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大学体育的大学意义借巴黎奥运之光照亮高校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

  2024年巴黎奥运会如一座宏伟且坚实的桥梁,以其强大的连接力,紧密地联通世界体育文化的广阔天地。这场全球体育盛会不单单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还是体育精神与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很多高校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主动的姿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开展与巴黎奥运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高校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进一步创新体育文化建设措施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良范例和坚实基础。   多元化榜样教育:传递体育精神   多所高校积极行动,邀请不同项目的奥运冠军或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9月2日,清华大学在本科新生的“体育第一课”上,邀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杨倩分享自身经历。作为射击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她精准的射击技术背后蕴含着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训练,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她的分享为新生开启了从体育冠军身上获取正能量的大门。在东南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奥运冠军张雨霏讲述从普通游泳爱好者成长为冠军的历程,这段经历充满励志元素,恰似一部激励新生开启新征程的奋斗传奇。9月5日,太原理工学院邀请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项目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冠军季博文到校,他的夺冠经历诠释了运动员所需的高体能、卓越的协作能力、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带着运动项目特点和个人成长故事,为学生生动地展示了体育精神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从多个维度向学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体育精神内涵。在与运动员的交流分享中,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的耀眼光环,更多的是背后默默的付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调整自我的非凡智慧。   创新型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   9月7日,北京大学组织的由巴黎奥运会冠军带领的“开学第一跑”活动极具创新性且充满活力。奥运冠军的参与为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带来了显著的明星效应。活动中,奥运冠军不只是引领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无私的分享者,他们与师生并肩前行,寄语北大青年,言语中饱含着诚挚鼓励。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奥运冠军的亲和力与体育精神的强大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热情,鼓舞他们主动探寻体育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专题化思政课程:深化价值认同   部分高校开展的奥运主题思政课是体思融合的典型实践范例。以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弘扬奥运精神大思政课”活动为例,9月9日学校邀请了巴黎奥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冠军李发彬、2022年举重世锦赛冠军廖桂芳、国家男子举重队原总教练陈文斌等,围绕“爱国与信念”“拼搏与担当”等主题,为师生们呈上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思政课。他们通过讲述自身在举重训练和比赛中的经历,将举重项目所必备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胜利的执着追求等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等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将奥运冠军的亲身经历与思政教育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方式,使思政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鲜活的实例及感人至深的故事,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国际化传播平台:拓展全球视野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体育传播与外交研究中心的师生参与了巴黎奥运会的传播和媒体服务工作,成为高校在国际体育传播领域的一大亮点。研究中心的成员尚希萌、柳亚鹏和李雨轩等以撰写稿件、参与解说等方式,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7月28日至29日,香港浸会大学在巴黎举办“迈向卓越:浸大在巴黎”专题讨论会,展示其在体育科学和创新方面的前沿项目与成果。借巴黎奥运这一全球体育盛会,浸大与世界展开对话,展现出在全球体育活动推广、运动员健康和体育诚信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与国际体育文化接轨,了解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多元体现,成为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跨文化环境中传播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学生站在国际舞台上,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身处十五运会核心区域的广东高校,肩负着重要且独特的使命。首先,应充分利用奥运会带来的余热和影响,大力举办系列奥运相关活动,将奥运精神传播得更远。不仅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追求,还要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供最直接的平台。其次,身处十五运会的举办地,广东高校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如何将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再次,要利用十五运会的契机,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让校园成为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生动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十五运会的各项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为实现上述目标,除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外,还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注重引入外部资源,特别是在体育赛事组织、志愿服务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实践者的参与,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拓宽榜样教育范畴:多维激励成长   筹备十五运会期间,除了邀请运动员,高校还应广泛邀请在赛事组织、志愿服务、体育精神传承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人员进校园分享经验。如邀请曾参与过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组织的专家,讲述他们在赛事组织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高效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学生在分享中可以学习到赛事管理的专业知识,为将来可能参与类似活动打下基础;邀请在各类体育赛事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分享如何在不同岗位提供优质服务,以及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与感悟,帮助学生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激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邀请长期在社区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基层体育人士,如当地的体育教练或爱好者,讲述他们如何在基层推广体育精神。上述榜样不仅能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还能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体育精神。此外,高校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校园现有资源,创建十五运会榜样教育专属平台。在该平台定期发布榜样人物的故事、训练心得、生活点滴等内容,促进学生与榜样的互动交流。   融合多元活动形式:增强体验互动   广东高校可将十五运会元素巧妙融入校园文化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设置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项目体验区,如南拳展示场地、趣味龙舟竞渡模拟跑道,配备专业指导人员,模拟专业比赛环境或设计多种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运动乐趣,培养坚韧毅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文化展示区,深入挖掘广东体育发展历史及运动会价值内涵,利用多媒体播放反映广东体育成就的纪录片、动画短片,邀请熟悉广东体育文化的专家举办讲座,解读背后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其内涵,增强对广东及国家体育事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互动体验环节可拓展创意边界,举办全运会主题创意摄影比赛,鼓励学生挖掘照片背后的广东特色故事和情感;手工制作区,提供材料工具,让学生用环保材料制作具有广东文化元素的会徽徽章、吉祥物玩偶等。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体育文化平台,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魅力与岭南文化的融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意识,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构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强化责任意识   在思政课程方面,广东高校可设置多个与运动会紧密相关的专题模块。如“十五运会与广东形象塑造”,深入探讨借助体育赛事提升广东形象,从而增强广东学子的家乡自豪感;“十五运会中的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着重研究运动员、观众、赛事组织者等不同群体在十五运会中的责任担当,同时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五运会中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探寻十五运会推动广东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在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此外,组织学生参与地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工作,让其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通过以上举措,将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意识。   扩展国际化视野:深化文化交流   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体育组织、文化机构,共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平台。通过组织讲座、研讨会等,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层面,可组织线上学术研讨会;在教师层面,可开展体育教育师资培训交流活动;在体育文化研究层面,可设立国际体育文化研究课题,组织校际合作研究。利用现有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打造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十五运会国际体育文化传播平台。平台具备信息发布、文化展示、国际交流等功能,提供多语言版本,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获取信息。   对于广东区域高校而言,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还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十五运会带来的丰富资源和广泛关注,开展多元化的榜样教育,以赛场上拼搏的体育健儿为榜样,激励学生培养高尚的体育精神,懂得坚持、拼搏与团结的价值。十五运会还为高校提供创新活动形式的灵感,通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增强参与度。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与全运会结合,引导学生感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全运会的舞台势必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先进体育理念。广东高校应抓住十五运会带来的机遇,持续深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高尚体育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期待在十五运会的舞台上,广东高校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引领新时代青年在体育精神的激励下茁壮成长、奋勇向前。   (文/ 赵冬苹,作者单位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陆秋萍 审核:董安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