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整车,华为差得还太远了”。日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盖世汽车等媒体采访时直言。
因被曝欲将汽车业务划归消费者业务,加之此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频频为汽车业务“站台”,给华为汽车BU业务方向从to?B转向to?C增添了诸多想象空间,近日关于“华为造车”的言论再度甚嚣尘上。华为的否认也是一如既往地干脆。
王军认为,对于一辆整车,无论车辆的布置,还是制造以及工艺,都非常复杂,要造这样一辆车,华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的理想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王军表示。更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刚刚于10月30日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给予汽车行业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加持,实现Huawei?Inside。
像Intel?Inside一样,把Huawei装进每一辆车
Intel?Inside,指的是在计算机领域,Intel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一种品牌认知——一台好的电脑就应该用Intel公司所生产的处理器,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都倾向于含有Intel处理器的产品,许多电脑品牌则因为采用了英特尔的中央处理机而大受欢迎。
在汽车领域,华为也有这样一个“Inside梦”,即让HI品牌成为汽车行业“要素品牌”的代表,被各大车企广泛采用,车内用华为的技术,车身印上HI品牌的LOGO,给予车企品牌加持、背书。同时在HI品牌的赋能下,消费者也能够信赖华为的科技,信赖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信赖华为和车企共同“造”的车,以及共同“打造”的“品牌”。
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来源:华为
为此,华为将过去数年在汽车领域积累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悉数注入了HI品牌,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30+智能化部件。同时,HI品牌还从算力和操作系统层面规划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三大操作系统。涵盖了几乎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关键部件。
“如果把这些技术放到一辆电动车上,我们所瞄准的增量部件大概会占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则是电池,以及下车体、上车身、座椅内饰等传统部件,这些是我们不会涉及的。”谈及业务整合后HI品牌的发展方向,王军指出。即便如此,这个市场的前景依旧十分诱人。
在采访中,王军给出了一组数据:当汽车智能化程度每提高1%,全球汽车零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空间可能就会扩大33亿美元;如果智能化程度和电动化程度同时提高1%,整个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就会扩大60多亿美元。“所以这个市场足够大,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王军表示。
华为三大操作系统,?来源:华为
那么,华为计划如何将这块“蛋糕”吃进嘴里呢?据王军介绍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做传统的Tier1,直接给车企提供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零部件;第二种,基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AOS、HOS、VOS三大操作系统,给OEM提供平台化业务,供OEM与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上层的应用开发;第三种,为客户提供全栈的HI品牌解决方案。模式十分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其中,只有搭载华为全套HI解决方案的车型才会打上HI?品牌标识。”王军指出。这意味着,HI?LOGO除了代表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其实也是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象征,以及在品牌及技术方面的承诺。
“最快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基于HI模式和车厂合作的车就会陆续上市,届时大家可以见到有HI?LOGO的车。”?谈及目前HI模式的市场化进展,王军透露。“此外,我们的三电系统从今年开始也已经逐步上车了,明年会有更多的零部件陆续上市,比如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服务还有传感器产品,都已经蓄势待发。”
立足软件、算法和生态,构建HI技术底座
在汽车领域,把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的品牌LOGO作为“核心要素”印上汽车,这在过去是很多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但华为不仅想了,而且还做了。不得不说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其“野心”丝毫不亚于造车。因此,很多人很好奇华为的信心底座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在此次采访及同期举办的“汽车媒体走进华为”活动中,华为通过对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全面展示,再一次做了诠释:核心还是华为过去在ICT领域的积累。在华为看来,智能汽车是ICT行业与汽车行业融合的产物,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每个业务的底层逻辑其实都与华为传统ICT业务相关,且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加速,基于ICT的硬件和软件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大价值,这正是华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根本原因。
比如华为在智能电动领域的充电、供电、电控以及电池管理等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原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在汽车领域的延伸。毫米波雷达源自无线产品线,因为5G的毫米波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同源。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智能汽车主要的交互中心,未来的控制中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Pad,这与华为在手机和电脑领域的积累也是完全吻合。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右)和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左)
