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2025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国务院定调!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新鲜出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号文(以下简称《产业发展规划》号文),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销量新能源汽车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

与已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由25%下调至20%。业内专家认为,新目标更容易实现。销量预测和多项指标下调的背后,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科学。除了在数量上弱化硬指标外,《产业发展规划》还注重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逐步从重质向质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对《财经》记者表示,《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表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度重视。并强调新能源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重申了新能源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在退役浪潮袭来之前,动力电池这个430亿规模的产业的逐步回收正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立法。绿色和平项目经理蒋卓山《财经》告诉记者,这对于回收行业和回收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们在新政策的风口下投资和发展将更有信心。但仍然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制造商的投入,而他在整个行业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本身,《产业发展规划》还试图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和完善的探索,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发展结成联盟,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系统化手段做强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销售目标回调背后,产业规划更加科学务实

在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力争2035年使纯电动汽车成为新增销售汽车主流。

该指标也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基本一致,但Roadmap ?2.0中给出了更详细的计划。路线图2.0指出,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将分别达到20%、40%和50%。值得一提的是,与已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有所下调。草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

全联汽车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告诉《财经》记者,“《产业发展规划》只是一个努力方向,硬约束不强。5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也推迟一年完成,20%相对更容易实现。”客运协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我个人认为20%的目标肯定能实现,25%的目标是有希望的。”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还提到,“2021年起,新增或更新公交、租赁、物流配送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例不低于80辆” %。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主要有四个: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另外,根据环境保护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号通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指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周边地区、常株潭、成渝地区、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新疆关中、甘宁、乌鲁木齐等城市群涉及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本征求意见稿中,该比例为100%。此外,新《产业发展规划》还取消了新车平均油耗降低至4.0L/100km的要求。销量预测和多项指标下调的背后,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科学,质量重于数量。此次《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辆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到2025年,新增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新能源产业的初衷是可持续发展,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电耗这一指标正越来越受市场关注。在当前的新能源车型中,电耗较低的是欧拉黑猫、宝骏E100这类A00级别车型,基本上电耗控制在了10千瓦时/百公里以内,至于特斯拉ModelS、蔚来ES8等大尺寸且高度智能化的车型,电耗甚至飙升至18千瓦时/百公里以上。

某车企新能源研发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对耗**响最大的是品质和智能系统,理论上来说,汽车尺寸越大,耗电量就越大。”阻力、空调系统、驾驶习惯、能量反馈等。”这些都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驰宇。在资本加持和产业转型的变化下,电机地位得到提升,研发职位和薪酬也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内燃机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万华教授坦言,用发展新能源来唱响新能源发展的号角,既不科学,也不危险。

内燃机很容易导致人才缺口和内燃机产业基础的丧失。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传统内燃机的发展并不冲突。内燃机还在积极拥抱电气化技术,比如喷油泵和配件,都是电力驱动的产物。

旧电池如何发挥余热? 430亿规模新产业摆上台面

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这个房间里的大象,正逐渐受到应有的关注。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随电动汽车销售超过1.1太瓦时(1.1*1^9千瓦时)的动力电池,而这些充满电的电池足以为新加坡供电一周以上。以使用年限5至8年、电量损耗20%为报废条件,未来十年,我国乘用车和商用车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达到705万吨,相当于报废量705 埃菲尔铁塔总重量。

2021年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成长期(2014年至2018年)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寿命终结期。是利用退役电池的废热作为丰富的能源载体,还是成为沉重的环境负担,已成为摆在桌面上的紧迫问题。

与普通电池相比,动力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多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应对极端温度的性能更好。正因如此,退役动力电池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例如,它们可以作为储能电池应用于发电、输配电、5G通信基站、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场景。

绿色和平在《为自愿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电动汽车梯队电池电量将达到32GWH,可满足全国5G通信基站的备用电源需求。到2030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总价值将接近430亿元,潜力巨大。动力电池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镍、钴、锰等金属矿石。通过梯级回收,不仅可以减少新矿源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保证国家层面的重点金属供应安全。

业界已经开始行动。宁德时代与白城新能源成立快博新能源,部署集储、充、检于一体的快速充电站。通过电池AI在线检测技术,无需拆解电池组,即可分析筛选出健康状况良好、寿命长的电池。动力电池级联应用于储能电池、卡车、物流车、两轮车等领域。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电池,可以直接流向再生处理这种环保、高转化率的冶炼方法,从废旧电池中高效提炼出有价值的技术。

《产业发展规划》从整个电池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电池价值链循环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推动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标准化体系等。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化仍需各界支持。与电动汽车和电池的产能相比,目前电池回收的建设现状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电池报废大潮。

中国颁布的电池回收法规尚不完善。例如,工信部2018年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设计、生产、回收、处置各环节的角色和职责,但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制度或许可制度,导致政策的实施受到限制。而且,现有的电池追溯体系仅要求企业自主报告,缺乏监管约束,回收效果难以评估。

此外,动力电池设计和梯次利用缺乏统一标准,退役电池回收率低,影响供应稳定性,都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领域的障碍。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公布的《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欧洲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收集率为45%,而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收集率不足40% 。超过一半的废旧锂离子电池丢失。

《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享回收通道,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立法。蒋卓山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回收行业和回收行业来说,在新政策的风口下,投资和发展的信心会更大,这对于回收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但仍然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制造商的投入,而他在整个行业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

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已能够通过“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金属,并将其还原成可重复使用的正极材料。电池的制备。核心金属总回收率可达99.3%以上。邦普循环共有22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万吨。

蒋卓山建议有关部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让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承担起建设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的责任。

构建新能源“网络生态”

事实上,《产业发展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而是一个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经营方式、消费使用方式的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逐步从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销售的“链条关系”演变而来。

营销服务企业已成为涉及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多个主体的“网络生态”。“网络生态”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的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需要持续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新基建”理念的提出,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全国平均每月新增公共充电桩1万个。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134.1万台,同比增长27.6%。

据了解,充电桩布局已基本满足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等领域的充电需求。但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发展中仍存在分布不均、充电便利性不够等问题。充电难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有分析指出,《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将加快解决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的问题。

氢能系统建设成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的重点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求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应和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高安全运行水平;正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同时,《产业发展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技术、推动商业示范运营的内容。

事实上,早在2019年,氢能就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氢能上下游的投资和布局成为热点。中金公司认为,氢能源汽车是行业长期发展方向。该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为氢能源汽车厂商及相关产业链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陈世华分析,《产业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到氢能源,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氢能源发展的重视。 “受原材料和技术的制约,氢能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从长远来看,氢能是替代纯电动的最佳路线,但其发展仍需要较长时间时间。”

总体来看,《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新能源的支持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新能源车辆本身,而是通过扩充产业发展重点,来进一步探索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在产业环境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及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