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优势扩大
公募总规模逼近30万亿元
随着今年权益市场回暖,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29.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相比理财存续规模高出2万多亿元,逐渐扩大了领先优势。公募基金也坐稳了“资管一哥”位置,稳居我国资管行业第一大行业。
业内机构和人士对此表示,今年以来权益市场回暖,加速了公募基金和理财的规模差距,股票ETF、主动权益类基金等对公募基金规模的拉动效应明显。展望后市,基础市场的未来表现将继续影响两大类资管机构规模的后续走势,两类机构服务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销售渠道、投资范围、产品特征等方面各具风格和优势,未来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公募基金总规模29.3万亿元
比理财存续规模高出约2.17万亿元
近日,中国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29.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随着权益市场回暖,权益规模占比较大的公募基金,相比同期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也在逐渐拉大。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底,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约为27.14万亿元,与公募基金相差2.17万亿元。而在去年11月末,两类资管机构的规模差距一度缩小到0.71万亿元。今年一季度权益市场的快速转暖,让两者的规模差距又加速扩大。
业内机构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规模差距拉大,背后可能受内外部市场行情、机构资金持仓动向、投资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对此分析,一方面,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政策性资金持续借助权益型ETF入市,受此带动,各类中长期资金也有望更多借助ETF布局A股资产。截至2月底,股票ETF规模达到了2.07万亿元,环比增加了3808.94亿元,创下了股票ETF单月规模增量的新高。
另一方面,年初以来债券牛市持续演绎,带动债券基金收益走高,也吸引了稳健投资者青睐,2月份债券基金规模增长超3000亿元。此外,受海外相关市场走势强劲影响,对应的基金表现抢眼,引发投资者追捧。相较今年1月份,QDII基金规模增长也超过420亿元,环比增加10.28%。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也表示,最近两个月公募基金增长超过银行理财,一方面是因为股票市场反弹,导致权益型公募基金净值规模回升,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也保持了增长,而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配置占比较少,这也是从规模角度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具体来看,2024年2月份规模增长还是以货币基金为主,货币型基金增长8542亿元;权益型基金规模增长超过7200亿元;不过从份额的角度上比较2月份和1月的数据,股票型基金份额略有上升,而混合基金的份额还有所下降,这说明权益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是由A股市场反弹导致,投资者对于权益型基金的购买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
上海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认为,公募基金、理财总规模差距的拉大与权益市场表现密切相关。底层资产构成上看,公募基金的权益资产占比显著高于理财,2月权益资产显著回暖,沪深300指数单月涨幅9.35%,对公募基金规模的拉动效应明显。
“未来若权益市场继续回暖,两类产品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是大概率事件。”池云飞称。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认为,从总体数据看,当前公募基金总规模和银行理财总规模均为上升态势,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热情和信心。具体而言,公募基金2月单月增加近2万亿元,规模达到29.3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相比之下,银行理财规模增加不足1万亿元。公募基金的增长速度快于银行理财的原因,主要系A股市场回暖所致。
黄轼剡分析,一是权益市场的走高,导致股票类基金、ETF和混合类基金规模均有所增加;二是权益市场走高、投资者热情增加时,公募基金也能够较好地吸纳市场资金;三是公募机构相对权益投研能力较强,而且公募基金投资相对便捷,借助软件申赎方便,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回暖中快速“上车”。
因此,黄轼剡也提到,与公募基金相比,理财公司一方面需要持续更新投研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可持续迭代线上化系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除了固收、权益产品规模的此消彼长外,也有机构从产品销售、理财公司结构分化的角度,分析了两类资管机构的规模变化。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补充道,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也在发力固收类产品的销售,叠加A股市场回暖,造成了近段时间公募基金总规模的攀升;而同期中小银行理财规模继续压降,也是与基金规模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基础市场表现影响规模走势
两类机构都有较大潜力
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作为服务人群广泛的两大类资管机构,未来规模的变化受到市场瞩目。
机构及业内人士表示,基础市场的未来表现将影响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规模的走势。在股市回暖背景下,公募基金因投资业绩抬升,规模增长较快,两者规模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如果股市维持震荡,投资者追逐稳健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仍会受到资金青睐。
上述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表示,若股市持续回暖,公募基金权益投资业绩也将持续向好,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信心,进而带来更多的规模增量。因此,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两者间差距或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但该基金公司也提到,随着股市回暖,基金净值走高,还是需要防范基金业绩回本后,资金赎回的可能。
王铁牛也认为,如果股票市场可以持续回暖,特别是公募基金权益类的份额持续增加,有增量资金持续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会比银行理财体现一定优势。
但他也补充道,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配置是在现金管理类和债券型理财产品为主,适合客户一般风险偏好水平较低,更加追求稳健收益,如果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风险偏好还是维持较低水平,银行理财产品会更加受到投资者关注。
在他看来,相比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在渠道建设、投资标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具备优势。一方面,公募基金渠道覆盖了银行、、、第三方销售等渠道,银行理财的主要渠道在银行的零售端为主;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投资标的相对覆盖面也更宽,例如股票、债券、大宗商品、REITs、海外市场等。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表示,如果股市回暖,两者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公募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拥有较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吸引客户的青睐。不过,随着存款利率的下调,理财可能继续替代存款,所以理财增长潜力也很大。同时,随着部分大行的发力,理财规模也有望重新反超。
聚焦投资者需求
