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待我归来,看见彼此微笑”

  (抗击新冠肺炎)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待我归来,看见彼此微笑”   中新网丽水2月10日电(记者 周禹龙)2月10日,周一,徐慧连在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的第12天。   8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没上厕所是她的常态。交完班后,褪去层层叠叠的防护装备,频繁手消,洗澡,清洁头发,清洁皮肤,更换衣物。2小时后,徐慧连走出医院大门,喘了口气。   高度紧绷之弦,8小时后得以放松,没有感觉到累,反倒有些许的兴奋,徐慧连说。缘于,昨晚重症好几个病人挺过了难关;更缘于,她看到生还的希望。   从“密闭”的病房,回到“密闭”的酒店,徐慧连边狂喝着开水,边翻开着手机。看到静悄悄的祝福,在朋友圈简单地发了一条微信,向所有关心的人,示意自己的平安。 请战书 丽水宣传部供图   前线有战友,后方有领导同事,有家人,大家在一起,她信心满满。   中饭后,准备好好休息,攒够体力,打好下一场战斗。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每天不断更新的疫情信息,似老百姓发出的求救信号,浙江省组织第二批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徐慧连,出生于七里乡杜塘村,土生土长的浙江缙云人。   1999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半山病区副主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她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关荣誉得失。   除夕夜,医院党委向各党支部发出倡议。   “胸前有一枚党徽,心中有一份责任,这个重担我们党员不扛谁来扛!我准备好了!”去疫情前线,递交请战书,徐慧连没有犹豫。   爱人朱智瑞,儿科医生,深知肩膀的重任。“送你出征,的确很难。希望你保护好自己,我在家里等你平安归来。”   大年三十,医院报名第一天,徐慧连开始打包物品,着手安排两个可爱的女儿。老大15岁,留给朱智瑞;老二3岁,年初一送回缙云老家,托付给父母和妹妹。   大年初四,徐慧连随省紧急医疗队乘机抵达武汉。   明知山有险,偏向险山行!她用行动诠释了“困难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的责任与担当。   帮助医院病房改造,熟悉工作流程,确定医护排班,严格考核个人防护……在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隔离病房,作为普通医疗小组组长,徐慧连忙碌地穿梭在酒店和医院之间。   病区的工作不止是累,更多的是前期准备。“每一个关卡我们就要洗手、消毒,皮肤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裸露。”   从医院准备、消毒,里外穿几层隔离衣和防护服,戴上双层口罩、帽子、鞋套、护目镜开始,到下班后再次消毒、脱隔离服、清洁、交接班。徐慧连说,“整套程序下来,基本在9个小时以上。”   “因为穿着防护服,工作第一小时就会缺氧头痛。”有时,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禁食禁水10小时,会头晕恶心。为避免上班时间如厕,也为节省防护服,所以使用成人纸尿裤。   2月2日,工作联络群告知,重症医疗组医师人手紧张,需要支援。“我有十年ICU经验,我可以去ICU。”徐慧连再次主动请缨。   2月3日清晨,2个白煮鸡蛋,是徐慧连进入隔离病房前的早餐。此后连续工作8小时,她再没吃过东西,没喝过水,为保护珍贵的医疗资源,也为保障自身安全。   “6床今天不发烧了,腹泻也消失了。”“8床今日呼吸顺畅了,咳嗽也减少了。”徐慧连说,这是她听到的最美语言。   武汉的夜,寒冷。穿在防护服里的单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里的雾气,逐渐凝聚成水珠,一滴滴往下淌。   武汉的夜,寂静。病区里的大风扇,不停地转着,提醒着每位战士一刻都不能松懈!   一群平凡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聚集到一起,彼此间看不到真实的面容,但每个人在奔向病房时的脚步,却是无比坚定。   “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呆下去。治病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我更适合,等疫情结束再谈归期。”电话那端,记者能感受到她的那份勇气、责任,还有担当。   工作间隙,徐慧连想念家人和孩子,微信视频是解药。“大女儿非常乖巧,以前老是和我开玩笑,现在很听话。小女儿看到视频很高兴,不停地喊‘妈妈,妈妈,我想你了。’”   父母对徐慧连的选择,很是理解和支持。母亲樊雪玉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一个肯吃苦、责任心强的人。大道理我不懂,但是我知道,她是医生,有人生病了,需要医生去救治。”   孩子永远是母亲的牵挂,徐慧连如此,樊雪玉亦然。   “女儿最担心是我们家人的防护措施不到位,一再叮嘱我们不要出门拜年。”樊雪玉知道,籍此告诉她:“放心,我们一定不出门不串门。”   暖心“后援团”的深深牵挂,是壮美“逆行者”克毒斗魔阻击疫情的最大动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徐慧连说:“天气在回暖,大家在努力,相信武汉很快就会春暖花开,一切都将变得更好。相信不久,大家都会摘下口罩,看见彼此的微笑。”(完)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