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胜之不武的霸业:李唐王朝摧毁东突厥汗国始末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在中原王朝同草原势力的冲突中,突厥始终是一个不够劲爆的角色。尽管突厥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但李唐王朝对其的打击过于轻松,让很多读者容易对其不以为然。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东突厥汗国的崩溃,更多是自己胡乱折腾的结果。而李唐王朝的特殊属性,也帮助他们以最快速度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1 如日中天的东突厥汗国 △隋唐之际的东突厥汗国步入盛世 隋朝末年,东突厥汗国开始从之前分裂内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其国力日益强盛,开始有了谋求地区霸权的野心。同时代的隋王朝,却因为大兴土木和三征高句丽,逐步耗尽了国力。眼看自己难以遏制东突厥的发展,隋炀帝便打算暗中分化东突厥势力。结果,事情败露。隋炀帝的阴谋也彻底激怒了东突厥的始毕可汗。 公元615年,依然以千古一帝自居的隋炀帝,北巡到雁门一带。得到消息的突厥骑兵,趁机大举南下。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雁门附近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在仓皇之中,躲入雁门郡城暂避。突厥大军随即将城池封锁,展开围攻。激战中,突厥人的箭矢一度射到了隋炀帝身边。平日里不可一世的隋炀帝,在面对真刀真枪的战场压力后,竟被吓得泪不能止。随着突厥人的攻势加剧,吓破胆的杨广也已哭到眼睛发肿。 △以千古一帝自居的隋炀帝 也有被吓哭的时候 幸亏有从隋朝嫁入突厥的义成公主帮忙,谎称北部有敌人来袭。加上各路援军陆续赶到,突厥人才解除对雁门的包围。若非如此,恐怕靖康之变和土木堡闹剧的情况,将会提前百年上演。 △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几乎对任何势力都保持优势 此战之后,东突厥汗国的声望更为强盛,成为了当时东北亚草原的霸主。步入巅峰的他们,将地盘扩大到东起契丹和室韦部落--西至吐谷浑与高昌国之间的广袤区域。各方部落的酋长与小国君主,都臣服在东突厥可汗之下。 隋朝灭亡后,东突厥人更是混的风生水起。当时中原北部的各路军阀,或多或少都和东突厥汗国有所交易。其中也包括了以山西被基地的唐高祖李渊。他甚至不惜向突厥人称臣,以便在便在攻打长安的时候,借到500突厥骑兵。通过这种狐假虎威的手段,给对手以极大的心里压力。 △强大的东突厥骑兵在中原北部 为所欲为 但对于李渊来说,称臣突厥也只是权益之计。随着唐朝统一中原,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立刻浮上水面。从公元621年开始,东突厥就年年攻打唐朝边境,一度逼的李渊准备迁都。公元626年,东突厥的可汗颉利,更是趁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上台,突然率大军南下,兵临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 △玄武门之变 一度让新生的唐朝陷入混乱 由于当时的唐朝内部动荡,李世民直接放弃了抵抗的念头。后来的天可汗,只能策马出迎。在放肆的突厥人面前,强颜欢笑。最终,依靠李家几代人积累的涉外学识与李世民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次危机没有演变成“靖康之耻”那样的人间惨剧。但李世民的态度,也揭示了唐朝在当时并不具备反击突厥人的实力。 不过,让人咋舌的事情,还在后头。仅仅过了四年,如日中天的东突厥汗国就被唐军歼灭了。一场原本应当棋逢对手的好戏,最终却以东突厥的几无还手之力而落幕。 △后来天可汗也有像突厥求饶的时候 2 野心勃勃的瞎折腾 △强大的突厥骑兵 东突厥的惨败当然包括了众多因素。但一切的起点,都和突厥可汗的一次政治改革密切相关。