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竞技体育的动因精选(九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演进路径 演进动因

国际货币体系,或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需要,而形成的各国间的货币关系、世界货币的职能原则、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三个专门性问题:国际清偿力的提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合理调整和世界经济主体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融资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经济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市场统一体,要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有效运作,必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完成在国际贸易中日常的资金融通结算和国际投资中资金的转移流动。同时,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有效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其中最重要是储备变动和汇率改变(升值、贬值)。即使有强有力的清偿能力,有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机制,如果人们对储备货币缺乏信心,就会招致大量的投资行为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不稳定甚至崩溃。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路径

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古典金本位制和金汇兑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今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

(一)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十七世纪末开始英国便从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1819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恢复通货与黄金按固定比例兑换,标志着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十八世纪初,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为英国主导世界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由于英国首先采用金本位制,其他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自1870年始,当时的主要世界经济强国德国、法国、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至1880年代世界主要贸易国加入金本位制。只有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重要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后国际金本位制才算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可以分为古典金本位制和金汇兑制两个阶段。

古典金本位制遵从“三自由原则”,即金币自由铸造、金币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入输出。金币的自由铸造具有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有利于物价水平的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有利于金属铸币与银行券比价的稳定;黄金的自由输入输出,有利于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稳定即汇率的稳定。古典金本位制的基本特点是各国货币以固定汇价钉住黄金各国之间依据其所含的黄金量确定法定平价;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输出入,汇率的波动幅度不会超过“黄金输送点”所确定的铸币平价。黄金的流动机制决定了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这一机制可以简述为:以两个充分弹性为前提,即价格和进出口商品充分弹性。一国如果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黄金净流出,黄金的净流出导致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赤字国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增加外国对本国(赤字国)商品的需求,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增加导致经常项目的改善,这样,赤字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1922年,世界各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金汇兑制。世界将黄金主要集中于金融中心,各国通过买卖“黄金外汇”而不是买卖黄金来维持本国汇率。该办法既解决了维持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问题,又解决了黄金需求短缺的问题。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临近二战结束,为解决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混乱局面,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协调合作以便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99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家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按照协定,1945年12月,国家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并于1946年6月营业,1946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并于1947年3月开始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家复兴开发银行IBRD以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合作为宗旨,为成员国提供稳定金融体系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帮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国际社会有效合作商议的产物,以IMF和IBRD为双轴,以基金制为基础,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可分为两个阶段。1945-1958年属于重建期;1958-1971年属于体系运作阶段。在第一阶段仅仅保证固定价格买卖外币并不允许自由兑换,其典型特征是外汇管制。到1959年,主要欧洲国家的经济金融状况大有改善欧洲清算联盟解散,恢复了货币可兑换,迈出了自由兑换的关键一步。由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成熟,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史上的第一个具有“正式约束”国际货币制度,凯恩斯曾将其描述为起源优秀的计划的产物。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双挂钩”的形式建立的固定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国保证随时以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同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宣布以美元表示本国货币平价。由此,美元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关键货币,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主要储备货币。“双挂钩”同时考虑了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问题。当一国经济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但如果贬值幅度过大,该国必定要干预,干预的手段无非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逆差国要么实行紧缩性的国内政策,降低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外汇需求;要么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抛售外币抬高本币,由此缩小国际收支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反之,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如果升值幅度过大,该国必定要干预。顺差国要么实行扩张性的国内政策,增加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外汇需求;要么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由此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了简明的概括。成员国确立本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必须基于黄金或某个可与黄金兑换的货币;在短期内成员国的汇率波动必须在官方平价汇率1%的幅度内;确保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实施资本管制;成员国运用官方外汇储备和国际货币基金信用额度解决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实施冲销式干预以消除外汇市场干预行动对本国货币的影响;确保成员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自。

(三)牙买加体系

1971年美国出现了20世纪以来首次贸易项目逆差,美元再遭受抛售。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关闭黄金窗口。为了继续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十国集团于1971年12月18日签定了《史密森协议》。1973年2月国际汇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史密森协议终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署《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次修正案,形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准则,标志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

牙买加体系的基本内容: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定值的基础;扩大特别提款权的功能,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取消有关固定汇率制条款,改由各国根据自身经济、政治地位自行确定货币兑换比率,实行汇率浮动制。牙买加体系没有规定本位币,没有统一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多样化)、没有统一的国际收支协调机制、没有建立硬性的稳定货币体系的机构及规则,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权宜之计,整个体系随着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动而改变,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动因

(一)实力

国际经济实力的变化是货币体系演进的根本动因。金本位制的出现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崛起密切相关。英国之所以能成为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的核心国家,与其在当时的国际实体经济的格局密不可分。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工业经济的领军者,蓬勃发展的经济令英国有动机也有能力向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1870~1914年,英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国民收入的5.2%,最高时达9%,对外净资产占GDP的25%,全球贸易结算的60%采用英镑结算,是名副其实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英国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美国GDP占世界GDP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近70%,贸易收支连年顺差,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际经济实力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强大的美国与衰弱的英国之间即“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一定程度相妥协的结果。

