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新能源汽车海报(新能源汽车海报)

当下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而碎片的,但吉利银河在行业、用户层面的影响力却持续不断,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吉利银河是如何做到的?

从大年初二宣布将发布高端新能源系列,到2月中旬以“仰望星河”掀起自主品牌“联名海报”热潮,再到2月23日在杭州亚运会主会馆以全新产品标志、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全新汽车操作系统“银河N OS”以及“银河之光”概念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成果,让业内外眼前一亮。

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车渗透力不断提升的当下,比亚迪在主流市场独揽风华,而以吉利、长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尽管凭借极氪、阿维塔成功进军高端新能源市场,但对主流市场的把控力并没有达到预期。

在这个背景下,长安去年底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吉利刚刚发布了吉利银河,长城也将在3月8日正式迈入新能源转型的征程。

而吉利银河之所以能够受到友商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既是因为行业影响力,也是因为技术和架构带来的产品竞争力,更有渠道变革带来的服务体系升级。

可以说,吉利银河是全面的,是体系化的,它不仅是技术或产品的展示,更代表了吉利体系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态度。

借此机会,我们来复盘一下吉利银河发布会上到底有哪些干货,又将如何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走向。

关于品牌和产品

“我们不会再去打造太多的品牌,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很明确地向外界传递的声音和信号,就是吉利新能源系列化产品的呈现。”这是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在回答记者“银河已经像一个品牌了,为什么不说银河品牌,而要叫吉利新能源中高端系列”时的发言。

由于多年来整合并购、以及新能源战略布局等问题,吉利汽车所关联的汽车品牌可以称得上玲琅满目,从沃尔沃、smart、路特斯等豪华品牌,到吉利、领克、睿蓝、极氪等自主品牌,几乎都有吉利的控股,这也给外界一种产品不够聚焦的错觉。

因此,在针对主流汽车市场进行新能源转型时,吉利坚定聚焦一个吉利,实现主品牌的价值向上。

这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口碑上,在中国星系列产品的推出后,吉利汽车实际上已经成功在燃油市场站位了中高端汽车的形象,将银河作为吉利汽车中高端产品序列,而不是拆分成一个品牌,既能让用户直观地感受银河系列产品的高价值,避免用户认知的偏差,也能在集团内部建立对品牌的认知,在产品研发、推广和营销方面整合资源,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

如图所示,吉利汽车主品牌目前下属三大产品序列。银河系列作为吉利冲击15-30万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主力军,将产品分为大里程PHEV的L系列和智能纯电的E系列;几何则继续坚守中低端纯电产品序列,聚焦15万以下的新能源细分市场,定位相当于燃油时代的吉利远景;而吉利品牌旗下如中国星、帝豪、博系列、缤系列等燃油车则被划分为吉星系列,巩固燃油市场的基本盘。

竞争持续升级,集中资源最大程度抢占市场份额是当下所有车企的共识,不仅是吉利,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都在对品牌和产品序列做梳理。

具体来看,目前长安汽车虽然在去年年底就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并对旗下多品牌进行了重新梳理整合,但针对新能源市场的OX序列还未正式发布;而近日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将聚焦“哈弗品牌”发力新能源,也将在3月8日发布集团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计划。

至此,从用户感知层面来看,吉利汽车其实是最早完成基于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品牌架构和产品梳理的。这是先发制人的决策和执行力,也为吉利今年的200万销量目标奠定了基础。

关于产品和技术

“一个系列产品的发布顺序,重点是要看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需求,2021年前,我们推出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时就判断,混合动力和纯电这两个市场一定会有比较好的市场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要先上L7这个产品。”在回答“为什么首发L7而不是价格和级别更高的车型”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这样说。

事实上,银河L7亮相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设计上与博越L存在相似之处。不可否认,两台车之间会存在模具和配件共用的情况,但这也是基于成本和价值的考量。

一般来说,车企研发一款车型的时间最快也要3年,如银河L7这样在2年之内从研发设计到量产落地,几乎已经是开发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极限。

再者说,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如火如荼,为消费者提供高价值产品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如果将银河L7的“中高端”定位理解成价值层面的高端,而非价格层面的高端,那么吉利银河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目标就会更鲜明,它只是选择了一条相对保守、可控且潜力巨大的路线。