这场充满他个人野心的折腾,直接将东突厥汗国的国运葬送。 原来在突厥势力起家时,统治模式相当的简便。可汗之下的其他贵族,也都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在各自的部族中,保留了自己原先的习惯法,不受可汗干涉。中原皇帝在国内所拥有的生杀予夺的特权,在突厥可汗那儿只是梦寐以求的渴望。 △正在进攻中原城池的突厥人 公元620年,颉利可汗继位后不久,任用逃亡草原的汉人赵德言,为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颉利希望借此加强自己的权力,将保有自治权利的部落都彻底统一起来。 得到任命的赵德言,也是不辱使命。他将中原王朝的治天下手段,原封不动的搬到了草原上。由此,可汗给突厥人进行了一场强制“汉化改革”。王庭粗暴的改变突厥人的旧俗,并用繁琐、苛刻的政令去约束突厥部众。这种有违传统行为,很快就激起了突厥贵族们的强烈不满。 △为了自圆其说 影视剧中的赵德言被设计为唐朝派出的奸细 为了压制不满的突厥贵族,颉利可汗使出了一招古今中外集权者惯用的招数--招募客卿。他开始大肆重用西域来的粟特人。希望这些在国内缺少根基的外人,成为他压制本国贵族的利器。 可走南闯北的粟特人,早就身经百战见的多了,颉利的算盘被他们一眼看穿。这些粟特人在自己的中亚家乡,就经常反抗企图改土归流的波斯君主,在心理层面就倾向于地方自治。所以对突厥各部落的境遇,非常同情。因而他们并不打算为颉利尽忠。结果自作聪明的可汗,在施行了大费周章的改革后,并未能让自己达到乾纲独断。他自己反而是失去了全国的人心,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回鹘人与粟特人 最后都背叛了东突厥 在兵临长安的第二年,东突厥麾下的薛延陀、回纥等铁勒诸部,眼见东突厥汗国因为政治改革而政局日益动荡,纷纷选择了背叛。因为他们非常害怕改革的大刀,会砍到自己头上。 颉利可汗派出了大军前往讨伐。但号称10万之众的突厥人,离心离德,被5000回纥骑兵打的大败而归。薛延陀也连破突厥四部帅的军队,局势急转直下。那些早已对可汗不满的突厥族人,便在此刻纷纷四散离去。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在此时,东突厥又遭遇了严峻的雪灾。牛羊大量饿死,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但为了尽快稳固自己的草原霸主地位,颉利不顾百姓疾苦,对治下各部横征暴敛,希望重整军力。 结果,本来就对君主颇有怨愤的突厥各部被此举彻底激怒。众多部落的反叛愈演愈烈。那些原本臣服的契丹、奚等藩属,更是大批逃亡唐朝。东突厥汗国也就在动乱中变得风雨飘摇。 △草原雪灾压垮了东突厥汗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步步为营 △突厥的内乱 让李世民看到了复仇的希望 在东突厥焦头烂额之际,唐太宗李世民却忙于厉兵秣马。他甚至亲自给士兵做教练,对于训练优异的士兵大加赏赐。这种行为,却吓的诸多文官纷纷劝谏皇帝:要注意安全,不要长期和携带兵器的普通士兵共处! 以战功夺取天下的李世民,对这些建议颇为不屑,反问文官:帝王视四海为一家,怎么能对自己的将士也加以猜忌呢?看到皇帝如此重视士兵,全国上下自然上行下效,军队战力有了不少的提高。 △弓马娴熟的李世民 经常亲自参与对士兵的训练 在东突厥汗国动乱期间,曾有人多次建议李世民乘虚而入,趁火打劫。但李世民都认为时机未到,打算等到突厥的内乱进一步恶化后,再出手干预。他一方面派人和东突厥贵族暗中接触,在敌方内部广布眼线。一面派兵攻打东突厥在河套地区的附属势力梁师都,夺取了作为日后反攻突厥的前沿阵地。 在得知反叛突厥的各部打算推举薛延陀部落首领夷男为首后,唐太宗派人暗中为其送去册书,赐给他可汗的称号。原本还担心自己势单力薄的夷男,见得到了唐朝的支持,信心大增。在与唐朝结为军事同盟后,就不断对东突厥用兵。薛延陀也借此建立了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北至呼伦湖的庞大汗国。势力已经不在东突厥之下。 △薛延陀迅速壮大为可以压制东突厥的力量 到了公元630年,眼见东突厥在雪灾和薛延陀的打击下,日薄西山。大批难民投奔唐朝。