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苏新能源(2022公募维新)

2022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24个年头。

这一年里公募行业精彩依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态势,但与往年相比多了一条新的发展主线——高质量发展。以这一政策定调为起点,公募基金行业在2022年再次扬帆起航,迈出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一年里,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高管等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等系列规定,无不指向了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基金行业;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期盼中落地,公募行业以129只养老目标基金践行普惠金融,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在银行系、券商系、个人系和外资四大势力助推下,公募行业还在2022年迎来了大扩容。

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全市场管理规模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底层资产持续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是今年最具创新特色的基金产品。在持牌机构突破60家之后,基金投顾在2022年里业态进一步多样化,“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壬寅虎年五行属金,肃杀之气贯穿到了全年的权益、债券、汇率等领域,押注热门赛道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固收+”折戟,债基出现罕见暴跌。但如尼采所言“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公募行业在2022年发起了三波底部自购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纷纷出手,拿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真金白银。

高规格定调“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围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不断提升监管转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条意见,为加快构建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

《意见》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经过多年高速蓬勃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排头兵”,已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基金行业要立足“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公募基金将从“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两大路径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

“高质量发展”定调之后,公募行业一系列变革,次第落子。

薪酬体系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基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绩效薪酬的递延支付期限、递延支付额度应与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利益、业务风险情况保持一致,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概括而言,本轮薪酬体系改革主要有五方面亮点:一是明确了基金行业薪酬基本原则: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与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二是强调既要能有效激励行业人才,也要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合规水平,未规定行业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对基金公司高管、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子公司负责人,核心人员等要求: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五是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

《指引》出台剑指“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等报酬分化现状,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薪酬体制,在制度上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进一步绑定,提升基金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获得感。新规之下,基金公司将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历时三十余载,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

11月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大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证监会也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11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纳入配置,规模共计890.59亿元,以适配“养老”属性、助力个人养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也是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从制度层面来说,补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短板,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于个人而言,增加一份养老积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险需求,让更多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和质量。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在未来5年至10年时间,我国将有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庞大的养老金规模,有望为股市带来更多稳定的增量资金,进而促进资本市场与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此外从海外实践来看,个人养老金能够缓解公共养老金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并可集中广大民众的长期稳定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派系助力公募大扩容

12月中旬,财信证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申请。继今年7月提交设立公募基金申请后,开源证券于11月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机构数量超过了60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基金公司,既拥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创金合信基金、华商基金、长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据晨星此前发布的《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展分析报告(1998-2022)》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达14.2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55%,较2017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今年11月,苏州银行持有56%股份的苏新基金获准设立,银行系公募基金时隔6年后再添新军。包括苏新基金在内,截至目前银行系公募数量达到15家,是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后,国有大行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基金等。在这之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局,分别成立了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公募。大约从2013年开始,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发力,分别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银基金、永赢基金等公募。

同是11月,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募业务资格获批;泰达宏利基金股权转让暨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申请核准通过,成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是继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后的第四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此外,2022年还有两家个人系公募诞生,分别是泉果基金和汇百川基金。

基金数量突破万只

尽管今年A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规模和数量依然在创造新高度。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合计10010只,突破万只“大关”。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262只。

从1998年蹒跚起步到基金数量突破万只,24年间“从0到10000”这一大步,无不展示着“资管排头兵”的蓬勃发展态势。纵观历年发展历程,我国基金产品从1998年底的5只增长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时间,从100只增长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时间,从1000只再到今年的10000只,则用了10年时间。

不过从产品结构来看,当前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仍较小,上万只基金中约有1000只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市场结构仍需不断优化。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强化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有所改变。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市场基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投资者愿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是少数的。而短期业绩好但长期业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考验。这意味着,优化基金产品结构需要对以下问题做出解答:基金市场究竟需要多少基金产品?在已超万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无谓的资源浪费?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将会如何出清?

