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1月7日上午,广大劳动者翘首以盼的“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终于落地。打破参保的堵点,有利于顺应新型用工关系的需要,也能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
该条款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一个月前印发、今年1月7日正式公开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指引》中还提到,各地区不得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等。
底层逻辑相当统一——无论是从业人员、经营主体,还是商品、资本、数据,所有的市场要素,都应能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实现自由的、无障碍的流通。
在市场“看不见的手”影响下,它们最终会流向最能发挥效用的位置。从全国层面看,这有助于实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统一大市场,要义在此。
中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来,相关措施接连出台落地,推动市场走向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但在实践中,各地仍有许多“看得见的手”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个体利害得失,厚筑壁垒、制造堵点。
近年来愈发凸显的“新三样”内卷困境,一定程度上就源于搞封闭小市场导致的资源错配、零和博弈。各地都以几乎无底线的优惠补贴截留同一产业、甚至产业链同一环节的企业,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战、质效下降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形成下行螺旋。以致去年以来,反对“内卷式”竞争被中央反复提及,上升到空前高度。
上述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发展过程中大局意识、全局思维缺失,是政绩观问题;一方面,这也源于对地方利益的优先考量,涉及政绩考核机制的导向问题。
我国有14亿人口,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国内大市场。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市场“由大向强”的必由之路。
在如此超大规模的市场里改革,牵扯的体制机制和既得利益前所未有的多,这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决心,加强改革力度。
去年以来,中央高频出台政策、释放信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被及时清理。同时,内卷式、比价式的招商,也慢慢开始被“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更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做法取代。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列入2025年重点任务。今年一开年,指引就迅速公布,对各地区、各部门,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方向性、框架性指导和阶段性工作要求。
这些来自最高层的动作,都指向同一方向:破除区域壁垒、打通循环堵点,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其频次与时效,彰显了强有力的决心和力度。对各部门和各地来说,自觉主动破除壁垒、打通堵点,应当一条明确纪律。
更进一层地看,这代表了中央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再强调——在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困难挑战的当下,更要让市场更有效,更要坚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去年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七个聚焦”之首,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重申,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有为”与市场的“有效”应更好协同,而衡量政府是否有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看是否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矫正市场失灵,让“看得见的手”为“看不见的手”拨开荆棘、铺好道路。
这当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稳扎稳打地推进一项项改革举措——既有自下而上,也要自上而下,就能一步步凝聚起尊重市场的共识——既要利用好市场,也要保护好市场。
这个过程,也必定是大胆打破固有观念、 破除既得利益障碍的过程。近年中央反复强调“自我革命”,对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打破部门利益、跳脱地方保护主义,本身就是自我革命的具象化,也是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尊重规律、理顺机制、持续释放活力,一个真正高效的统一大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确定性”来源,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带来不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