正如淦家阅所说,“企业和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和产品的竞争,实际是成本的竞争。而成本的竞争,是由技术和创新来决定。只有在技术、创新这一块下足功夫,拿出亮点出来,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局。吉利从造车到现在,它的每次蜕变,都靠的是产品力的变革和技术创新。”

因此,不能只着眼于设计层面,而要从全局考虑产品的价值感。实际上,基于吉利银河L7,吉利有很多技术方面的升级——

比如,吉利银河L7首次搭载了吉利汽车全新操作系统“银河N OS”,这和博越L搭载的“银河OS”是有区别的,这是新一代车机。将彻底改变过去用户对吉利车机的印象。发布会上官方甚至用了“行业最好”来形容这个操作系统。

再比如,吉利银河L7上首次搭载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这也是吉利独创、吉利银河专属的电池安全技术,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构建了一整套基于电池,又融合了架构、整车、智控、云端的“无盲区”安全防护系统,从软件到硬件,全方位实时守护人车安全。

再比如,吉利银河L7上搭载了吉利全新一代雷神8848电混技术,拥有全球量产热效率最高44.26%的新一代雷神电混引擎B-Plus,新一代雷神电驱也是全球首个实现P1+P2双电机超频驱动的智能电驱,让银河L7可以实现同级最低5.23L的超低亏电油耗,CLTC综合续航1370公里,百公里加速达到6.9秒。

值得注意的是,银河L7此次只开启了预定,并没有公布价格,这其实也是吉利野心的体现。

从竞争层面考虑,银河L7无疑已经将竞争对手锁定为比亚迪宋PLUS DM-i。而众所周知,比亚迪正在重新调整产品定价策略,从秦PLUS DM-i 冠军版跌破10万的定价就可见一斑。因此,因此,吉利银河要等对手出牌,给出一个足够撼动市场格局的定价。

可以预见的是,为了从比亚迪手中抢回市场,为银河序列赢得开门红,银河L7的上市价格必然会十分震撼。

而在吉利银河系列的布局里,银河L7还只是开胃菜,在发布会上,吉利银河一次性展示了7台车,最大程度传递吉利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势能,用淦家阅的话来说,“我们认为只有把高端产品做得更加高价值一些,才能够更好地让客户有这种体验和价值感。”

事实上,一开始,吉利银河就是冲着颠覆主流家用市场来的,因此也可以理解,吉利银河虽然定位在“中高端”,目标其实是给到用户超乎想象的价值体验,是心理上的高端,而非价格上的高端。

关于渠道和服务

渠道变革实际上是新能源产业对传统汽车造成冲击最大的层面,尤其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新势力通过直营模式改变了消费者对汽车消费服务的观感,过去以经销商为主的代理制模式因为价格不透明逐渐被消费者厌弃。

然而4S店不好,直营就一定正确且唯一吗?事实上,我们看到特斯拉直营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没有经销商作为屏障,产能压力直接体现在终端,产能过剩时降价、产能不足时涨价、经营效益不好时甚至直接关闭部分直营店。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价格波动也会越发频繁,这对于品牌信誉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林杰看来,渠道运营必须要回归到用户,用户需要的应该是愉悦的购车体验,没有尔虞我诈的,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购车环境。

因此,随着吉利银河的到来,吉利也对整个销售网络进行了重新布局,在渠道建设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通过直连用户和代理经销两种模式,充分发挥直营和代理的各自优势,将线上、线下服务相互融合。

根据林杰介绍,银河将在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用户中心;销量较大的城市统一使用代理制;四五线市场则依靠经销商销售,同时,将销售流程线上化,通过独立APP下订,做到全国政策统一、透明。

同时,考虑到整个渠道的成本、可持续性,吉利会把销售和原来的4S店进行解耦。以银河为例,在贴近消费者的地方做体验中心,盘活售后服务资源,将售后智能和目前吉利所有的渠道打通,统一服务标准。

林杰表示,“我们要通过吉利银河这样一个高价值的新能源系列,让我们的新能源产品进一步标签化,从形象、产品、渠道服务都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形象,从而强化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产品系列标签。”

