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从原始生命进化为智慧生命只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不得不说这是生命的奇迹,要知道6500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在地球生活了1.6亿年,都没有成长为智慧生命,而人类只用了数百万年。
人类的另一个奇迹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科技到走出地球,也只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即使宇宙有很多比人类强大无数倍的文明,但能够有人类文明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的文明相信是极少的。人类在科技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走出地球探索宇宙。
人类能够走出地球,离不开能源的发展,有了强悍的能源,火箭才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出地球,人类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才可以进入太空。可以说,能源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关键,没有强大的能源支持,探索宇宙就是一场梦。
虽然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但我们的科技在宇宙面前还非常落后,从地球出发到火星还需要将近7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度连太阳系都无法走出去,更不要说探索整个银河系,探索整个宇宙了。我们飞船的速度在我们看来那是相当快了,但在宇宙距离以光年为单位面前,这和龟速没什么区别。
想要让人类有初步走出太阳系探索的能力,宇宙飞船的速度最小也要达到亚光速或光速才行。要知道太阳系的直径有可能也要超过2光年,从太阳出发,光速飞行飞出太阳系也需要1光年。而要让飞船的速度达到亚光速或光速飞行,最重要的还是能源,只要有更强大的能源,这一切都不是梦。
人类目前最强大的能源是核能,但我们对核能的利用还不是很强,可控核聚变才是真正的核能,恒星内部时刻发生的就是核聚变,如果人类能够掌握核聚变技术,由此研发出核聚变引擎,宇宙飞船的速度达到亚光速问题不大,不过,可控核聚变现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实现恐怕还需要50年左右。
核聚变能源虽然以让飞船的速度达到亚光速,但要达到光速,核聚变还是不行,还需要更强大的能源来支持,这个能源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它就是反物质。
7月18日开始,河南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这期间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那是一辆被水淹没了半个车身的新能源车,在水中犹如潜水艇一般前进。最终,车辆成功开出淹水区。
元素特性造就锂的火热
新能源车能够在深水区通行的原因,其实很好解释:因为其不需要像燃油车一样,从外界的空气中获取氧气,来作为释能反应所需的氧化剂。在新能源车电池包内部,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产生电流释放能量。因此,新能源车的“高压系统”可以做到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普遍达到IP67的防水标准,即能够保证在1米的水深下30分钟不漏水。
但新能源车的“低压系统”往往不具备如此优秀的防水性能,在水中容易出现短路等问题,所以仍然不宜在没过轮胎的深水区域行驶。
新能源车以其相对于燃油车更优秀的涉水性能,在公众面前狠狠“秀”了一把。而正如行业中流传的一句名言“得电池者得天下”一样,动力电池这一占据了新能源车四成左右制造成本的核心部件,也正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风口上。
这让连续4年拿到动力电池市占率全球冠军的宁德时代仍不敢有一丝松懈,其近期发布了最新研发的钠离子电池。那么,为何作为锂离子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要在此时发布钠离子电池?它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又具有哪些优势?动力电池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其实,科学界对于钠电池的研究,几乎是和锂电池同时起步的。两者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冷战与石油危机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型储能材料的迫切需要。
初代的锂电池属于锂金属电池,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不同。其在充电过程中析晶效应极其严重,很容易造成内部短路,所以基本上都是不可充电的电池。
而离子电池的本质,是金属元素以离子态在正极与负极之间来回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和释放电子,从而形成电流。金属离子只是电子的“搬运工”,这就让正负极材料几乎没有损耗,实现非常高的循环寿命。这是现在充电电池的主要思路。
而一个理想的充电电池,需要达到尽可能小的体积和重量,并存储和搬运更多的能量。所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来看,要想成为好的能量载体,原子的相对质量要小,得失电子能力要强,电子转移比例要高。地球上最轻的金属—锂就成为了制造电池最为理想的材料。
与此同时,锂的同族元素钠和钾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但因为钠原子比锂原子多了8个电子,钠的原子半径比锂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它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嵌入和脱出时,要占用更大的空间,需要用到比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嵌入孔位更大、且更为坚固的材料。
而且它比锂要重得多,这使得钠电池的储能密度比锂电池低。这一系列的问题,让钠离子电池在电池研究的浪潮中一度被人们遗忘。而锂电池则在1980年代末迎来了技术突破,以锂离子为基础的“摇椅电池”替代了此前的锂金属电池体系,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彻底占领了消费电子市场,并成为了如今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主流解决方案。
