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会师地,到扶贫主战场,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宁夏山川考察。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总书记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并敬献花篮。他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西海固农户家和田间地头,总书记与贫困户一起算脱贫账。在福建和宁夏共建的生态移民点,总书记和移民共话“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奇迹。
新华社记者近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路线回访发现,近一年时间里,当地农村正在变美,农民正在逐渐变富,农业正在向现代化爬坡。
“进城的农民都想着回来呢”
5月的六盘山天高云淡,山脚下的杨岭村被一片新抽芽的绿色环绕。去年总书记在西海固考察时,提出要到比较艰苦的农村看一看。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是条件比较差的村庄,成了总书记在宁夏考察的第一个贫困村。当新华社记者再次走进这个六盘山下的村落时发现,这里已有了可喜的变化。
还未进村,轰隆隆的机械声就传了过来。在杨岭村的主干道上,施工队正在铺设地下排污管道。
总书记在这个村考察时说,农村不能比城市差,基本公共服务要一样,一样的路,一样的房,一样的学校,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大湾乡党委书记唐力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
眼下,杨岭村的农户正在进行自家厕所、厨房、围墙和大门的“三改一整”工作。厕所和厨房的改造资金政府补贴70%,围墙和大门改造资金政府补贴80%。
村民马克毕家的旱厕改水厕已经完成。走进他家正屋,地板砖整齐明亮,推拉门在屋子最里边隔开了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卫生间,蹲式马桶、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真是没想到,这辈子咱农村也能在屋里上厕所了。”马克毕说。
杨岭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强调,不做“面子工程”,而要为发展产业积蓄力量。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过去千百年靠天吃饭,杨岭村一直没有摆脱贫困。“总书记实地考察杨岭村,对扶贫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杨岭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杨岭村作为旅游乡村来规划建设,列入全区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以点带面,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固原市副市长周文贵介绍道。
在村部外的一片地上,几十名村民正在忙着种百合花。“这里规划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左右的花田花海。花种起来后,还要发展养蜂产业,整体设想是把农业和观光业结合起来。”唐力说。
“整个旅游空间分为山林观光区、田园景观观光区、生态牧场观光区、民俗风情体验区、乡愁体验区、花田花海区等功能区。项目建设采用PPP模式,引进无锡文旅集团、天山牧业等多家企业,总投资超过1.8亿元。今年7月,这些功能区就能陆续建成。到那时,杨岭村会是现代观光农业的样板。”泾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红英担任杨岭村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说起杨岭村的规划来如数家珍。
村子的规划和变化,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股回乡创业之潮在杨岭村悄悄涌动。马凤梅在杨岭村种了半辈子地,依然和贫穷纠缠在一起。十多年前,穷够了的马凤梅和丈夫走出杨岭村,在离家数百公里外的灵武市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越来越好。但看到家乡最近发生的新变化,马凤梅心动了,最终决定回到家乡开一家农家乐。
“以前的杨岭村又穷又破,村民们大都是有走心、没守心。现在感到会越来越有奔头,以前进城的村民许多都打算回来发展呢。”马凤梅说。
唐力告诉记者,结合杨岭村的规划,已有30多户村民有开农家乐的计划,政府部门在摸底后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配套基础设施。
科技与信息服务为脱贫保驾
西海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极度干旱。脱贫实践中,当地干部群众巧妙挖掘六盘山的海拔优势,通过发展种植高海拔冷凉蔬菜探索出一条脱贫之路。
去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冷凉蔬菜基地,肯定了这里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实施“双带”工程、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
彭堡镇副镇长、姚磨村党支部书记姚选是村党组织带头人,也是姚磨村周边的致富带头人。他创办的瑞丰蔬菜合作社,土地规模已达3万亩,不仅因地制宜种植冷凉蔬菜,还配套发展蛋鸡、蜂蜜产业,吸引了150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在龙头合作社的带动下,姚磨村目前已经培育了12家蔬菜合作社,带动周边10个村组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总书记在这里了解到菜农们对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需求迫切,叮嘱政府要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工作者要更好地服务脱贫事业。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做好这方面工作。”原州区区长房正纶说。
