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中飞新能源(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屡创新高)

1.新能源渗透率连续两年大增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信息,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也就是新能源车占销量的比例达到了创记录的27.6%,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它在2021年的14.8%的基础上接近翻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的14.8%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在此之前2020年只有5.8%,2019年4.7%,2018年4%,2017年只有2.1%,所以国务院办公厅才会在2020年底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目标,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结果这才两年任务就超额完成了。

而根据最近新车销售的趋势,乘联会日前给出的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预测值高达36%。也就是说2022年每卖出不到4辆车就有1辆新能源车,而2023年不到3辆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是不是有些意外?

2.新能源渗透率不断走高,但新车销量似已见顶

那么新能源渗透率持续高歌猛进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些年的乘用车总销量,自2015年国内市场乘用车新车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大关后,2016年又猛增到2300万,但接下来几年自2017年微增2.1%见顶后,2018到2020年一路走低,2020年甚至跌破2000万,2021年才开始恢复正增长,连续两年微增到2022年的2054万辆,但与2017年的高点相比仍有13%以上的差距。

这期间的销量波动固然有201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也有2020年开始疫情的影响,尤其2021年芯片荒的影响颇为不小。

但是即使排除这些因素,我们依然能够大致得出结论,国内的新车销量已经基本到顶了,所以乘联会日前也预测2023年乘用车销量可能会是零增长。

那么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当新车总销量不再增加,但新能源渗透率仍然在高速增长时,势必意味着燃油车的市场将进一步被压缩,所以燃油车除了面临新能源车的挑战,来自燃油车之间的竞争也势必更加激烈。

以2020年到2022年为例,根据上面提到的新车销量和新能源渗透率数值,可以很容易算出,2020年到2021年燃油车总销量缩水了约5.5%,而从2021年到2022年更是大幅减少13.4%,2023年预计继续减少11.6%。

也就是说燃油车企业即使产销正常,保持了同样的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要直面相当大的销量下降压力。

2023年前两个月的销售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新能源继续增长,而燃油车销量普遍在以两位数下降,所以最近越演越烈的燃油车补贴清库存就不足为奇了。

3.新能源渗透率: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各大车企之间新能源渗透率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各自面临的情况也是天差地别,如果将新能源渗透率的剧烈变化看成一场危机,那有的车企面临极大的危险,有的车企面对的却全是机会,像极了那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们分板块来看,首先看一下四家德国合资车企,也就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为代表的德系车,从2020年到2022年这四家德国车企的总销量都在450万左右,新能源车销量一路走高,并且是成倍增长,从2020年接近10万辆到2021年接近20万,2022年更是达到了28万辆左右。但是因为总销量基数很大,所以新能源渗透率也只有2%,4%和6%左右。

美系车企我们选取上汽通用和长安福特作为代表,近三年销量下滑得比较厉害,两家企业在2017年曾经联手拿到过280万辆的销量,但到了2020年只有不到180万,2021年160万,2022年只剩下不到130万,较顶峰时期直接腰斩。所以尴尬的情况出现了,虽然新能源销量从2020年到2022年只从1万7千辆提升到4万5千辆左右,但是通过总销量的大幅下降实现了新能源渗透率的大幅提升,但即使这样,2022年美系车企两大代表加在一起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只有4.2%。

再看一下自主品牌,显然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是跑赢大盘的。其中不得不提的自然是当下最火的比亚迪。从网上能够查到排行情况的2015年起国内新能源销量冠军从未旁落,并且比亚迪在2020年新能源渗透率就高达44%,2021年更是到达了73%,这也是为何比亚迪会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突然宣布停产燃油车,于是2022年新能源占比也顺理成章来到了99.7%。而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22年比亚迪一举拿下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冠军,而2021年它仅仅排名第13,2020年排名只有第18。

自主品牌中除了比亚迪之外,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广汽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也一直是跑赢大盘的,在它们的带领下,自主品牌车企的总体新能源渗透率2020年突破10%,2021年突破20%,2022年接近40%。

而2020年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总共交付了超过17万台新车,也进入了大规模交付时代,2021年超44万,2022更是近80万台,新势力造车企业真正成为了一方新势力,而若将它们计算在内,也会进一步拉高自主车企的新能源渗透率。

当然如果我们把唯一的外国造车新势力品牌特斯拉算在美系里面,那美系车企这三年来的新能源渗透率也能反转跑赢大盘。

最后来说日系,为啥放到最后呢,因为日系的情况相对复杂。从数据上看,近些年以丰田本田和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每年销量都在400万以上,但是相比亮眼的总销量,其新能源车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能源渗透率也就在1%左右。

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三家日企都有自己的电动化车型,而且布局时间也非常早,但是其技术重心一直在不需要充电的小容量电池上,所以这部分可以用电机驱动但是又只能加油来补充里程的车型没能算做新能源车,只能算作混动汽车。日系新能源如果算上这部分混动车,在2022年销量高达73万,2021年超65万,在2020年就已经超过40万辆。以这个销量来看,其电动化车型占比目前已经达到18.3%。

