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州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按照“产业作支撑、城市出形象、民生有保障、基础更牢固”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根据“十三五”时期全市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新思想对标对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新要求保持一致,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做到思路不变、频道不换,坚定信心决心,坚持产业作支撑,强产业、提质量、促开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城市出形象,强基础、创特色、树品牌,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民生有保障,强福祉、补短板、固底板,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基础更牢固,强组织、严治党、聚合力,着力营造全社会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干事创业环境。
“十四五”时期,着力把楚雄市建设成为彝族文化大观园、绿色制造产业基地、滇中城市会客厅、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法治楚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楚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基本建成美丽楚雄;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楚雄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持续巩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充分考虑楚雄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提高,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区域性综合功能基本显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彝族文化特色更加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稳步增加,建成中等城市;金融、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建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环绕、天蓝地绿”的宜居城市,打造成为滇中城市会客厅。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广覆盖、内畅外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化水网体系更加健全,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安全有效保障;能源供应格局、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便捷高效的市、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入推进,“新基建”成效明显,主城区、集镇、景区5G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招双引”工程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法治素养明显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市、体育强市迈出新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专栏2 楚雄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指标
属性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85.14
760
8.5-9%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10.87
16.72
9%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3.5
66
[2.5]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0.8
35
[4.2]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总产值比
1.84
2.6
[0.76]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万美元)
42146
67877
10%
预期性
7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2.77
11.4
32.7%
预期性
8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85
5.5
[2.65]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3.86
5.71
[1.85]
预期性
10
民生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2
32
[10]
预期性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29942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8.5%
预期性
12
城镇调查失业率(%)
3.62
≤5.5
—
约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14.2
[1.2]
约束性
14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2.69
3.5
[0.81]
约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04
95
[4.96]
约束性
16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28
≥2
[≥1.72]
约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8
77
[1.2]
预期性
18
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100
100
—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79.2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2
森林覆盖率(%)
75.62
75.8
[0.18]
约束性
23
安全保障
粮食总产量(万吨)
21.5
22
[0.5]
约束性
24
电力装机(万千瓦)
6.925
7.625
[0.7]
预期性
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努力提升楚雄市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打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枢纽和消费市场等体系,推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市场。对内强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聚焦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在全链条广为集聚、互为流通。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与昆明、玉溪、普洱、临沧的合作发展,共同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规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楚雄跨境贸易中心,打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等堵点,积极参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合作。
主动服务“滇中崛起”,加速与“滇西一体化”协调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围绕滇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联动滇西,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融合互补、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社会管理统筹协调、生态安全屏障共筑。以中(彝)医药、健康产品研发等为主,加强与昆明、玉溪的科研合作和产业链对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联合曲靖、丽江、保山等地区共同打造绿色硅材聚集区;加强与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衔接,打造滇中城市群周末旅游、假日旅游的首选地。积极参与“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建设,加快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
