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锦河新能源(洛阳城区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从大方位上看,是向东偃师和向北孟津发展为主……

二、从城市功能上看,发展成为 科技 前沿的工业强市,现代 时尚 的文明宜居城市、亮点纷呈的古都文化、交通畅通的国际 旅游 名市。首先把老工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先进的工矿业方向发展;其次是向不断创新的新能源工业方向发展;第三是发展无线网络通迅业和现代交流商贸业;第四是建立合纵联横创新的现代 旅游 业。

三、统筹周边县区,分工合作,打造锦绣河洛,蓝天碧水的宜居 旅游 福地。

作为一个热爱洛阳、生活在洛阳的人来说,一起来谈谈洛阳未来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我们要与这个城市朝夕相处的么,洛阳城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洛阳人的未来。说起来洛阳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洛阳未来城区的发展发现不外乎下面几个:

1.北边的孟津

孟津应该是距离洛阳城区最近的一个县城了,区域位置优势明显,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现在很多大型房产如建业、保利等都已经在孟津开疆拓土。而且吉利作为洛阳的一个区,中间却被孟津隔开,形不成一体。只有大力发展孟津,让孟津撤县划区,才能使洛阳城区版图扩大,形成大城市的规模,而且在洛阳城市规划馆中的城市规划图中,也明确将孟津化为上行发展版块。因此,洛阳城区未来发展孟津也是势在必行。

2.东边的偃师

偃师作为洛阳市所管辖的几个县中唯一一个县级市,无论是 历史 文化还是经济上来说,偃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现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预计在今年十一前就要开馆,无论从洛阳市还是到国家都非常重视。毕竟作为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博物馆现在的位置位于偃师境内,再加上其他很多 历史 遗迹也都在偃师境内,为了打造博物馆之都的宏伟愿景,洛阳势必会将偃师与其融为一体,协同发展。因此,下一步发展偃师也是理所当然。

3.向西发展宜阳和新安

曾经的洛阳涧西也是洛阳市各个区中排名第一的,但是随着洛龙区的崛起和涧西区工业的稍显没落,涧西也下滑至第二。而新安与涧西交接,宜阳和高新交接,这两个区域都是可以发展与洛阳城区融为一体的。宜阳现在也已经与高新区紧密联合发展。丰李镇化为高新区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大房地产也已经闻风而动,迅速抢占宜阳市场。由此可见,未来发展也是不可限量。

洛阳城区向东、向西、向北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再向南发展,由于受制于龙门山的限制,发展上会有所不畅。但是总体来说,洛阳的四面八方都是由无限发展可能的,未来的洛阳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大都市绝对是指日可的。以上为洛阳资讯在线的个体意见,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记得在孙善武前时期有过洛阳BBS讨论,最终从经济成本考虑,开发洛南(洛龙区)。往北发展工业区会在城区下部,污染严重。并且邙山区域地下古墓较多,开发成本周期都长,不利于领导任期内做出成绩。当时洛南污染也很严重,号称洛阳菜篮子区。因为洛河常年得不到治理,导致安乐那一带吃的井水都有异味。以及洛南诸葛那一带的化工厂污染龙门附近。洛阳的发展向伊滨区发展。

必定是向北发展,洛南新区最南段已到龙门山,洛北地块全是高端住宅区,建业,保利,碧桂园,恒大,港龙等房企相继落户洛北新区,未来洛阳高端住宅区必数洛北新区块。西工属于核心生活圈,新区属于新城市发展代表区域。涧西属于老工业基地。老城属于文化区域。各区域协调发展,向北发展,与吉利区相接壤。必绘未来洛阳新格局

今天刚刚宣布,呼南高铁设洛阳白马寺站,具体走向位置大约在白马寺西1.5公里中州路以北,然后引入洛阳龙门站,年内要线路及配套开工,你品,你细品!这最快的发展会是哪儿?地铁一号线如何东西延长?这是开局第一步往哪儿迈?还用说么?

补充一点 刚刚获悉,消息可靠,地铁一号线向东延长5.5公里,设3站,应该到白马寺了,第二步应该还要继续延伸!

我来回答,现在的洛阳市区为中心城区,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为环城区,济源,孟州,巩义,登封,汝州,嵩县,栾川,汝阳,洛宁,陕州,三门峡,卢氏,灵宝等为远郊区,我看其它大城市都这么设计的,当然地铁都要修到环城区,市域铁路要修到远郊区。

加快推进洛偃一体化,向北往飞机场孟津。充实洛南新区,挖掘洛北用地潜力,启动伊河南地区建设,南侧龙门山香山,和北侧邙山,黄河构成南北自然生态屏障,周山,洛河,伊洛河间的大型生态绿色开敞空间自西向东贯穿城市中部,涧河,瀍河等南北绿色通廊将东西带行绿色空间串接,形成网格状的城市山水格局。

向那发展不重要,你先把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全部拆迁建成建设吧,你瞅瞅一个个几层楼的小破楼房还发展个毛线,别说那是古建筑,古建筑至少是清朝中期的建筑,这根本不是古建筑是贫民窟,老城的古建筑全部修旧如旧,那些后来建的几层楼房全部拆掉建成一个古城,,西宫建成商业中心,涧西引进国内外先进 科技 无污染企业合资或独资工厂,洛龙建成政治文化cbd中心,孟津建设重工业企业基地,宜宾区建设大学城,偃师建成小型民营企业基地。

参照大城市的发展,最像的就是苏杭。对比就是,只要过河,过山发展都会很慢很慢的,说什么发展吉利孟津偃师?你当洛阳是上海深圳么?有这想法你的有这实力。洛阳能能把伊滨区和宜东新区弄弄成新区一样就谢天谢地了。往北发展?你看看洛阳城市边缘到吉利孟津隔的空地有多少么?除非市政府再搬回西工或者往北搬。洛阳其实最现实的发展就是把宜东新区吞了,把河科大和理工迁到伊滨区,否则伊滨区根本没人气。靠啥支柱产业带动?

