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2”闭幕 中国联通共同关注湾区经济发展

9月22日凌晨,美联储FOMC会议宣布加息75个基点,这是今年3月加息以来的第五次上调,也创下40年来加息密度新高,对全球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美联储加息风暴背后,是全球经济面临着高通胀等复杂的形势。重重压力之下,全球经济如何逆流而上,找寻克服当前困境的密钥?在此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9月21日-22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2——变局与信心”在香港、内地同步进行,广邀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商共议,为全球经济及湾区发展寻找新机遇,探明新方向,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

论坛第二日,精彩继续。论坛设置了“中国经济新势能”“粤港澳大湾区新使命”“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地产周期:前景与趋势”“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双螺旋”“中小企业发展:如何激发活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阳光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维功等嘉宾共聚一堂,就不同话题展开多维度的深入讨论。

李毅中:保住企业是稳就业、稳经济的根本

在“中国经济新势能”主题演讲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新形势下,工业行业和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更加努力地稳经济、稳增长,一是防控疫情下,着力抓好受创产业的复工复产,达产稳产;二是稳定企业,稳定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全面落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四是重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工业要保供稳价。

他强调,保住企业是稳就业、稳经济的根本。要认真梳理,摸清楚本行业、本地区的痛点,加快攻关,补强。扎实开展领航企业的培育工程,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实力和韧性。

李扬:通胀就像酗酒,需要几年时间克服后遗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精彩演讲。在谈到通胀问题时,李扬表示目前高通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它由三个因素造成:一是疫情、俄乌冲突等在供给侧造成的冲击;二是货币超发、宽松财政政策在需求侧的推波助澜;三是欧美对于通胀预期的错误估计。

李扬引用了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密尔顿·弗里德曼的“酗酒理论”,认为通胀就像酗酒,刚开始喝时很痛快,但之后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克服后遗症。李扬表示,预计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会出现全面的集体减速,而这次通货膨胀不可能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解决。

郑永年:中国已经进入第三次开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中国经济新势能”主旨演讲中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相向而行,互相依赖,互相强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就走完了西方150多年的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很多的经济奇迹。如今,在全球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中国要继续开放,甚至更大、更深度地开放。“即使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向我们开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继续开放。”他说。

郑永年表示,“在内部政策方面,中央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这几年也提出了双循环的理念,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在外部,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开放,例如,与东盟国家签署的RCEP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红利,去年正式申请加入CPTPP也称为是‘二次入世’等。”

唐杰:大湾区发展既要专业化分工,又要形成创新合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使命”主旨演讲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表示,湾区的未来主要就看两点,一是能否形成专业化分工,二是湾区能不能形成创新合力。

唐杰认为,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区,就要不断地提升它的结构产业水平。香港正在规划的2030+北部都市区的香港中轴主轴,未来将构成澳、珠、港、深、莞、穗的一个完整的高科技走廊。

“企业要分工,城市要分工,城市的专业化就会带动城市圈的专业化,多个城市合起来,就会带动一个大的都市区的产业多样化。”他说,“这就是‘干中学’,即专业化分工,越干越熟,效率越高,又能不断推出创新的过程。”

何杰:深圳将积极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使命”主旨演讲环节,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指出,在金融方面,深圳将积极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助力香港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强化香港风险管理中心功能。

“未来深港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跨境结算,跨境投融资活动方面有广阔的空间。深圳和香港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通过紧密合作、高效协同,助力全球一流湾区建设。”他说。

王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文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使命”主题演讲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兼逸夫书院院长王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一个国际化的风投创投中心需要具备四个要素:资金;聚集一批创新型的、成长型的企业,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企业;人才的自由流动;培养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文化。

王丛强调,研发与需求端紧密对接,才能孵化出更多成功的商业契机。为此,他建议,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去支持技术经理人的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管理,在负责研发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与最前端的市场需求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樊建平:把深港打造成中国最有活力的科创基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使命”主旨演讲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认为,推进深港合作一定要同时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好政府的投资、政策、资金,让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他建议,将深圳和香港关口部分南移,直接把香港的北部区拿出来作为一个特区,吸引全世界的资金人才聚集进行创业,把深港打造成中国最有活力的科创基地。

刘连舸:加快金融开放,亟待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演讲中表示,作为我国跨境金融的实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全球跨境金融发展浪潮中,如何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如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刘连舸认为,未来金融业要深化互联互通,打造高质量金融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引领,搭建更加扎实的金融基础设施环境;同时,要加强风险防控,构筑跨境金融安全网。

王洪章:做好金融服务是大湾区实现规划的基础

论坛上,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王洪章发表关于“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任何一个区域发展都没有粤港澳这样的优势和条件。中国关于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方向。其中,做好金融服务是大湾区实现规划的基础。他建议,在服务大湾区发展与改革开放中,要增强金融对湾区发展与创新中的渗透深度和应用广度,打造与国际接轨、稳定可预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框架。