公募REITs与同业存单基金齐舞

2022年新发基金有所降温,但依然不乏创新和爆款产品。

在2021年首批试点基础上,公募REITs于2022年加速扩容,年内成立的产品有13只。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公募REITs数量达到了24只,底层资产从最初的高速路、产业园扩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来券商、保险、信托、私募等投资者参与其中,配售比例不断走低,其中不乏发行规模破百亿元的产品。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网下发售累计吸引资金721.55亿元,拟认购总数量298.53亿份,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1.4亿份的213.24倍,刷新当时公募REITs的网下询价纪录。

另外,在稳健收益投资诉求下,同业存单基金成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创新产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场同业存单基金数量为43只,其中有37只成立于2022年。37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58.26亿份,中位数为55.08亿份,有12只基金发行份额超80亿份,华夏、广发、工银瑞信、嘉实、汇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产品发行规模均达到100亿份。

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始于2019年的结构化行情,让公募基金实现了新一轮蓬勃发展,并走出了一批赛道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规模大几百亿的大基金,并受到了广大基民热情追捧。但在大消费、科技新能源等赛道遭遇杀估值的2022年,他们“船大难掉头”,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全市场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权益基金大约有90只,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大多是耳熟能详的“顶流”明星,且有着医药、白酒、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标签。今年以来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0.56%,1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最大亏损幅度逼近40%。

股市中没有“常胜”将军,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完全代表经理的真实能力。因此,基金公司应避免利用过去的亮丽业绩打造基金经理能力超群的“人设”,以防被均值回归的力量反噬,进而损害公司及个人的长期信誉;基金投资者应避免因受到某位基金经理一时亮丽业绩的吸引而自动沦为其“铁粉”,盲目投资。

“固收+”折戟债基暴跌

2022年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股债市场双向波动,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为主)遭遇滑铁卢。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近1600只固收+基金中有近1100只年内录得负收益,亏损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亏损幅度超过45%,亏损幅度超过10%的基金数量则超过70只。

“固收+”变“固收-”,主要在于组合的权益类资产配比过高(个别基金权益比例达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调行情下难以独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操作实现正收益。今年9月监管部门对固收+产品进行窗口指导,明确了权益资产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义进行新产品申报和宣传,符合二级债基与权益资产比例在10%-30%范围内的持有期偏债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称为“固收+”。

此外,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来债市持续回调引发债基出现罕见大跌。以11月14日为例,根据Wind数据,3000多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有近2400只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近80%,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从业内分析来看,债市下跌虽与资金情绪共振、银行表内、银行理财等方面操作因素相关,但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变动。

基金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

虽然2022年市场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自购净申购规模超6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水平。

公募基金先后于今年1月、3月和10月的市场调整之际,发起三波自购潮。

1月开春之际,市场接连阴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瑞远基金等一批公募积极出手自购,金额在5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3月中旬到4月期间,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购。南方基金2022年以来自购旗下权益基金的资金超2.5亿元,易方达当时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产品。10月中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购,不少公司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

2022年的公募自购还有基金经理参与其中。3月时,2021年“双料冠军”崔宸龙出资150万元申购管理的三只基金产品;丘栋荣申购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仲维出资100万元申购旗下两只基金;6月时,基金经理林乐峰出资100万元自购南方宝嘉混合基金;随后,基金经理邓彬彬出资200万元自购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混合,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出资100万元跟投。

基金投顾三年迎“蜕变”

从2019年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落地以来,基金投顾于2022年迎来了发展三周年。包括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等年内上线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在内,截至2022年基金投顾持牌机构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银行、基金独立销售机构“四方逐鹿”,业态趋于丰富多样化。

“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具体看,市场对基金投顾的关注已从最初的规模和用户数延展到了用户持有时长、复投、留存等指标上来。同时,投顾机构也开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广泛吸收民间力量,更加关注线上与线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

实践方面,中欧财富在2022年进行了投顾策略和投顾服务升级,推送投资决策、背后逻辑等陪伴内容,为客户提供匹配当前市场的买入方案。华夏财富确立了“懂投资·更懂你”的买方投顾理念,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务,其中针对特定偏好投资者举办了“懂读书”“懂养生”“懂生活”“懂艺术”等多元化系列活动。

短短三年间基金投顾业务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稳步向前推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兼顾“投”的专业性和“顾”投后陪伴的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于兴河1,梁金强2,方竞男1,姜龙燕1,丛晓荣1,王建忠1

