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海洋中,《红楼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其原创小说,还是每一次影视化改编,都仿佛在进行一场与世界、与时代的对话。近日,新片《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上映,再次将这一名著推到了风口浪尖,不少观众都对电影的改编不甚满意,也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风靡海内外的“红学”上。
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红楼梦》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红楼热”就从未停止。作者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就以抄本流传,被人们喜爱。而后两百多年间,《红楼梦》先后被无数“红学”爱好者翻拍成各个版本,不出意外,每一次翻拍都携带着热烈的讨论。
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黛玉葬花》上映,这部电影被视为名著《红楼梦》影视化的首部作品。此后,电视剧版及电影版的《红楼梦》层出不穷,每一个都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1958年,上海越剧院二团公演的越剧版《红楼梦》,受到观众的欢迎,而后其经典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风靡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而要说观众最熟悉的影视作品《红楼梦》,无疑是由王扶林导演的“经典87版”。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开播,轰动全国。直到今天,说到贾宝玉,很多人还会想到欧阳奋强,提起林黛玉,首先记起的仍然是陈晓旭。这部剧在当时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在西方也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90年代,87版《红楼梦》在韩国播出,再度引发“红楼热”,并带动图书热销。此后,该剧相继在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播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100多家图书馆里,收藏了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DVD,供读者借阅观看。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宣传海报(来自官方微博)
不同语言讲述“宝黛钗”故事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其在世界文学界也享有崇高声誉,英国《卫报》甚至使用了“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来形容它。
时至今日,《红楼梦》在海外传播历史已有220多年。据统计,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红楼梦》的语种有23种,截至2015年底,在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流通的译本有21种、166个版本。宝黛钗的故事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广泛流传,19世纪30年代进入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希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荷兰、西班牙等西欧国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不仅对文学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更滋养了戏曲、话剧等艺术门类。2016年9月,《红楼梦》首次被改编成英文歌剧,在美国旧金山进行全球首演。这一版的《红楼梦》将书中上百人物和120回的情节压缩到7个人物,并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感为中心讲述大观园乃至清朝社会的兴衰,塑造了与此前不一样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将《红楼梦》译本作为汉语教材使用,还是为林黛玉塑造内心强大的形象,《红楼梦》在西方的影响都可见一斑。在法国,人们愿意用印制《圣经》的纸张印刷这部可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宏篇巨作并驾齐驭的不朽作品。在俄罗斯,人们以从头到尾通读过一遍《红楼梦》为荣。
谈及英文学术界对《红楼梦》的评价,英国汉学家闵福德曾说,“这部小说超越了其他任何传统中国文学作品,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由古至今的精髓:何谓中国人,何谓中国生活,何谓中国感觉。”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来自官方微博)
从电影出发,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
不论是国内一次又一次的翻拍,还是一种接一种不同语种译本的诞生,《红楼梦》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群的关注,主要魅力就在于其中包罗万象而又不露痕迹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它为中外读者构建了一个情感细腻、错综复杂的家族世界,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浮沉,还细腻地勾勒出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貌。它深刻探讨了中国传统礼教与哲学,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成为值得反复探究的文学宝库。
尽管《红楼梦》并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但文化要素的充盈之于当今跨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恰似民国时代蜂拥聆听学术大师的讲课,并非追求讲课如何生动,而是服膺于讲者渊博的学识及其有机的串连。
经典之作常看常新。或许每一个阶段对古典文化的不同解读,都能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或启发。即便《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遗憾,但它不可否认的再一次将“红学”带到世界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从电影出发,燃起对经典之作、传统文化的关注。(完)
综合中新网、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