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家政公司成功案例湿地生态美 候鸟舞翩跹

新闻回顾 今年4月23日,“安徽省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通过退渔还湖、退塘还湿、构建多种湿地类型等举措,十八联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候鸟越冬的新乐园。 12月13日,记者走进肥东县长临河镇巢湖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快看,好多小天鹅,还有成群的白鹤、白琵鹭!”正在巡查的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兴奋地指着水草深处让记者看。 冬日暖阳下,波光粼粼,水草丰茂,33座“生态渗滤岛”如同一颗颗绿色珍珠,错落分布在湿地里。成群远道而来的候鸟,时而在空中翩跹起舞,时而在草叶间栖息觅食,记者眼前跃动着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生态画卷。 都说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这几年的秋冬季,许多来自北方的候鸟来此休憩,有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等,越来越多的候鸟从“稀客”变“常客”。 李家政曾是一名渔场场长,退捕上岸后,成为湿地的建设者和守护人。他每天都细心查看湿地内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情况,带领团队开展湿地养护、蓝藻捕捞、护鸟巡逻等。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带来的环境变化,他再清楚不过了。 “这里曾是肥东长临渔场,鱼塘底泥中氮、磷含量高,容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李家政介绍,20世纪60年代,十八联圩围湖造田,之后人口不断聚集,污染相互交织,加上后来建起了高密度养殖渔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从2017年起,合肥市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十八联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渔场3500亩水面全部退养,200余户养殖户全部退出,周边56个自然村1.2万人退居,给湿地让出更多空间。 “我们通过实施水面退养、就地堆岛、岛上种树等多元水质净化手段,吸收湿地内污染物。”李家政介绍,湿地内33座“生态渗滤岛”,由533口鱼塘沉积的高污染底泥堆积而成。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将鱼塘底泥就地转化,岛下用工程桩固定底泥,岛上种植水杉、乔灌木、乌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目前,他们已经在湿地内种植了28000多棵乔灌木、37种水生植物。 如今,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平均每天可以净化大约40万立方米的南淝河水,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一泓清水入巢湖逐渐显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也日益恢复,构建起鸟类栖息地面积410公顷,成为巢湖北岸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如今,我们在湿地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李家政说。 李家政团队在湿地保育区内划定了鸟类保护区,设立标识牌,注明保护区域及水鸟种类和数量,不定期对鸟类保护区进行巡视。在鸟类保护区投放鱼类、蚌类生物,供鸟类捕食。他们还在湿地内栽植了一万余棵鸟类食源性果树,供鸟类觅食栖息。 李家政介绍,因十八联圩湿地修复而搬迁、转型的渔民们,过上了新生活。入住了整齐敞亮的安置小区,居住环境改善了,饮用水安全了。最重要的,是那种“一发大水,一年辛苦劳作就白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接下来,我们会尝试开展一些湿地科普游等文旅项目,邀请当地村民参与湿地管理,让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让我们的生态‘好颜值’,催生出更多经济‘高价值’。”李家政表示。(记者 罗晓宇 程 兆)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