于兴河(195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E-mail:billyu@cugb.edu.cn。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摘要: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上新世(5.3~1.8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至更新世(1.8~0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 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 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 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叠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区域。

关键词:珠Ⅱ坳陷;深水区;定量模拟;构造沉降;BSR

Tectonic Subsid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BSR Distribution in Deep Water Are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ince Late Miocene

Yu Xinghe1,Liang Jinqiang2,Fang Jingnan1,Jiang Liongyan1,Cong Xiaorong1,Wang Jianzhong1

1.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research of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deep water area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ectonic subsidence has bee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ionfrom north to south and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research area since Late Miocene.From Late Miocene to Pleistocene,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experinced the variational process of tectonic subsidence effect that wasfrom weak to stong: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7m/Ma in the Late Miocene(11.6~5.3 Ma),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8m/Ma in the Pliocene(5.3~1.8 Ma),and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73m/Ma in the Pleistocene(1.8.~0 Ma).Moreover,the major reasons which causing these changes was Dongsha tectonic evnet from the end of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end of the Late Miocene and Taiwan tectonic event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Dongsha tectonic event(10~5 Ma) makedfault block uplifting and sagging,rise area eroding,and waning of movement intensit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east to west,which caused stable subsidence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Taiwan tectonic event(3 Ma) thoroughly changed the tectonicframework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which kept on subsiding and was subsiding more southward because of gravity balance.Overlaying the developed areas of BSR and ichnography of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it was discovered that more than 80%BSR tend to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that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rangedfrom 75 m/Ma to 125m/Ma and changed rapidly.

Key words:ZhuⅡdepression;deep water area ;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 tectonic subsidence; BSR

1 区域地质背景

“深水(海)”这一术语通常是指位于陆架坡折向海一侧包括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的深水环境(水深>200 m)[1]。根据这一定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为珠Ⅱ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珠Ⅱ坳陷由2个低凸起(云开低凸起和白云低凸起)和4个凹陷(开平凹陷、顺德凹陷、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组成。坳陷大致呈NE—SW向展布,水深0.2~2 km,面积4×104km2,北部以番禺低隆起和神狐暗沙隆起与珠I和珠Ⅲ凹陷相隔,南部以南部隆起为界,西部与神狐隆起相邻,东部以东沙隆起为界(图1)。

图1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区划图据文献[2]修改

珠Ⅱ坳陷的中新统-更新统均为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和琼海组(表1)。在珠江口盆地的地层中,中中新统(韩江组)和上中新统(粤海组)之间存在不整合(或假整合)。该期构造运动相当于珠江口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中的地震反射层T3,代表了一期重要的区域构造运动——东沙运动[4,5]。中中新世之后,东沙隆起整体快速沉降,进入非补偿沉积期,可容纳空间高速增长[6]。东沙运动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块断升降有着重大地影响,其运动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东强西弱。上新世—更新时早期(3 Ma)的台湾运动彻底改变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褶皱隆起转变为断褶带,且盆地深水区因重力均衡调整继续沉降[2,7]。

表1 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3]

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及其对BSR的影响,结合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中中新世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识别出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层序界面:自下而上分别为T3、T2和T1,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1.6 Ma,5.3 Ma,1.8 Ma(表1),相应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 3个地层层序,大致对应于粤海组、万山组和琼海组。

2 构造沉降的计算方法

盆地在某一时刻的基底总沉降幅度(DB)实际上包括2部分,即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沉降幅度(DT)和沉积物负荷均衡作用引起的负载沉降幅度(DL)。用回剥技术[8-10]计算构造沉降,需要进行3方面的校正:①地层去压实校正;②古水深校正;③古海平面变化校正[11]。

经过校正的构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为[8,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Φ为补偿量(衡量达到Any均衡的程度);H为回剥方法确定的古地层厚度;ρm为地幔密度;w为水的密度 ρ为沉积层平均密度;Wd为古水深;ΔSL为古海平面相对现今海平面的升降值(高水位为正,低水位为负)。

