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强国 强种 强身 —— 走近近代“中国体育之父”张伯苓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大师们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世之阴影。作为“先行者”,他们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作为“拓荒者”,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铺路者”,他们一手托着“国格”,一手托着“公理”;作为“爱国者”,他们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 希望师生、家长们能静下心来,深读《大师》,感受大师们的思想、精神,窥探中国百年社会之变化,这对人格、眼界、思维模式都是一次洗礼。希望同学们能在繁忙之中寻得一隅,学习大师们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延续大师们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和奋斗,继续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的道路,把博雅精神融入其中,做有大胸怀、大智慧、大爱的七中人。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张伯苓曾向学生发出爱国三问。他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教育体系,被称为“南开之父”“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这期我们走近《民国大师之张伯苓》,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一、共绘同位大师 二、共写一篇心得 学生感悟 中国不亡,吾辈在 ——纪念南开之父张伯苓 2022级学生王侨禾 “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刀刃舔舐过少年的脊梁,托起万仞山河。 从心怀救国之志加入北洋水师,到威海卫之战见证晚清思想麻木;从戎马关山北到树人桃李村——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跨越时空的距离,用心血浇筑出育人的果实,润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 他面对敌寇入侵而深省,弃武从文,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而这也成为他践行一生的座右铭。 战火纷飞中,他不惧艰险,强忍悲痛,几迁南开保留教育的火种生生不息,为中国孕育了无数人才。而在战后,则毫无保留地将所有财产捐献国家,对子孙后代则坦言:“留德不留财!” 中国,是他深爱的厚土;南开,是他精神的传承。 当代青年应当砥砺前行,志存高远之志,将先人烈士的精神薪火相传,才算不愧一生。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0级学生许伊然 今日,应学校要求观《大师》一片,感触颇深,故借此随笔聊以抒怀。 先生们生活在的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是人命若草芥、众生无公理的时代。有少女坐大轿,嫁得却是只公鸡。有孩童头插草,只为一口饭吃。极目远望,茫茫大地上无一人不是人,却又无一人是人。正如鲁迅先生书中写道:我翻开历史⼀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这两个字是“吃⼈”!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他们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举着火把探索黑暗的人,他们靠近了深渊,亦凝视着深渊。这些教书先生妄想着以一己之力挑战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制度,妄想着将人们被关在铁屋子里的思想解放。他们直面着深渊、亦在征服着深渊。他们于狼烟烽火中兴办学校,于颠沛流离中传播教育。抗日战争也好,内战也罢,教育理想之船一直向前,永不停歇。 先生们实乃英雄是也。何为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没有摧毁不了的英雄,有的只是中国人的荣耀与骨气。他们不是神,一介凡人而已,他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他们会疼,会伤,会怕。但即使再怕,再不舍,再苦,他们也依然选择了这条长满荆棘、注定溢满鲜血的道路。而这,才真正化作绝境里迸发的民族精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从容赴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苟且偷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们每个人都是干柴烈火,是从木柴里给自己和同胞们松绑的太阳。孤星燃雪,来日方长。 每个时代都会有被拓上独属于这个时代烙印的英雄。思想解放时期的陶行知,闻一多,鲁迅……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科技工业发展时期的钱学森,杨振宁,林俊德……当代的袁隆平,陈祥榕,肖红军……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英雄,就算没有陶行知,陈祥榕,肖红军,也会有千千万万的像他们一样的中国人站出来为中华民族九死而不悔,这些人,或是你,或是我。 当时看着那伤痕累累,满目荒唐的土地,先生的心里在想什么?我想是心疼吧。这些辛酸和苦楚,成为了先生勇往直前的决心。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真真切切的在长大的时候,是在初三上学期。那一年恰好学到了中国近代史。寥寥几页,却字字诛心。我以当时不甚成熟的少年意气一遍又一遍的问着为什么,也不知是在问谁。那些洋人用着从中国汲取到的智慧在中国的土地上侮辱、屠戮着中国人民,而我们的战士却用着上世纪的冷兵器在火枪、大炮下挣扎。山河破碎,马革裹尸。这大概是怜惜吧。 我们的国家,她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磨难中丧生,滴滴鲜血染成了五星红旗的鲜红。面对敌人,她是持锋利尖刀的勇士;面对罪犯,她是秉持正义的审判者;面对她的人民,巍巍城墙上,青灯古佛旁,她是威严的老者,给人以远古的震慑,却又因一脉骨血而包容祥和。一条大河,稻花两岸,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她是温柔的母亲,爱抚着她最最亲爱的孩子。而回望过去她受人欺凌她伤痕累累,她又像是一个孩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疼爱与关怀。 血溅残阳信字归,旗卷掣翻穷风催。 前世英雄今尤在,纵横厦幸没义灰。 松柏至死心如铁,揕胸痛饮肝胆泪。 浩荡山河盛世安,彻古长歌千万岁。 仅以此篇,致敬大师,致敬英雄。 家长感悟 《大师》张伯苓观后感 2020级学生李子豪 张伯苓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五十余年里,张伯苓以毕生心血构建了完好的南开教育体系,他所创立的南开学校名师荟萃,办学立意高远,从中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南开学校对学生有着严格的品德教育。张校长对教育、对中国人真是太了解了。比方他谈道:"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私德并重。我国人素重私德而于公德则多疏忽。'多少年过去了,国人进步有多少呢?举目四顾,心惶惶然。革命尚未胜利,教育仍需努力。张伯苓说:"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要爱师长爱同学,还要爱物。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 重视学生的素养教育 张伯苓特别重视学生素养的培育,鼓舞学生进展自己的独特特长,当时的南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就连当时的南开女子中学,也开设了如学术、摄影、演讲、书法、绘画、歌咏、刺绣等课程。"学生'就是要"学会生活',学校也应当教会他们这些生活本事。可有时候,学校会教学生高深的数、理、化,然而却没有教他们一些生活中的学问。学生假如没有课外兴趣,下课后、放学后不知道要干什么;没有学习过生活常识,不会动手做生活中的小事。其实这些也应当是素养教育应当包含的。 