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中国的状态和趋势更好——全国政协常委欧阳明高谈“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新方向

无论是在市场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和战略方向的争论从未停止。2016-2020年期间,行业发生了多次关于新能源战略和技术路线的讨论,聚焦点是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争。 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后,国务院又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自然而然成了碳减排中的重要一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将向何处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对此表示,“碳中和”倒逼产业发展新思路,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大技术创新空间。 推广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从提出概念到市场检验,新能源汽车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下,我国已经开始了以锂离子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为技术平台突破口,寻求带动新能源汽车全方位发展之路。 在欧阳明高看来,“碳中和”百年大计又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无限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传统燃油和混合动力汽车还是市场主流,但‘碳中和’的目标无疑会对传统燃油动力甚至混合动力带来冲击,倒逼纯电、氢能源突破技术瓶颈,向前发展。” “若从碳减排的角度出发,新能源汽车最终将转向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而风电和光伏发电用于纯电动汽车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反之,通过动力电池储能又可以解决光伏和风力发电的波动性问题。光伏和风电的发电成本虽然不高,储能成本却极高,目前没有比电动汽车更好的储能方式了。”欧阳明高表示。 但是,动力电池只能作为短周期储能装置,跨季节的长周期储能就需要利用氢能。欧阳明高认为,“虽然氢能的转化效率不高,但效率的观点是对化石能源而言的,可再生能源不存在效率问题,只存在成本问题。当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足够低的时候,氢能就成了长周期、大规模储能的最佳载体。” 欧阳明高认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指导下,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之间的争论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也进一步坚定了战略方向。从长期来看,二者最终将超出汽车行业本身,成为智慧能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共存。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以2001年确立“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为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历经整整20年。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单一市场。 在欧阳明高看来,经过三次重要战略抉择和长达十年的市场化推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方向已经基本明确,市场前景也已逐步明晰。 通过政策扶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国内汽车总量的1.75%,比2019年增加111万辆,同比增加29.18%。受益于供需端、政策端持续提振,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维持上行态势,预计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概率会超过200万辆。纯电车型占新能源乘用车占比有望持续维持在80%的水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发展壮大。对于中国电动汽车所面临的挑战,欧阳明高并不担心:“我们不用畏惧国际巨头,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中国当前的状态更好,趋势也更好。对于电池、电机、电控几大核心部件的技术掌握,中国也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尤其当电动汽车走向智能化以后,或许真能让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赶超。” 按照转型的趋势来看,欧阳明高则认为,汽车最主要的增值部分是数字化。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将是ICT行业,而非传统汽车行业。“将来能与中国竞争的或将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更擅长做耐用消费品,在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并不占优。” 但欧阳明高也提出,在基础学科上,中国与领先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日本引领着基础材料科学,美国掌握基础软件和芯片,德国掌握基础设备。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了中端,但高端制造还没有实现突破。“例如燃料电池产业中的质子交换膜、离子压缩机、液化设备等都掌握在国外手里,全固态电池与材料科学关系密切,中国也与国外存在差距。不过,中国的市场优势是最大亮点,当市场走在了前面,就会带动资本、技术流入中国。”欧阳明高指出。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将在“碳中和”的催化下,越走越宽阔。 (记者 孙琳)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