由于珠江口盆地岩石圈强度很低,可以认为已达到完全的重力均衡[13-15],Φ取作1。这样构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2.1 孔隙度-深度关系与含砂率

在正常压实的沉积层中,沉积物孔隙度和埋深呈指数关系[16],即: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φ为地层深度为y处岩石的孔隙度,%;φ0为初始沉积(y=0)时岩石的孔隙度;C为压实系数;C和φ0与岩性有关(表2)。

表2 不同岩性的压实系数与地表孔隙度[17]

以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北部白云凹陷内的虚拟井点神-72为例,对应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含砂率分别11.0%、20.9%、19.7%,因此得到3套地层对应的不同岩性的含量(表3)。

表3 虚拟井点神-72不同岩性组成

2.2 去压实校正

当深度为Y1和Y2之间的岩层回剥到 和 高度时,在回剥的位置上岩层的厚度由下式给出[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如果地层中划分出n种岩性,以Pi表示地层中第i种岩性的含量,则深度为Y1和Y2之间沉积层厚度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由二维地震资料得到神-72点对应的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现今地层厚度分别是44 m、186 m、733 m,以及对应的现今水深为548 m。那么,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顶深分别为548 m、592 m、778 m。

图2 连续去压实概念模型[17]

2.3 古水深校正

沉积物沉积时,其沉积界面在水下一定深度,所以沉积物厚度不能代表沉降深度。沉积盆地水深较大时,必须对古水深作校正才能得出正确的构造沉降。有了古水深Wd,则可以直接将古水深加上沉积物厚度,从而得到真正的深度。

古水深的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难于算准的问题,加上缺少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各个时期沉积环境的准确资料,目前无法准确计算古水深数据。在由引张应力场转变为挤压应力场时,先存断裂逆转,伴随着盆地的缩短,断陷盆地褶皱并发生隆升,继而遭受风化和剥蚀,造成破裂不整合面,而后发生坳陷[18]。珠江口盆地具有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以晚渐新世早期“南海运动(24.8 Ma)”所形成的区域“破裂不整合面”为界,珠江口盆地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组合[19]。下构造层由分隔的断陷沉积组成,自下而上为神狐组冲积相沉积、文昌组湖相沉积和恩平组湖泊一沼泽相沉积。上构造层由统一的海相沉积组成,代表了从晚渐新世开始的南中国海的广泛海侵[20,21]。因此借用计算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沉降曲线的方法[10],将古水深按线性增加处理。考虑到晚渐新世以前为湖相-陆相,对沉降量的计算影响较小,晚渐新世起,水深才开始发生升降变化[22],取28.4Ma之前水深为0[23],之后水深线性增加至现今深度,中间各层古水深由线性插值生成(图3),差值公式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ti为时间(Ma); h0为现今水深(m);hi为ti时对应的水深(m)。运用此方法计算得到神-72在11.6Ma、5.3Ma、1.8Ma时刻的古水深值分别是324 m、445 m、513 m。

图3 古水深线性插值计算示意图

2.4 海平面变化校正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表明,古今海平面变化较大,全球性的旋回性沉积作用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控制[24]。因此,构造沉降的计算需要对海平面变化进行校正,将其统一到现今海平面的位置。由于研究年代跨距较小,海平面变化不大[23,25],所以△SL近似取值为0。

2.5 构造沉降计算结果

本次研究根据上述原理,利用研究区的地层、岩性、水深及海平面等资料,运用PRA盆地模拟软件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172个虚拟点进行了构造沉降的计算,定量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并且针对4条典型剖面和3套地层的平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BSR分布的影响。例如,恢复神-72的构造沉降史后,得到此点在不同时间的总沉降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表4)。

表4 虚拟井点神-72构造沉降计算结果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单井沉降史特征

用在二维地震测线上选取的虚拟点进行沉降史的计算与分析。以位于顺德凹陷的虚拟点神-72、荔湾凹陷的虚拟点神-23、白云凹陷的虚拟点神-152以及位于南部隆起的虚拟点神-117(图1)为例,定量地对盆地深水区的埋藏史和沉降史进行了模拟。这些点基本位于各个构造单元的中心部位,可以用来分析各凹陷或隆起的构造沉降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西南缘神-72点的构造沉降速率在不同时期相差较大,分别是晚中新世为104 m/Ma,上新世为43 m/Ma,而更新世则只有23 m/Ma(图4A)。这表明顺德凹陷的构造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