高度重视体育 张伯苓先生特别重视体育,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力促刘长春参赛奥运,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张伯苓在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南开的"三点半'精神,即使用如今的目光来看,也是相领先进的。 有人说,在中国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只是孩子,更在于家长们。作为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你在跟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你必须同时实践这些道理。真正对孩子树立言传身教的良好榜样。 学以抑愚 学以救国 2020级学生李松宇家长 在学校的组织下,这周末我和孩子一同观看了《大师张伯苓》,学习先贤的教育理念,感受大师的魅力。 张伯苓先生出生在晚清的一个秀才家庭,幼年因家道中落,无力延时就学,曾入同族人张竹坡家馆就读,后又转入刘先生办的义学读书。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但这并没有成为张伯苓的终点。伴随着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没。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地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后来,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回国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堂,后来又进一步创办了南开大学。他认为:“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 张伯苓先生独特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他不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他认为要解决国人体质羸弱的问题。就必须重视体育,正如毛泽东所说,教育,就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张伯苓又进一步认为美育是对一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当下我们的教育理念,总是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我们似乎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教育?伴随着应试教育分数的搞笑,我们似乎总是在一昧地重视孩子的分数,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学习应当是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庆幸为孩子选择了郑州七中,王保军校长所提出的博雅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氛围中,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从合唱比赛到运动会,从师生共读一本书到太乙拳的校本课程,无不彰显了七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博雅教育理念。 张伯苓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以抑愚,学以救国。华光一瞬,流表千年。学习张伯苓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博雅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希望孩子在博雅七中的时光可以更好地领悟到博雅教育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在未来报效社会国家! 教育兴国 ——张伯苓校长 2020级学生万昱麟家长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张伯苓“爱国三问”,句句振聋发聩。 这“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担当。发问声已过八十多年,犹在耳畔,醍醐灌顶。中华文明古国,国民怎能妄自菲薄,“各人尽各人之事,合则即一国尽一国之事矣,何事不成!”张伯苓把爱国情怀融进骨子,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无公德心,何谈“为爱国家,为爱世界”?他要求学生“允公允能”,以“公”化私、化散,以“能”去愚去弱,塑造学生品性,打磨情系万民的栋梁。这样,成就了周恩来等一批英才。 读书不活,何谈引得源头“活水”,学以致用? 身体素质不行,又何谈成才? 他倡导美育,主张“寓教于乐”,重视戏剧、音乐等科目。世界大舞台,学校预备场,演的是戏剧,听的是音乐,激励的是一代人青云壮志。他使学生深谙“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道理,“三点半,操场见”成南开学子口头禅,走出校园后“文能以笔为器,武能驰骋沙场”。 他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教育体系。今天,当我们重温张伯苓教育思想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它的鲜活性。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现代教育的开启、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知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张伯苓和他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是民国教育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他以其无私奉献的教育家人生,为万千桃李树立了典范;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国近代历史;他从平民中走来,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立起教育家的丰碑。仅以“大学校长”或“教育家”这一身份来称呼张伯苓先生,实无益于深刻理解这位在近代史上颇富贡献与传奇性的人物。 张伯苓是奥运会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在中国体育事业尚未起步的时代,他便对我国的奥运事业抱有很高的期望。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他毕生的梦想。在1907年天津城市运动会的颁奖典礼上,张伯苓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那是一个让今天中国人依旧难以忘怀的声音。张伯苓老校长是一个将“教育救国”作为毕生的信念爱国者,是一名有预见性、有行动力的开拓者,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百年前留下的话语如今仍然振聋发聩,具有很强的警醒与指导作用。 教师感悟 《大师》张伯苓观后感 英语组老师李明 张伯苓先生说:教育是我青年时期的志愿,中年时期的生命,老年时期的安慰。张伯苓以其无可复制的定力和信仰,谱写了醉心教育50年的风雨人生。他所呕心沥血的南开哺育了梅贻琦、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叶笃正、刘东生等一代代优秀学子的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立德树人。南开创建伊始,张伯苓即明确提出了学校要“以德育为万事之本”。为此,他还与陶行知有过一次论点交锋。张与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都是杜威的学生,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1925年,陶行知受邀来南开讲演《教学合一》,提出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师不只教学生学,也要自己学。当时主持讲演会的张伯苓即兴发表看法,认为陶的理由不完整。他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行。陶行知听后豁然感悟,于是把“教学合一”改为“教学做合一”。