1960年代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于欧洲的增长下滑。1960年,美国短期外债首次超过其黄金储备(210亿:178亿美元),而欧洲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们对美元的的信心开始动摇,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潮,1971年,美国出现20世纪以来首次贸易逆差,再度出现美元抛售,随后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二)流动性

一个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有充足的流动性以满足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的需要。国际金本位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货币流动性供给受制于黄金产量,而黄金的产量其供给增长往往赶不上经济贸易增长的需求,因为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一国的黄金无非有两大来源,一是黄金生产量的增加,二是由国际收支顺差而黄金净输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黄金生产的增长缓慢,因此许多国家黄金储备增长不快,货币供给相对不足,从而产生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倾向。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大量增加,其总量已远超英国,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亲黄金政策”的,即限制黄金流动,对流入的黄金进行对冲式干预。“亲黄金政策”严重影响了黄金的正常流动,减少了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强化了全球通缩的压力。国际货币流动性不足严重影响国际金本位制的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体系本位币的地位,实行“双挂钩”制度。美元充当了国际货币,广泛用于国际经济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国际贸易的大多数交易用美元结算,外汇市场上用美元作为干预货币,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美元债券占了很大的份额,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除黄金外主要是美元。在双挂钩制度下,美元价格与黄金挂钩,美国成为黄金储备差额的买卖者。然而,一旦美国出于自利动机,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扩展性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国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对其他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美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美元流动性不足,形成美元荒,对其他国家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

(三)不对称性

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家与国家国际货币关系的严重不对称导致经济资源流动分配的严重不平等,从而随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激化国际货币体系内主体间的矛盾,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导致国际货币制度解体变迁。

在国际金本位时期,英国是最重要的核心国家,英镑是核心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是最重要的核心国家,美元是核心货币;在牙买加体系时期,美国是主要的核心国,美元是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与国的不对称,使得本位币国与国在国际收支调解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很大的差异。国家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往往无法吸引足够的的资本或向核心国出口,无力偿付外债利息与本金。事实上,无论是国际收支暂时性不平衡,还是持久性不平衡,调节的责任大多落在国家身上。理论上,中心货币国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因为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国家。然而在缺乏协议制度的金本位制时期,在“双挂钩”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对英国、美国的国内政策形成约束力。英美分别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以中心霸权国的姿态行使所谓霸权稳定权,尤其是美元主导时期,出于自利心态,美国为弥补其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维持其国内高消费之需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剥夺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辛勤劳动所得的财富。

(四)信心

任何金融体系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一旦失去人们对它的信心,金融制度、金融组织就会即时瓦解。尽管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生发展与崩溃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存废也与信心的有无密切相关。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特里芬困境”就包含对一种金融制度信心是多么重要的思想。即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为顺差,则世界美元的供给会不足,造成国际经济交易中清偿力不足;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是世界美元供给过剩,造成美元美元贬值,动摇对美元的信心。这样,国际货币清偿力的创造机制与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矛盾。美国逐渐增加的赤字会破坏人们对美元的信心,美国以外的他国持有的美元增加,但得不到美国持有的黄金支持和兑换,最终人们会对该制度丧失信心。而一旦信心丧失就会导致金融危机,货币体系无法稳定以至崩溃。1960年代以后,多次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现象,以至1970年代初,美国无力美国无力维持“双挂钩”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一种旧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于人们对其失去信心而解体,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于人们对其充满信心而建立。

三、 结语和启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以商品货币为核心货币向以和超信用货币为核心货币的转化过程。黄金是本身具有价值的商品货币,英镑、美元是信用货币,特别提款权、欧元为超信用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中核心国家霸权力量的衰弱,如果缺乏相应有效的国际协作必将带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不定甚至解体。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稳定论,以核心国家的货币为国际本位货币其实意味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与核心国经济利益、货币信誉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机构是国际货币体长期有效运作的基础,其中监督约束机制是关键。构建更加强有力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形成更加有效的国际金融协调机制,使牙买加体系向进一步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近期改革的关键所在。

没有完美的国际货币体系,只有合乎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合意选择的货币体系。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现实贸易金融需求、社会技术力量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会随之演化。体系核心国违背历史潮流的所作所为只能延缓进程而改变不了演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罗纳德·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1-6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沈晓晖,《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易纲、海闻:《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危机和变迁》,“国际金融研究”2001(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动机;培养

1 前言

为了了解什么是体育动机,如何培养体育动机以及体育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使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动机的现状,通过对29篇科研论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群的体育动机各不相同,锻炼宗旨也不尽相同,不同外界条件对体育动机的培养,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欲正确培养人们的体育动机,则对体育动机现状的了解显的尤为重要。

2 历史发展

(1)2000年至2012年间体育动机的发展状况。2000~2012年间体育动机的培养偏重与外部条件的影响和激发,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体育教学条件的简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产生消极的锻炼态度,他们的体育动机也因而变得被动、消极,而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动机本身和如何科学地去进行身体锻炼的认识还不深刻。所以这一时期体育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体育的各类动机使之达到教高水平,另外,这一时期培养学生不同的需求,从而激发其体育动机。给予适当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锻炼具有效果的,从而激发其体育动机。由此看来,影响这一时期体育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只要因素既是教师的引导,体育教师对体育动机如何认识及其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对学生培养自身体育动机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体育动机的培养还受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的影响。