4.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消费者买单的就是好技术

既然提到了日系独特的技术路线,那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各大车企主要的技术路线,纯电动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混合动力就有很多不同的路径了。网上这方面的介绍很多,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不深入探讨,而是大致地梳理一下各家车企技术路线之间的差别。

日系前面已经提到,其聚焦于不能充电的混动技术,而且一直扮演着混动技术引领者的角色。丰田早在1997年底就推出了第一代混动普锐斯。丰田的THS,也就是丰田混动系统一直以其最高的燃油经济性备受推崇。那句“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动技术,一种是丰田THS,一种是其他”一直是对其最高的评价,而普锐斯也曾一度在日本新车销售榜上霸榜。

而本田其实也在1997年就推出了搭载其第一代混动技术的Insight车型,并于1999年抢先丰田普锐斯登录美国市场,目前最新的混动技术被称为i-MMD,串联式混合动力加上可离合的发动机直驱。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和比亚迪的DM-i可以划归同一技术路线。只不过比亚迪一直配备了较大的电池包和充电功能,而本田是后来才在i-MMD基础上推出了可以充电的i-MMD E+,也就是i-MMD插电版。

而同为日系车的日产却是一个例外,其在2010年就推出了第一代的纯电动车Leaf聆风,直到2019年其保持9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才被特斯拉夺走。而后日产又在2016年推出了Note,搭载了其称为e-Power的技术,此技术是在增程式电动车EREV的基础上将电池容量降到最低,并放弃了充电,仅靠发动机发电来充电或驱动车辆。

本田iMMD插电版和比亚迪的DM-i也可以理解成带高速发动机直驱的增程式,而纯增程式的鼻祖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保时捷。百年后新的代表则是通用雪佛兰2007年推出的Volt以及2011年宝马推出的i3增程式以及大众旗下奥迪的A1 e-tron 增程式。

而国内增程式则是被理想和赛力斯发扬光大,还有一个销量不佳的天际汽车,而目前零跑、合众以及长安也开始加入增程式的行列。通用后来在新能源专属车型微蓝上也推出过增程式版本,而反观大众和宝马,在试水过增程式之后却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转而开始转向插电式混动以及纯电车型的研发。

它们俩的插电式混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拥有两套完整的动力系统,一套是电池电机,另一套是传统的发动机加变速箱,所以成本较高且所需空间较大,一般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电池组,所以纯电续航都比较有限。

同为德系代表的奔驰一方面推出了售价昂贵的纯电EQ系列,另一方面把48V系统的微混推广到了几乎所有车型,但是微混局限性很大,只能说略微降低一些油耗。

国内混动除了增程和比亚迪的DM-i以外,长城、奇瑞和吉利也都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DHT混动技术,也就是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其特点是增加了更多的发动机直驱档位,可以更大程度利用发动机直驱减少能量转换的损耗,同时一部分车型也借鉴日系的做法,采用1度多的小电池并放弃了充电。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技术路线可谓百花齐放,大家也会想那么多技术,究竟哪种更好呢?车企之间也不乏互动。其实不论选用哪种技术,总有其优缺点,归根结底能让消费者认可并为之买单的才是好的技术。目前除了纯电动之外,混动技术中理想和问界的增程式,比亚迪DM-i以及日系混动的销量是遥遥领先的,可以认为这四种技术路线代表着目前市场的选择,后续如何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技术路线取代它们或者和它们并驾齐驱,让我们拭目以待。

5.新能源车政策:从胡萝卜到大棒

那么这两年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蓬勃发展的呢?

一般认为2007年到2008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2007年国家发布了多项法规,从政策上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铺平了道路,而2008年新能源汽车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新能源汽车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近500辆奥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进行的示范运行,其中包括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轿车、燃料电池客车和纯电动场地车。

次年即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同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将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从此拉开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的序幕。

2013年补贴的范围也从十几个试点城市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6年开始推行到全国。所以从下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上可以看出,2014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加速。而补贴政策的施行也不是一帆风顺,2016年就爆出了举世震惊的骗补丑闻。

因此后续国家也不断优化补贴政策,从最开始的关注节油能力到关注纯电续航以及后来又加入对车辆百公里电耗和电池包能量密度的要求,一步一步引导着车企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2019年国家根据既定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规划,出台了全面取消了地方补贴并且国家补贴大幅退坡近60%的政策,这也导致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了十年以来的首次下跌。

所以,虽然直到2023年起国家才全面取消了新能源汽车补贴,但是补贴驱动的时代可以认为到2019年就已经结束了。

而如果将补贴政策看成是一种奖励制度,那2016提出并在2017年确定下来的双积分政策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奖惩政策,如果车企达到积分要求可以出售积分获利,如果达不到积分必须花钱购买积分,否则国家将限制其燃油车的生产。

