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学生恐惧心理疏导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识别与应对?

近年来,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部决定自今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理治疗师陈俏如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学生的情绪波动频率和正负向幅度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家长、老师或朋友,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及时发现他们在情绪表达及调节上的困难。当学生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我价值感低下等负面情绪时,及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接纳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为了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自身也需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与家人、老师、朋友保持沟通,将挑战转变成自己成长的机会。不过,如果遇到超越现阶段自己可处理的事件和困难,并因此感到情绪持续低落或焦虑,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和变化,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以免陷入恶性循环,造成更严重的功能损害。”陈俏如说。 陈俏如提醒,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比如睡眠是否变得不规律,出现嗜睡或多醒等情况;饮食习惯是否发生改变,对于以前喜欢吃的东西失去兴趣或是暴饮暴食;对学业失去信心,不再积极完成课业任务;人际方面也不再和要好的朋友联系,不愿出门赴约等。此外,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以身体不适的表现形式出现,如头晕、头痛、肚子疼、胸闷、视物异常等,如果到专业三甲医院检查不出器质方面的病变,这时候家长应警惕孩子可能有心理方面的困扰。 “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周围人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困扰甚至痛苦,这可能是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或是人格问题的表现。”陈俏如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层面的困扰:一是学会倾听,真诚沟通。不要急于否定、批评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应帮助孩子分析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内在需求和困惑。当孩子信任家长的引导时,家长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分享有助于孩子做出正向的决定。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协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在遇到学业和人际压力时正确看待事物,支持孩子更勇敢地承担责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艺术或运动类活动,有助于调节孩子内分泌,帮助其情绪稳定。三是不回避重大问题和冲突。家长要始终和孩子保持尊重、平等、开放的态度沟通。对于无法接受的原则性问题,家长应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达成一致,以满足双方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与家长共同调整后,上述问题若仍无改善,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与帮助。”陈俏如强调。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