(2)2000~2012年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其培养态势。2000~2012年间,有了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设施的改善,体育的趣味性大大增加,这为学生培养体育动机有很大影响,以至于使学生养成了长久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这一时期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多为内因,由于内部体育动机是由体育活动本身所激发的,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体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产生兴趣,培养和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内部动机。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机器性,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体育运动。这一时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能力和素质仍是影响起体育教学效果和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建议教师发挥其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体育动机,是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的更快,更广泛。

3 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要靠多方面的条件才能促成,除了体育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激发,改进体育设施,增设体育科目对他们的诱惑,还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对美的崇尚,对健康的需求,都正激发着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动机关键在与使体育动机的激发,体育动机的激发过程是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的客观要求转变为需要的过程。所以体育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激发是培养的前提,培养又能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已有的动机,而在激发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关键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仍显得异常明显,教师除了按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体育基本知识传受学生外,教师本身的运动技能、品格、信念、价值观、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和人际关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无疑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良好途径。

4 趋势预测

根据2000~2012年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需要的条件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对场地、器材、设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技术、能力也有越来越高的期待,而对他们体育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体育明星的明星效应,社会媒体对体育的传播,各种体育项目比赛奖励的诱惑,身体健康的需要,形体美、气质佳的需求,这些都可以影响现代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培养途径也逐渐多样化,而影响因素也更多,但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有更多的大学生正在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5 结论

(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习体能。技能和心理的培养,还要注意对学生终身使用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强化健身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完善体质发展体能,形成对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完善体制发展体能,形成对终身体育理性认识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大学体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终身体育的树立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老师要想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体育教师应该向学生传完身养生之道,授增强体质之业,解强身体之惑,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实用的体育锻炼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小龙,陈龙,姚花云,唐小梅,邓圆圆.当今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研究[N].邵阳: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王和平.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N].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胡卓生,姚晓琪.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

[4] 晁岳刚,邢继庆.培养与激发我院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途径[N].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

[5] 郝建东.浅析体育动机与高校体育教育[N].延西安大学学报,2004

[6] 林峰,胡剑秋.学生体育动机的形成与培养途径[N].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7] 高文倩,谢香道.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1

[8]刘超群,刘生杰.体育动机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9]高文倩,谢香道.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1

[10] 刘振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J],山西教育,2004

[11] 晁岳刚,邢继庆.培养与激发我院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途径N].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

[12] 刘超群,刘生杰.体育动机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13] 高文倩,谢香道.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9

关键词:山区冬季高速公路;环境因素;交通特征;施工要点控制;相关问题

一、山区冬季高速公路特定的环境因素与交通特征

(一)环境因素

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原因,使得大多数高速公路为了选取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均依山傍水而修建;在选线时,一般分布于河流岸边、沟谷坡道等处,道路两侧地形极不对等,一面为高山峻岭一面为山涧悬崖,使得道路连续弯道多、弯道曲率较大、长大纵坡频现、道路视距狭小,加之冬季雨雪多发,导致路面抗滑性能降低,安全性显著变差。由于高山属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频繁,使得沥青路面的粘附性以及附着性急剧下降,严重威胁到行车安全。

(二)交通特征

由于高山区气压偏低、空气密度小,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受影响,导致车辆动力降低,车辆行驶性能极不稳定,道路交通的安全体系非常薄弱。这种特殊的交通特征决定了高山区的交通事故相比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事故发生率较低,但重特大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高,事故形态恶劣,多为坠亡、翻车,多发于陡坡、急弯处;加之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医疗覆盖率偏低,事故发生后,人员得不到妥善救治,所以事故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

考虑到这些因素,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路用性能,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健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山区高速公路的必由之路,当然,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建后的完善检测、灾后及时处置以外,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冬季施工过程的要点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点控制问题

(一)冬季施工特点及路面选材

针对高山区域的特定环境特征,结合冬季施工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抵抗恶劣环境影响的能力,采用混凝土结构作为高速公路路面。由于冬季施工的环境条件极为不利,是工程质量问题的多发季节;而且,冬季施工质量问题隐蔽性很强,很多时候虽然在冬天开工,但大多问题在春季才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给工程后期的维护带来巨大的影响,加之高山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加速了质量问题的恶化,大大降低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冬季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计划和筹备的时间比较长,但迫于工期限制,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准备工作做得不够,仓促施工造成的。

(二)山区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点控制

1.施工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首先要组织专门的温度测量人员,负责温度的测定工作,并在测温前进行玄门的培训工作,落实责任到人。其次是准备测温工具,目前常用的测温工具主要有测温百叶窗和温度计两种,在测温百叶窗的选取时其规格不能小于300mm*300mm*400mm,距路面要在1.2m左右,最重要的是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为了更加精准的测定实时温度,也可以利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自动同步每个时间段的大气和环境的温度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前要做好温度计的校验工作。在工具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接下来需要布置测温孔,测温孔的选取对于温度测定的精确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布置前,应先绘制出布置深度平面图,编写相应序号,经过审核部门审核后再具体执行。在铺设道路基层的时候,可以适当选取温度变化较大、容易产生热交换、路基容易冻结的部位安放测温设备,根据测温计检测到的路基温度水平,再决定后续的施工计划。在具体的操作工程中,应该设立一定的间隔时间,在每一段间隔时间完成后,测温员做一次记录,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工地技术人员汇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测温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负责,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避免由于人为疏忽造成的损失。