双积分政策中的新能源积分从根本上对车企生产的新能源车占比提出了要求,所以它的推出可以说让发展新能源车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一个必选项。它的威力有多大,可以从德国车企的反应看出一二,据说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访华期间也专门针对双积分政策进行了沟通。

为啥德国车企,尤其是德国大众反应那么大呢?这得从新能源积分的规则说起,根据最初的要求,2018年到2020年的积分比例分别是8%、10%和12%。也就是说按照大众当时在国内接近400万辆的销量,需要在2018年累积400万乘以8%,也就是32万的新能源积分。

根据积分政策,一辆350公里续航的纯电车可以积5分,一辆插电混合动力车可以积2分,而当时国内两个大众根本就没有新能源车,而即使从2016年提出双积分开始算,到2018年也绝不可能完成积分要求。

实际上上汽大众直到2018年10月才推出了第一款国产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帕萨特PHEV,2019年8月才推出了基于MEB平台油改电的朗逸纯电。所以最终不知道是不是国家给了默克尔面子,双积分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从2018年推迟到了2019年。

最终的双积分政策在2017年9月正式发布,巧的是也是在当月,大众集团正式提出“Roadmap E”战略,到 2025 年,大众电动车的年产销量将达 300 万辆,集团旗下各品牌将推出共计超过 80 款全新的电动车型,包括 50 款纯电动车型及 30 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所以可以认为,高额补贴没能吸引动的合资车企终于在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下开始行动起来了。

2019年度的双积分清算牛刀小试,最终在2020年以1204元每分的均价成交了26个亿,而2020年的双积分清算更是异常艰难,因为疫情等外部原因,当年直接出现了可交易积分供小于求的局面。最终国家出台了特别的豁免政策,才让积分交易勉强达到供需平衡,最终均价达到了2088元,而成交额也是直接突破了100个亿。

这一交易结果也将是双积分政策的巅峰,后面不会再刷新这个记录了。因为正如前面所说,2021年和2022年新能源的渗透率突飞猛进,这就造成了交易积分供远大于求,以至于有人大胆预测后续积分均价将低至200元,也因此有人预测积分政策将会进行改版。但话说回来,这样的局面是不是也意味着双积分政策对新能源车产销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呢?

6.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而双积分政策落地的2017年前后,正是国内新势力造车如火如荼的时期。

经过了几年的研发和生产准备,2018年新势力明星企业蔚来和威马实现批量交付开启了新势力交付元年,当然此前也有云度、知豆、天际的前身电咖等车企早已率先实现销售,但是影响力不足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2019年理想和小鹏也开始交付,而2020年实现交付的新势力车企数量更是爆发性增长,国产特斯拉领衔,还有零跑、哪吒、赛力斯、天际、高合、爱驰等等。

除了这些全新的车企,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同样动作频频,长城率先推出独立新能源品牌欧拉,北汽发布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广汽新能源改名埃安,长安新能源改名阿维塔,吉利先后推出几何品牌和极氪品牌,华为与东风小康赛力斯联手推出问界品牌,而后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了极度,而小米也最终全力投入造车。

虽然大家更愿意拿那张消失了的新势力Logo图来控诉新势力的不靠谱,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不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自主品牌,技术能力、创新性和产品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斯拉在国内几次大幅的降价也一定是因为感受到了来自它们的压力,马斯克也在采访中说,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可能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存在。

很明显,从2020年大批新势力车企交付以来,整个新能源格局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如果将这个阶段定义为新势力驱动的阶段却并不合适。

要知道2022年比亚迪是完全用新能源车击败了所有其他车企,而这代表的是市场上消费者的一种态度,所以不是新势力驱动,而是市场驱动的时代终于来临了,而市场驱动也是国家在制订新能源补贴政策之初就希望能够尽快达到的状态。

国内车市这两年的变化如此剧烈当然可以说是出乎意料,但是回头看这个过程又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也许一开始是国产的特斯拉让老百姓认为这辆国外早就开卖的电车应该靠谱,可以买,而且洋品牌大公司应该比国内的新势力更稳妥,于是特斯拉变成了标杆。

但是拿特斯拉作为标杆以后就很容易发现国内新势力其实很多方面做得反而更好,比如做工和内饰豪华感、智能座舱、售后服务等等,因此作为新势力****的蔚小理自然又成了标杆。

那它们之中理想是增程混动车,有着纯电动的驾驶感受而且没有里程焦虑,自然又成了混动车的标杆。

而随着理想逐渐打开局面,比亚迪的DM-i出来时大家就更容易接受了,而且比亚迪没有理想那么高端的价格,自然就成为了平价混动车的标杆,也为华为问界的热销打下了群众基础。

