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

文|Piero

近期,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拟通过旗下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斥资7.43亿元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48.SZ)18.73%股权,叠加受让相关方5%的表决权,成为合康新能间接控股股东。

消息一出,四座哗然!

由于合康新能本身含有“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业务,本次收购是否意味着美的开启了“跨界造车”之旅?

合康新能是何方神圣?

怀揣着无比好奇之心,我打开了合康新能的官网。

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新能源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建设等产品及服务。

可以说,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布局。如果美的真的要跨界造车,合康新能确实能够助其一臂之力。

但问题在于,美的真的想好要进入造车领域了么?

美的不怕扑街?

在造车事业上,美的不能算新人。

早在2004年,美的曾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浩浩荡荡地踏入汽车圈。但几经挣扎,到2008年,美的就被迫宣布停产。

事实上,家电行业的诸多企业都算不上造车新人。

2016年,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吹响了家电业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号角。彼时她曾提出一句著名口号:“手拿格力手机,乘坐格力汽车,吹着格力空调。”

董**联手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募集30亿元入股银隆新能源,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启了漫漫造车路。

经过两年上百亿的钞票燃烧,MPV艾菲、微面银隆5024EV以及多款中大型客车终于被董**端出台面。但遗憾的是,消费者并不太情愿为这些车辆买单;珠海银隆公司也因此饱受诟病,连续亏损。

到2017年,“网红”家电品牌戴森也宣布正式启动电动车项目,并计划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5亿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将于2021年前推出第一款车。

令人唏嘘的是,仅仅两年之后,戴森就宣布壮士断腕。理由是,造车项目在商业上不可行,也就是说戴森认识到自家重金投入的汽车项目赚不了钱。

类似扑街的例子,在家电行业层出不穷。

看到如此多的家电同行在造车领域丢盔卸甲,美的仍旧选择迎难而上,难道其有过人之处?

在我看来,美的投身造车,主要还是源于当前家电行业的窘境。

众所周知,家电行业作为典型的地产后周期板块,在业绩与估值层面都受到地产周期的影响。在当前房产政策的有力调控下,地产销售整体表现平平,加上自2018年以来,国内整体经济增长承压,消费板块也增长放缓。

尽管家电行业整体基调仍旧是“稳”字当头,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宏观环境的影响。

居安思危的美的,选择此时涉足汽车领域,并非不怕扑街;而是嗅到了自身所处行业潜在的危机,主动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通过将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来降低自身风险。

剑锋所指,并非整车

尽管合康新能本身含有“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业务,但在我看来,美的不会冒然选择去做整车。

一方面,汽车行业是一个重资产、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淀。任何企业妄想通过短时间烧钱快速获得盈利,注定无法实现。

格力、奥克斯、戴森、以及当初的美的,无一不是因为将眼光直接放到了整车上。

整车制造并非外行人所认为的,简单做个车壳子、装上车轮、电池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包含了前期造型设计、设计验证、小批量验证、批量生产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每个阶段都可能会面临多次模具、工装的变更;每次变更的花费很可能会在成百上千万。对于外行造车者们来讲,他们缺乏经验,先期设计出的产品可能面临更加多次大规模的修改,其费用可想而知。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就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尽管在家电领域收获颇丰的美的或许并不差钱,但200亿元的开支,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毫无疑问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合康虽然有该领域经验,但从事的主要业务还是动力总成、控制器等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开发,在整车领域也资历尚浅。

另一方面,曾经涉足造车的美的,应该知道该领域的艰难。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尽管距离上次造车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但其当初被迫停产的阴影相信仍历历在目。

整车业务对于美的来讲犹如阿喀琉斯之踵。冒然行事,或将如飞蛾扑火,难以自保。因此美的不会选择制造整车。

美的能否在造车领域有所建树?

看惯了家电企业跨行造车铩羽而归,也许你对此次美的再次跨入汽车行业一事,并不看好。

但在我看来,美的或将有所建树。

眼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新四化”变革。在这个背景下,美的或许可以从其中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中找到契机。

尽管家电电控与汽车电控在应用场景上有所区别,但电控技术本身却是师出同门。因此在家电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电控技术积累丰厚的美的,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车内电控领域找到突破。

此外,我坚信,未来总有一天,完全的无人驾驶能够实现。届时的智能座舱,就是一个移动的客厅或卧室,自然需要用到配套的智能音箱、智能空调等电器。因此早早开始这方面的布局,对于美的来讲,将能在未来占得先机。

虽然当前来看,自动驾驶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但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比如佛吉亚和延锋科技等,早就在智能座舱领域加强了布局。

再者,如果美的不选择去做整车,而选择剑走偏锋,只将关注点放到车内电控与智能车载电器产品的开发上,将操控稳定性、安全性、驾驶平顺性等关键驾驶指标留给传统车企,将能够大幅度避免因车身造型、内部结构件匹配、上千项复杂测试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这样美的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就相对变成了轻资产,不会在短期内面临巨大的负担与风险。同时,还能够集中精力去迎战小米等智能车载产品领域的对手。

如果美的真的这么做了,不仅不会扑街,未来说不定还会有所成就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首先,格力在家用空调领域已经做到极致,最近几年在大力发展中央空调,目前在中央空调领域也打败了所有对手,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这些业务目前每年贡献净利润120多亿,且保持稳定增长。

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格力这些年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智能装备和工业核心零部件。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为什么那么强,就是设备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特别强。这一块格力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只是国内市场尚未成熟,而且也没找到市场突破点。

而且,银隆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产业智能设备都从格力采购,这才有了这200亿的采购合约。至此,格力的智能装备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技术完善,为以后这些设备走向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乃至运用到整个制造业搭好了基础。(也为格力的汽车空调进入整个汽车行业做了推广)

最后,董明珠多次强调,收购银隆不是想造车,而是看好银隆的电池技术。格力生产的所有家电都是持续耗电的产品,所以格力一直想做家庭储能系统,真正让新能源走向千家万户,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电池储能技术,所以董才千方百计的要收购银隆。从这个200亿的合约中可以看到,在以后格力和银隆的长期合作中,银隆将向格力开放电池的储能技术,以及相关供应链资源,如此格力没花一分钱就达到了收购的目的。

所以说,格力未来的战略一定会在智能装备和储能系统上大力发展,这两个市场的任何一个都比空调的市场规模更大,未来前景如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