2.路基路面的具体施工控制

对于路基的冬季施工问题,首先要做好对压实土层的防冻工作,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土层冻胀,具体可以在压实过程中配合加入抗冻剂,在压实的土层外覆盖防冻保护膜,禁止冻土填入压实的路基中,尤其在冬天进行路基施工时,要做到开挖、回填、压实一步到位,不能中断施工过程,再整个过程中要严防冻雪的渗入,在路基用土、砂石中不得加入水分,如果工程暂时中断,要将已有路基妥善封存,复工后检查合格后可以继续施工。如果遇到连续十五天以上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情况时,应该严格遵守JTJ033- 95中对于冬季路面施工的规定,并申报监理工程师审批。针对于高山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开挖土方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环境对土方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翻松地面、覆盖隔热材料防冻、架设防冻棚等措施。在混泥土路面的铺设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受低温影响,强度增长明显减缓,温度低于零下时,混凝土中的水结冰,导致体积膨胀,最终开裂,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首先要选取抗冻性强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控制好水灰比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混凝土中水泥的比例,铺设完毕以后在终凝结束前利用蒸汽养护,对于其他的骨料选取,要保证尽量清洁,不含雪块,级配合理、骨料质地坚硬,其本身的抗冻性要有保证,用于搅拌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正常凝结的污水、工业废水及PH值过小、含硫酸盐过高的水,在不影响水胶比的前提下,要适当参入外加剂,譬如、早强、防冻剂等;考虑到高山地区冬季的严寒情况,特别要做好浇筑完毕的保温工作,尤其是完工后一周的保护措施更加重要,在具体的养护阶段,应优先使用蓄热法,加厚混凝土模板,在混凝土上覆盖双层保温草帘,在拆除时,要严格保证路用混凝土达到一定的抗冻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受冻的混凝土部分,应该坚决返工,防止其在将来影响到完好的混凝土路面。

总而言之,对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问题,在充分了解了当地的施工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好冬季施工中对温度、路基路面等关键领域的施工技术;由于,施工条件特殊,施工人员必须从主观上重视起来,认真落实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将坏境因素对路面施工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实现工程的耐久性、稳定性、可靠性。

三、总结

道路运输历来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道路网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积极修建山区高速公路,使山区一些欠发达地区尽快融入到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形势的重要途径,加快道路建设在山区的投入,尤其是在冬季等一系列恶劣条件下的施工,不仅利于我国道路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还考验了我国道路建设的实力。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动因与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文章首先从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运动水平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动因,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正确认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探讨和提炼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正确定位目前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阶段,科学了解我国网球运动实际发展水平;注意构建职业化的教练员队伍等三点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网球 职业化发展 发展动因 发展策略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是体育发展的高级形式,同时也是竞技体育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竞技网球运动来说亦是如此。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不但有助于促进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提升,还能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为了加深对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了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推进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进程,本文就针对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动因与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首先,国内外网球运动竞赛体制之间的匹配问题是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世界职业网球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三大非政府性国际组织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的,其吸引球员方式是举办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国际性网球运动赛事,人才培养的工作则完全依托于社会。而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和指令为基本手段的传统管理体制之中,虽然这种管理体制在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提升和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凸显,例如:三级训练系统缺乏针对性、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相脱节,学训矛盾严重等等,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得探讨与世界职业网球相匹配的发展体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了必然。

其次,我国网球运动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是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自中国网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于1995年正式成立之后,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工作开始逐步的脱离了行政机关,并在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等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与此相对应的,行政部门与社会组织和团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利益边界也开始逐渐的明细,从而为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条件和社会环境。

最后,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提升是促进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我国网球运动的初步改革和职业化尝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网球运动水平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提升,这一点在我国女子网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尤为明显。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婷、孙甜甜以及李娜和郑洁等人所取得的成绩有效促进了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理念的深化,并成为了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正确认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历程探讨和提炼职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举国体制”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国家的目标和社会利益出发形成的一种以国家行政职能为主导的、切实有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这一点对于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来说也不例外。没有“举国体制”作保障,我国网球运动是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因此,在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不足,不能因为要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就完全摒弃举国体制,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价值弃之不顾。实际上,虽然说随着我国网球运动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的普及化、市场化和职业化,举国体制的比重会逐渐的下降,但是在现阶段就全面退出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要确保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举国体制的共性规律,同时也要积极的探索和钻研国际网坛职业化发展的个性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切实推进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

其次,要正确定位目前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阶段,科学全面的了解我国网球运动实际发展水平,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仍然处于职业化发展是初级阶段,只有对这一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心态,用心的探索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与世界网球职业化发展之间的在理念、精神、能力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所存在的差距,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人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才能够在我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有所突破。

