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今日必读:又见基金年报“失真”,多家基金年报数据出错,信息披露需加紧“补课”!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市场行情

创业板指低开低走跌1.86%,统一大市场概念逆势走强

1、整体走势:市场全天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两市。个股跌多涨少,沪深京三市近3200股飘绿,今日成交1.16万亿。截止收盘沪指跌0.24%,深成指跌1.4%,创业板指跌1.86%。

2、行业板块:统一大市场、旅游、零售、养殖等板块涨幅居前,消费电子、PCB、AI眼镜、高外销占比等板块跌幅居前。

3、热门概念:统一大市场概念逆势走强,飞力达、万林物流、天顺股份、长久物流等多股涨停。旅游、零售等消费股活跃,大连圣亚、岭南控股、永辉超市、国芳集团等封板。下跌方面,消费电子板块集体重挫,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跌停;高外销占比概念大幅走弱,匠心家居、浙江自然、巨星科技等跌停。(华尔街见闻)

恒生指数收跌1.52%,南向资金净买入逾280亿

港股今日低开,市场情绪低迷。恒生科技指数收跌2.09%,比亚迪电子跌超8%,海尔智家跌超8%,联想集团跌超7%。小米集团逆势上涨,盘中一度涨超4%,收涨超3%。南向资金全天大幅净买入287.9亿港元,为单日净买第二高。(华尔街见闻)

行业动态

基金投顾“成绩单”出炉

近日,多家知名基金投顾机构公布了最新业务数据。2024年,不少机构的投顾业务实现了规模扩张,个别增幅接近30%。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基金投顾机构规模增长的原因,在于做好了市场研判下的“投”,以及应对行情波动的“顾”。

盈米基金数据显示,2024年其基金投顾规模增长28%,截至今年2月末,该机构的基金投顾保有规模已经突破了410亿元。据东方证券年报,截至2024年末,该机构“悦”系列和“钉”系列两个产品体系,共计有27个投顾组合策略,合计规模约为人民币153.71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了7.05%。招商证券旗下的基金投顾“e招投”2024年末累计签约客户数为8.02万户,保有规模为51.12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了9.79%;国投证券的基金投顾业务2024年新增签约客户0.52万户,新增签约资产21.57亿元,管理规模达到14.06亿元,累计签约资产规模51.97亿元。从盈利能力来看,部分基金投顾机构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持有体验。比如交银基金投顾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自该机构投顾业务运营以来,持有人盈利总金额已达到1.18亿元,持有人的盈利占比达到91.4%。(上海证券报)

基金重仓20强出炉 “宁王”居首

2024年公募基金的年报悉数披露完毕,在年报重仓股持股总市值TOP20中,宁德时代反超贵州茅台成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共2044只基金重仓持有,持股总市值1708.36亿元。其次,贵州茅台、腾讯控股分别以持股总市值1399.37亿元、828.94亿元位列二、三位。此外,还有美的集团、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五粮液等为基金前20大重仓股。(天天基金)

降费潮中,公募寻求新路径

公募基金行业在费率改革、市场震荡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多重挑战下,利润分化进一步加剧,整体呈现“头部领跑,中小承压”的趋势。不过,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实现逆市增长,“降本增效” 成为破局的关键。记者了解到,基金公司普遍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大力拓展专户业务,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削减非必要成本等举措,积极应对降费和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

3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量激增,量化产品占比超40%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3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呈现显著回暖态势。截至3月31日,当月共有626家私募管理人完成1007只产品备案,环比大幅增长91.44%,接近翻倍。从策略分布来看,股票策略产品数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3月备案的股票策略产品达614只,占总备案量的60.97%;多资产策略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分别排名二、三位,备案数量分别为152只和129只,对应占比15.09%和12.81%。此外,债券策略和组合基金备案量相对较少,备案产品分别为56只和29只,占比5.56%和2.88%。

3月备案的私募证券产品中,量化产品达404只,占比突破40%大关,达到40.12%。从策略维度分析,股票策略量化产品以271只备案量独占鳌头,占量化产品总数的67.08%;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和多资产策略量化产品分别备案65只和55只,占比16.09%和13.61%。从机构来看,百亿量化私募黑翼资产3月备案20只居首;其次是宽德私募,备案19只;再次是量派投资,备案18只。(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

渠道力推 头部量化开启新一轮募资!什么信号?