但是张伯苓依然认为“教学做”不是他主张的“教学生行”。张伯苓明确提出:我所谓的“行”,不是教学生把书本学的知识实地练习一下,而是“行为道德”。他说:现在社会变迁很大,只重物质,不重道德。有人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以丝毫不顾。我们必须极力矫正,“学行并重”。“‘行’些什么呢?简言之,就是行做人之道”。也就是说学生既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的道德,注重人格的养成。这就是张伯苓道德教育的真谛。他把道德教育提到培育人的支配地位,视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强调“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识教育,更要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南开的道德教育有自己一套教育方法。从学生早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规范入手,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做人的根本道理。张伯苓亲自主持学校的“修身课”,每次都是他亲自作报告。他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执行。南开一直把张伯苓撅烟袋的故事传为佳话。他为教育学生不吸烟,就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袋杆,扔掉了自己的烟,从此一生再没有吸烟。 在南开中学,张伯苓喜欢清晨去学生的洗脸室,教农村来的学生使用牙刷,他还常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吃饭。周恩来回忆道:“我小时候,到张校长家总是给我贴饼子、熬鱼吃。”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家境不富裕,常在校外小摊吃一碗白水煮豆腐充饥。张伯苓得知后,免除了他的学费。后来周恩来领导五四运动被捕,出狱后张伯苓用“范孙奖学金”资助其赴欧留学。 张先生反对学生死读书,要求学生“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他吸收了西方学校的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的教育精神,鼓励学生在校内组织社团、办报纸、编刊物、演话剧、演讲、体育比赛,进行社会考察等活动。南开的话剧和体育运动驰名全国。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认社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意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开学生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建立起最初的现代性人格和社会担当精神的。 他的“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在“公、能”教育的宗旨下,他重体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学实验,还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把办学的宗旨概括为“公、能”二字。“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南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后来的8年抗战,张伯苓和南开受尽艰难,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一个日本中尉在回答外国记者时说“南开是一个很可怕的抗日基地,不能留,必摧毁。”34年苦心经营的学府短短三天沦为废墟,接着是四子锡祜在战中遇难,使张伯苓身心憔悴。然愈挫愈勇的张伯苓在蒋介石“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的许诺下,在战火纷飞中让南开重立。 张伯苓在总结他的教育人生时说过: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生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这是张伯苓为其一生从事教育写下的有力注脚。是他把“信仰”变成一生的“教育坚守”;是他用从不稍减的“兴趣”演绎了一生的教育生涯,谱写了南开的辉煌。 身处“黑暗”,却直面人生 语文组老师李京燕 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 ——张伯苓 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他们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张伯苓先生有一种感动、震撼,让我不得不反思,甚至惭愧。他为了近现代教育的开启、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对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刻,是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的。这个片子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的完美的契合,中国教育家的完美的形象。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张伯苓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与严修),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从短片中我能感受到张伯苓对学生有着严格的品行教育。比如他谈道:”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无私并重。我国人素重私德二对于公德多疏忽。“辗转百十年,国人有多少改变呢?举目环顾,心惶惶然。革命尚未成功,教育仍需努力。张先生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今天的南开中学依然奉行先生的理念。真的是德为人本,做事先做人。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首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的重任落到实处,落到教育学生中的一点一滴中。让学生们懂得坚守和发展“仁义礼智信”,让他们有爱国情怀更有报国行动,让他们爱自己,更爱国、爱家、爱所有人,怀着感恩的心态前行。让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明辨是非、文明言行等。我们要教育好学生,应该做到身正为范,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可以慢慢回味、细细咀嚼张先生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教育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张伯苓先生对于祖国国学事业的执着和奋斗,这样才能继续这条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的道路。 图 文 | 学生发展中心 编 辑 | 校 办 审 核 | 刘 宁END 联系方式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校区) 联系电话:0371-65828916 E-mail:[email protected] 郑州市金水路25号(初中校区) 联系电话:0371-86091766 E-mail:[email protected]   郑州市二七区郑密路24号 (树人外国语) 联系电话:0371-55372091 E-mail:[email protected]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贾鲁河桥头北向东300米桂圆南街(初中部金桂校区) 联系电话 : 0371-69919899 E-mail:[email protected] 郑州市金水区滨河路与桂圆南街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高中部树人校区) 联系电话:0371—56088317 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