最后,要注意构建职业化的教练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对教练员队伍的素质要求要远远的高于专业化发展对教练员队伍的素质要求,其不但要求教练员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高水平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与自我提升能力,还要求教练员要具备先进的、职业化的训练理念和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对现阶段我国网球教练员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水平,就必须要重视职业化教练员队伍的构建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产业;发展;理论;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我国体育产业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产业朝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性产业转变,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整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段距离。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这为转型后的体育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体育产业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必须紧抓良好的契机大力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就是体育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社会分工层面来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系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产业分工的结果,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必然经历产业更深层次的分化。当然,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体育商品的生产与投放,体育基础设施的引入与建设,维修与养护这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支付能力,社会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均是体育产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中,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此同时,体育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从理论上而言,虽然体育本身并不具备直接的生产力,不像其他生产与消费资料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体育产业仍是社会生产的积极因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表明,体育产业现在或未来将持续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及第三产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其所关联的产业链较长,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因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就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因,我国体育产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迅速发展的历程,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年经济效益增速达到了20%以上,但在客观程度上而言,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仍不壮大,体育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仍有较大的经济效应未得到有效的发挥,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仅占GDP的0.2%,而美国则达到了4%[1]。另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有待完善,竞技体育发展较好,但是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较为落后,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体育产业下的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体育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均,将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尽管我国体育产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但也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若国家从政策上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那么我国体育产业的各方面都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

1、国民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的加深,体育在经济上的价值也越来越显现,体育作为独立的产业,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生成经济效益,体育经济的生成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2、居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

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国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转变,居民实现由物质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的升级,近年来,我国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人均GDP早已突破此大关,居民消费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动力[2]。

3、日益完善的体育产业基础设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但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基础建设已基本成型。2010年,我国实现了体育设施城乡化,各地区大小体育场馆的建设都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体育竞赛与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类型的体育竞赛中表现活跃,体育品牌对赛事的赞助也吸引了更多地注意,大型综合运动会市场的开发;各类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健身场所的兴起,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地,这些均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要在短期内依靠体育产业自身来完成体育产业化发展是不可行的,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支撑,本文作者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动因与优势做了相关浅析,旨在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0(06).

关键词:城市社区 健身项目 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17-02

全民健身计划提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使得社区体育健身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然而黑龙江省作为一个以老工业、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北方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不但受到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还受到地域、季节、健身项目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及不同季节体育人群的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必须根据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北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体育相关部门要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依托竞技体育项目健身属性和新兴体育项目的迁移,结合黑龙江地域、民俗体育项目进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机会,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1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动因

1.1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需要

社区体育健身的开展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主导方式,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形态。通过体育健身运动为健身者带来机能优化的同时,也给健身者带来切身的快乐,在良好的健身娱乐氛围中可促进邻里和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促使社区成员共同的文化价值趋同性与社区认同感,为我国城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的动因,不仅需要社区居民个人内在发展的积极性,还要有外在条件。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被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建设内容,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健身平台。

1.2 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基地。通过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对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吸引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搭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平台,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便利的体育公共服务行为,同时,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积极生活方式,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工作和内容,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健身工程,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序发展,也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原则

创编、设计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应以社区健身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为根本,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不是随意而为,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社区体育项目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以健身为目的,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

2.1 从实际出发原则

不同体育基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从事健身运动也有不同的要求。社区体育健身是健身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人们在自愿参加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时,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表现,只是使他们的身心在休闲时间得到放松和享受。因此,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开发设计时,应从实际出发,使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相适应,要根据体育健身参与者的年龄特点、当地气候、工作性质、爱好、物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2.2 普及性原则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要使参加者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智力和体力上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健身参加者为完成健身过程、比赛要克服的最适宜的负荷强度,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的负荷。难度过高,参与者无法进行,难度过低,则降低了参加者的挑战欲望。因此,该项目的开发设计必须根据参与者的能力,满足参与者的兴趣、特点、爱好等,让居民能各取所需。这是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和普及的基本条件。在具体推广、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项目是合理的,科学的,但由于难度高,风险高,大部分居民往往不参加,使项目失去了活力,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

2.3 健身属性原则

社区体育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以增强居民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适当的运动负荷是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因而开发体育项目必备的健身属性更显得重要。社区健身体育项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娱乐性,运动负荷太大,不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健身目的。虽然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占很大的比重,但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失去了强身健体的效果。负荷量过小,人体体会不到应有的刺激,难以在参与中体验到全力以赴的感觉;负荷量过大,则会造成过度疲劳,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在健身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亲自体验、反复试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现有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吸收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达到娱乐、健身效果。

2.4 区域性原则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体育文化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同一区域的人类自觉不自觉选择了相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体育事业发展侧重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各地优势的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保证。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具有多元的文化交融背景和自身的地域特色,城市社区体育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地区黑龙江省,在开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时,在继承传统社区体育文化基础上,要依托冰雪体育文化丰富当下社区体育文化内涵,繁荣社区体育内容。

3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程序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创编是社区体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动全民健身在群众中更加广泛开展的有效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科学地拓展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健身运动项目是全民健身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体育改革的难点。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设计的程序如下:(1)先对运动项目进行构思,然后创编,最后定出名称。(2)项目的动作规格、姿势、运动的路线和方向必须用术语叙述来创编,必要时,可以绘简图加以说明动作要求、场地的形状、器材的设置。(3)制定规则、要求和奖惩办法。(4)进行实验和修改。(5)定稿并推广。

4 结语

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满足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有效方式,是举办公益性、区域性、自主性的社会活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突出的特点是休闲、娱乐和乐趣,是以增进参与者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开发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过程中,要遵循一般体育健身原理和方法,转变传统体育观念,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同时,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加强理论层面和方法设计上的研究,突出黑龙江省的地域特色,打造冰雪体育人文气息,用一种动态的变化去满足不同人群的动态健身需求,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合力,程.影响苏北城市社区体育项目开发的因素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4-86.