公募与理财在竞合中共成长
近年来,在市场震荡的背景下,投资者风险偏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资产配置方式也出现变化。随着公募基金产品优势不断强化,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持续多元化发展,两类市场规模齐增的同时,对于“资管一哥”位置的争夺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理财产品的各项运作规范逐渐向公募基金看齐,但二者相较而言均具有明显优势。展望后市,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配置需求是关键,两类机构应在差异化竞争中谋求合作,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助力。
理财市场转向多元化发展
公募产品优势不断强化
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存续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规模占比达96.34%;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92.80%;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95%。
对此,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直言,从资管新规、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到中银协近期下发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相继落地,均显示出理财产品的各项运作规范向公募基金看齐的监管导向。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也认为,《资管新规》发布和实施后,对于推动银行理财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目前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估值转变为市值法估值,产品形态也从预期收益型产品转变为净值型产品。“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
王铁牛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除传统现金管理和固收类外,股票、混合型等理财产品也需要更大的发展,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投资和资产配置选择。同时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例如权益类投资的投研能力建设、风控体系、资产配置能力方面也需要持续提升,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表示,在全面净值化时代下,随着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竞争力有所下降,过往传统银行理财的配置模式难以为继。从中长期来看,理财行业未来要健康发展,需要更多差异化竞争,可能需要突破以低波动性为首要目标、风险偏好不断降低的束缚,趋向多元投资。
“与海外财富管理市场相比,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更具普惠性、大众性,客户群体覆盖面广且财富净值相对没那么高。”该公募公司认为,由于多年存在的保本思维,客户的风险偏好较低,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差。从长远看,理财需考虑引入更多长期限、负债端稳定的资金,争取更多被纳入、社保、等投资范围,扩大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拉长资金周期。
另一方面,对比其他资管机构,公募基金作为高度净值化产品,投资能力较强;产品谱系全面,可辐射风险偏好更广泛的客群;同时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下,产品费率不断下行、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有助于增强行业竞争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共同驱动公募产品竞争力持续强化,其规模或将长期领跑资管行业。
“此外,公募基金相对于理财产品具有免税优势,尤其是在债券交易中规避了资本利得税,而在资管新规后,公募基金作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投资资产属性进一步增强,未来机构资金的稳步增长也为公募规模的扩张带来支撑。”该公募公司表示。
“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布局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与公募基金上仍然存在差距。”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表示,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面对公募基金提供的多层次风险与收益产品组合,银行理财产品底层配置的投研工作需要更加全面,这是对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响应,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尹铃越认为,这一演变促进了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未来,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有效整合资源、并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不断前进的机构,或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在差异化竞争中谋合作
满足投资者需求
事实上,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在风险收益分布特征、客群、资金来源、投资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未来发展,业内观点普遍认为,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两类机构既要差异化竞争,也需要谋求合作、共同成长。
济安金信基金王铁牛表示,对于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来说,都需要致力于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其中,银行理财产品投研目前大多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主体,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相比,传统的现金管理和债券投资会有相对优势,不过权益类和其他类型的产品投研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公募基金的在权益类基金上同质化、基民获得感等方面问题也需要持续改善。
“两类机构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未来既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助力,同时也要更好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王铁牛直言。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表示,银行理财公司拥有母行的渠道优势,深耕低波稳健产品;公募基金公司大都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权益类资产等门类上拥有优势。两类机构应按照自身的禀赋差异化竞争。
“展望未来,两类产品的竞争力将更取决于服务投资者的真实能力。”上海证券池云飞表示,目前来看,公募基金的主要优势在于在权益投资市场的多年深耕,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人才梯队储备,其投资客群也在更为充分的投资者下对波动有更高的容忍度,全频谱风险收益、风格产品,和丰富的工具类产品如指数基金等的布局,能够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银行端最大优势在于渠道,尤其是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触达程度。”池云飞表示,对于银行理财,凭借母行的信贷覆盖等,在对一些主体的信用债投资上具备天然优势,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收益水平更有竞争力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在一些地方性银行理财产品中尤为明显。