发挥楚雄市州府所在地作用,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工程,提高楚雄市首位度,推进 人口、资金、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按照楚中“1+4+1”城镇群发展布局,积极与南华、牟定、姚安、双柏4个县城及禄丰广通镇共同构建环楚“半小时经济圈”。加快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共建共用的水利网络、公建民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按照与其他四县一镇差异化发展定位和产业分工,以高新区发展为载体,汇集周边农特产品、中药材及医药产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新形势下楚雄市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提升传统消费,加快商业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商业综合体,塑造特色商业街消费场景;巩固发展教育、住房、家政、家电、建材、配送等消费市场,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吸引消费回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线上超市、无接触交易服务、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数字传媒等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融合消费,突出民族风情、特色美食,推动商业、旅游、文创、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规范发展假日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扩大节假日消费,促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消费。激发农村消费活力,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推进农村集市提档升级,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深入实施抓项目稳投资行动,落实“构二破三”“调二提三”项目建设指挥调度机制,构建项目推进实施链和时序链,破解投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三大难题,提高投资有效性、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两新一重”,着力推进以5G网络、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主的新基建;实施城市更新,加强城市设计、老旧小区改造、防洪排涝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争取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水网、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扩大产业投资,增强高新区承载工业投资功能,加快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实施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强特色小镇、景区景点、半山酒店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探索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扩大外来投资。
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聚焦“两型三化”发展方向,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构建“2+5+2”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数字楚雄”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和绿色水电硅、绿色铜等绿色能源产业。积极争取中石油云南炼化二期项目落地。推进绿色能源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推进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光伏衍生品开发,推进水风光(储)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光伏领跑者”基地、“平价上网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牌”。
深入实施以“一县一业”,种业和电商“两端”,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为主的“一二三”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进楚粳稻“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保障种子安全,瞄准高品质粮食、果蔬、畜禽等特色品种,提升优良品种选育能力,建设现代种业优质水稻种子繁育基地。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引导新零售、在线餐饮、在线旅游等业态参与农村互联网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加大适宜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核桃、魔芋、中药材、果蔬、优质粮油等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参与云南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培育壮大云泉酱菜、糖彝朵等一批本土品牌,扩大“核桃油之乡”、“云药之乡”、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影响力,提升楚雄特色农产品美誉度。
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中(彝)医药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优势,推动康养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推进医疗与养老、旅游、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康养城市,发挥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紫溪森林康养基地影响力,依托特色小镇、半山酒店、养生养老基地等建设,丰富“养体养心”医疗健康旅游产品,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楚雄“健康生活目的地”。
依托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发展壮大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两个主导产业,打造全省最大的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和天然药物产业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坚持战略导向、需求牵引、产用结合、协同发展,以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绿色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支撑。重点推进高效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产业,以及坩埚、石墨件等配套产业和高纯磷、高纯铟、高纯镓、磷化铟晶圆等半导体材料。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绿色铜产业集群。拓展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的应用空间,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将楚雄市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3 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依托高新区富民、云甸片区,规划建设9000亩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争取纳入省水电硅材、铝材一体化发展项目,争取电价优惠政策,打造以“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棒/硅片、单晶硅电池片—单晶硅电池组件—特色产业+光伏电站”为主线的光伏全产业链。
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015”(宇泽20GW单晶硅拉棒及15GW单晶硅切片)、“2020”(晶科20GW高效电池片和20GW硅棒切片),川至半导体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铟、10吨高纯镓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实施。
绿色铜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实施滇中有色冶炼环集烟气综合回收利用、艾萨炉电收尘技改等项目;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强化铜产业在高压输电、高铁装备、5G电子通信等领域的产品运用,打通铜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短板和薄弱环节,重塑铜全产业链支柱产业发展新优势。