“储能耗尽”担忧
但50年前第一批研究锂电池的科学家们大概不会想到,地球并不是一个锂资源丰富的行星。地壳中锂的含量仅占0.0065%,而且70%都在南美洲,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是,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主要分布于刚果(金)(52%)和澳大利亚(17%),占地壳质量为0.001%。在全球范围内,锂电池的产量不断冲向新高、锂电池整体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用于生产锂电池电极的原材料价格却反而快速飙升;“储量耗尽”正在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真真切切的担忧。
锂离子电池面临着一个绝大多数的商品永远不会遇到的挑战:随着产量的提升,价格不仅无法持续下降,反而可能急剧升高。这样的局面,让造一台车就要用掉相当于数百个手机电池原料的新能源车企如坐针毡。
所以近年来,各大新能源车企在造车之外,干得最多的事大概就是降低电池包中锂和钴的含量,收购上游矿产开采企业的股份,并大力研发“锂”之外的下一代储能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年饱受冷落的钠离子电池,在2010年后一跃成为了研究热点。和储量稀少的锂不同,钠在地壳中的质量占比为2.75%,是锂的400倍。作为我们日常餐桌上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的价格更是只有碳酸锂的1/10不到。
“钠锂混搭”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钠离子电池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宁德时代之前,中科院物理所旗下的中科海钠研究的钠离子电池在去年就已投入量产,只不过能量密度仍然较低,在145Wh/kg左右。
而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虽然160Wh/kg的能量密度在动辄300Wh/kg的三元锂电池面前实在算不上高,甚至比磷酸铁锂电池还要低一些,但这已经是全球范围内钠离子电池储能密度的最高水准。
另外,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而且在-20摄氏度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远好于三元锂电池在这一条件下70%不到的水平。
钠离子电池同样能通过业界最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快充”和“低温性能增强”版本。辅以极高的安全性和成本优势,钠离子电池可以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低端电动车、商用电动公共 汽车 甚至两轮电瓶车等诸多领域。
而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也提出了钠离子电池与三元锂电以2 1比例混搭的技术方案,通过优秀的BMS(电池管理系统)逻辑,精准控制两种电池的放电水平曲线,使钠离子电池搭载在对续航要求更为严苛的高端电动车型上也成为可能。
多元技术方案浮现
根据国家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构想,对西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但清洁能源不像火电可以根据负载动态调节发电量,如果发出来的电没有及时用掉,就只能当作“弃电”处理。
据了解,2018年,我国弃光、弃风、弃水电量共计1022亿度,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为了能将清洁能源发出来的电稳定接入电网,就必须建立大型的“储能电站”。
以前段时间在广东阳江建成的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城市用电波谷时段多余的电量用于抽水,将水抽到高处后,再在用电波峰时段将水放出发电。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型的充电电池,在电网中承担调峰、填谷、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
而这样的任务交给成本低廉、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且对环境温度不敏感的钠离子电池,同样可以完成。
那么,钠离子电池就是新能源车的未来了吗?其实,包括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内,现在新能源车主流的动力电池方案都属于“液态电池”范畴,即需要液态的“电解液”作为离子在其中畅行无阻的介质。
而其实,动力电池还有另一种即将投入市场的“固态电池”方案,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常温下处于固态的电解质作为介质传递离子。一般认为,液态电池的储能密度上限在350Wh/kg,而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1000Wh/kg。
固态电解质十分稳定,基本根除了热失控爆炸的风险,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国内多家电池厂商也已经在此赛道布局多年。目前关于固态电池新型材料的理论研究论文,也是遍地开花的状态。相信固态电池的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先前,新能源车业界曾有过一个大胆预测,即新能源车全面取代燃油车的拐点,将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后到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宣布,以2030年作为燃油车全面禁售停产的时间节点。
我想用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在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们认为,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相信人类终将攻克动力电池研发路上的种种难关,让世界全面进入清洁能源的时代。
作者 | 马点秋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