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原创教你“发财致富” 抖音上的那些“炒股专家”与财富专家们(原创新加坡为什么成为了科技公司的“新摇篮”?)

作者:Molly

继炫富、吃播、翻拍之后,教你成为炒股大师、教你发财致富成为了抖音上又一备受网友追捧的视频题材。

只不过,与看多了吃播可能会管不住嘴相比,看多了“如何学会炒股”可能会管不住钱,而更有甚者可能会损失惨重。

事实上,随着抖音的用户越来越多,曾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活跃的“炒股专家”慢慢转战抖音平台,并“言传身教”,分享着炒股赚钱的经验和技巧。

然而,看似大公无私的“专家”,实则多为缺乏真正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个体户”,他们通过一些理论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希望迅速致富的投机者,进而达成获利的目的。

抖音上的“炒股专家”

“今天到底可以上车哪些板块呀?来我直播间,下午两点钟,我来告诉你”“A股做短线,关键看尾盘30分钟,8个窍门,次日涨跌就能心中有底”“这是我炒股20年的肺腑之言,都是实战经验,如果你打算炒股一辈子,请牢记9大铁律”,在抖音上,类似的直播间或短视频随处可见。

在抖音搜索“炒股”,与之相关的搜索还包括“股票直播人气第一名”“炒股新手入门教程”“炒股主播排名”“短线股票推荐每日一股”等。这些视频的作者用极其“真诚”的话术,向网友讲述如何通过炒股来赚钱,或者推荐一些理财产品,比如基金、保险、P2P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发布这些短视频的博主大多都有一定的金融相关从业背景,或当过机构经理、投资顾问,或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工作。

比如,ID为“XX财经”的博主,在个人介绍里写道:“XX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员工、XX证券深圳投资总监,擅长趋势交易。”“XX一姐”的自我介绍则是“研究股市近8年,对二级市场、股民心理有深入了解” 。而“X哥来了”则自称是上海XX财务顾问有限公司员工。

在ID为“炒家X爷”直播间,自称梁XX的主播,在个人资料介绍里写道:“6年的机构经理,7年投资经理,获得2016年捕获英国脱欧黄金千点奖项”。

在观看直播的十几分钟里,有超4000人来过此直播间。这些有过炒股经历或者对炒股感兴趣的网友,纷纷在评论区互动、提问。有的网友发问“昨天的中药能聊一下吗?”“今天能抄底光伏吗?”

当然,也有网友直言,“讲这些真的有人信?”“遍地是韭菜”“他如果真厉害,福布斯榜就有他了”。

正如上述网友所质疑的,这些自诩“炒股专家”的博主,大多数都只是通过模拟盘来忽悠网友。进而通过推广一些产品来获得收益。据悉,在一些高佣金的产品中,主播的收益甚至可以达到产品销售额的10%以上。

直白来讲,抖音上的“炒股专家”只是通过聊股票来养家,而信以为真的网友最终有可能成为“韭菜”。正如有“人间清醒”的网友所说,“如果抖音上的‘炒股专家’有90%能赚钱,那他们为什么不全职去炒股,而是要把时间浪费在在抖音开直播、录视频?毕竟对于炒股的人来说,时间很重要”。

在黑猫投诉上分别搜索“抖音炒股”“抖音理财”,与其相关的投诉分别有50条和617条之多。而早在2022年,就有媒体报道,不少热衷炒股的网友,因在抖音观看理财牛人的视频,下载了其推荐的投资软件后,险些被骗。

老生常谈的理财骗局

事实上,现如今抖音上的这些“炒股专家”,之前可能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也都是专家。只是随着抖音成为国民级App之后,这些“专家”施展技能的平台又多了一个。

微信上与“9.9元理财”的相关内容更是屡见不鲜。理财机构以9.9元、1元,甚至0元等低价课程的形式,来吸引对投资理财感兴趣但并不了解的网友,进而再以诱惑的方式售卖数千元、上万元的理财课程。

然而,事实却是,即便你花大价钱买了课程,也未必真的可以学会理财。换言之,根本不太可能学会理财。

在上述“炒家X爷”的直播间,主播在直播中为粉丝传授炒股经验的同时,也不忘教粉丝如何免费领取自己奉上的福利——“230短线精选资料”。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ID为“趋势X察”的直播间,只不过该直播间免费领取的资料叫做“内部宠粉资料”。

事实上,通过免费课程吸引网友入群,通过提前准备的宏观大势、技术分析等技巧,博得没炒过股或者刚开始接触炒股的网友信任。之后,再售卖价格较低的理财产品或课程,并逐步引导网友下单单价更高的课程……这早已成为了互联网理财惯用的套路。

网络炒股和投资理财大师屡试不爽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爱上了互联网理财、炒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1.5亿,网民使用率15.9%。而在这一群体里,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又成为了主力军。