而DM-i的一举成功也让大家更加认可比亚迪品牌,比亚迪也成为选购新能源车的客户绕不开的一个选项,而后续每个新款都能成为爆款也是比亚迪新能源品牌力的最好体现。

而且必须看到比亚迪的热销并没有妨碍特斯拉和其他新势力的快速增长,只要是好的产品都会得到不同客户的青睐,而这蛋糕不断被做大的局面,靠的是市场上面客户们抛弃掉了对新能源车电池自燃的恐惧,对充电续航的焦虑,对新势力的不信任,对新能源车残值的担忧等等负面情绪,真正地接受了新能源车。

同样的我们看到国内新能源车已经开始打入国外市场,并且受到了不小的追捧,最近更是引起了Stellantis集团CEO的注意,他警告说中国汽车正在激进地向欧洲扩张,欧洲必须帮助本地制造商。并且称中国公司正在提供有竞争力、价格又很“激进”的汽车。

而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要求每个产品都要有各自独特的杀手锏,而国内成熟的配套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存量也不断地促进着车企技术和质量的迭代升级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这些成就了国内新能源车越来越强的产品力,而这也正是市场驱动的魅力所在。

7.展望

新的一年,在我们期待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和新能源渗透率再创新高的同时,也祝愿更多的国产新能源车能够冲出中国,走向世界。此外这波疯狂的降价潮能够影响车市走势几何,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北汽新能源如何跌落谷底:从独角兽、第一股,再到追赶者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长江电力(600900)和中国中车(601766)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行业被归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统局代码D44)中的电力生产(D441),包含的统计4级代码有D4413(水力发电)、D4415(风力发电)、D4416(太阳能发电)、D4417(生物质能发电)、D4418(其他电力生产)。

2、产业链剖析

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特变电工(600089)、迈为股份(300751)和中国中车(601766)等;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电力和光伏组件、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业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该领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业有隆基绿能(601012)、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和长江电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东风汽车(600006)和北汽蓝谷(600773)等;加氢站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蓝科高新(601798)、上海电气(601727)和美锦能源(000723)等;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和万马股份(002276)等;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长缆科技(002897)、金杯电工(002553)和平高电气(600312)等。

我国新能源行业具体产业链布局如下图: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10%。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能发电装机0.5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38亿千瓦。

2、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11.63%,其中,水电134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风电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生物质发电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3、新能源消费量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6年的16.2艾焦增长到2020年的23.18艾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37%。前瞻根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得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量约为25艾焦。

4、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分析

2022年1月,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1年1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其中风电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广东、广西和海南;光伏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和湖南。

5、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为34.9%,比2017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达到3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格局

因目前新能源行业可量化指标较多,故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区域竞争部分仅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进行比较;企业竞争格局以:2021年各光伏企业光伏组件出货量;2021年各风力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进行对比;2020年各水力发电企业水电装机总量及水电发电量进行对比。

1、区域竞争:青海、四川和云南位列新能源行业第一竞争梯队

根据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30个省(区、市)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80%以上的3个,分别为青海、四川和云南;40-80%的6个,分别为甘肃、重庆、湖南、广西、湖北和贵州;20-40%的10个,分别为上海、广东、吉林、宁夏、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河南和内蒙古;小于20%的11个,分别为浙江、福建、山西、安徽、辽宁、江苏、北京、海南、天津、河北和山东。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尚未发布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1)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PV-Tech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以光伏组件出货量来看,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厂商中,中国企业包揽八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依次位居2021年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前三,光伏组件出货量分别为38.52GW、24.80GW和24.069GW。据PV-Tech介绍,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光伏行业整体产能和出货量均超过190GW;前十大组件供应商出货量超过160吉瓦,市场份额超过90%。

(2)风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新增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新增装机容量5592万千瓦,排名前5家市场份额合计为69.3%,排名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为95.1%;累计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前5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为57.3%,前10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1.8%;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占国内市场的23.4%;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1.1%和9.6%。

(3)水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因存在严格的行政准入门槛、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等,目前,我国水电行业运营企业的数量不多,主要大型集团包括:长江电力、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等。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20年按在水电装机总容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2.32%,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7.5%之间。按照水电发电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6.75%,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5-8.5%之间。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除大唐集团外的其他五大能源集团均为公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故此处仅以2020年数据为例,对我国水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时期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2、“十四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前瞻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火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到了2020年,北汽自主在北京地区要全面停售燃油车,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停售燃油车。

——前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

本文字数8609字

阅读时间22分钟

在2018年北汽集团召开的一场 “北汽集团再度晋级世界500强新闻发布会” ,会上时任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先生提出,

“北汽就是走新能源化创新之路,燃油车不玩了,北汽没戏,或者戏也不大”。 与 此同时徐和谊先生还公开表示,“到了2020年北汽自主在北京地区要全面停售燃油车,到了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停售燃油车。

如此有自知之明,又如此的自信,他比杨笠口中的那个男人还要优秀

但是徐董事长一定预料不到,他的夙愿并没有成真。2020年的北汽自主在北京地区如果不是靠着燃油、新能源并网销售,可能在大本营北京都要出让大半市场。北汽新能源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都经历了什么呢?