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工程。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链长,各相关部门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聚焦产业链断点、堵点、短板,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打造分工有序、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结合市场需求与药材生产适应性,重点种植工业大麻、重楼、云木香、黄精、续断、白及、紫丹参、红大戟等品种,推动药源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打响“云药之乡”品牌。以庄甸、赵家湾、富民、智明生物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发展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等研发加工,推动云南省现代中药(民族药)创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示范基地。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推进重楼、魔芋等药食两用药材及雨生红球藻等特色生物资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生产。加快工业大麻综合开发利用,探索科研育种、萃取分离、应用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设全省工业大麻产业示范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大麻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集中(彝)药材采购销售、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中(彝)药材交易市场。持续发挥盘龙云海、老拨云堂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优势,提高中(彝)药产品知名度。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7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达200亿元。
专栏4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布局。按照集群化、一体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总体要求和“一核两带三心多点”空间布局,全面实施“1234战略行动计划”(围绕“彝药之都、康养楚雄”一个总目标,打好“绿色”和“彝医药”两张特色牌,推进名牌、名企、名人“三名工程”,打造优质药材种植、精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生态康养服务四大产业集群),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裕丰药业、铭鼎药业技改搬迁,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基地、工业大麻种植加工基地和魔芋精微粉加工示范、魔芋膳食纤维保健品加工、云植药业盐酸小檗碱、摩尔农庄系列功能饮料、药品制剂生产线。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工程。以楚雄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核心,发展敷料、液体敷料、抑菌类产品、卫生用品等医疗器械卫消产品,引进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发一批医疗仪器、设备及医用耗材。
生物医药加工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一园四片区”(庄甸医药工业片区、赵家湾生物产业片区、富民生物产业片区和苍岭智明小草生物产业片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全市规划种植工业大麻10万亩;在富民、庄甸片区规划建设3255亩工业大麻产业基地,以国内工业大麻龙头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参与,完善科技研发、种植加工、产品应用等体系;建设云南(楚雄)工业大麻区块链溯源及数字化监管平台,开展工业大麻从育种到CBD提取销售的全链条全程监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在庄甸医药工业片区、苍岭智明小草生物产业片区,从百亿元起步加快布局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通过引进知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创新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建设集产业孵化、会展交易、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
以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
以旅游基础高端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目标,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楚雄州“四大走廊”重要节点。依托旅游文化资源,面向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市场定位,构建“一核两组团六区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康养旅游、户外运动、研学科考、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重点产品,加快开发旅游新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彝族火把节、赛装节两张名片,建设集彝族文化展示、风情体验、旅游观光、产业开发等元素于一体,省内独有、全国知名、世界共享的彝族文化大观园。充分利用好“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加大宣传和市场监管,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构建旅游诚信体系,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十四五”期间,实现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达480亿元。
专栏5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核两组团六区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一个滇中公园城市休闲发展核;构建西舍路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组团、大过口—三街彝族文化旅游组团两个组团;建设大紫溪山森林康养度假旅游区、彝风精品文化旅游区、历史文化集聚区、骠川文化旅游体验区、低热河谷农业休闲及避寒度假旅游区、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六个特色旅游区;开发紫溪云庆旅游小镇、铜鼓文化园、龙川江湿地景观公园、太阳历文化园等多点文化旅游产品。
文旅融合“五个一”发展工程。开发一批传统村落,建设以口夸、吕合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一个文旅特色集散地,将彝人古镇片区打造为楚雄市核心文旅特色集散地、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办好一个核心文旅特色主题节庆,把彝族火把节打造成国际性活动品牌,培育发展茶花节、马缨花节等节庆文化;打造一台以彝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演艺剧目,提升“云绣彝裳”影响力;实施一套以彝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文旅宣传推介活动,让“彝族文化大观园”这张名片享誉全国。
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行动。推进太阳历文化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将紫溪山、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楚雄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紫溪森林康养小镇、青山湖湿地公园、茶花山公园等,改造提升彝海公园、福塔公园、观音山公园,综合开发紫溪山和情人谷片区,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全面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楚雄板块,推进智慧旅游交通、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刷脸入园”、智能导游等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在线直播、导游导览等平台功能在景区全覆盖;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和服务平台,提升景区智慧化服务水平。
