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媒也绷不住了,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吐槽「翻拍经典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其中明确批评的正是这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胡玫导演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可以说是负评满满,上映后口碑更是一落千丈,上映五天票房仅450万。网友更是吐槽:这样的林黛玉真的是「一黛不如一黛」。
注:本文不对主创和演员作评价,只针对作品本身呈现效果。
回看87版《红楼梦》里的陈晓旭,眉眼俱是生动,而到了新版《红楼梦》中,表情僵硬不说,更是把林黛玉活生生演成了低配版痴女。两个人俱是19岁,但对《红楼梦》的见解却是云泥之别。
扮演黛玉的张淼怡曾一句话暴露出她对林黛玉的不理解与负面情绪:「林黛玉比较离经叛道。」
连导演都说:「林黛玉就是个哭哭啼啼的角色」。所以这个演员演的黛玉一直就哭丧着脸,紧皱着眉,一脸的阴郁与忧愁。
林黛玉离经叛道?哭哭啼啼?研读过林黛玉的陈晓旭可不是这么说的,她认为林黛玉是善良、灵气的、对事物都存在着一种尊重。
她说,林黛玉最终并不是带着一种哀怨离开的,这个哀怨是一种未了的情困迷惑,林黛玉令人欣赏之处,不止是她多愁善感或者她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些只是表象。从林黛玉葬花这个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她看到落花,知道花也有生命,所以她担心花流落到肮脏的地方会被污染,所以把花埋起来,像对待一个人一样,这就是对一切有情和无情的尊重。
所以在老版《红楼梦》里,你可以看到流露不同神情的陈晓旭,她是一个弱女子,但她也有自己的思量和果断,她柔情似水,也同样在泥潭里绽放清香。她也流泪,但流泪是哀伤感怀不是诉说凄惨。这才是林黛玉。
导演本人还发了几条微博质疑网友,其中一条大致是:这个林黛玉丑吗?经过这一轮轮硬刚的回应,舆论更是再度发酵。
看了很多评论之后,发现其实大部分网友并不是在攻击女演员的容貌,张淼怡说不上丑,花样年纪还有几分灵动,但是在评判选角的匹配度上,的确仍有距离。一个人的演技有好坏,新人也有新人光环,但扭曲或误读一个有辨识度的经典角色的话,就容易引致可怕的结果。
陈晓旭曾说过一句话:「现在很多影视剧翻拍,把《红楼梦》简单理解成了爱情故事,对宝黛钗的感情线进行大篇幅渲染。这是一种错误的审美和价值观的体现。」这番话,精准描述了这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底子。
除此之外,里面一些细节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原著里的贾政,可是个最正经的二老爷,但在影片中元春省亲这一回,贾政见到了贵为贵妃的女儿元春,请安后直接一句声嘶力竭「儿啊」,观众直接懵了,这哪里有半点政老爷的影子?
原著里的贾母,那可是个有大智慧、品味不俗、审美在线、喜欢吃喝玩乐的老顽童,但在影片里则是夕阳西下、目若呆鸡,好像没人搀扶就站不起来。
原著灵魂人物王熙凤,不亚于主角的经典角色,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精,但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唯一价值,就是跟王夫人贡献了个「掉包计」。
甚至在最重礼节的贾府,秦可卿纱衣露骨…
贾琏和王熙凤能赤裸搭在一起算账,以及还能出现奴才跟主子同乘一车的场面…观众直呼「没见过这么辣眼睛的」,估计曹雪芹都要气得掀棺材板子。
全场就一个友情出演的关晓彤,客串元春,虽说年纪和气质有些差距,但演技上来说,对比其他的角色已经算正常许多。
贾母和王夫人这身皆属于命妇礼服,头戴凤冠,身披深青色霞帔、赤色鞠衣,明代只有皇妃、公主、太子妃才可戴有凤的冠;身上装饰织金龙纹/类龙纹可以说明显僭越了;霞帔上的纹样也有问题,六品、七品命妇的霞帔只能用练鹊纹;此外,太后、皇后亲蚕及燕居才穿黄罗鞠衣。
更可怕的是,拍这部剧真的是为了接续经典还是博取流量?陈晓旭有一句话更是一针见血,「因为观众的观看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流量,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这些制片人和导演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观众喜欢看这种。」
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以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所有人努力的方向都偏了,逐渐偏离了艺术本身。」
我们知道经典难被翻拍的原因在于经典形象已然根深蒂固,翻拍再怎样都会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但绝对不能乱拍。光明日报曾评论,经典翻拍创作时必须守正,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这部电影虽说票房很差,但却让本该就这么沉寂的电影又因为舆论发酵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想到,现在的导演可能也就在博这个流量,他们自认为能随波逐流、拍出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却没有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也看过经典、尊重经典。观众有文化,对那些不好好做功课的主创而言,就是一场妄图蒙混过关的博弈游戏。
事情永远没有结束,新版的这些印记也还是会残留在《红楼梦》翻拍的历史上,不断被后人拿出来翻看、比较。从长远来看,恐怕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红楼梦》就是一部佛经。林黛玉早已了悟,不可能含恨而终,一定是平静离去。——陈晓旭」
在我们心底,那个「真正的林黛玉」虽已平静离去,但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