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新能源汽车论坛(2021年泰达汽车论坛成果共识)

2021年9月3—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9月5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发布了2021泰达汽车论坛成果共识,以下是共识的内容:

泰达汽车论坛一直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库平台。2021年,组委会举办了“瞭望‘十四五’纵论新征程”的圆桌对话活动、中国汽车消费峰会、“汽车产业向上发展新契机”媒体分享会、“回顾产业历程,共话产业未来”的建党百年活动等,同时还针对政策标准、行业趋势开展了面向科研机构、高校、国内外汽车企业集团、零部件企业的“泰达调研”活动,凝聚行业专家共识,汇聚权威智库思想,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1泰达汽车论坛围绕“融合?创新?绿色”的年度主题,设置了17场会议,汇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和商务部等部委领导、国内外企业集团高层、资深专家学者、权威媒体记者等1000余名嘉宾现场出席,开幕当日线上直播参会超过100万人次。

今年的泰达汽车论坛首次使用直播连线方式。解振华特使在汽车行业首次讲解碳中和;首次发布“泰达调研”专项行动研究成果,凝聚行业共识,传递行业声音,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首次举办央企对话,汽车制造央企与汽车产业链服务央企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双碳”行动及汽车产业绿色化发展;媒体传播首次全网联动,通过图文、海报、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高频率释放论坛信息,显著提升论坛的高端智库论坛形象和行业影响力。经过为期三天的思想碰撞,形成五点共识。

一、统筹政、产、企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汽车“双碳”目标

汽车产业碳中和是个系统工程,需统筹政府、产业和企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政府层面应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国家政策和标准法规完善,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严燃油车能耗要求、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建设循环利用体系、鼓励绿色生产设计,强化政策保障;产业层面应加速融合,开展低碳技术联合攻关、引导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加强与能源、交通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降低碳排放;企业层面应锚定双碳,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从产业链、生产制造、低碳产品、低碳流通、报废回收等环节落实低碳、零碳理念,实现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目标。

二、攻关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打造产业全新增长极

2021年是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破局”之年,北京、上海和佛山牵头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五部委的批准,为新能源汽车板块带来新一轮政策催化剂,推动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对当前新形势,一是围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核心的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池、车载液氢系统等颠覆技术,重点突破高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先进储氢系统等瓶颈技术。二是充分发挥先行区域产业基础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联合攻关,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速,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短板,有序打造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的示范应用场景,当前应加强绿氢制备、储运、加氢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堵点的突破,支持FCV取得产业化突破,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三、强化协同创新,消除技术断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的融合与升级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由传统的以整车企业为主体的“链式关系”向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核心的“网状生态”转变。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将用软件定义汽车,强化协同创新,打造高算力芯片、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车网通讯等平台;我们要致力于构建数字座舱智慧生态系统,提升用户智享体验;消除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场景断点,加快突破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加快关键元器件自主产业形成。解决地图标准不统一和数据采集工具链不统一等产业发展短板,共同促进产业早日成熟;聚焦自动驾驶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加速制定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标准,推动数据安全治理与合规应对,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四、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进一步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在补全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断点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培育产业链供应链长处、优势,在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中取得话语权,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性。

汽车企业要把产业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贯通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突破产业链的断点、堵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一方面,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克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紧抓新冠疫情背景下国外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重要契机,加强供应链国际合作,与贸易伙伴形成紧密联系,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五、积极实施品牌向上战略,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民族汽车品牌整体向上突破

民族汽车品牌向上是关系汽车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提升中国汽车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扩大中国汽车市场份额,实现品牌向上突破,是“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

民族汽车品牌企业应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推动品牌竞争力加速形成,打造新能源汽车高质量产品,大幅提振消费者信心。着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打造高水平、现代化汽车产业链条。通过流通体系的模式及业务创新,赋能品牌发展。以消费者需求为指引,提升产品品牌力;致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高端化突破,切实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稳步推进汽车品牌资产量化管理体系建设,助力解决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卡脖子”难题,推动民族汽车品牌整体向上。

后续,组委会还将举办系列精彩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泰达汽车论坛,敬请关注!

谢谢大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观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突出,正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巩固自身发展优势,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2022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继续实施财税金融、积分管理、道路通行等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比上年增长93.4%;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一系列亮眼数据,折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市场规模领先的同时,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相关基础设施网络生态也日益完善。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同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转型加速融合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通过充电设施与电网进行能量交互,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的电有效消纳。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等14个省份进行了绿电交易,累计完成了52亿千瓦时的交易电量,减少碳排放约500万吨。

顺应新形势迈向新阶段

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顺应新形势、新变化。

辛国斌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电动化领域的车辆安全性、低温适应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智能化领域的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还需要充分验证。在支撑条件方面,锂、钴、镍等上游资源稳定供应能力有待加强,居民小区、高速公路、农村地区充换电设施还有短板。

从市场情况看,整车价格竞争受到业内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转型深度叠加。“新能源车的成本仍然高于燃油车。品牌和影响力溢价在上升,市场进入了淘汰赛阶段。”他说。

与此同时,在欧阳明高看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的快速普及超出了电力行业的预期,城市配电网的负荷压力大。同时我国新发展的充换电产业链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一个全面市场化的拓展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级新阶段,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实现产业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保持发展先机

论坛上,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多位与会人士提出,要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推动设计过程、生产制造、循环利用全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促进汽车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多学科融合创新成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重要范式。”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表示,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覆盖面很广、带动性很强,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前沿高技术的重要集成应用载体。

在万钢看来,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大方向。要逐步从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过程、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实现低碳化。同时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促进全球汽车产业低排放。

推动中国车企出海,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面对全球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目前是真正的蓝海。另一方面,新能源品牌大规模出海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创新和增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