徐董提出的新能源取代燃油

是否夜郎自大?

北汽新能源是2009年时就成立的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的车企之一,同时北汽还是首个获得新能源 汽车 生产资质、首家独立运营、首家进行混改所有制改革和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

新能源领域资深企业,北汽发展新能源领域的自信不只是来自“全球500强企业”的底气,更是因为有多年行业积累的经验。

凭借着地处北京的出色战略眼光, 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成功借壳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 不仅自家的EC和EU系列新能源车型常年霸榜新能源销售榜,同时 北汽新能源从2014-2019年连续7年销量全国第一。

「什么叫做“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北汽新能源完美诠释了这一句话,作为最早站上风口的新能源企业,北汽新能源在市场、政策两边的收获可谓盆满钵满。 2019年12月,单月销量都能突破1.9万辆!

要知道那年受补贴退坡以及大市场环境的影响,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体量不增反降4.0%,全年仅销售了120.6万辆。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2020年这股风小了,入局的狼多了,北汽新能源这只大肥猪就处于虎视眈眈之中。

传统 汽车 领域比亚迪、广汽新能源开始全力冲刺,新势力品牌蔚来、小鹏、理想们正举起销量大刀三英战特斯拉。新能源市场进入了一个火热的时期,作为曾经的王者,北汽新能源毫无征兆就被市场抛弃。

北汽新能源2020年全年累计实现销量2.59万辆,累计同比暴跌82.79%! 从2019年依然站在巅峰,到2020年瞬间跌入谷底,北汽新能源雄风挺立的周期这么短暂吗?和2019年单月1.9万辆的销量相比,2020年简直成了笑话。

也许在明眼人看来,北汽新能源的衰退是必然的,但衰退速度如此之快,衰退结果如此惨烈还是给吃瓜群众增添了不少意外之喜。为了揭露 北汽新能源衰退背后的秘密, 笔者决定做回事后诸葛来寻根溯源。

北汽或许是国内最复杂的车企,毕竟难有人说得清楚“北汽”究竟包含了什么。

在北汽集团的大框架下,有 北汽制造、北京 汽车 、北汽新能源、极狐 汽车 、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汽福田等等超过10家 汽车 品牌, 甚至包括北京通航这样的航空公司都有,还有北汽鹏龙、华夏出行等等出行相关行业品牌。

可以说北汽集团覆盖的交通出行产品阵列之广,是国内大部分 汽车 集团无法企及的。 集团下的众多品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北京 汽车 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北京 汽车 和北汽新能源又是什么关系? 对于错综复杂的北汽,我们有必要抽丝剥茧的来解读。

北京 汽车 成立于2010年9月,是北京 汽车 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汽集团)乘用车整车资源聚合和业务发展的平台。 这就意味着北汽集团从2010年开始不直接涉足整车业务,并将相关业务下放给北京 汽车 这一子公司。

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一些北汽合资公司,例如 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等,他们的合资对象都是北京 汽车 。 虽然是子公司,但不同于一汽轿车在一汽集团中的地位,北京 汽车 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可以改用独揽乘用车板块大权来形容。

在与合资公司的基础之外,北汽还有自主品牌的业务,而这正是北京 汽车 复杂的地方。

例如我们现在在道路上看到的 北汽自主品牌 ,有悬挂“北字”标、“北字”蓝标、“北京”标、“BEIJING”标等等众多logo的车型 ,甚至有些车同款不同标。他们究竟是同属一家,还是各自独立呢?

笔者将北汽自主根据近些年 历史 发展分别为“北汽绅宝”、“北汽新能源”、“北汽越野”以及“BEIJING”四个部分。

「首先说说“北汽越野”」

相比于“井冈山”牌轿车, 1966年国内首款越野车“北京212”风靡全国让北京 汽车 制造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因此越野车部门在北汽集团中一直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而在北汽成立北京 汽车 自主部门的时候,自然而然将越野车划拨到过来了。

但北汽越野与北京 汽车 放在一起的话,两者品牌地位还是不对等的。毕竟前者可是有BJ90这种售价过百万的顶级越野车,而北京 汽车 主打的是20万元以内的入门车,两者这么放在并不会成为彼此的助益。 2018年11月,北汽集团将其现有最后一张 汽车 生产牌照让渡给了北汽越野。

到了2019年1月2日,北汽集团在北汽越野生产基地举行召开了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正式将其剥离北京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北汽越野成为了一家集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等为一体的独立运作公司。

如果以前买BJ40的话,是车头挂“北京”标,而方向盘上依然是“北字”标,而现在买BJ40则是完完全全的“北京”标了。

「那么北汽新能源和北京 汽车 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北汽新能源官网上的介绍描述,