旅游业人员培训工程。加强与大中专院校、企业合作,建设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导游等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重点产业向优势区(带)集聚,构建具有楚雄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农业强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巩固国家产粮大县发展成果,推进水稻、玉米主产区建设,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保供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核桃、魔芋、中药材、野生菌、果蔬、花卉、茶叶等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开展兴林富民行动,发展林下经济、木本油料、森林旅游等现代高效林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拓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强耕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区块链、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托管、股份合作,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产值150亿元。
专栏6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粮食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粮食播种面积底线,筑牢粮食保供基础,确保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22万吨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9万亩,累计达25万亩,实现上图入库。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以水稻为主的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配套完善机耕路、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
“绿色食品牌”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争取建设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核桃、魔芋、野生菌、大米、酱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植物蛋白科创中心和加工基地建设,到2025年,力争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总产值比达2.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发展农业龙头企业75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50个以上,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700个以上。
农业科技提升工程。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使用适宜丘陵山坡地、特色产业的中小型农机和设施装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60%和62%以上。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集数据监测、分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数据云平台,全面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加大楚粳稻、食用菌、魔芋、热作蔬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种植生产中物联数字装备应用,建设紫溪镇、白衣河、马龙河等智慧农业基地;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抓手,全面推广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到2025年,信息服务入户率达90%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全覆盖。
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工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建设,到2025年,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25个、田园综合体2个。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中(彝)医药、交通区位等优势,推进医疗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彝)医健康服务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康养城市。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医养结合及老年康复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建设一批保健养生养老基地。挖掘推广中(彝)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和服务,建设中(彝)医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开发一批彝医药文化康养旅游、医疗保健等新产品。培育发展康体休闲产业,加快体育训练基地、健康步道、自行车道等运动休闲设施建设,举办越野、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需求。引进国际高端医疗、美容、康体、养老产业机构,提供上门诊疗、护理、保健康复、心理关怀等连续整合服务,融入云南省心脑血管、呼吸、中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延伸性服务至社区、至家庭。
专栏7 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工程
健康服务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探索“健康+养生、健康+智慧、健康+休闲”等大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从“现代中药”到“医学科研、区域治疗中心”建设,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转变,全面提升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服务水平。
彝医药传承推广工程。加强对彝医药技术和古籍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优秀彝医药文化,促进彝医药和彝族文化等资源与康养项目融合发展,打响彝医药康养金字招牌。推进彝医药“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鼓励出版健康养生图书、彝医药健康相关影视作品,推广彝医药养生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彝医药的知晓度。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目标,补齐流通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通道+枢纽+网络”多层级的现代流通体系。依托“一机六高五铁”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跨境物流等物流产业新业态。围绕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物流需求,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的联动发展,促进物流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物流供应链服务和第三方物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引进大型知名物流企业,支持本地新兴物流企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规模和品牌效应明显、具备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到2025年,物流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专栏8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楚雄国际物流基地、楚雄西部商贸物流园、东部多式联运及工业物流服务区、冷链物流园等,积极发展集展示、交易、仓储、集散、加工、货运、配送、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批发交易配送体系。
流通服务实体经济工程。完善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城东商贸物流中心对烟草和医药企业的服务能力,增强西部商贸物流园和楚雄国际物流基地对大宗农产品物资、大宗散杂货、工业生产资料的运输能力。
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楚雄”建设。以5G创新应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建设,实施高新区新经济产业园、58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数字化应用,推广使用“孔雀码”,建立楚粳稻、魔芋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推进烟草行业工业互联网公共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能制造工厂试点等工程,加快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数字经济与旅游文化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推进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应用于服务业。
