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带动全产业链出海
中国已进世界前三
目前中国乘用车出口已进入世界前三。中国汽车成为中东和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的领跑者,并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在有“亚洲底特律”之称的泰国,中国车企已从产品输出转化为产能输出。2022年11月,为泰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提供出行服务的正是中国车企长城汽车在泰国本地生产的新能源轿车。《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中国车企都已布局在泰国生产新能源汽车,助力泰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除整车制造建厂之外,包括电池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开启了全球布局。今年1月,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电池制造工厂正式启用。
“全产业链”的价值带动
“比亚迪首家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在泰国投产后,泰国市场车辆从下订单到交付不用再经历漫长的出口海运及办理清关手续等流程,交车效率极大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行业分析,出海建厂还可有效降低运输环节成本、应对贸易壁垒及规避汇率影响。
“提升认可度,让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是更重要的动因。比如开罗夏天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汽车对空调和制冷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而起初进入市场的中国汽车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制冷慢,有些司机竟然被安全带金属扣烫伤了皮肤。此外,汽车的款式、颜色、内饰也需进一步迎合阿拉伯地区消费者审美。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汽车品牌也开始与目标市场政府合作,不断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呼吁产业政策出台、积极布局充电网点。在泰国,中国汽车品牌为泰国汽车电动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新思维和新“玩法”。2022年,长城汽车与泰国三家电力能源机构合作,计划建设逾500个充电站,覆盖超50%的公共充电网络。
弯道超车的中国智能电动化浪潮还推动数家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实力公司加速出海。以宁德时代为例,德国本地对其出海所采取的绿地投资(又称新建投资,这类投资可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给予积极支持。
提质发展是使命也是挑战
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也正处在从“国际化”踏入“本土化”的征程。但与并购海外企业不同,出海建厂需熟悉当地法律、环境保护、人员招聘和企业文化等问题。
“需要统筹考虑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比如带动当地配套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等等。”
“包括投资回报、营商环境、关税及汇率等诸多风险仅是‘技术性挑战’。真正的挑战需要跳出产业经济学的话题,从政策角度、社会文化差异,乃至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和欧美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论’来统筹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