北京新能源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新能源,证券名称:北汽蓝谷,证券代码:600733)是一家新时代下的国有控股高 科技 上市公司和绿色智慧出行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注释:“北汽蓝谷”是北汽新能源证券名称,在涉及财报等方面资讯时 大多会启用该正式名称,北汽蓝谷包含了北汽新能源、极狐 汽车 、Lite等多个品牌,本文着重探讨北汽新能源主品牌。

也就是说,北汽新能源是相对独立的一家主打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并在2019年成功上市,所以它其实是独立运作的。而且要算成立时间的话, 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比北京 汽车 还早。

但北汽新能源和北京 汽车 的关系可非两家独立公司这么简单,在后面我们还会重点解读它们的关系。

「还剩下的“北字”标和“BEIJING”标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截止2018年的时候,北汽自主品牌业务有 北汽 汽车 (绅宝品牌)、北汽越野、北汽新能源(包含ARCFOX和Lite俩品牌)、昌河和威旺品牌。

而北汽绅宝正是那个悬挂“北字”标的自主品牌核心产品(因为设计造型原因,坊间喜欢给这个logo冠以“猪鼻标”之称)。而“BEIJING”标是将北汽绅宝与北汽新能源并网后重新设计的品牌logo。

2019年10月15日,北汽绅宝和北汽新能源正式确认合并,启用新品牌logo“BEIJING”,并发布新品牌首款量产纯电动车EU7以及全新概念车。 随着北汽资源的整合,2009年北汽以2亿美元收购的萨博核心知识产权而开发的“绅宝”系列也就走入了 历史 。

为什么要合并呢?这点其实从财报之中就能够看出原因。

根据北京 汽车 财报显示, 北汽绅宝2016年累计销量22.45万辆,而到了2017年则是腰斩式下滑到了10.83万辆,2018年北汽绅宝销量11.44万辆,同比有所回暖。 而2018年北京 汽车 的销量是15.79万辆,2019年为16.7万辆。虽然总体有所增长,但基本还是和北汽新能源持平。

注释1:在2018年下半年,北汽绅宝先后推出了全新产品智道和智行两款轿车和SUV,但并没有如预期般带来销量的爆发;

注释2:北京 汽车 主要由北汽绅宝和北汽越野两部分组成,其中北汽绅宝占绝大多数销量;

另一边北汽新能源的情况如何呢? 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15.8万辆,2019年销量15.1万辆, 这市场体量和北京 汽车 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营收方面,北京 汽车 品牌2019年营收196.07亿元,同比增长17.87%,毛利为-47.2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4.47%。北汽蓝谷方面2019年营收235.89亿元,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25.54%。

前者巨亏,后者巨赚,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在销售网络方面,截止2018年,北汽新能源共有经销商503家,仅2018年就新增了223家;北京 汽车 截止2017年拥有一级经销商420家,2018年并无明显增长数据;

数据是直观的,不论在市场影响力,还是营业能力来说,在重组之前北汽新能源都是不逊色北京 汽车 的存在,整合资源也就顺理成章。

关于北汽这一年之间发生的一拆一合一停看似简单,可涉及的业务变更可不少。例如经销商网络如何分配?

在合并之前,北京 汽车 和北汽新能源都有独立经销商网络,前者产品包含绅宝和越野,后者主打新能源系列产品。 而现在存在的北京 汽车 经销商分为“BEIJING”、“北汽新能源”、“北京”三个品牌, 至于销售产品类目,则看各自网络的授权权限。

“北汽集团自业务整合后,在营销团队和渠道方面都获得了加强和提升,并优化了超过700家经销商”, 这是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李一秀先生在2019年合并后透露的信息。

「我有一个朋友系列」

笔者一位朋友,从2016年加盟至2020年的经销商总经理告诉笔者, 业务重组并没有官方表述的那么理想。 原来过去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的原因,北京 汽车 和北汽新能源的经销商大多毗邻,守望相助。

而在品牌合并后,针对经销商网点是只要更换全新“BEIJING”品牌logo即可无条件同时销售燃油与新能源产品,加上北汽越野还没完全独立,产品目录还是相当丰富的。一时间不少销售网纷纷变更新logo。

这就导致了全国不少 汽车 城的街道上会出现两家临近的“BEIJING”品牌4S店,再加上合并后2020年北京 汽车 的销量并不理想,因此 恶性竞争让不少经销商打退堂鼓。

根据笔者在相关网站上查阅的信息显示, 截止发稿前,北京 汽车 在全国的4S门店数量为222家, 囊括了“北汽新能源”、“BEIJING”和“北京”三个品牌的门店。大规模的退网对一个 汽车 品牌的打击毫无疑问是致命性的,对此北京 汽车 做了什么呢?

根据笔者朋友的描述,为了即使止住退网趋势,北京 汽车 内部出台了针对4S店经营的政策,只要经销商维持经营,部分经营成本,例如员工工资,将由北京 汽车 给予补贴,补贴比例高达50%!