专栏9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抓住楚雄市被列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契机,加强乡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比重,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农产品追溯平台,健全完善市、乡镇(街道)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开展质量追溯场景运用试点。到2025年,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配套建成农产品质量速测点。
企业数字化改造工程。推动烟草、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生产线。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数字安全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共享。强化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流动监管水平。开展重点行业数据安全监督检查,提升电信、互联网、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围绕增强产业链韧性,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全产业链重塑卷烟产业新优势的决策部署,坚持产品创新、提质升级,注重品牌打造,推动烟草及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核心烟区、基地和烟农队伍,大力发展绿色烟叶,支持新品种试验、推广和生产,全面推进使用可降解地膜,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持续提升“清香楚叶”品牌优势。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年产量30万担左右。加大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示范推广生物质颗粒燃料、电能等清洁能源烘烤方式,提高烟叶供给质量。加快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数字化改造,推动新兴技术在烟草种植、卷烟加工、烟草销售等环节的应用。鼓励烟草配套企业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推动技术改造,提升卷烟配套系列产品质量,满足优势产品、创新品类和新型烟草制品发展需要,提升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围绕绿色节能、智能建筑,提高建筑业智慧化水平,建设集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督管理等为一体的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鼓励本土建筑企业提升资质,创建优质工程,开拓建筑建材产业市场。引进科技型、创新型、循环型建筑建材企业总部迁驻楚雄,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检测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云甸陶瓷产业园,积极发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高端陶瓷砖、民族特色装饰材料,加快发展安全健康、环境友好、性能优良的绿色建材产业。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走“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路子,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同步推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楚雄”建设。
深化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大厅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府”,推广应用“一部手机办事通”,实现“一网通办”“指尖办”“掌上办”。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统筹发展,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不断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政府部门社会治理协同联动能力和决策能力。探索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深化廉政建设。推进“互联网+党建”,打造智慧党建新模式。
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期待,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信息技术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民生服务数字化。积极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广电、数字民政、数字环保、数字应急、数字传媒,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数字小镇等。构建数字化信用系统,不断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系统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数字城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集城市数据中枢、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于一体的“城市大脑”。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管理等领域,积极探索智慧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二维码、人脸识别技术,在城市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码通城”,推进一码通用、无感通行和便捷支付。推动信息新技术在城市监测预警、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等领域深度应用,基于城市网格化管理基础,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专栏10 “数字楚雄”建设重点工程
智慧教育。建设教育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全学科“校本资源库”。创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智慧医疗。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建设智慧医保平台,加快建设“健康云”,形成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开展区域远程心电中心、影像中心建设,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医疗数据共享应用,全面布局“多码融合”支付、远程医疗、线上预约检查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智慧环保。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智慧服务系统和环境监管平台,深化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森林防火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功能,推进林业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健全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网络。
智慧养老。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居家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推广可穿戴、便携式健康监测、自助式健康检测、智能养老监护等设备,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智慧交通。新建智慧交通控制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智慧停车场、外场道路信息采集系统。
智慧广电。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广电5G建设、广电融合提升工程,推进市级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广电大数据云平台、网络视听平台建设,提供融合新闻资讯、视听娱乐、智能家居等智慧广电数字生活服务。
数字市政。运用5G、物联网等技术,推进道路、路灯、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体系建设,搭建市政设施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市政综合运维、安全预警、公共服务、运行节能等数字化水平。
