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第一健康报道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座谈会侧记
聚焦健康中国 座谈会(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的健康事业人才,传递科学人文精神,转化最新健康产业科研成果,吸收所有为健康事业奋斗终身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健康时代最强音做好应有准备。”——全体与会嘉宾
新观念新视点
2月10日在京举办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就会议拟定的四项议题:医疗卫生大健康领域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健康中国口号震天响,为什么每个人的健康获得感依然很低?疫情三年,中医药振兴发展了吗?如何深化人类健康传播领域?展开了一次疫情三年后的思想碰撞,嘉宾畅所欲言,既纵论古今文化传承,又谋划人类健康传播的大事小情,更为探索中医传承发展增添话语语境。
座谈会现场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陈珞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分会荣誉副会长孙惠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中国与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成员张南;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健康中国与中医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杂志副主编、教授刘逸帆;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副院长、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赵朝峰;资深媒体人王镜榕;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健康中国系列丛书作者黄开斌;中国抗衰老协会境外医疗分会副会长毛荔;中国社科院国际易学研究会国际培训部副主任、北京归藏易医研究院院长周广勇;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百岁工程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朱高山;人健仁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姚青丽;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顾问陈瑞光;国家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联合国世界数字经济组织数字经济与文化专家李伯淳;第一健康报道总编辑、健康媒体观察员李达等二十余人出席了由第一健康报道主办、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李伯淳主持。
李伯淳现场主持
他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由第一健康报道组织召开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座谈会”,意义重大且深远。在三年疫情期间,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非凡价值,中医药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媒体人的新闻创作和积极的传播。
今天的与会者都是有思想、有使命、有担当、有远见的一群人,你们的格局和胸怀凝聚了当今中国从事健康事业的各界精英思维,并深悟健康中国传播话语和节点,希望我们的座谈会能够为持久推动健康中国及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一些贡献,让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照耀华夏惠及全球,每一个人都祈发“健康菩萨大愿”,为中国和世界健康发展,为中医药传播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健康报道总编辑李达代表主办方致辞。
李达致辞
他说,2023癸卯开春之际,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健康事业”宏大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并促进健康中国大健康产业生产力蓬勃发展,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彰媒体-第一健康报道召集组织并举办“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座谈会”,其目的就是落实好《“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提出的“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为迎接疫情后健康消费“新高潮”,促进大健康产业释放产能,倾注媒体传播力。
李达分析指出,大健康产业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是即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是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健康过程。十年来,在信息多元而又集中释放的大健康产业,每一年都涌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新思维、新理念、新消费,一批批跟随健康中国产业政策随风起舞而成长起来的健康产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掀起了一次次健康产品国潮消费热,延展到国内外、铺货到大大小小直播平台,以最快捷的传递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最直接反映出“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健康诉求”。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抗疫三年期间,人们的健康消费诉求或被抑制或被延迟。为振兴疫情后经济复苏迎接健康产品消费高潮,充分发挥健康媒体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宣传导向,团结一切健康人士,凝聚八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国民健康贡献各界力量。
与会嘉宾对座谈会的召开给予高度认同,发言热烈。
陈珞珈:
陈珞珈发言
“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启题很好,文化自信是一个大概念,健康传播是一个技术手段,要处理好两者的上下契合,包容与延展。
传播离不开传承,在中医界,部分著名老中医逝世以后,他们的宝贵临床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一个名医代表一个流派,一个名医去世了,他的学术流派或专科疗法也就消失了。一个名医就是一座高峰,高峰倒了,剩下的就是高原或者平原了。十三五期间,13亿人只有60个国医大师,而且已经去世了三分之一。
我们要把握、驾驭、发展中医药的大好形势。文化自信要有发展自信,也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看到中医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我们的资源和市场低于西医药,他们的投入和发展快于我们,医保严格控费、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利润、社会办医私立医院和诊所遍地开花、分级诊疗分流病人、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生又分流了病人,中药质量不佳拖了中医的后腿,特别是中医院的中医特色问题总体上并未解决。“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发展创造速度,关键在于实干”。我们要明白:脑袋的投入比口袋的投入更重要,更超前。
黄开斌:
黄开斌发言
首先,我就这次的座谈会主题——“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谈点看法。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自主和自强也就是我们的自主健康的强大健康的精神所在。所以,我个人观点就是“健康当自强”。
第二,健康传播的提出,这应是后疫情时代要发出的声音了。三年来的疫情,我们感受到的可不是健康传播,而是疫情传播,传播的都是病毒如何如何?都是医疗卫生战线怎么对抗病毒等等,而基本没有看到或听到传播或报道人们的健康怎么样?从来没人去关注或推广怎么优化完善自身的健康系统,怎么促进增强自身的健康机制,怎么建设提升自身的健康能力等健康知识和技能。
我的建议是:将文化自信与健康传播可否合并提“健康文化”,媒体要做的就是健康文化传播。这个健康文化可以说是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人类的先进文化的合一体。
座谈会拟定的议题“健康中国的口号很响,人们为什么没有健康获得感?”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把健康中国仅仅与医疗治病等同来看的。其实,健康中国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大健康格局,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美丽中国,这就是自然健康;还有和谐中国,这也就是社会健康。再加人的生命健康,这三者合起来应该是健康中国的内涵。应该说,我们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这些获得感还是很明显的。只是我们人的健康没有得到改观,因为,我们在健康本身上什么也没有做,而靠医学和医疗则仅仅只能是防病治病而已,是不可能对健康有建设提升作用的。再说,医疗再怎么先进发达,其对于健康的贡献度就只有8%。如果医疗用过头了,反倒8%都没有了。