[2] 罗以飞,吴秋来,陈阳.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170-171.

1.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心理处于快速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活动表现出丰富且矛盾的特征。具体特征表现为: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情绪和情感发展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相对弱。

2.竞赛中的心理素质

2.1竞赛中心理素质的作用

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场竞赛,都可分为、低潮、相持三个阶段:(1)阶段:这是创造优异成绩,也是运动员积极提高情绪的阶段,此时应鼓舞运动员斗志,从而延长时间,提高成绩,增大取胜因素.(2)低潮阶段:运动员技能水平下降,技术动作变形,此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指导,缩短时间促使低潮向或相持转变;(3)相持阶段:此时因为双方水平接近,运动员急于求胜,导致技术变形,有的运动员惧怕相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利于发挥应有水平,此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做到“咬得紧”,使运动员发挥应有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2.2训练中学生在竞赛中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求。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并强化心理技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2.3竞赛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除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术,创造优异成绩.反之,往往导致竞赛失常.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不但消耗运动员的心理能量,也能摧毁运动员的自信心,甚至会导致运动员受伤,缩短运动寿命.

3.中学生运动员竞赛中的基本心理特征

3.1竞赛过程中心理能量不足

一般认为,心理能量就是指对一个人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的活力和强度。心理能量对一个人的活动效率既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处于高能量无应激的积极状态时,运动员就会感到头脑清醒,身体灵活有力,肌肉放松,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和反应及时、准确等,这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将会明显的得到提高。相反,如果运动员心理能量不足,即处于低能量高应激消极状态时,他们的行动会明显表现出迟缓,肌肉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运动员的竞技力将会下降。运动员竞赛时应根据需要在不同时间内和情况下,使自己的心理能量有高低不同的变化,以保持最适宜的心理状态。

3.2调节竞赛心理动机水平

动机直接影响个人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方向。运动员从事体育运动时动机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决定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希望取得多大成就;决定运动员努力训练的程度;决定运动员会参加何种运动项目;决定运动员是否继续从事这项运动。一般认为,运动动机的指向性和强度是由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而任何一种运动动机都影响着运动员的行为方向,努力程度及坚持性,从而影响着运动成绩。

运动员取得最高成绩不仅与动机指向性有关,也与动机强度的适宜水平有关,一般认为强度非常低的动机水平,运动活动效率较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效率最高,而过高强度的动机反而导致运动活动效率下降。

因此,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动机水平也要因个人的力量、技术战术以及兴趣等方面而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是教练员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

3.3克服竞赛中心理过度紧张。

在运动竞赛中,经常会看到运动员由于产生过度紧张情绪,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出竞技力,使本应取得的理想成绩化为泡影。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曾有过强烈紧张情绪出现。运动员的紧张过程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紧张源:造成紧张的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外部紧张源有意外的气候,不合适的安排,恶劣的场地条件,误判,在东道主场地竞赛,观众偏向等。内部紧张源,如想赢怕输,害怕对手,怀疑自己,消极的解释等。(2)运动员对威胁的看法:指运动员对来自内外刺激评价其威胁程度,这种评价既取决于刺激程度,也取决于运动员对刺激的认识。由于人的认识不同,有时虽然刺激相同而人的反应却有别,同样的刺激有人觉得是个威胁,有人认为是个挑战,有人则视为与己无关。(3)对紧张的反应:运动员紧张反应包括生理反应,躯体行为和认知反应。教练员在平时训练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紧张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教练员可以让学生多观看大型的国际赛事,经常督促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竞赛,也可以经常进行学校之间的友谊赛等等来加强学生克服对竞赛的紧张心理。(4)意志不坚强、思维不敏捷、注意力不集中:在竞赛活动中,运动员的意志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意志坚强的运动员在竞赛中能经常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内外部困难,完成竞赛任务。意志薄弱的运动员,往往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不敢与困难作顽强斗争,因而经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要善于把运动员的意志训练安排到平时训练工作中去,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活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阳光体育就是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模式。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更能起到陶冶情操,培养终身运动良好习惯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本文提出的“多元化阳光体育活动”旨在为促进阳光体育更好的开展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从运动形式、目标设计和参与激励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1.打破枯燥,动出花样