至于ICT的技术底座之上,王军认为华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软件、算法和生态,特别是软件,是华为现阶段投入的重点。因为在华为看来,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个平台,只要硬件平台打造好之后,就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软件快速迭代不断增加功能和特性,提供更好驾驶体验,解决在开车过程中“不用动脑、不用动手”的问题。
“软件方面,目前我们团队规模已达四千人,这还不包括2012实验室里的软件人员,在那里我们从事AOS、VOS等研发的工作人员就有五六百人。我们现阶段大部分的投入都在软件方面。”王军表示。软件背后的算法领域,华为基于过去在无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包括融合算法、感知算法等多个类型,可以满足智能汽车的多样化需求。而生态,更是华为的核心能力所在,在该领域目前华为已经为汽车行业开发了AOS、?VOS、HOS等多个操作系统,其中HOS-A,据王军透露更是华为单独为车机开发的,旨在填补车机OS领域的空白。
不过,如同优势明显,华为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安全,由于华为此前并没有汽车行业的积累,对于在安全方面如何构建能力,从而使产品真正达到车规级要求,王军坦言华为的经验还是十分欠缺的。据悉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华为智能汽车BU成立不过一年半,但走弯路却走了快两年,期间不乏车企的质疑。
“还有盈利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赚钱不赚钱是最核心的。那么对于华为,按照汽车产业投资规律,我们预计华为新业务实现盈亏平衡平均周期需要八年。”王军表示。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况且一旦将来市场成熟,华为如何实现从增量到增值的切换也是个问题。
不做低等级自动驾驶,以终为始推进技术落地
在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自动驾驶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目前围绕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和“眼睛”,华为均已进行了相关的布局。
其中在“大脑”方面,华为的主要产品是MDC智能驾驶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华为自研昇腾AI芯片、车控OS等核心产品,可通过裁剪软硬件功能,支持自动驾驶从?L4?到?L2+的平滑演进。为满足不同合作伙伴的研发需求,迄今为止华为共推出了四款MDC智能驾驶平台,分别是MDC?600、MDC?300、MDC210和MDC?610。
在“眼睛”方面,对于当前行业主流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华为几乎都有涉及,比如在今年北京车展亮相的8M前视双目摄像头、超级鱼眼摄像头、77GHz毫米波雷达,支持短距、中距和长距多种不同应用场景、等效100线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4D成像毫米波雷达等,就是华为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来源:华为
“整体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我们希望基于单车智能路线,面向乘用车市场在可泛化的市区场景中解决广大用户每日通勤途中的连续性问题。”?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和首席架构师苏箐表示。
在苏箐看来,目前自动驾驶领域虽然路线众多,但真正适合中国驾驶场景的却少之又少,即使是目前走在行业前列的特斯拉,考虑更多的其实也是高速场景,而在国内比较高频的城区通勤场景基本不能用。“更别说Waymo的Robotaxi,系统虽然比较高阶,但ODD却严重受损,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待在凤凰城出不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苏箐认为如果想让自动驾驶发展更快,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技术等级和法规等级脱钩和解耦,至少未来五年内,自动驾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技术问题,而非做伦理选择,否则导致的后果是:在推一个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系统时,企业为了不承担法律风险,会刻意把系统的ODD限制在非常小的区域,这样的系统对用户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技术路线是在功能上面尽量向L4靠拢,能够帮助解决每日通勤的问题,但在法规上面,就是一个L2的系统,很长时间需要驾驶员或者安全员承担这个法律责任,这样才可以让整个行业循环起来,不然没有人愿意买单。”?苏箐表示。从这一点上来讲,如果有企业和华为在思维上有点像的话,苏箐指出肯定是特斯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谈及华为的自动驾驶战略选择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明确指出华为不做低等级的智能驾驶,而是宁愿多加几个激光雷达,再配合毫米波雷达、视觉计算,融合起来走向自动驾驶,来解决中国路况场景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
“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构建上必须足够扎实,从底层的计算系统到算法栈再到数据平台能够具备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全栈流程,甚至包括一部分地图系统,以保证系统快速迭代。并至少保持10倍投入的队伍来支撑未来15年持续迭代,只有这样才可能活下来,甚至脱颖而出。”?苏箐表示。
在他看来,这也是华为无线和手机产品线成功的经验,自动驾驶也需要这样才能成功,一开始几百人,然后数千人,然后需要上万人,持续投入十几年。华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据悉,今年华为的目标是在城市道路上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目前研发团队正全力打造这样一个自动驾驶系统。最快2022年初,用户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到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安徽,距离“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省”还有多远?
