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大,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大,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1、行业发展概况 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提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监测等技术和服务的行业。其中,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生态修复行业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恢复或提升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的行业,生态修复需要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实现源头保护、利用节约和破坏修复,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功能稳定,促进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生态修复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园林绿化、河湖湿地修复等。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 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2023 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进实施“十三五”以来部署的 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142亿元,提前下达2024年度奖补资金 107 亿元。“十三五”以来,在重点区域流域部署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全国累计修复治理面积 32 万公顷。截至 2023 年年末,我国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达 3500 亿元。 2023 年,我国新增支持 7 个山水工程,计划修复面积 55 万余公顷;新增支持 18 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 2.6 万公顷。我国指导出台 28 个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开展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抽查检查工作。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2022 年,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部署实施了“十四五”第一批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立完善了绿色勘查标准体系。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1100 余家。受益于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发布的《“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矿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累计淘汰退出煤矿 5464 处、产能 9.4 亿吨,煤矿平均产能达到 100 万吨/年以上,安全保障能力高的大型煤矿产能占比达到 80%左右。整顿关闭非煤矿山和尾矿库 1.9 万余座,全面核清全国尾矿库基本情况和安全风险状况,持续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和采空区治理。 2、行业特征 (1)周期性 生态修复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行业市场受到政府对于环保及市政建设等领域的固定投资规模波动的影响,因此也与经济周期的变化紧密相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会对公司从事的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领域有一定影响。随着人民对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要求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刚性需求,行业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行业周期性会相对减弱。 (2)季节性 生态修复领域项目施工一般多为露天作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尤其生态修复业务植物生长规律直接受到季节的限制。一般北方地区冬季受寒冷低温气候影响,施工难度较大且植物成活率低,修复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属于项目实施的淡季。此外一些地区在夏天高温、雨季及台风多发期间也会对工程项目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工程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日益提高,本行业的季节性特征正在逐步降低。 (3)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在地理环境上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和地质类型,各地区的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力度都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当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发展程度通常与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经济发达的地方通常由于工业发展和基建等原因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越高,因此在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需求更大,政府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如我国西部省市等区域,存在较多涉及水土流失、荒漠化、植被覆盖率低、生态承载能力弱等生态问题,对于生态修复的需求力度也会较大。 3、行业竞争格局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类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各类利好政策频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态修复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带动了行业内企业的高速发展。 由于生态修复的细分业务领域众多,行业尚无较为权威官方的规定界定范围和技术标准,使得行业内企业众多且类别繁杂。生态修复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园林绿化领域竞争比较激烈,而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等领域则还没有具有显著龙头市场地位的公司。国有企业主要承担政府委托的生态修复项目,具有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民营企业主要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具有技术优势和灵活性优势,但规模较小,资金和人才相对缺乏。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知识产权和专业人才优势,但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参与生态修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优势,但影响力和持续性较低。企业在生态修复领域的竞争点主要集中在施工工法及工艺、抗性苗木的研发与培育、跨地域复杂环境的施工经验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极少数公司具备生态修复领域全面竞争优势。总体来说,我国生态修复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尚未出现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 未来,随着市场逐步发展和成熟,生态修复领域新一轮业务整合将会出现,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4、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快速发展,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也大幅提高。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内从业企业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长期耕耘生态修复领域并取得一定技术成果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生态修复领域具有跨行业实施、多学科融合、技术综合性强、工艺要求高等特点,其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根据建设内容不同,生态修复覆盖河流、湖泊、湿地开发修复与保护、工矿区生态治理、基建区边坡生态修复、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治理等领域。20 世纪 80 年代,美、日、英等国家进一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尤其在边坡恢复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本世纪以前一般多采用撒播草种、穴播或沟播、铺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砖植草等比较简单的护坡方法。