政策是给力的,但奈何市场体量难以为继,朋友还是在2020年选择了退网

掌握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政策发展风向的北汽新能源本应成为北京 汽车 的救命稻草。

根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2020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 而北汽蓝谷的产销快报显示, 2020年北汽新能源的累计销量为2.59万辆,同比下滑高达82.79%。 要知道2019年北汽新能源可是创造了1.9万辆的的单月。

2018年,北汽新能源全年累计销量15.8万辆,2019年销量15.1万辆,并连续第7年问鼎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桂冠。 而到了2020年,各大榜单上已经见不到北汽新能源的名字,销量就仿佛雪崩一般的暴跌了。

2021年7月算是北汽新能源值得开心的一个月份了, 这一月北汽新能源的销量达到了3491辆,同比增长73.77%,环比大涨120.3%, 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月。

今年1-6月,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6595辆,也就是平均1100辆/月的表现。

8月27日,北汽蓝谷披露公司半年报,报告显示,北汽蓝谷的经营面持续恶化并未得到改善。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4.37亿元,同比减少21.69%;净利润为亏损18.13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63亿元,同比缩窄2.68%!

让悲惨销量雪上加霜的是

自家庞大产业规模的赤裸对比

目前 北汽新能源在河北、青岛、江苏以及北京拥有四大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约25万辆,而如今的销量仅为产能的10%, 如此之低的产能利用率,也许要不了多久北汽新能源会资产抛售以补贴营收?

根据乘联会批发数据显示, 2021年1-7月极狐阿尔法T累计批发销量1,191辆,极狐阿尔法S累计批发销量604辆, 这样的数据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就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从曾经的7冠王,到如今的举步维艰。对北汽新能源的境遇笔者不免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风口上的猪”,政策扶持下的好日子

「如何快速拿到新能源政策补贴?那是油改电工程的辉煌岁月。」

早在前面的内容笔者就说过北汽新能源其实是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产品基本没经过多少研发投入就将其推向市场了。 北汽新能源主打的EU/EC/EX/EV系列电动车中大部分就是拿北汽绅宝燃油车做了简单的电路改造,就成了一台可以合法上路的电动车。

这批车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合法上路的老年代步车”,记住,这并不是一种褒义。

换而言之,北汽新能源虽然有较长的发展 历史 ,但其产品力一直是上不来台面的。那么 北汽新能源靠什么做到连续7年摘夺销量桂冠的?很简单,政策。

作为一家坐标北京的车企,北汽对于政策的把控与解读一直是行业领先的。在提倡发展新能源之初,国家对敢于先行试点新能源的企业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补贴。

2017年北汽新能源应收国家补贴资金 27.71亿元 ,应收地方补贴 21.88亿元 ,

合计高达 49.59亿元 !!!

2017年全年北汽新能源营收 114亿元 ,

补贴占比,也就接近一半而已。

于此同时,2017年北汽新能源在研发上的投入仅为1500万元

相较于丰厚营收来说,真可谓是凤毛麟角。有个讽刺的对比,即使是经营不善的海马 汽车 ,同年研发费用都有2.54亿元。所以对于此时北汽新能源的描述,没有比“站在风口上的猪”更合适的了。

一直到了2019年,北汽新能源在研发上的投资才比较像样:

2019年,北汽新能源研发投入了15.06亿元,在营收中占比6.55%(年营收235.89亿元),这一年北汽新能源投资20.51亿元的试验中心正式启用。

试验中心的88个实验室覆盖了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整车应用六大关键核心领域。这样看来,北汽新能源总算有“中国新能源领军企业”该有的样子了。

没对比就没伤害,我们再看看国内其他企业的研发投入状况:

「2017年,广汽集团斥资30亿元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纯电专属平台,

并投资45亿元建成中国第一个纯电专属工厂。」

并投资45亿元建成中国第一个纯电专属工厂。

新势力方面:

「蔚来 汽车 2019年研发投入44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24.88亿元;

小鹏 汽车 2019年研发投入20.7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17.26亿元;

理想 汽车 2020年研发投入10.2亿元;」

上述几家企业,即使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公司体量也没法和北汽新能源相比较。但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也不是北汽新能源能比的。也就是说 北汽新能源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远远达不到主流新能源品牌该有的表现, 最多和理想 汽车 这种非正统新能源车厂比高低。

按前面所说,北汽新能源是吃了政策补贴新能源的福利,才能创造这么好的营收。但对于北汽新能源这么一只大猪来说,只有这一个政策风口还不足以让它起飞。毕竟补贴政策是要你把车卖出去之后才会支持你, 如果没产量,没销量,政策凭什么支持?