盆地深水区东南缘的神-23点(图4B)和南缘的神-117点(图4C)具有相似的特征:神-23点处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为87 m/Ma,上新世为100 m/Ma,更新世为76 m/Ma;而神-117点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为54 m/Ma,上新世为63 m/Ma,更新世为45 m/Ma。这种慢—快—慢的沉降速率特征表明,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在上新世都经历了一次沉降高峰期,随后沉降作用变弱。

盆地深水区东北部的神-152点与前面三者都不同,它的构造沉降速率变化不大:晚中新世为71 m/Ma,上新世为72 m/Ma,更新世为72m/Ma(图4D)。这表明自晚中新世以来,白云凹陷一直处于稳定的沉降期,该区新近纪构造变动不太。

深水区内各个凹陷沉降特征各异,具有各自独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沉降特征。

结合二维地震资料可以得到(表5),4个虚拟点在各个时期的沉积速率均小于沉降速率,说明盆地深水区具有欠补偿的沉积补给作用,且沉降速率较大。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补偿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形成。

图4 研究区各虚拟点埋藏史与沉降史曲线图

表5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典型单点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 m/Ma

3.2 构造单元沉降速率对比

分析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各凹陷的沉降速率值(表6),不难发现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晚中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白云凹陷,构造沉降速率120 m/Ma,总沉降速率达208 m/Ma;上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荔湾凹陷,构造沉降速率达152 m/Ma,总沉降速率达200 m/Ma;更新世最大沉降速率仍在荔湾凹陷,构造沉降速率达122 m/Ma,总沉降速率达167 m/Ma。这表明盆地沉降中心的平面迁移规律: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于盆地北部的白云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东部的荔湾凹陷迁移。

表6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 m/Ma

3.3 盆地沉降史特征

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图5):盆地在自晚中新世以来的沉降过程中,T3-T2沉降时期,即晚中新世构造沉降作用最弱,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这与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10~5 Ma)时期相符。东沙运动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并伴有挤压褶皱断裂和频繁的演化活动,发育了NWW向断裂,构造活动强烈[7,26]。因此,在晚中新世,盆地各构造单元发生程度不同的沉降作用。

从晚中中新世到全新世,盆地经历了构造沉降幅度由小变大,构造沉降量由大变小,构造沉降速率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呈现出梯度变化趋势,表现为伸展盆地的动力学背景。经过中中新世末期盆地抬升剥蚀之后,晚中新世盆地进入块断升降阶段,沉降幅度和沉降速率开始增大,可容纳空间增大。上新世时,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相对晚中新世变化不甚明显。至更新世时期,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1 m/Ma,盆地构造活动变强。

3.4 剖面沉降史

选择位于盆地深水区不同位置的4条典型的剖面进行构造沉降的计算,分析研究区纵向与横向上的构造演化特征。总体上,由陆向海方向,构造沉降速率总体表现为增大的趋势,且自西向东构造沉降速率逐渐变快,这与盆地深水区平面沉降特征相一致。

A剖面位于研究区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开平凹陷、神狐隆起、顺德凹陷及南部隆起。晚中新世,从开平凹陷到神狐隆起,构造沉降速率一直减小,直至在顺德凹陷中减小到42 m/Ma才开始上升,直到南部隆起中达100 m/Ma以上;上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先在开平凹陷—神狐隆起—顺德凹陷中由50 m/Ma左右增加到73 m/Ma,又在顺德凹陷中经历微弱的降低过程,最后在顺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降到60 m/Ma后又开始急剧上升,直至90 m/Ma以上;更新世,构造沉降特征与上新世相似,具有很好的继承性,由45 m/Ma上升到76 m/Ma后,在顺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降低到72 m/Ma,接着构造沉降速率快速增大,达到105 m/Ma以上(图6)。