智慧城市管理建设工程。实施“1+2+8”系统建设,即楚雄市智慧管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社区、智慧公厕、智慧停车、智慧市政、智慧城管、智慧工地、智慧物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将数字经济基本知识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数字素养”培训,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基层行活动,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弥合公民数字鸿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以重点产业为支撑,围绕扶持产业链,配置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培优培强一批本土企业,引进落地一批优势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强做大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着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企业主体申报纳入云南省产业发展“双百”工程。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压力。到2025年,争取培育主板上市企业2家,科创板企业3—5家。
坚持“科技创新兴区、特色产业立区、开放发展强区”路径,构建“一心双核四园”联动发展格局,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民族特色创新创业高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加速关联产业配套,提升产业链式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金融物流和商业服务等生活生产配套,逐步把更多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植入园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创建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云南)自贸区联创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水平。探索实行“州级决策领导,高新区独立建制,县市区融合发展”的运行管理体制,营造高效能的服务环境。探索与各园区开展“托管园”和“共管园”等分工协作新模式,实现互补性产业合作共赢。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打造成千亿级园区。
专栏11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一心双核四园”联动发展格局。“一心”即以国务院批复的7.16平方公里为核心,“双核”即以楚雄为核心的楚南发展核和以禄丰为核心的禄武产业发展核,“四园”即楚雄工业园、禄丰产业园区、武定产业园区和南华工业片区。
产业培育工程。集中力量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三大辅助产业,构建“3主3辅”现代产业体系。
双创升级工程。加快双创平台和政策体系建设,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深化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引进联合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新经济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打造“彝创汇”双创活动品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集聚融合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实施以促进 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培塑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底蕴,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中心城区和集镇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更高品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着力构建 全域覆盖、边界清晰、功能明确的“三区三线”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优先确定生态空间。以生态功能极重要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地区为主,构建“两屏两江三河多点”(“两屏”即西南部哀牢山、北部紫溪山生态屏障,“两江三河”即龙川江、礼社江、马龙河、三街河、五街河,“多点”即市内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重点保护吕合、东华、子午等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明确具备整治潜力的区域以及生态退耕、补充耕地的区域,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提高粮食保障能力。
融合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市域城乡规模等级结构,衔接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开发区、特色小镇和村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各类村庄协调发展,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
彰显城乡特色空间。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潜力,强化彝族、回族、白族、苗族等特色民族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系统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吕合村、以口夸村、达诺村等中国传统村落和紫溪彝村彝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合理开发,划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整体保护区域。
统筹山区坝区发展。优化山区发展空间,山区乡镇要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引导村庄向宜建山地布局,鼓励山区农民进城,加强山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补齐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坝区保护工程,坝区乡镇要坚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保护优先、惜土如金、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协同地上地下空间。划定地下空间和重要矿产资源保护开发重点区域,处理好地上与地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控制线的关系。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推进地下通道、地下商业综合体、地下车库、人防工程、应急防灾、军事设施和物资仓储设施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坚持平战结合,促进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人防系统布置相结合。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底线的约束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化哀牢山、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紫溪山森林公园以及礼社江、龙川江流域的保护与管理,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明确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界定范围,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敏感区、防护林生态功能区、封山育林区等受保护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负面清单管理,合理预留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项目空间。
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及管理。确保耕地保有量,提升耕地质量,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镇规模和发展趋势,将中心城区、集中连片城镇建设区和城中村、城边村、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划入城镇集中建设区;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并预留一定弹性。乡村地区划定农村居民点建设控制范围,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协调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冲突与矛盾,统筹同等耕地的占补平衡。