经历一轮超额不佳和规模回撤的考验后,量化私募行业正在稳步复苏。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近期九坤等多家头部量化逐步开放募资,并备案发行新产品,宽德、量派等私募则迎来一轮规模的快速扩张,各大渠道均在力推量化策略,今年以来量化产品销售再度升温。多家机构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当前量化行业已从粗放扩张转向结构优化阶段,在管理规模尚未恢复历史峰值的背景下,头部机构正通过产品线重塑、募资节奏把控等策略构建发展新范式。(券商中国)

额度紧缺 “秒光”再现 私募产品又火了

近期私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秒光”产品再现。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知名量化机构的产品近期在渠道陆续发行,多家渠道反馈出现一开售就被抢光的情形,尤其是CTA策略(管理期货策略)产品和中性产品的额度十分紧缺。此外,有头部主观私募明星基金经理近期也募集到不少资金,整体来看,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难以和量化机构匹敌。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产品的背景下,不少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实现较大幅度的跃升。(中国证券报)

消费赛道新旧转换 主题基金业绩回暖

消费赛道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构。随着3月中旬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落地,消费板块获市场密切关注。截至3月31日,今年以来,A股汽车、家用电器、社会服务等消费细分板块以及港股恒生消费指数涨幅居前。基金产品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多只消费主题基金年内收益超过10%,头部产品的收益超过20%。

可以看出,本轮消费行情聚焦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情绪价值和科技家电等新兴领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品牌化与品类升级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消费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值得长期看好,科技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巩固新消费的长期前景。(证券时报)

机构借道ETF持续加仓 持有股基占42%创新高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相比2023年年底,机构投资者2024年年底持有的公募基金份额增加3.5万亿份。其中,机构投资者借道ETF,持续拥抱权益资产,持有股票型基金占比由2023年年底的34.74%提升至42.03%,提升7.29个百分点。在更早之前,机构投资者2022年年底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比例仅为30.07%。(证券时报)

机构资金逆向布局 195只主动基金受捧

在去年“9·24行情”的引领之下,A股市场逐步回暖,权益类基金也逐步从低谷走出来。近期公布的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显示,在市场低谷期,一些主动管理能力出色的基金被资金加仓,成为逆向布局的重要对象。

据Wind统计,在全市场纳入统计的约39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仅有630余只基金份额在2024年实现了正增长,即获得资金的净申购,这一数量占比不足16%,说明2024年市场对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投资情绪整体仍然较为低迷。进一步来看,全市场仅有195只基金的份额增长超过1亿份,数量占比不足5%,仅有小部分产品获得资金逆势大幅加仓。按基金管理人分类,上述195只基金由65家基金公司管理,数量达到8只及以上的基金公司仅有7家,其中,广发基金旗下有1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份额增加1亿份以上,这一数量位居行业首位。(证券时报)

百亿级私募入场“扫货” 加码创新药与互联网ETF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共计16家百亿级私募出现在公募基金前十名持有人份额名单中。从行业分布来看,互联网和创新药板块备受青睐。比如,截至2024年末,重阳投资旗下产品出现在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等基金的前十名持有人名单中,景林资产则持有华夏恒生科技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等基金。

多位业内人士称,在全球资本重估中国科技资产的背景下,科技板块尤其是互联网优质企业行情有望持续演绎。与此同时,伴随着医保政策频现积极信号,中国创新药企业显现全球竞争力,创新药板块也有望在今年迎来拐点。(上海证券报)

从“造星”到完善“产品矩阵” 公募加大科技投资布局力度

DeepSeek的爆火出圈,让世界见证了中国AI力量。公募顺势发力,加大科技领域布局力度。从业内最新打法看,基金公司不再主推个人,而是着力完善科技产品矩阵,为投资者提供更有鲜明特征的工具型产品。(上海证券报)