洛阳城区向那个方向发展,在地理位置发展方向,会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也就是新安,孟津和偃师还有吉利。

《水经》与《水经注》有啥区别?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2、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

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4、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

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6、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说明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依据。

结尾九法

1、总结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作总结的方法。《奇特的激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激光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的光源,不仅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还启发着科学工作者产生更多、更美妙的科学幻想:激光可能是打开无穷无尽的能源宝库的钥匙;激光可能使人类看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

激光可能成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当然,把这么多的可能变成现实,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征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总结法结尾能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集中起来揭示给读者,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2、感叹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的写法。如《杨树》的结尾,就用了这种写法:“……让我们用一把把植树锹,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一篇篇八十年代的新‘白杨礼赞’吧!” 这一感叹用于篇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展望法

就是在说明对象说明完后对其未来进行展望的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篇末用展望法能给人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4、评议法

就是对说明事物说明后加以评价和议论的方法。如《晋祠》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晋祠,真不愧为中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议法用在篇末,对说明对象作个最终的评价,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5、号召法

就是对读者发号召的方法。《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毫无疑问,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地增加,不但需要不断地研究培育抗病能力更高的优良品种,还要做到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有能抗不同病害的品种。

这是植物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 结尾用号召法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对读者产生作用。

6、反问法

就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的一种方法。《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结尾用反问法能加强气势,起强调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逻辑力量。

7、比喻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它好象架设着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们努力攀登。” 结尾用比喻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能传达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8、描述法

就是对所说明的对象加以描述的方法。《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这座大厦的时候,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杏**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 结尾用描述法,能借此表达作者的感情,能给人以形象的感染,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9、旁补法

就是文章最后追加补充其不足的写法。《看云识天气》的结尾,就运用了这种写法:“……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的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旁补法有利于维护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帮助人们准确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扩展资料

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直接提出说明对象,开头就统摄全文,使读者对作者想要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然后再分层加以说明。

如法国学者布丰的作品《松鼠》的开头: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再如江西一中学生《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开头:

“大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吧,我也有,《日记起步》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2)提纲挈领

这种形式的开头先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作一个综合而概括性的说明,这个说明正好是这篇说明文的提纲,然后再作具体的说明。

如《数字杂说》的开头: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3)运用设问

说明文一般比较平淡朴实,但开头运用设问点明文章主旨,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约时间有效率地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生活因网络而精彩》的开头:

“当网络成为你我之间生活的桥梁,当网络让寂寞的人找到快乐,有人就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都能在网络上自由地穿梭?答:‘因为,生活因网络而精彩!’”

《桌面的精彩》的开头:

“天是一门文化——天文学,地是一门文化——地理学,我们的课桌其实也是一门文化——取名为课桌文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课桌像一本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气息,而且能够折射出课桌主人的性格特点。”

(4)运用描写

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先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所要说明的事物,使之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5)定义开头

开头简明扼要地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以揭示说明对象特征。这种形式的开头,能让读者先对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楚、明确、科学的认识。

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的开头: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黏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百度百科-说明文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水经注》简介

《水经注》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传三国时人桑钦著《水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后人分割三十五卷以足四十卷之数。道元(469?—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历仕宣武帝、孝明帝两朝,先后出任冀州刺史于劲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后迁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为政严猛著称。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叛乱,忌恨道元的朝贵奏请派他为关右大使,进行安抚。萧宝夤害怕道元之来不利于己,在他将要到达长安时派兵围攻,加以杀害。

道元好学博闻,广览奇书。足迹所至,大至从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他在书中征引的前代和当时地理著作,即达三百七十余种,包括一些南朝人的著述。自序说“访渎搜渠,缉而缀之”,所以很多材料是实际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条,而郦注却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增加八倍多,注文共约三十万宇,也比经文增多二十倍。

该书以水道为纲,连带叙述流经地区的山陵、湖泊、郡县、城池、关塞、名胜、亭障,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民俗风习等各方面,还记载了各地有关的历史故事。书中记录作者所见的碑刻,共三百余块,利用它们作为帮助确定水道流经的依据。道元注意到水道源头的伏流,和故河道之下还有相当多的地下水等现象,对于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浊、泥沙的堆积、洪水的涨落等水文变化,都很重视。他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地理现象,对每条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时期。还记载了各地水利设施近三十处,称颂了许多伟大工程。对于从书本或实际调查都未能弄清的问题,道元采取谨慎态度,表示“未知所从”、“非所详也”,这样的存疑有七十余处。《水经注》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中国以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历史和历史地理的资料。《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作为文学作品,也得到很高评价。由于郦道元是北朝人,关于南方水系的记录不免简略,时有错误。

旧本《水经注》经文与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脱误甚多。清朝学者全祖望(1705-1755)、赵一清(1711一1764)、戴震(1724一1777)分别进行了区分经注的整理校订工作,各自取得良好成绩。后来有人因赵、戴两家整理校订的结果很多相同,因而认为戴震盗窃了赵一清的学术成果,是没有根据的。清末,扬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经注疏》,弟子熊会贞续加补修,极为详尽,是《水经注》研究最为完备之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刊印,极便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