在姚磨村蔬菜基地,新华社记者看到瑞丰蔬菜合作社投资的智能化育苗温室正在火热施工中,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这样的育苗温室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共有6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采用智能化育苗方式,为周边数万亩蔬菜基地提供种苗。算下来一个温室一年纯利润能有50万元左右。”姚选说。
在姚磨村旁的闫堡村,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建设中。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刘世贤说,现在老百姓种普通蔬菜都没问题,但要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就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固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了70栋高科技日光温室,今年7月将有10栋交付使用。这些温室可实现立体化种植、全流程追溯、智能化控制。“面对高科技的硬件,技术团队是最大短板。我们引进了一家浙江技术团队入驻科技园,他们的研发成果将直接向周边农户推广。”原州区农牧局副局长李春琴说。
2016年,姚磨村冷凉蔬菜产业创收20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2000元。可菜价的巨大波动性,始终是菜农们担心的事情。“行情好了,一亩净收入6000元不在话下,行情不好的时候,菜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姚磨村村民姚学伟有20亩地,虽早已脱贫,但蔬菜行情阴晴不定始终让他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区委书记杨文说,习总书记要求政府做好信息服务,我们今年一个重点工作就是积极对接市场信息提高菜农的市场应变能力。在姚磨村万亩蔬菜基地,政府贴息扶持蔬菜合作社,新建了15000平方米的蔬菜冷库和分拣精包装加工项目。加上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这样一来,蔬菜存储周期长了,商品化程度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能大幅提升。
东西协作助力 移民搬迁扶贫“点金有术”
1997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赴宁夏银川,参加闽宁第二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会上,习近平提议由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闽宁村因此而诞生。
20年后,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期间再次来到闽宁村。这里已从过去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了有6万多人的闽宁镇,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
习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20年前搞移民吊庄、建设闽宁镇,这个路子确实走通了,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银川市委常委、永宁县委书记钱克孝深有感触地说,20年来,我们依托闽宁协作,坚持走产业带动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式扶贫”之路。在脱贫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继续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去年7月,闽宁镇原隆村回族老人海国保在他宽敞明亮的移民安置房里接待了习总书记。“总书记走后这近一年时间里,我们家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海国保甚是兴奋。
海国保老两口与大儿子一家一起住。他给新华社记者细算了一笔收入账:“去年以来,村子里办了不少培训班。大儿子学了驾照,给村子旁的立兰酒庄开拖拉机,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大儿媳妇参加了移民就业培训班后,到壹泰牧业做帮厨,一个月收入2500多元。我的感觉是,我们这些移民要致富还是要靠企业。”海国保说。
2012年5月,西海固地区的10515名贫困生态移民到闽宁镇原隆村。仅仅5年时间,原隆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根据移民安置政策,迁入地政府为移民提供人均0.6亩土地,那么移民脱贫是如何实现的?
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移民完全靠土地脱贫并不现实,产业扶贫才是关键。5年来,原隆村形成了以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光伏发电为主的六个产业增收渠道。依靠这六个产业,原隆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
2014年,永宁县引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项目入驻闽宁镇原隆村。永宁县委副书记杨宝文说,项目从三方面增加了村民收入。首先,政府组织村民将土地统一流转给昌盛公司,公司给予农户连续30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其次,政府整合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光伏大棚并交由公司经营,公司则连续三年给予7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1万元的经营分红;第三,公司负责农产品销售,提供技能培训、劳动岗位,贫困群众每人每年可增加打工收入2万元左右,当其掌握生产技能后还可承包大棚。
原隆村村民万军红2014年开始在青岛昌盛蘑菇种植光伏大棚里打工,2016年9月,已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的万军红直接将一个大棚承包下来自己种。“根据近几个月的种植情况看,今年预计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万军红说。 (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 张 亮)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