个人养老金大消息!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有望迎来扩容

继去年底85只指数基金首次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之后,更多产品有望纳入其中。近日,各地证监局向公募基金管理人下发《关于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募基金管理人可对照首批纳入的指数基金筛选标准,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符合标准的指数产品申请纳入。此次也明确了指数基金纳入的标准:市场公认的核心宽基指数或适合长期价值投资的红利低波类指数作为跟踪标的的普通指数基金、ETF联接基金或指数增强基金,此外还有近四个季度不低于10亿元、前五大投资者份额占比合计不超过50%等多项硬性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更多指数型基金纳入,将有效丰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品种,更加全面地满足参保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助推指数型产品的快速发展、助推长线稳定资金流入股市,形成资本市场长牛慢牛和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良性互动格局。(中国基金报)

大赚1.28万亿!公募格局生变 这些公司“借道超车”

截至4月2日,公募基金产品2024年年报悉数披露完毕。2024年股票行情上涨显著,但降费让利也在约束着基金管理费等收入,使得基金的盈利和费用等方面均出现较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公募基金产品整体实现盈利1.28万亿元,其中股票基金整体利润达4445.11亿元,较此前两年相比均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股票基金的盈利,大部分来自被动指数基金。这有两方面数据可以侧面验证:

一是2024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利润合计盈利868.09亿元,和1.28万亿元的公募基金整体盈利相比占比不足7%。二是在基金盈利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华泰柏瑞等个别倚重股票ETF的非头部公募,实现了盈利规模突围,一举超过了南方、博时、富国等头部公募。(券商中国)

公司动态

又见基金年报“失真”,多家基金年报数据出错,信息披露需加紧“补课”!

4月3日,鑫元基金发布公告称,鑫元稳丰利率债债券基金2024年年报存在内容错误,对债券投资收益项目构成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修改,主要涉及可比年度债券投资收益合计的统计总额。此前,摩根基金、明亚基金也发布相关公告,对旗下部分基金的2024年年报内容进行修改。记者注意到,涉及修改的内容多为数据统计错误,包括报告中其他负债的统计等。(每日经济新闻)

富国基金员工 “狂买”范妍

通常来说,作为内部人士,基金公司员工往往对公司旗下基金更为了解,他们的基金申赎行为,堪称投资风向标。随着基金2024年年报披露完毕,他们的操作行为也浮出水面。

哪些基金被扎堆买入?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富国基金员工增持范妍管理的基金超3000万份。此外,易方达港股通红利混合、信澳领先智选混合、华安优势龙头混合等基金也备受基金公司员工青睐,均获增持500万份以上。不过,部分知名投资老将管理的产品遭内部员工卖出。(上海证券报)

降费影响显现 公募代销巨头业绩分化

近期,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的陆续披露,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工商银行、建设银。数据显示,蚂蚁基金营收、净利润双双大幅增长。受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降费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天天基金以及多家头部银行代理基金收入普遍下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产品动态

有浮动费率基金“退管理费”0.23亿元

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披露完毕,各类型产品管理费情况出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背景下,一些浮动费率产品出现“退管理费”的情况。

南方瑞合三年定开混合2024年年报显示,该基金年内发生的管理费为-0.23亿元。该基金公司表示,主要是因为2024年9月进入三年一次申赎期,由于上一个封闭期没有带来收益,基金全额退还了期内所预收的管理费。据悉,该基金也是2024年统计的基金管理费中,唯一年度管理费为负的基金。未来,随着浮动费率基金的运作持续推进,类似情况或仍有可能出现。(每日经济新闻)

人事变动

信达澳亚基金高管调整:宋加旺转任固收首席投资官 张丽洁接任副总经理

4月2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公告称,原副总经理宋加旺因工作安排,于3月31日正式离任副总经理职务,转任公司固收首席投资官及基金经理。同时,公司宣布张丽洁自4月1日起出任副总经理,接棒高管团队管理工作。

公告显示,此次人事变动是信达澳亚基金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宋加旺的转任被视为公司对固定收益投资领域的深度聚焦。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稳健型投资需求的提升,固收类产品重要性与日俱增,宋加旺深耕固收领域多年,拥有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其角色转换将有助于强化公司在该领域的专业优势。(财中社)

31位基金经理发生任职变动

今天(4.3)有28只基金产品发布基金经理离职公告,从变动原因上来看,有4位基金经理是由于工作变动而从管理的18只基金产品中离职。有1位基金经理是由于个人原因而从管理的10只基金产品中离职。(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