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高城镇和产业集聚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一核、一圈、三带、六区”的市域发展布局。
以鹿城、彝海、东瓜三个街道城市建成区为主,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突出高新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加快人口聚集,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市域发展核心。优化中心城区与高新区功能布局,支持城区与高新区错位发展、互补融合、联动支撑,推动高新区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化空港经济区(楚雄机场)空间布局,强化对“楚中”组团其他城市带动,打造滇中城市群重要的产业及人口集聚区。
依托市内杭瑞、楚广、玉楚、东南绕城高速公路及楚南一级公路,串联苍岭、紫溪、吕合、东华、子午等乡镇,形成环线,打造环楚经济圈。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延伸,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苍岭镇重点布局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紫溪镇加快完善旅游文化、健康服务等产业配套;吕合镇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东华镇、子午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完善商贸服务、流通集散等功能,配套航空服务相关产业。优化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昆楚大经济带。以昆楚大高铁、昆楚大复线高速、杭瑞高速、楚南一级公路为依托,向东连接昆明、曲靖及沿海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向西连接大理、德宏及南亚地区,强化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建成滇中城市群重要产业基地、大滇西旅游环线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和“一带一路”重要物流节点。
攀楚玉经济带。以京昆、大永、楚姚、玉楚高速公路为依托,向北连接攀西、成渝及京津冀地区,向南连接玉溪、西双版纳及东南亚地区,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产业,建成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西南地区健康养生基地。
楚普临经济带。以楚景高速公路为依托,发挥高速公路过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溢出效应,沿公路重要节点谋划布局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等产业,建设滇西南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哀牢山北部山区乡镇商贸集散服务中心。
绿色制造工业区。以赵家湾桃园、富民庄甸、苍岭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等产业,推进高新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打造绿色制造工业区。
现代商贸物流区。以320国道和楚景高速沿线、楚雄站片区和东南片区物流基地为重点,加快布局生产资料、特色农产品、建筑建材、汽车及配件等物流配送中心,提升综合商贸物流集散功能,打造形成集物流、技术、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区。
旅游文化区。抢抓云南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州“四大走廊”建设机遇,以哀牢山、紫溪山、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情人谷、南安古镇等片区为重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功能,开发彝族文化、红色文化、休闲生态等旅游产品,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以山区乡镇和山坝结合部为主,巩固粮烟生产,加快发展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等产业,提升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一批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耕文化体验区,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区。
空港经济区。推进楚雄机场和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在东华子午片区规划建设空港新区未来城,完善功能配套,发展航空综合服务、商贸物流等临空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速构建空港经济区。
生态涵养区。强化对九龙甸、西静河等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及哀牢山、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青山嘴水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构建生态涵养区。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乡镇为带动,一般乡镇为支撑,建立功能分工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一核、两心、三轴、两圈、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镇协调发展。中心城区主要包括鹿城、彝海、东瓜三个街道,重点提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中心乡镇主要包括紫溪镇、苍岭镇、子午镇、东华镇、三街镇、新村镇、中山镇、西舍路镇,重点承载产业集聚、分担城市功能、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带动周边山区乡镇及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一般乡镇主要包括吕合镇、八角镇、树苴乡、大过口乡、大地基乡,重点以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主,增强乡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辐射力,带动乡村发展。
专栏12 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两心、三轴、两圈、多点”。一核:市域城镇发展核心,以楚雄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两心:山区中心城镇,依托三街镇、中山镇及新村镇的优势条件,将其建成山区南、北两处城镇中心。三轴:城镇发展轴(包括昆楚大东西发展轴、攀楚玉南北发展轴)、山区发展轴(“南华县—三街镇—中山镇—西舍路镇—景东县龙街镇”南北向山区城镇发展主轴)、山坝联动发展轴(包括“禄丰市广通镇—东华镇—新村镇—西舍路镇—景东县太忠镇”山坝城镇联动发展轴和“东华镇—大过口乡—八角镇—南华县马街镇”山坝城镇联动发展轴)。两圈:环楚城镇发展圈(主要包括中心城区、紫溪镇、苍岭镇、吕合镇、子午镇、东华镇)、哀牢山北部城镇发展圈(主要包括三街镇、八角镇、中山镇、西舍路镇、新村镇、树苴乡、大过口乡、大地基乡8个山区乡镇)。多点:苍岭镇、子午镇、东华镇、三街镇、吕合镇。
优化中心城市发展方向,按照“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建设具有楚雄特色的“美丽城市”,逐步建成滇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北扩、东拓、西控、南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通过交通连接,实现向东部苍岭新区的拓展;依托交通站场建设,重点开发城北片区和城南片区;西面以生态管控为主,加强对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的管控和保护,适度延伸扩展。
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吸引人口、产业集聚,逐步扩大城市规模,建成中等城市。加强与南华城区协调建设发展,共建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及彝族文化特色城市。
加强城市更新改造。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要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完善以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为骨架的道路系统,打通断头路,增加路网密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排水防洪系统,建设集约高效的供水体系;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力度。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学校、超市、智能快捷箱、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因地制宜开展城镇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旧街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城市风貌、建筑色彩、夜景照明、城市天际线等管控与提升,推进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护,建设一批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主题街区。新改建一批公园绿地广场,打造城市滨水景观线,提升城市优美人居环境,建设滇中城市会客厅。