多元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让运动内容广泛,有更多的花样内容,打破枯燥的运动模式,让阳光体育焕发活力。首先,要开展多项目活动。适合高中生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球类(篮球、足球、排球)、跑步(长跑、短跑、接力跑、往返跑)、娱乐活动(跳绳、拔河)等都是可以开展的。其次,运动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对于跑步活动来讲,就可以别出心裁地将普通的长跑一分为二,形成“常规跑”和“兴趣跑”相结合的模式,增加长跑的趣味性。这些多样化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活动内容的娱乐性,因为设置多样化的运动模式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娱乐性的维持是保证高中生运动兴趣的关键。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娱乐激发形式,搭配运动、自我设置活动等,让高中生能够乐在其中,娱乐身心。总之,多元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多种花样运动模式的发展,让体育运动远离枯燥环境,在娱乐化的感受中寓阳光体育活动健身于快乐之中,并把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高中生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毅力,养成坚持天天锻炼的好习惯,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求。

2.目标长远,确保延续

多元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设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活动长期开展,让高中生的运动习惯延续下去。首先,在目标确立的过程中要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保证阳光体育能够锻炼学生身体,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例如:阳光体育在我校开展已经有六年了,我校的快乐大课间、特色星期三、高中篮球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其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延续性。例如:我校严格规范了阳光体育的活动时间,并长期按照制度规范来执行。例如:将“大课间”引入学校的常规作息时间,保证每个学校在上午两节课后有一段30到40分钟的活动时间。加上平时的运动锻炼活动,每天每名学生在校均有1小时左右的身体锻炼时间。另外,要形成连续的竞技比赛活动,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延续性。例如:我校组织了高二年级的篮球联赛,坚持每年都开展,让这项体育活动成为传统,运动场上的篮球运动者和周围欢呼的啦啦队,这些都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结合不同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比赛活动。例如:春暖花开之时我校组织了拔河比赛和跳绳比赛,炎热的仲夏举办游泳比赛,秋高气爽是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的时节。总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设立长远发展目标,确保延续性,让阳光体育的开展具有实效性。

3.动员力量,全员参与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要动员全体力量,保证全员参与。传统的体育运动活动,一般只是体育特长生展示的舞台,多数学生不过是观众。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身心锻炼,拥有健康体魄。首先,要降低运动难度。学校要打破专业运动的固定模式,要在阳光体育活动中降低运动难度,以一些基础体育活动为主,同时可以增设各类集体趣味项目,融竞技与娱乐为一体,尽量让更多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其次,要规范制度,保证参与面。例如:我校开展的长跑活动就执行了严格的制度管理。所有班级和学生按规定参加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并按规定的项目活动,不得擅自进行其他项目的活动。对参加人员进行记录,无故缺勤的学生要通知班主任进行情况了解,适当进行教育。对全勤参与的班集体要提出表扬,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另外,为了确保阳光体育的发展要动员校内、社会、家庭的多方面的力量。校内力量要重视班主任的支持,要多与班主任沟通,活动过程中可以请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纪录管理。社会力量要组织多方面力量进行体育运动扶持,联系社会力量聘请教练、组织比赛活动、提供一些运动场地和器材等。

上文是笔者集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实践阳光体育的讨论与分析。概括地讲,多元化阳光体育的开展要重视多样化活动的设计;设立长远目标,确保延续性;动员力量,全员参与,让阳光体育成为高中生素质发展的促动因素。

参考文献

关键词:2008奥运会;北京高校;校园体育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32-02

Abstract:With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campus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th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o the Beijing colleg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touch on the follow aspect: the physical establishmen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tudents, the cohes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physical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college physical athletics. It will serves as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college phys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Beijing College; campus physical environment; effect

校园体育环境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锻炼动机的形成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还是观众,都会引发本国民众或民族的爱国主义倾向性和狂热性(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1996,USA Today,2002)[1]。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高校体育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奥运会与校园体育环境

1.1 校园体育环境的含义

环境通常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体育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总体[1]。校园体育环境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条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体育环境的形成的动因主要受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2]。另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受校外的大环境影响,比如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等。校园体育环境的形成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的取向、体育价值的认同,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奥运会与大学生的参与

奥运会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作为奥林匹克周期性与性的活动内容,奥运会的举办对提高主办国的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在人类史上创造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坛上争取了重要位置。通过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也为宣传展示北京的古都风貌、人文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大学生是发展高水平竞技教育,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许多比赛设施都设在大学校园里,这为大学生参与奥运会提供了关阔的空间。在2001年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组成了一支4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忘我的参与热情推进了中外体育和文化的交流,受到了来自16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记者官员们的好评[3]。在历届奥运会的志愿者中学生的人数都是占有较大比例的(见表1)。以1992-1998年期间举办的三届冬奥会为例。

上述资料说明大学生在参与和服务奥运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原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所讲“奥林匹克运动是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的,没有他们,要组织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是不可能的”[4]。