关于中医的未来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必须脱胎换骨,返本开新。必须跳出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老路,上升到本质的位置。中医不是治病(下医治病),是治人的,是治理人的健康。中医的原则是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还有疏通经络和补养气血,这些都是旨在保养身体促进健康。战胜疾病(包括病毒)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大健康。总之,中医必须上升到健康的层面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如此才有未来可言。
孙惠军:
孙惠军发言
提到文化自信,就要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力争用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来洗涤充实自己的思想,而且融化到血液中,来观察社会、历史、现实的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强调总体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中国人非常关注天与人的关系,强调“人是自然之子”,是“万物之灵”。中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观,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实际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最成熟的思想体系。文化自信,请从弘扬传统文化做起。要想弘扬传统文化,请从研究、学习和振兴中医做起。
朱高山:
朱高山发言
将文化自信这个口号落实,首先要明了中华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根文化包括远古时期的性慧基因,中古时期的文理基因,近古时期的汉字基因三大系统。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文化。明了上述三大系统,自然会产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产生文化自信。
健康传播,传播什么健康呢?《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是以传播“上工”为主,还是传播“下工”为主?
这既是一个医学命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
《黄帝内经》“六艺”说,包含砭、针、灸、药、导引、按挠。用药仅是其中之一,其它五种都是非药物疗法。而“导引”是唯一不借助工具就可以达到健康的最经济且高效的方法。
深化健康领域传播,我认为就是要加大对非药物疗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导引”的传播力度。
毛荔:
毛荔发言
深化人类健康传播领域是一个好的话题。由于人们对健康传播的认知不同,三年疫情,就产生了“人民更加重视生命健康,国家更加重视人民健康”。
健康传播的力度和效果至关重要,公众需要权威的、科学的、实用的、真实的科普。健康媒体在传播中同时兼顾政府需求、公众需求及行业的需求,在健康传播中是“法规政策的解读者”、“科普知识的传播者”、“市场舆论的监督者”、“舆情危机的化解者”、“行业发展的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周广勇:
周广勇发言
易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历代名医名家都非常重视对易学的研究。历代中医典籍,无不以易理阐释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医易同源。易医借助于天人合一的理论,借助于时空共振的方法,用人的生辰八字,结合环境的调度,利用针灸的方法查、调、治三者相结合。
这些既是我从事易学研究与应用的切身体会,也是代表易学界对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的总结。
唐远清:
唐远清发言
我就座谈会议题来回答
1、医疗卫生大健康领域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文化自信来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卓越业绩,依靠政府和行业、公众共同努力后的实力、业绩维系。政府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来推动可持续发展。行业要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健康水平。公众通过积极参与,关注和支持相关项目和活动,增强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2、健康中国口号震天响,为什么每个人的健康获得感依然很低?
健康中国的努力方向已经明确,全民健康有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健康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民众医疗负担过重等原因,民众的健康获得感依然不高。
为此,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医改,加强健康资源的合理分配,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公费医疗覆盖范围,降低民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入推进全民健康教育,加强社会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以提高每个人的健康获得感。
3、疫情三年,中医药振兴发展了吗?
疫情三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较大进展,中医药振兴发展出了一些实质性成果。国际卫生组织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重视和支持中医药抗疫,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安排,不断改善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制定了《中国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抗疫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就和良好效果。
4、如何深化人类健康传播领域?
①加强健康信息科普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积极发展全民健康教育,让公众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
②建立健康科普信息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推动健康信息的传播。
③积极推广普及最新医学技术科学成果,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④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加强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
赵朝峰:
赵朝峰发言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塑像,而是不断流动的活水,文化需要传承,我们无法割断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任何企图割断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脐带”的文化虚无主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更需要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认为,健康传播必须夯实四大基石,一为道,“道”是灵魂,是方向;二为法,塑造“健康传播”之法,“法”是战略;三是术:建“健康传播”之术,“术”是战术;第四就是器,创“健康传播”之器,“器”就是产品。
刘逸帆:
刘逸帆发言
第一,中医和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植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血脉、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
第二,在新世纪新阶段,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需要展示出更加突出的自身特色和独到优势,借助全球化大势在海内外发扬光大。
第三,要不断完善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的体制机制,革除各类弊端和各种偏见,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最后,与会嘉宾对座谈会取得共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融入全球生活体系的重要标志;人类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生存标准和生活方式;文化自信与人类健康传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赋予健康传播机构的应有之责。
(责编 秋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