善于解读政策北汽新能源就借着另一个风口的风势顺利让产品有了销路, 共享出行。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 汽车 新“四化”, “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 ,而“共享化”,就为北汽新能源带来了销路的灵感。

「共享出行对于出租车市场颇有建树的北汽新能源来说,这个操作成本并不高」

在2018年底,北汽新能源低价出售旗下吕狗租车,接着又与滴滴出行合作将EU5打造成网约车专属,还推出新的共享 汽车 平台“轻享出行”。

而作为网约车的主推车型,EU5也贡献了北汽新能源的绝大多数销路。 这款车在2019年时销量超过了9万辆,占全年品牌销售比例59.8%(全年销量15.06万辆) 。也就是说,在不直面销售市场的前提下,北汽新能源通过“to B”的渠道就完成了大半的销售目标。

在一次北汽新能源的推介会上,总经理助理卜红升就公开透露, 公司产品私人购买与单位购买、租赁的比例为 3:7!

销量有了,补贴自然轻松到手

那你知道为什么北汽新能源的车被称作“合法上路的老年代步车”吗?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7年-2018年,中国新能源市场A00/A0级车型的累计销量比分别为75.44%和65.11%。 也就是说入门级纯电动车是新能源市场的绝对助理, 以2018年为例,北汽EC3就成了销量最大的电动车型, 累计年销量9.06万辆。

这是一款车长仅3,684mm,轴距不过2,360mm的A00级小车。搭载一块30.66kWh的三元锂电池,可实现NEDC工况下261km的续航。该车市场指导价12.19万元,补贴完售价6.58万元。在大部分消费者眼中,这就和一辆老年代步车无异了。

新能源补贴政策到了2019年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变动

1.2019年纯电动 汽车 国家补贴降幅大于50%;

2.插电混动车型国补从2.2万元降至1万元(纯电续航大于50km);

3.取消地方补贴;

政策的变动是为了激励各大车企去提升自家新能源的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于续航里程、电池密度等核心技术指标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到了2019年,不少入门级电动车的补贴要么被取消,要么大幅减少。

根据2019年政策指示,NEDC续航低于250km的电动车将不再列入补贴名录, 还好北汽EC3跨过了这个门槛,依然能拿到补贴。但是2018年时这车还能拿到3.4万元的国家补贴,到了2019年只能拿到1.8万元补贴。

到了2020年,新能源 汽车 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中则要求纯电乘用车工况法续驶里程不低于300km。而北汽EC3并不符合2020年政策的要求,也就拿不到补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汽新能源在2019年时依然能保证较大的销量规模,而到了2020年之后,立马呈现腰斩式下滑。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北汽新能源的没落之路,可以看作是一段新能源发展 历史 的缩影。那对于如今四面楚歌的北汽新能源来说,还有机会吗?

东边不亮西边亮,口风转向服务

从车企的角度来说,北汽新能源以及北京 汽车 是挺失败的。但对于政策的解读与更新,让它在行业之中一直保持着话语权。

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将换电站的建设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 这份报告等于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赛道。而这次的风口,恰巧又被北汽新能源碰上了。

相比于共享出行,北汽新能源换电服务开展的时间还要更早。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在全国19个城市投放了1.8万辆换电出租车,累计配套换电站超过200座。

到了2020年年底,BEIJING 汽车 4.0版换电站正式推出,这个版本的换电站的特点如下:

1、换电效率大幅提升,单次换电时间30秒,换电全程由3分钟缩减到1.5分钟;

2、4.0换电站储备有60块电池,与3.0版本的28块相比,增加了一倍多的电池储备;

3、配套更完善,例如毗邻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更全面出行服务平台;

不论从换电效率还是服务能力来看,BEIJING 汽车 4.0版换电站都远远优于时下风头正盛的蔚来换电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止2020年结束,全国共有换电站555座,其中北汽新能源在全国19座城市建设的换电站接近250座。 这就意味着全国接近一半的换电站都掌握在北汽新能源手中,不得不说这是个巨大的话语权。

但北汽新能源发展一直以来都有个很大的问题,缺乏个人用户

也许共享出行领域能帮助品牌前期积累用户与市场,但后期持续 健康 的增量必定来自个人用户市场。而在换电站方面北汽新能源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要想发展只能立足个人用户。

2021年过半,北汽新能源在4.0版本换电站的更新以及普及方面几乎没有进展。

反观另一个大力发展换电站的车企蔚来 汽车 ,在2021年9月之前,已经在全国建成400座换电站,过去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新增了100座新站。 而根据蔚来规划,在2025年时要在全球落成4000座换电站。

在新能源全行业发展方面,北汽新能源已经狠狠被蔚来这些后生仔甩在身后了。如果不出意外,换电站这个风口过后北汽新能源可能再也等不到下一个风口了!

不得不说,北汽新能源太聪明了,同时也太自信了。不论身处北京,还是行业积累,都让它有骄傲的资本。但同时,它也忽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性。

不进则退,当你把小聪明放在如何钻政策空子的时候,

壮大的只是自己累赘的肚腩,而非让你自行高远的健足。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探讨;如发现错误内容,感谢指证

审阅:张建忠

撰稿:林映辉

整理:陈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