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四季,四季不同天,但每一个季节都有生命的光华。
人到中年,是风雨过后的彩虹,虽饱经沧桑,但依然色彩斑斓。
人到中年,责任更大,路途尚远,时间留给我们犯错的机会越来越少。
人到中年,最忌三种病,方显从容稳健。
好为人师
孟子曰: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
每个人都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了不起,从而获得虚荣与满足。
人到中年,尤其会犯“好为人师”的毛病。
而豆瓣里的“后浪们”甚至总结说:“中年人最大的油腻之一就是好为人师。”
人到中年,年近不惑,总觉得自己走过了一些路,见识了一些风景,积累了一些经验,懂得了一些道理。
于是不免以“前辈”自居,总想苦口婆心“教你做人”,总把“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当成口头禅。
《涅盘经》云:
“ 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但却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过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至于他人,能给他们提供些许帮助,在他们歧路彷徨时,能静静地陪着他们就好。
所以,人到中年,能克制住自己“好为人师”的欲望,便是最该懂的道理。
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成熟的人,越懂得谦逊。
死要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拔住了辫子一样,纲举目张,全身都跟着走动。”
中国人爱面子,中国的中年人尤其爱面子。
人到中年,在很多事情上看似看得很明白,却也最容易犯糊涂。
很多中年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在这个年纪“混得还不错”,于是最怕在别人、特别是在同学、朋友面前“露怯”。
为了“不露怯”,为了显示自己的小有成就,于是便喜欢大包大揽:吃饭争着买单,抢着帮别人办事……
于是就常常让自己陷入一种“骑虎难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窘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资源和身份。
就像一个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
这或许是中国人爱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人到中年需明白:人生最不值钱的,就是所谓的“面子”。
越没有出息的人,才“越要面子”。
亦舒说:
“ 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用的东西。
当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发沉重,越发让你寸步难行。”
人到中年,活了大半辈子,是时候给人生做些减法了,别让面子拖累了自己。
就像《霸王别姬》中说的:“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油腻圆滑
人到中年,最易陷入“油腻圆滑”的“怪圈”。
所谓油腻,一是身体上的油腻。
人到中年,无论事业是否有成,都会由青年人的清俊挺拔变成中年人的肌肉松懈、大腹便便、满脸油光。
但最可怕的还是心态上的油腻。
经历了青涩少年、莽撞青年之后的中年人,见过了世态炎凉,阅过了人情冷暖;
品过了酸甜苦辣,上有老,下有小,开始变得成熟、圆滑,甚至还有些虚头八脑。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刚从岩石上剥落下来的石头,粗糙,棱角分明。
随着岁数渐长,经历的事多了,身上的棱角会渐渐磨平,最终,会成为一块光滑的石头,而且上面还长满了滑溜溜的青苔。
即便如此,中年人也不应该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因为人到中年,不是只有“油腻”这一条路。
中年人可以“圆滑”,但不应该“油腻”。
人到中年,贵在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进退有度,不攀附,也不将就,让自己如鱼得水。
人到中年,外圆内方,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书”,原文有删减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