这是吉利在渠道层面的颠覆和创新,既充分发挥了燃油时代积累下来的渠道优势,盘活了经销商,又能全方面提升用户的购车体验。目前来看,挑战很大,前景也不明朗,但如果成功,对整个汽车销售服务产业都会有很大启发。

结语

作为整场发布会的总导演,吉利汽车集团品牌与用户沟通中心总经理、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卫认为,“无论是吉利银河的系列海报疯狂‘出圈’,还是发布会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之高,并不是吉利的营销做得好,而是吉利作为中国品牌的领头羊,其全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华山论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此外,小米 汽车 的经营范围包括: 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销售 汽车 、应用软件服务等。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230"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com/ef/0904/78a37c9cc50185eb.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登记地址为小米集团北京亦庄产业园区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59"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com/ef/0904/e49cb45572ea761b.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59"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com/ef/0904/8c6cbd10188ac86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小米 汽车 为何落户北京亦庄?

业务方面, 8月25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以约7737万美元的总交易金额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深动 科技 )。完成交易后,深动 科技 将成为小米的全资子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动 科技 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应用的全套软体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所在地同样位于北京市。

政策方面, 《北京市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明确指出,2022年,形成满足高级自动驾驶(L4级别)要求的智能网联 汽车 完整技术体系;全市智能网联 汽车 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具体到亦庄,今年3月,《中国 ( 北京 ) 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首批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及高端 汽车 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的目标,并针对不同条件设定了最低3000 万元、最高1亿元的资金支持政策。

其中,“鼓励国内外新能源智能 汽车 整车厂商落户开发区。对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可给予龙头企业最高1亿元创新资金支持;鼓励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达到L4级别以上有条件规模化生产。对完成首批成果转化的企业,根据成果转化效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最高3000万元。”

上述政策均提及L4级智能驾驶,而就在今年7月底,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微博发布招聘海报,并表示:首批招募500位自动驾驶技术精英,自研行业领先的L4级智能驾驶能力。

此外,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 汽车 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显示,将包括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设为政策先行区。

人才培育方面, 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均位于北京市,且不少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管理层均出自上述高校。

地理位置方面, 高德地图显示,小米 汽车 北京亦庄总部距离北汽新能源蓝谷研发中心仅2.9公里;同时,奔驰研发中心、富士康精密组件以及多家物流公司也位于亦庄。

如若上述消息属实,意味着小米原有部门及周边产业在造车方面或可形成一定区位协同优势。

此外,2020年7月,占地161亩的国汽智联研发中心项目在亦庄开工,围绕自研项目实验开发、服务市场研发实验开发、公共检测认证服务规划建设。

小米造车:17位成员合影、已入职300人

9月1日,雷军在其微博官宣“小米 汽车 正式注册”,并公布了一张共有17人的合影,这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小米 汽车 的核心成员”。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08"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com/ef/0904/85436c0b5fc4bc0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有媒体报道称,合影人员包括:在供应链与电池方面经验颇丰的小米集团副总裁、参谋长、小米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张峰、前宝马iX的外观主设计师李田原等。总体来看,17位合影人员主要涉及生态链、软件、销售等业务。

此外,根据小米官方消息,小米 汽车 已收到超2万分简历,但仅有约300人完成入职。据悉,小米 汽车 团队目前还处于扩张阶段,预计相关人才招聘将持续至年底。

当前,小米 汽车 版图已逐渐浮现。

其中,除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 科技 外, 在自动驾驶方面, 小米投资了ADS(自动驾驶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与产品供应商纵目 科技 、国内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 科技 、可为车企提供L2-L4级自动驾驶“融合感知+智能决策”软硬件集成系统的上海几何伙伴。

此外,今年7月,智能出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海之博电子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独家投资。

动力电池方面, 小米投资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商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上游材料商赣锋锂电。

芯片方面, 今年8月,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业天成、恒信华业等联合领投。

智慧停车方面, 今年8月,“城市级智慧停车、静动态交通”领域企业智慧互通(爱泊车)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道:“当前,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与底层平台的开放,让造车的难度与成本进一步降低。随着软件定义 汽车 的趋势愈发明晰, 汽车 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由一次性硬件收费转换为‘硬件作为流量入口、软件持续收费’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软件在其中的占比进一步加大。而本就以软件为主营业务的 科技 公司,其技术与生态优势则是切入赛道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