那一年户部统计,四方投降归附的外族多达120多万人。其中不少都是突厥或原属于突厥的部落。甚至连颉利可汗的侄儿突利,都开始和唐朝勾结,一门心思的要带外人去揍自己的叔叔。 至此,李世民认为时机终于成熟,开始调兵遣将,准备一洗当年渭水之盟的耻辱。唐朝此战派出六路大君,合计十余万人,从不同方向向东突厥发起进攻。 △准备出征境外的唐朝轻骑兵 4 东突厥的迅速覆灭 △作为唐军核心的具装重骑兵 六位唐军主帅中最有名的李靖,在次年正月,仅率3000骑兵就深入草原。一行人逼近突厥可汗所在的襄城,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 此时的颉利可汗,由于和铁勒诸部作战的长期失败,已经让他失去了作为领袖的信心的勇气。他坚信李靖绝不敢孤军深入。当他发现唐军已尾随其后,一日之内被多次吓的魂不守舍。 △唐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在草原上如鱼得水 李靖又发动那些早已安插在突厥人中的间谍,劝降了颉利的亲信康苏密。让他挟隋朝遗落草原的萧皇后与隋炀帝之孙,投奔唐朝。眼见受过自己重用的粟特人也背叛自己,颉利更加惊恐,赶紧率部向阴山撤退。结果在途中遭到另外两路的唐军的截击,连败两场,溃不成军。 带着残兵逃到阴山的颉利,自觉无力再战,希望能和唐朝罢兵言和。但唐将李靖、李绩却跟着者到达突厥人营地,趁突厥人放下戒备时,再度出击。李靖的精骑1万人,连夜奔袭阴山。突厥人毫无防备,一直到敌军到达大营前7公里左右才发现险情。他们根本来不及备战,只能坐等危机降临。颉利率本部亲信逃亡,其余部众则沦为李靖的俘虏。 △考古发现的各种唐朝骑兵形象 其中也包括了粟特人 颉利接着打算往西奔逃。结果李绩早已提前率军驻扎在突厥人的必经之路上。突厥人见无法通过,纷纷选择了投降。颉利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侍从,往西域方向逃窜。走到半路,他就被另一路唐将李道宗所俘。最终被送到长安,成了阶下囚。 首领都败的如此干脆,其余部众更是不可能进行太多抵抗。随着他们成批选择投降唐朝,曾经如日中天的东突厥汗国,就此土崩瓦解。 △发起冲锋的唐军骑兵 5 胜利折射出的内涵 △对突厥人的大胜 成就了李世民的美名 可以说,在唐太宗决定对突厥用兵时,统一的东突厥汗国实际上已不存在。从过程来看,唐军的长距离出击,不过是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东突厥汗国的覆灭,与其说是唐朝武力征讨所致,倒不如说是突厥内部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 当然,唐朝能够迅速完成胜利,其本身也有不少出彩之处。不同于后世的宋明两朝,在进行大规模北伐时,经常对敌方的情报缺少足够认知。唐朝在同东突厥的战中,却现出了惊人的情报搜集能力和机部队动力。 同宋金联合灭辽前,长达2年多的摇摆不定相比。唐朝能够快速和薛延陀建立联盟,显然是对草原上的政局变动,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判断。 △唐朝的具装骑兵 本身就是北朝时内亚军事技术输入的产物 唐朝对于突厥内容的渗透分化,则更让人吃惊。连颉利可汗本人身边,都有唐朝布置的间谍。整场战争中,唐军处处占得先机,将突厥人的一举一动都握在手中。甚至连突厥人可能逃跑的路线,都有着非常准确的预判。 这种能力上的差距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同样是军事联盟,大宋两次联盟都葬送了自己,而唐朝却能为疆域最辽阔的中原王朝。因为两者的起点在一开始就大不一样。唐朝的皇族从北朝起,就是鲜卑成分浓厚的内迁外番。他们的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鲜卑人、粟特人,甚至突厥人。有的基层军官即便来自内迁后的2-3代,也在边界内外都有着保持联系的亲戚。而宋朝人则极力的打压与切断这些联系,最终将自己彻底致盲。 随着东突厥汗国的灭亡,作为抗突主力的薛延陀就逐步成为了新一代的草原霸权。来不及马放南山的唐军,很快就迎来了新的挑战。(完) 欢迎关注网易号:冷炮历史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