目前我们获悉了一组奇瑞新能源瑞腾01轿车的申报图,新车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贯穿式大灯组,内饰也应用了时下流行的连屏设计。据了解,新车预计将于上海车展首发
外观方面,奇瑞新能源瑞腾01采用了中规中距的设计理念,两侧的大灯组由进气格栅相连,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贯穿式设计。车身侧面,新车车身线条流畅,车顶和玻璃均采用了黑色的设计。尾部方面,新车的尾灯同样采用了贯穿式的设计理念,后方的尾灯组由饰条相连接,这样的设计都是时下流行的。
内饰方面,通过曝光的新车申报图,能够看到新车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连屏设计,预计新车将采用电子换挡机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就在前几天,大众汽车与中国安徽两家企业的大手笔合作成为两会后的重大新闻。为了完善产品+电池的产业链布局,大众集团先后在两天时间内安排了21亿欧元的投资。其中,10亿元欧元购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11亿欧元获得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26%的股份。
从此之后,“大众-江淮-国轩高科”联盟正式形成。有人说,比起大众在明处构建新能源帝国,安徽省则在暗处下一盘汽车大棋。
>90万辆
关于安徽省在汽车产业方面的野心究竟有多大,看一组数字便可得知。今年4月份,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外发布《2020年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要点》,《要点》指出安徽将围绕汽车“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推进传统汽车改造升级,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水平,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布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以上都是官话套话,《要点》中重点指出2019年安徽省生产汽车达到90万辆以上,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从这一发展目标来看,在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安徽汽车产业,被再次提上了日程。
为了达到目标,合肥市与蔚来签署了框架协议。根据投资协议,合肥建投、国投招商等战略投资者以及安徽高投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蔚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42.6亿元人民币,投资完成后,蔚来将持有蔚来中国75.9%的控股股份,战略投资者将合计持有24.1%的股份,而蔚来汽车海外业务及零部件业务并不包括在内。
当然,这70亿元投资只是落户合肥的“第一步”。在这背后,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战略转身,家电产业是合肥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当下发展遇到瓶颈期,而新能源汽车正是绝佳的替代产业。
放眼来看,拥有奇瑞和江淮的安徽省,虽在商用车行业有着深厚基础,但论及乘用车领域,无论是拥有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的吉林、湖北、重庆,还是拥有北汽、上汽、广汽等地方国企的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的两家车企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都略显不足。
不过,作为曾经的自主品牌龙头,奇瑞目前正在“混改”助推下迎来厚积薄发时刻。2019年,奇瑞累计销量74.5万辆,同比微降0.9%,大幅领先市场整体;其自主品牌销量更是达到63.91万辆,同比逆势增长6.9%,瑞虎8、艾瑞泽、捷途X70等车型销量纷纷暴涨,让人看到了奇瑞重拾自主“带头大哥”地位的决心。
江淮汽车在乘用车领域虽未曾创下奇瑞当年的辉煌,但能否依托合肥乃至安徽全省之力、借鉴奇瑞成功之道、并通过引入蔚、大众实现逆袭,最终与奇瑞汽车“双剑合璧”,将安徽打造成更具实力的汽车工业大省,值得憧憬。
“大安汽”雏形显现
此次促成大众增资江淮,安徽省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大众集团的电气化战略布局和技术优势。引进像大众这种体量的强势外资车企,可以在时间上迅速促进安徽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
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起步较早,并且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及销售量目前占全国整体市场的近13%。但是,安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成绩并不太理想,2019年全省的汽车产量仅为77.6万辆,占全国的3.6%。要知道,在周边的兄弟省市中,上海市和湖北省去年汽车产量均超过了200万辆,浙江省也已经站在了100万辆的门口,传统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安徽省只有通过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来实现“换道超车”。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除了大众、江淮、蔚来、奇瑞之外,同属安徽系的汽车企业中,华菱星马也在5月22日盘后发布了控股股东拟转让所持公司15.24%股份的公告,目前的“接盘者”很有可能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排头兵——吉利集团。吉利集团更是中国目前最具活力、国际影响力也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之一。
不仅企业实力雄厚,而且安徽省在科研实力上也一点不差。目前,安徽拥有江淮汽车、奇瑞汽车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华菱汽车、中鼎股份、全柴动力、国轩高科6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有奇瑞汽车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淮汽车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动客车整车系统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行业内拥有一大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此外,中国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中电38 所等一大批高校院所,有力支撑着安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在支持研发创新方面,2019年,安徽实施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对经审核认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承担单位投入最高50%的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3000万元。
直播车市
在这场关乎未来能否做大做强安徽汽车产业的赌注中,大众、江淮、蔚来可以说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未来,包括吉利在内的这四家车企将在安徽省国资牵引下,担起安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向高质量方向推进的重任。由此来看,“大安汽”雏形已然显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