于学军:全球经济承压,各国必须做好过冬的准备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地缘政治、金融市场可谓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在美欧等世界主要央行大幅加息的同时,全球经济却承受着不断的下行压力。不少人开始担忧欧洲、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或滞胀等问题。

“只要美联储持续不断地巨额投放货币,就会越积累越多,随着时间延长,总有一天这些投放到市场中的流动性会产生应有的反应,从而引发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现象。”于学军说。他判断,全球经济增长必将步入一个艰难时期,而其艰难程度是极其罕见的,各国必须做好过冬的准备。

肖耿:推动双循环衔接,建议设立深港合作经济特区

在此次论坛的“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主旨演讲中,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实践教授及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表示,深港合作就是大湾区里的衔接带,香港实际上是我国外循环的重要平台,无价无形也不可替代。

肖耿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香港与内地的衔接,香港可以和内地城市——例如深圳——共同成立一个经济特区。“设立深港合作经济特区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能够在实际上将国家外循环的平台进行扩容,同时推动深圳营商环境的迅速升级,推动双循环的衔接。”他说。

王小鲁:建议政府收购适用的滞销房产转为廉租房公租房

在此次论坛的“地产周期:前景与困局”环节上,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以“土地财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发表了重要观点。王小鲁表示,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住房已接近饱和。“今后房地产业哪怕只保持现有建设规模不再扩大,平均每年都会有1/3新建住房过剩。”王小鲁说。他建议,回归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并行,政府收购适用的滞销房产转为廉租房公租房,并扩大保障房建设。

马光远:房地产市场出现报复性反弹是杞人忧天

在此次论坛的“地产周期:前景与困局”主旨演讲中,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房地产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谈房地产问题。回归房地产的实质,就要回归房地产政策的科学性和它的理性。

马光远表示,现在很多地方在出政策的时候,仍然担心如果政策太猛的话,房价又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但他认为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概率现在等于零。“从整个市场的购买构成去看,三大需求里的基本居住需求、改善性需求与投资需求中,投资需求已经基本在房地产市场上消失,再担心市场出现报复性的反弹是杞人忧天。”他说。

公立:小微企业融资难,本质在于结构性矛盾

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在“中小企业发展:纾困与创新”主旨演讲中表示,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阻力大、任务艰,在于其本质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从需求端来看,小微企业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末端,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疫情反复之下,更是导致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被拉高。而站在金融服务供给侧的角度,银行提供服务也面临回款风险高、获客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三高”难题。如何纾困,成为从顶层设计、到金融行业到企业上下共同关心的难题。

张维功:保险资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活水”

在此次论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环节上,阳光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维功表示,保险资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活水”,助力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与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21年底,保险业总资产为24.9万亿,投资股票和证券基金的余额近3万亿元,险资堪当市场“稳定器”已是各方共识,监管机构近年持续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引导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力度。

吴晓求:金融改革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环节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推动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的进步。未来,随着金融业态的多样性,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会将会得到重大的改善。他同时表示,资本市场是在为社会提供能够与它的收益相匹配的财富管理机制,这是很重要的功能。

邓海清:中国的资本市场才是未来的财富发动机

在论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环节,中航基金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中国的房地产投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未来的财富主战场会转移到资本市场。他表示,虽然短期由于美联储加息,国内经济转型等原因,会引起资本市场波动性,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在相对的底部区域,整体相对稳定。“今年年底或者从明年开始,(资本市场)应该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邓海清指出,过去十几年,很多人已经习惯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带来的房地产创造财富。“未来10年到20年之内,应该要养成投资(资本市场)的习惯,中国的资本市场才是未来的财富发动机。”

巴奈特:中国没有面临通胀压力

在《凤凰云夜话》环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史蒂文•艾伦•巴奈特在谈到全球经济时指出,全球化现在正面临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也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创立以来最大的考验。“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然后是俄乌冲突,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在贸易、技术和安全方面”。他说。

对于全球通胀,巴奈特预计,其将在今年达到顶峰,明年恢复到更可控的水平。他认为,遏制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重点,而价格稳定是持久增长的先决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任何通胀和通胀预期上升的经济体都需要采取果断行动,收紧货币政策。

对于中国的应对之举,巴奈特表示,与世界大部分地区相较,中国无论是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上,都有更大的政策空间。“因为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所以他们面临着这个挑战。中国没有面临通胀压力。”

当天,凤凰网CEO、凤凰卫视COO刘爽在致辞中表示,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艰险复杂的变局时刻,越是需要抱有更为坚定的信心;面对大变局,只有充满智慧洞察的信心,才能穿越周期的宿命,于变局中开新局。

本次论坛由中国联通特别支持。

大变局下的全球经济挑战如何应对?李家超携多位重磅嘉宾建言献策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