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旅游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我没想到信用卡被锁了两次,在信用卡里多存了一些钱没想到引来这么多麻烦。”李先生向界面新闻抱怨。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十分严峻,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之一。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法院依法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万件6.4万人,同比增长48.4%。
银行是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之一,金融机构通过严格开户、实名认证、降额等方式筑起了“防火墙”。不过,以大数据模型建立起的风控手段也给一些用户的正常使用带来了麻烦。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在反洗钱反诈骗工作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一刀切”,在自身风控和人性化管理方面寻求平衡点。
出境游遭两次锁卡
前不久,李先生一家赴欧洲旅游,出发前为了安全,李先生将打算用于消费的现金分别存入一张民生银行信用卡和建设银行信用卡。
在业内,持卡人在信用卡还款时多还的资金或者存放在信用卡账户中的自有资金被称为溢缴款。李先生没想到的是,存入民生银行信用卡的十万元溢缴款,引来了不少麻烦。
“第一天消费还比较正常,第二天刷卡时被告知信用卡无法使用,后来我联系银行,得知信用卡有境外盗刷风险,卡被锁了。”李先生对界面新闻说,我当时在国外与国内有几个小时的时差,经常半夜和银行沟通。“在自己多次致电银行,声明确实在国外旅游的情况下,民生银行才将信用卡解锁。”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李先生的民生银行卡再次被锁定,“银行方面说是因为我的溢缴款消费金额太多,超过了信用卡本身的额度。而且这一次没法通过电话办理解锁。但我认为(溢缴款)本身就是我自己存进去的钱,银行怎么能就以此为由限制信用卡使用。”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民生银行信用卡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不建议在信用卡上存入太多现金。通常信用卡溢缴款没有利息。确实可能会出现溢缴款过多被锁卡的情况,具体的判定原因是根据持卡人消费行为做出的。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3年11月27日,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卡溢缴款和非本人还款管理的公告》,公告称:“在满足合理还款需求的基础上,我中心将根据账户风险程度,从溢缴款存入及非本人还款方面采取管控措施,并结合监管要求及风险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民生银行同时提醒,信用卡仅限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不得出租、出借、出售信用卡,或以其他方式交由他人使用;不得接受他人名下来源不明资金,或通过虚假交易、溢缴款转出、取现等行为转移信用卡内来源不明资金;不得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
多家银行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从去年末开始,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加强溢缴款管理的公告。
以一家股份行公告为例,该行建议,使用本人账户按账单金额或透支金额还款,避免将大额资金存入信用卡账户,引发超额还款产生溢缴款进而可能影响信用卡的正常使用。对涉嫌异常的持卡人账户,视风险情况动态采取警示提醒、限制交易、调降额度、止付账户等管理措施。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对于引用卡溢缴款管理确实比以往更加严格,对于前述持卡人的经历,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数万元的溢缴款突然存入信用卡,可能不符合普通人的使用习惯,因此被银行风控判定为异常行为,导致锁卡。
界面新闻注意到,各家银行对于信用卡溢缴款规定各有不同,记者以持卡人身份致电三家银行,其中两家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没有信用卡溢缴款限额的规定。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境外旅游时,信用卡不能用于购房或相关税务结算,否则可能会被判定为高风险行为影响信用卡使用。
“大额人民币溢缴款意义不大,因为双币卡在境外只能使用美元结算,溢缴款部分只能通过电话购汇,偿还信用额度,不能直接用于刷卡消费。”有信用卡中心客服解释称。
一位国有行卡中心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利用信用卡溢缴款的洗钱、诈骗行为始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这对于银行风控风险识别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事前预警干预,会根据监管机构部署和日常信用卡使用规律,动态调整识别风险因子,所以用卡规定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尺度较严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误伤”。
董峥分析,目前,电信诈骗洗钱的方式正逐步从借记卡转移到信用卡,一般是将大额款项转移至信用卡后套现使用。信用卡溢缴款管控的难点在于规则的制定:一方面,根据资产实力,每位用户的溢缴款额度大小定位不同,一刀切容易引发客户不满;另一方面,信用卡溢缴款管控涉及他人还款实际也较难分辨,例如,家属帮助代还信用卡欠款的认定。所以,如何在做好反洗钱工作的前提下,力争让溢缴款方面的管控人性化、区别化,是银行需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