同时,池云飞认为,2018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允许由银行内设部门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各类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这有利于两类机构充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资管产品。
前述基金公司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固定收益类理财为主,而公募基金产品谱系丰富,涵盖主动型、被动型、商品型、QDII、养老、另类等多种类型,可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未来两者间有望加大银基合作力度。
“如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整合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通过与公募基金合作,提供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管理服务,在产品上形成错位竞争,以满足投资者对于多样化投资的需求。”该基金公司表示,公募基金可以利用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拓展投资者群体。另外,双方还可以在投研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和信息共享、投资者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满意度,构建更紧密的竞合关系。
同台竞技
股份行理财公司乘势而起
伴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及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市场格局也在悄然生变。记者注意到,部分国有大行理财公司在激烈搏杀中逐渐放慢脚步,而一些股份行理财公司则乘势而起。与此同时,现金类理财新规过渡期到期后,现金管理类产品借助禀赋优势,正式与货币市场基金“同台竞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市场需求旺盛时,新规的实施促进了现金管理类理财的规范化发展,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理财子机构争相布局低波稳健产品线,理财市场间竞争或进一步加剧。
与货基竞争各有优势
随着2023年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正式实施,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公募货币市场基金对理财市场的争夺战越发激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各有优势。其中,理财公司背靠银行,在渠道销售方面仍有天然的优势。此外,银行理财现金类产品收益率较货币基金也有一定的优势。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表示,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一方面,新规实施可能会限制部分产品的灵活性和收益率,从而对其市场竞争力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新规实施也将促进现金管理类理财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其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这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信任度,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王铁牛同时指出,对于公募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公募货币市场基金在投资范围、运作方式等方面相对较为灵活,其可能在满足投资者短期流动性需求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然而,随着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的实施,公募货币市场基金可能需要在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更严格的市场监管要求。
“随着2023年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的实施,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强化风险管理和提升投资透明度,为增强现管类产品安全性,对其投资范围有所收窄,但仍比公募货币市场基金稍广。”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谈道。
尹铃越指出,相较之下,公募货币市场基金在投资透明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其信息披露完善性和透明度相对较高,未来,这两类产品在安全性和透明度管理上将会更加严格。从产品流动性方面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促使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向公募货币市场基金靠齐。但从收益方面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广,收益增长的可能性与增长幅度可能更占优势。
沪上一位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在产品收益方面,现金管理办法对于现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产品剩余期限、流动性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现金类产品的收益较新规实施之前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从绝对收益来看,现金类产品的收益相较货币基金仍然具备竞争力,目前规模前20货币基金收益区间为1.8%—1.9%,现金产品收益区间为2%—3%。
在申赎时效方面,银行理财依托于银行体系强大的清算能力,在申购确认、赎回款到账时效方面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提高客户资金利用效率。
在客户群体方面,现金类产品和货币基金的销售渠道和面向客群有所不同,现金类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银行类机构,以零售客户为主;货币基金的销售渠道以直销、互联网渠道(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主,由于机构持有货币基金享有税收优惠,因此货币基金的机构投资人占比较高。上述理财公司人士谈道。
股份行理财公司增势较猛
未来理财机构间竞争或进一步加剧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3年末,共有10家理财公司规模突破1万亿元,其中,兴银、招银2家超2万亿元。四大行理财子较年初降幅均超1000亿元,交银逆势增长1400多亿元。或受益于代销渠道扩张力度相对更强,股份行整体表现较好,兴银、信银、光大、平安等较年初增量均超1000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理财子机构争相布局低波稳健产品线,产品同质化特征将更加凸显,产品收益率缺乏相对吸引力背景下,理财机构间的竞争或进一步加剧。
王铁牛表示,前几年,国有大行凭借表内资产负债规模和客户资源优势,在银行理财规模上领先于股份行。而在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实现交叉销售之后,银行理财公司产品之间竞争更加白热化。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销售仍较依赖于母行渠道,产品策略上相对保守,而股份行理财公司在渠道扩建方面会更多采用多元的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这也是在2023年相对股份行的规模增长有一定优势的原因。
“股份行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来自理财公司本身业绩,而拓展代销渠道是重要原因。”沪上一位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在银行理财公司独立之后,国有大行理财公司对母行的渠道依赖性更重,股份行理财公司被迫进行渠道扩张,后者的增长性更强。
据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分析,股份行理财公司规模增加较快有两点原因。一是基于各自母行禀赋的特点,国有大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低成本资金来源,所以更强调存款立行;而对股份制银行来说,为了求发展,财富管理是一项有望做出差异化优势的行业,因此高度重视包括自身理财公司在内的财富管理能力打造,在各方面资源予以倾斜。二是相对来说,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容易获得较好的发展。综合来看,股份行理财公司乘势而起,可能会是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