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水资源管理与绿色发展的探索之路

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山西省,近年来将水资源管理与绿色发展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既面临着资源型经济带来的环境挑战,也承载着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从缺水问题到水污染治理,从节水技术推广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山西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水资源管理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这一过程中,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山西水资源现状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古以来就以干旱少雨著称,区域内河流主要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流域,黄河支流汾河是最长的一条河流,而桑干河、滹沱河等均是海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每年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间,据统计,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00毫米左右,而这一数字在全国范围内则处于较低水平。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灌溉,还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显示,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左右,面对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山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山西省地表水体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污染物含量较高,部分河流甚至出现重度污染状况,这些污染问题不仅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湖泊,不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

水资源管理政策与举措

为应对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山西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首先是颁布实施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职责与权限。《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山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也相继出台,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近年来,山西省水利厅还陆续发布了多项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方案》、《山西省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方案》等,旨在从源头上遏制过度开采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为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山西省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实现了取水许可审批的全程在线办理,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资金投入方面,省级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投资数十亿元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就是山西省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它有效地缓解了太原及周边地区的供水压力,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山西省还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使用,鼓励社会各界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多种方式节约用水,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逐步淘汰老式水龙头和便器,普及节水器具……

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优先”不仅是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所在,为此,山西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和技术措施,旨在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动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具体而言:

(一)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山西省水利厅联合省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山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将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20%的目标,这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促使各行各业主动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

(二)开展全方位节水宣传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是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此,山西省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节水知识、案例,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如举办节水知识竞赛、节水创意大赛等,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也被视为培养未来节水主力军的关键环节,许多中小学将节水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或参加节水主题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节水习惯。

(三)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产品

为了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山西省大力推广使用各种先进节水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损耗,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数百万亩,有效提升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的节水设备和技术,如膜处理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等,减少水的重复利用率和排放量,加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降低跑冒滴漏现象,减少管网漏损率。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还十分重视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所谓“中水”,是指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生活污水,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山西省成功实现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有效回收再利用,为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提供了优质水源,太原市等重点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水回用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四)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为确保节水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山西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体系,对不同行业设定合理的用水限额,通过定期考核评估,确保各行业严格按照定额使用水资源,推行用水计量收费制度,根据实际用水量收取费用,促使用户自觉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加强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各用水主体的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用水行为,做到早预防、早处置,强化违法处罚力度,对于违规取水、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惩,维护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

通过上述综合施策,山西省不仅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相信随着各项节水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山西省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型社会。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水资源管理

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指导山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思想,山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湿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自然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多元价值,将其与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领域相结合,打造特色水资源景观,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禀赋,山西省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文化遗产保护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山西省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充分展现了地方政府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上的决心与智慧,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及倡导全社会参与节水行动,山西正在逐步实现从“缺水之省”向“节水模范”的转变,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山西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绿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