有媒体得到的财商教育机构用户数据显示,小白班的学员多来自于三四线以下城市,以学生、宝妈、无固定工作人员为主,女性占到六成以上,51.45%的用户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近七成用户为35岁以下,69.69%用户的月收入不足5000元。

这些对投资理财、炒股、互联网产品较为陌生的群体,无疑成为了最容易被割的“韭菜”。

写在最后:

“建群复盘,推荐股票,带你赚钱……”看似套路颇深,但其实,不做“韭菜”很简单。

当这些互联网“理财高手”“炒股专家”无私和你分享快速赚钱的方法时,我们只需要多加一层考虑,即“对方如此无私奉献图什么?‘日行一善’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克制住自己想走捷径的心理,同时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网络投资需谨慎”,就可以和网络“炒股专家”说再见。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

来源:世界风情画(ID:finkeeper)

作者:保镖哥

新加坡正在成为科技公司的“新摇篮”——随着新加坡的“启动基因组”(Startup Genome)计划渐入佳境,截至2021年11月,新加坡拥有38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和190家中介机构,包括加速器和孵化器。新加坡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发达的生态系统之一,估值为225亿美元。

据“亚洲基金经理人网”报道,新国近年来发生的A轮融资中值平均为480万美元,远高于270万美元的全球平均水平,支持企业家的政府机构——“新加坡企业(Enterprise Singapore)”报道称,新加坡的初创企业筹集了39.3亿美元,仅在2021年上半年,就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150%。而在2019年,新加坡管理的私募股权(PE)和风险资本(VC)资产超过190亿美元,是邻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总和的两倍多。

新加坡的三家独角兽公司(单家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人控股初创公司),已经启动了首次公开募股,即纳米薄膜(Nanofilm)、雷泽(Razer)和海洋(SEA)。此外,其他科技公司也“名花有主”——Lazada被中国电商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收购,而Bigo Live被中国流媒体公司YY收购。剩下的五只独角兽是Acronis、JustCo、PatSnap、Trax和Grab,它们是迄今为止东南亚最大的独角兽。

为什么以商贸著称,面积还不如中国杭州的新加坡对科技公司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保镖哥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新加坡战略位置重要,背靠正在崛起的环印度洋经济区,又容易进入东亚市场,还拥有英语母语的语音优势。

2、友好的政商环境,像税收减免这样的政府举措正在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澳大利亚风险投资公司Taronga Ventures的经理人Avi Naidu形容新加坡的税收制度清晰一致,对外国投资者更具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为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为初创企业制定了优惠政策,如对首次创业者的资助、共同投资和人才安置。

作为其2025“研究、创新和企业(RIE)计划”的一部分,新国政府已拨出约185亿美元用于战略领域的研发投资,以推动深度技术领域。初创企业不会耗尽人才,因为该国通过向外国企业家提供转口签证等举措,吸引外国企业家和科技专业人士来到这个城市国家。政府还允许新加坡的创业公司通过以下途径雇佣外国员工Tech@SG和TechPass签证。

2017年,新加坡启动旨在向本地和全球展示优质环境的创业生态系统计划——SG计划。它旨在代表创业社区的共同利益,并通过其项目统一支持生态系统的举措。第二年,它推出了支持初创公司SG Network子项目,这是一个由美国科技初创公司社区成员组成的虚拟生态系统。通过该平台,当地初创企业能够在获得当地和全球参与者认可的同时,寻求增长机会。

那么,新加坡的著名初创科技公司又有哪些佼佼者呢?

例如,Syfe通过使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的robo-advisor提供数字金融建议。其投资组合包括全球股票、债券、黄金期货、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其他金融工具。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德鲁夫·阿罗拉(Dhruv Arora)表示,这家初创公司的使命是改变人们的理财方式,将财富管理嵌入日常生活,而不管人生阶段和投资目标如何。

与此同时,科技公司更好的权衡提供财务规划解决方案,让人们知道他们一生需要多少钱。 BetterTradeOff公司为资产管理顾问提供其人生规划平台Up,可用于在线资产管理模拟。其创始人洛朗·贝特朗(Laurent Bertrand )声称,以前只有富人才能获得这种服务,现在贫民也可以享有了。

而且,在新加坡,非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飞行斗篷是成立于2015年的教育科技公司,提供将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服务。这家初创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根据年龄和感兴趣的话题等基本信息,向市场网站的访问者提供推荐。成人用户也可以参加机器人和金融等主题的课程。

根据飞角( Flying Cape)首席执行官杰米·谭(Jamie Tan)的说法,公共卫生事件为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技术如何影响教育的机会,因为对面对面课程的限制刺激了在线课程。

端到端互联网连接解决方案提供商UnaBiz也利用了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机遇,重点关注用于跟踪访客的楼宇管理传感器需求的增长。

去年10月,亚马逊宣布将筹集2500万美元来自一批投资者,包括日本资产管理公司SPARX Group。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