电池产业的巨变,宁德时代只有比别人再快一步,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外,但在所有的未知中,如何能迎来高速增长,无人知晓。
文/匹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三篇文章看懂宁德时代,此为开篇。
谈中国新能源 汽车 ,宁德时代是绕不过的话题。
这家公司有如石猴,横空出世,短短几年,从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做到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宁德时代,已经市值千亿。
1991年,索尼就发布了第一款商用的18650三元锂离子电池。2008年特斯拉交付第一辆Roadster,用的是松下的NCA圆柱型三元锂电池,高密度的NCA 圆柱型 电池至今中国仍无法量产,可见日本技术之领先。
韩国的三星SDI、LG、SKI,无论技术还是资金优势,都实力雄厚。
即便中国的比亚迪,也不容小觑,否则如何赢得股神巴菲特之侧身。
宁德时代如何在巨头们的眼皮底下创造这个奇迹?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世界第一的地位能否稳固?即将面临哪些挑战?宁德时代和日本有没有关系?
顿牛将用三篇文章一一道来,先从身世开始。
1)ATL新能源 科技
日本TDK集团全资子公司香港新科实业(SAE)成立于1980年,是一家新材料公司,在东莞设立多个工厂,主要生产硬盘、磁头、数码录像机等,产品供应给三星、东芝、富士通、日立、西部数据等国际数码巨头。中国数任国家***及两任香港特首均曾到访,新科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曾毓群、梁少康和陈棠华均曾是新科高管。
1999年,曾、梁、陈三人辞职创业,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叫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公司,简称ATL,ATL第一个工厂设在东莞——东莞新能源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满腔热血的曾毓群,带着热乎乎的现金飞到美国,向贝尔实验实购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授权,此前,贝尔已经将这项专利授权给了20多家公司。然而,经过研究团队测试发现,这种聚合物锂电池有一个致命缺陷——反复充电后容易胀气鼓包变形,产品有爆炸的可能。咨询贝尔实验室,对方表示这是产品特性决定的——无法解决。
此时,250万美元创业资金所剩无几,产品却无法量产,摆在他们面前的选项只有一个——攻破这个难题。
曾毓群曾在SAE任研发总监,ATL是个技术创业团队。经过不断尝试,问题被定位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通过改进电解液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在20多家购买贝尔实验室授权的公司中,ATL是首家、也是目前唯一将该项技术成功产业化的公司。
在ATL量产之前,锂离子电池都是以日韩为代表的 圆柱型 和方型硬壳电池,这种电池很难轻量化,形状难以定制。软包聚合物锂电池则很容易做到这两点,适合应用在各种小型化的电子产品中。这个差异化竞争策略,在ATL日后的成功中功不可没。
之后的故事,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ATL于2001年累计出货100万颗电芯。
2004年美国一家消费电子企业找上门。他们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的打入了这家企业。ATL没有想到这家企业的量那么大,第一次为某款MP3供货,就一气做了1800多万个。
这家公司叫苹果。
顺理成章,ATL于2007年成为iPhone供应商,订单如雪片飘来,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ATL客户名单越拉越长,包括了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董长张毓捷某次采访说:“全球一些数码品牌几乎都采用过ATL的产品”。2012-2016年,ATL连续5年聚合物电芯出货量全球第一。
2016年,韩国政府不顾中方反对,执意把萨德部署在韩国星州基地。同样是2016年,三星Galaxy Note7手机发布一个多月,便发生三十多起因电池爆炸和起火事故,三星公司确认没有任何一例和ATL有关,由此名噪业界。
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一面,这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最终为中国锂电池行业送了一份大礼,后文再叙。
业务风声水起,扩张迫在眉睫,资本的故事粉墨登场。
1999年ATL进行A轮融资,风投机构是汉鼎亚太;2003年B轮融资,金主是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2004年凯雷追投了C轮。
大概2004年,凯雷投资在ATL的一名董事去比克电池参观,发现比克电池的成本比宁德时代更低,心生退意。于是。2005年三大股东提出要撤资,ATL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人,最终,三位创业者的老东家——日本TDK集团以一亿美金收购了ATL的100%股权。
由此,ATL从一个100%的中国企业,变成了一个100%日资企业。
为什么ATL管理层会把自己手上的股权也出售给TDK,令人费解。三个创始人离职创业,好不容易实现赢利,成为苹果核心供应商,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把股权全额卖给老东家,打工成瘾还是另有隐情?他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交易?是一个谜。
让顿牛猜的话,或许是三位创始人对于控股权的意见不一,干脆卖掉,化解分歧。
股权更替,为曾毓群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埋下伏笔。
2)CATL宁德时代
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政策支持新能源 汽车 产业,ATL管理层嗅到了机会,决定成立动力电池部门。当时因法规限制,外商独资企业无法生产动力电池,曾毓群主张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但ATL内部意见不一。
2011年,曾毓群与黄世霖(时任ATL研发副总,负责车载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研发)牵头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CATL)。ATL母公司日本TDK曾短暂持有宁德时代15%股份,后于2015年转让给另外一家中国公司宁波联创。
ATL创始团队把100%股权卖给日本TDK令人费解,日本TDK在2015卖出腾飞在即的宁德时代15%股权,也一样不符合常理。
这中间有什么故事,是另一个迷。
至此,宁德时代(CATL)成为一家100%中资公司,ATL则是一家100%日资公司。
两个公司法律上完全独立,总部都设在福建宁德,管理层都是中国人,业务上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信未来两个公司还会有新的故事。
2012年,华晨宝马为其即将于次年发布的新能源 汽车 “之诺1E”寻找电池供应商。有着ATL技术背景的宁德时代吸引了宝马的注意,宝马提供了一份700多页的德文动力电池生产标准,这让宁德时代当时有些犹豫,担心太过复杂。啃完宝马700多页的德文技术要求文档并全部满足后,宁德时代成为了宝马的核心供应商。为了帮助宁德时代生产出宝马想要的电池,宝马一位高级别工程师在宁德待了两年多。之诺1E虽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跟宝马的合作提升了宁德时代的技术标准。
得宝马之提携,宁德时代在江湖上站稳了脚跟。“宝马电池供应商”的旗号,让宁德时代的客户名单很快加上了北汽新能源、吉利、长安、长城、上汽、宇通等。
这一次合作,对宁德时代的意义,日后被宁德时代反复提及。
之后的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爆发式增长,宁德时代凭借优异的电池性能和稳定的品质控制,从一个新公司做到2018年中国市占率41%,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占率才20%。
取得这些成就,只用了7年。一个锂电池霸主的身影愈发清晰。
宁德时代的成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7年时间为何没有受到日韩的电池巨头的围剿?
哪些因素在宁德时代的成功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成功的基因能否延续?
请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