B剖面位于研究区中部偏东处,由北向南方向经过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3个时期的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在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分别由60 m/Ma、32 m/Ma、39 m/M a左右升高到80 m/Ma、78 m/Ma、79 m/Ma左右,在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荔湾凹陷中,构造沉降速率大小变化不大,而在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构造沉降速率急剧上升,直至150 m/Ma左右达稳定(图7)。

C剖面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东沙隆起内。东沙隆起在3个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由陆向海缓慢增大,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分别由100 m/Ma、115 m/Ma、120 m/Ma左右增大到135 m/Ma、147 m/Ma、135 m/Ma左右(图8)。

图5 珠江口深水区不同时刻沉降幅度直方图(a)、不同时期沉降量直方图(b)及沉降速率直方图(c)

D剖面横穿整个研究区,从南西到北东,横穿神狐隆起、顺德凹陷、南部隆起、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和东沙隆起。在晚中新世,神狐隆起的构造沉降慢速下降,直至在顺德凹陷中降低到40 m/Ma后急速增至55 m/Ma左右才趋于稳定,在南部隆起中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降到45 m/Ma后,从南部隆和白云凹陷的交汇部位开始快速上升,而在东沙隆起达最高值93 m/Ma后又开始减小,这与东沙运动造成东沙隆起抬升剥蚀、并且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D剖面在上新世和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晚中新世相似,不同之处是在神狐隆起—顺德凹陷中构造沉降速率由西北到东南方向经历的是分别由43 m/Ma、38 m/Ma左右先快速增大到72 m/Ma、80 m/Ma左右继而急速减小到54 m/Ma、60 m/Ma左右的变化过程,接着与晚中新世构造沉降特征一致:经历一个相对稳定的沉降时期后,在南部隆起中分别缓慢下降到43 m/Ma、42 m/Ma,接着急速上升到100 m/Ma、95 m/Ma后再下降至56 m/Ma、85 m/Ma(图9)。

图6 A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7 B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8 C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9 D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3.5 平面沉降史分析及其与BSR关系

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剖面上通常出现一强反射波,大致与海底平行,故称似海底反射(BSR)[27,28]。它是水合物沉积层的高阻抗与其下伏沉积层的低阻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振幅较强的地震反射,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矿的主要地球物理标志[29,30]。目前认为,BSR已成为判断海洋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及查找其分布的重要证据[31]。

图1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a)、上新世(b)、更新世(c)时期及晚中新世以来(d)构造沉降速率与BSR叠合图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各个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整体上表现出从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的变化规律(图10)。晚中新世,BSR分布于深海地区(一般水深大于2 000 m),构造沉降速率主要在75~115 m/Ma(图10(a),表7);上新世, BSR分布在构造沉降速率曲线较密集地段与盆地边界处,对应的构造沉降速率在45~135 m/Ma(图10(b),表7);更新世,未存在BSR(图10(c),表7)。总之,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区域(图10(d))。

表7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与BSR对应关系

4 讨论

晚中新世后,盆地进入新构造运动及热沉降坳陷阶段,东部菲律宾板块向NNW 方向俯冲推挤,在晚中新世一早上新世时期造成了东沙运动的发生。东沙运动是导致盆地块断升降、隆起剥蚀、挤压褶皱和断裂以及岩浆活动的根本原因及动力源。在盆地沉降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以NWW 向张扭性为主的断裂。自东向西,东沙运动的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块体升降和断裂的晚期活动。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发生台湾运动中,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因重力均衡调整而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

在各个地质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1/2以上,这表明了构造沉降作用始终控制着盆地总沉降的变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最终影响盆地内部烃源岩的形成和储集体的分布。

5 结论

沉降速率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发育BSR,这是因为等值线密集的地方一般是盆地边界或是坳隆交汇的部位,这些地方沉降速率变化快,断层褶皱发育,可能形成特殊的断裂带、泥底辟、快速堆积体、滑塌体及增生楔等特殊构造环境与构造体。沉降速率高值区可提供的可容纳空间大,有利于沉降物的快速堆积与BSR的形成。更新世不存在BSR是因为构造运动趋于停止后,盆地的构造活动减弱、构造沉降速率变化不大、可容纳空间小、沉积速率小,有机质碎屑物不能被迅速埋藏,容易在海底氧化直接分解。