专栏13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工程
城市路网建设工程。推进彝都大道、富强路、兴楚路等主干道,溪河路、富兴路、塔海路、东云路等次干路及支路建设,打通彝海北路、花园路、铜鼓路等断头路。建设中心城区太阳历大道至茶花大道延伸线、彝都大道上跨高架及互通立交、小河口隧道等高架立交及隧道。
城市环线打造工程。一环:鹿城东路延长线—雄宝路—航空桥—永安大道—威楚大道—环城西路—鹿城南路—阳光大道—楚风苑。二环:东升路—职教园区—茶花大道—灵秀立交—三家塘—沪瑞线—永波线—东盛西路—东盛东路—团结路—紫溪大道—东升路。三环:东南绕城—玉楚高速—楚南一级—杭瑞高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给排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地下空间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与特色风貌建设、公园绿地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设施建设工程。
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老旧厂区改造工程。完成黄泥坝、中所一二三组、铁合金厂、大西门、大修厂、昆钢住宿区6个棚户区改造;完成万家坝、警校、东兴路南北、学桥街、中大街、龙江、北浦8个片区10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万家坝、金五谷和小河口3个片区老旧厂房改造更新。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程。编制《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设施、收运车,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及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到2022年,实现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100%。
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工程。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为目标,以慢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配套建设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公共文化、体育、其他公共服务六类设施,基本满足体育健身、医疗卫生、文化休闲、购物娱乐、上学、停车等需求,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健全完善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城市管理体系,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实现“无缝化”管理。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构建协同联动、全面覆盖的城市网格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网格长责任制,巩固提升19个城市网格化区域的治理水平。打造智慧化城管系统,完善数字城市管理智慧调度服务中心,加强城市规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规范城市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严格执法监督,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
突出楚雄市在全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擦亮“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世界铜鼓之乡”两张名片,深挖文化内涵、民族风俗等优势,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强化城市宣传推广,提升城市形象。创新城市投融建管营模式,加快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等建设,推进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转型,打造城市商圈。加快发展金融、商务、文创、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培育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康养地产等新型业态,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引进一批企业参与楼宇项目开发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统筹考虑各乡镇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条件,引导集镇错位发展、分类发展,拓展集镇公共服务、商贸流通、旅游集散等功能,把集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集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站建设,改造提升集镇公厕,抓好街头绿地和公园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集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力度,发展专业市场,因地制宜建设商贸中心。实施集镇微改造工程,加快智慧集镇建设,打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专栏14 集镇建设工程
综合型集镇建设。东瓜镇、紫溪镇:推进集康养、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镇建设。
工贸型集镇建设。苍岭镇:重点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楚雄千亿级园区的支撑区。
商贸型集镇建设。子午镇、东华镇:结合机场建设,重点培育商贸服务、流通集散、农特产品加工和临空经济等产业。中山镇、三街镇:建设成为哀牢山北部山区乡镇的商贸集散服务中心。新村镇:建设辐射周边乡镇的综合市场或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业。
旅游型集镇建设。西舍路镇、大地基乡、吕合镇:依托哀牢山国家公园、马龙河流域和吕合老街等开发,发展生态科考、旅游探险、休闲观光和民族特色体验旅游。
农业型集镇建设。八角镇、树苴乡、大过口乡: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为辅,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落实“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4大要求,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7大要素,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短板,提升特色小镇建设质量。推动彝人古镇、紫溪森林康养小镇创建国家一流及省一流特色小镇,持续推进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突出美景、美食、彝医、康养、民族手工艺等特色,科学定位特色小镇支撑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叠加现代社区、文化和旅游功能,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交通站点和产业配套设施。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营模式。优化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环境,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高特色小镇就业吸纳能力。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居住证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机融合并轨。对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农村各项权益,保障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以及就业帮扶、创业资助等各类待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多渠道保障财政性资金投入,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完善街道管理体制,有序开展撤乡设镇和撤乡镇设街道工作,稳步推进“村改居”工作。
专栏15 行政区划调整工程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撤销鹿城镇、东瓜镇设立鹿城、东瓜、彝海街道进程,推进苍岭镇、紫溪镇改设街道。进一步理顺市乡(镇、街道)两级、街道与社区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协调关系,落实社区准入“两个清单”,加快推进街道社区管法治化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