2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高校校园环境的影响

2.1 奥运会的举办对相关高校体育设施的影响

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比赛场馆共计36个,其中31个在北京,这其中建在高校的奥运场馆有6所。其中有4座场馆是新建场馆,分别是北京大学体育馆(乒乓球场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羽毛球场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摔跤场馆)和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柔道、跆拳道场馆);另外两座场馆是改扩建场馆,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排球第二场馆)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重场馆)。高校中的奥运场馆占了北京奥运会场馆总数的20%。这些场馆的规模、设计与科技水平都是北京高校前所未有的,如:建成后的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面积达到22262平方米,可容纳7500个坐席。场馆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羽毛球,象征奥运五环的5道环形钢索围绕着一个玻璃圆顶,代表中国56个民族的56道钢索,一头牵着五环一头伸向四周。另外这个体育馆还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记录―――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张悬穹顶,体育馆穹顶最大跨度达到98米。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在奥运会时承担的是柔道和跆拳道的比赛。这是一座建筑面积24662平方米,拥有8000个坐席的场馆。场馆的采光系统采用了新型的光导管技术。这种新颖的技术可以将户外的阳光引入室内,保证白天场馆内10小时的照明,而且不产生任何能耗。而引入场馆内的自然光还可以去除室内的霉气,保护场内人员的健康。正在建设的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建筑面积23950平方米,可容纳8000个坐席。建筑场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必须具有绿色认证标志;由于采用地热井以及自然采光设计,整个场馆的用电量可比普通场馆节约30%,此外,落在场馆屋顶的雨水还被收集利用,用来冲洗卫生间和绿化灌溉[5]。

这些集科技、人文、绿色为一体的场馆建成,意味着在北京高校的奥运比赛场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年以来,许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严重不足,更谈不上高标准,奥运比赛场馆的建设将改变这种状况,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使高校体育教学所开设的运动项目大幅度地增加,让更多的学生选修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二、将改变体育教学受制于天气的现状,有效地保证了室内运动项目教学课的开设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延续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开展[6]。

2.2 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对不良心理的校正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对校正不良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名誉与地位的追求已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但是在这些现实因素外,在服务和参与奥运会中人们同时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体现爱心的愿望,是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良好机会。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即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关注和参与的同时,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的魅力也将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尤其是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更干净、更团结、更人性”的奥运新思想将会与大学生的进步思想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品质。

第二,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之也会给校园体育环境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构成体育环境中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也将蓬勃发展,这也必将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强。

2.3 奥运会的举办对大学生群体向心力、凝聚力的影响

群体向心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haesus”,表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凝聚力的研究在勒温(Lewin)开创的群体动力学中就有所探讨,他认为凝聚力是作用在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奥运会的举办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9]。举办一届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社会各界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整体面对的压力,将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加强[9]。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大量围绕申办和举办奥运会,以爱国主义、首都意识、集体荣誉为中心的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国家爱北京的热情,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创造新局面。同时也将会对大学生群体向心力、凝聚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的价值文化体系。

2.4 奥运会的举办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

“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高等院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独立的文化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直接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意识产生影响,对整体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意识起到重要作用”[2]。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国民体育态度总体上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人们对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多持乐观态度,普遍认为申奥成功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未来几年大众体育形势会更好[1]。北京奥运会在筹办和举办期间大量的关于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必将会影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随着奥运会的举办而增加,也可以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自我体育的需要和体育价值观会进一步发生变化[5]。

2.5 奥运会举办将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强化体教结合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奥运会的举办对举办国的竞技体育实力排名都有所提升,代表最高水平的奥运争夺金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竞技实力起点较低的国家增长幅度最大[8]。奥运会的举办对举办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扩建和兴建运动场馆、场地承办国际比赛,可以快速提高和保持本国的运动水平;二、国际赛事的不断增加,有利于人才的交流,形成世界范围的体育人才大流动。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和运动员入籍。这种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往往在提高自身运动水平的同时也抑制了对手的实力。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和参与有利于挖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增加比赛经验继而提高运动成绩。

因此,通过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将全面检阅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和水平,使运动成绩进一步提升,竞赛组织和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比赛、训练场馆等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加快我国竞技体育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家总体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也将带动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如: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由国家教育部牵头组团参赛。清华大学学生胡凯夺得男子百米冠军,这也是中国在大运会赛场上获得的首枚百米金牌。同年10月,在江苏举行的十运会上,清华大学培养出的22名大学生运动员,分别代表山西、四川、湖北等省、市参加了田径、射击和跳水三个项目的比赛,共斩获4块金牌和5块银牌。这种成绩的取得是高校实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结果。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而在成功的清华大学身后,其他一批大专院校也同样做着体教结合的尝试和探索。在刚刚结束的都灵冬奥会上,沈阳体育学院为我们贡献了本科在读奥运冠军―韩晓鹏,而在出现韩晓鹏之前,沈阳体院也已在体教结合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年。 综上所述,奥运会的举办势必会促进北京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将为高校探索多元化的运动员培养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 结语

简而概之,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它的举办对主办国和承办城市的影响是多元化的。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高校体育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奥运会的举办为相关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契机;大学生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锻炼能够达到校正不良心理的作用;奥运会的举办有助于提高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探索体教结合等多元化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全.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

[2]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3] 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 2005, (10).

[4] J.A Samarach,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IOC, M. Moragas ed. Volunteers,Global Society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IOC,1999.9

[5 ] 省略/.奥运场馆走进北京各高校保护古物重新规划校园. 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

[6] 韩新君, 张川.高校奥运场馆体育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4).

[7] 李卫平 等. 2008奥运会对北京市人文环境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07,(1).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