1)盆地深水区各个凹陷沉降特征各异,具有各自独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沉降特征。

2)盆地深水区具有欠补偿的沉积补给作用,且沉降速率较大。这说明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补偿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形成。

3)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于盆地北部的白云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东部的荔湾凹陷迁移。

4)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末(10~5 Ma)发生的东沙运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块断升降和抬升剥蚀,构造活动强烈,使得晚中新世时期盆地深水区持续沉降。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发生的台湾运动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下沉越大。

5)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总沉降的变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最终影响盆地内部烃源岩的形成和储集体的分布。

6)沉降速率高值区可提供的可容纳空间大,有利于沉降物的快速堆积与BSR的形成。

致谢:广州地质调查局的沙志斌、王宏斌等为此基研究提出了相关资料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于兴河.碎屑岩性油气储层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长民,施和生,许仕策.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秦国权.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地层问题讨论及综合柱状剖而图编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14:2l-28.

[4]姚伯初.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初探[J]南海地质研究:1993,1-12.

[5]姚伯初.中美合作调研南海地质专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6]李德生,姜仁旗.南海东沙隆起及其周围坳陷的地质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737-741.

[7]张志杰,于兴河,侯国伟,等.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为例[J].现代地质:2004,284-289.

[8]Allen P A,Allen J R.Basin An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plc:1990,1-451.

[9]Lerche I.Basin analysis,Quantiative Methods 1[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1.

[10]林畅松,张燕梅.拉伸盆地模拟理论基础与新进展[J]地学前缘,1995.

[11]卢林,汪企浩,黄建军.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和海中凹陷新生代局部构造演化史[J].海洋石油:2007,25-29+57.

[12]Bond G C,Kominz M A.Construction of Tectonic Subsidence Curvesfor the Early Paleozoic Miogeocline,Southern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Implications for Subsidence Mechanisms,Age of Breakup,and Crustal Thinning[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4,95:155.

[13]Maggi A,Jackson J,Mc Kenzie D,et al.Earthquake Focal Depths,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and the Strength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J].Geology 2000,28:495.

[14]Clift P D,Lin J.Preferential Mantle Lithosphere Extension Under the South China Marlin[J].Mar Petro Geol 2001,18:929-945.

[15]Clift P D,Lin J.Evidenec of Low Flexural Rigidity and Low Viscosity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During Continental Break-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J].Mar Petrol Geol 2002,19:951-970.

[16]Athy L F.Density,Porosity,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J].AAPG Bull,1930,14:1-24.

[17]Hegarty K A,Weissel J K,Mutter J C.Subsidence History of Australia's Southern Margin:Constraints on Basin Models[J]AAPG Bulletin 1988,72:615-633.

[18]杨风丽,王敏雪,庄建建,等.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0,596-601.

[19]高红芳,杜德莉,钟广见.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2006,11-20.

[20]郝冶纯,徐钰林,许仕策.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古海洋学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 -9.

[21]陈长民.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73-83.

[22]张云帆,孙珍,郭兴伟,等.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8,30-36.

[23]龚再升,李思田.南海北部大路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31-137.

[24]Vail P R,Sangree J B.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Partl: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Procedure[J].AAPG,Studies in Geology 1977,27:1-10.

[25]秦国权.微体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

[26]赵中贤,周蒂,廖杰,等.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J]地质学报:2010,1135-1145.

[27]Shipley T H,Houston M H,Buffler R T,et al.Seismic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Possible Gas Hydrate Horizon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nd Rises[J].AAPG Bull 1979,63:2204-2213.

[28]Holbrook W S,Hoskins H,Wood W T,et al.Methane Hydrate and Free Gas on the Blake Ridgefrom Vertical Seismic Profling[J].Science 1996,273:1840.

[29]姚伯初.2001.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J]热带海洋学报:2001,20-28.

[30]于兴河,张志杰,苏新,等.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条件初探及其分布[J]地学前缘:2004,311-315.

[31]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等.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J].沉积学报:1999,84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