后期,我国也引进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边坡类型,我国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制成品类、工程措施类和基质喷播类这三大类型。 相比而言,基质喷播类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其施工速度快,植物成活率高,覆盖效果好。相比于传统的绿化技术,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在高硬度裸露坡面、贫瘠的土壤上进行植被恢复。团粒喷播技术更加适应立地条件困难的区域,其制备的人工土壤与基于普通客土喷播技术制备的人工土壤基相比具有稳定性强、有效抵抗强降雨侵蚀及其他自然损伤,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技术应用后能够形成乔灌草复合的植物群落。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也将不断创新和提高。未来行业内企业技术将持续发展以适用于更多不同环境的生态修复,并加速成果转化为生态产品。 5、行业发展趋势 (1)国家大力支持生态修复领域 2020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规划目标:到 2035 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规划》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 (2)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大,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截至 2023 年末,全国现有探矿权12,173 个,登记面积 263.1 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增长 10.6%和 10.6%。全年新立探矿权 459 个,同比增长 26.8%。截至 2023 年末,全国现有采矿权 30,514 个,登记面积 33.2 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下降 1.3%和增长 14.8%。全年新立采矿权 1377 个,同比下降 0.5%。当前我国存量矿产资源众多,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也衍生了其后续的修复以及治理需求,这为我国未来矿业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 2019-2023 年新立矿业权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普华有策 (3)推广先进适用防治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发布的《“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以下简称“《安全生产规划》”)拟定了规划目标,到“十四五”末,矿山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完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更加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监管监察效能显著提升,矿山安全综合治理效能取得重大进展,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针对采空区治理,《安全生产规划》提出推广采用崩落、充填、隔离等治理方法,对高风险采空区开展微震监测和风险评估。推动先进矿山安全生产装备科研成果的应用,加强矿山安全应用试点示范。深化开展矿山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遴选,引导和推进矿山企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矿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重大灾害治理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瓦斯防治、水害防治、冲击地压治理、采空区治理、边坡防治、防灭火、智能感知、粉尘防治、爆破振动控制、尾矿库溃坝灾害治理、采空区废石或尾砂高浓度充填、模袋法尾矿筑坝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4)生态地质调查服务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拓展了生态修复工作新内涵 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为了指导和规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定义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技术流程一般划分为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管理维护四个阶段。根据生态保护修复的规模范围、实施期限、自然生态特征、修复条件及难易程度等,可将四个阶段合并或简化。 根据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流程,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需要编制工程规划与设计,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地质勘查与测绘作为地质调查手段,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给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提供地质环境、岩土参数等相关资料。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全国地质勘查投入 1105.0 亿元。其中,油气地勘投入 904.3 亿元(含中央财政 5.9 亿元、社会资金 898.4 亿元),同比增长9.8%;非油气地勘投入 200.7 亿元(含中央财政 46.2 亿元、地方财政 85.0 亿元、社会资金 69.5 亿元),同比增长 7.7%。 2019-2023 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普华有策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截至 2023 年末,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测绘资质单位 21,008 家,比上年末增加 2,508 家,同比增长 13.6%。其中甲级单位有 2076家、乙级单位 18932 家,同比分别增长 12.1%、13.7%。 2019-2023 年测绘资质单位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普华有策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已经从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了为应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城市环境生态的修复力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在大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涉及的修复场景区域多样、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系统筹划,定制化地设计整体修复方案。因此,企业不能局限于单个专业的生态修复需求,需要具备综合性生态修复的解决能力。 (5)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生态修复整体行业内集中度较低,小规模企业偏多。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优胜劣汰效应逐渐显现。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和项目承接能力等门槛必然使得部分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减少行业内依靠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形,行业也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具有较强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跨地区经营能力等优势的企业获得了较多业务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渐提升。综上,受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且受益于矿业生态修复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生态修复行业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发展潜力巨大。 6、行业主要壁垒构成 (1)资质壁垒 客户在选择环境修复公司时往往根据自身项目特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颁布的标准、规范,设定资质条件和要求。资质申请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及成果、资产规模、经营业绩、人员数量及结构、专业设备等具有严格要求,资质等级明确规定了企业可以承接的项目类型及规模。行业资质要求对其他企业进入生态修复行业形成了壁垒。 (2)人才和技术壁垒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行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环境的生态系统性需求亦越来越高,因此生态修复领域的从业者需要整合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水文水利学、植物学、园林学、农学、岩体工程力学、建筑工程学等多个专业,技术难度加大。生态修复项目从发起到落地,需要具备从顶层理念设计、策划、规划、专业设计、落地实施到管理运维等多环节一体化实施能力,确保项目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以及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对新企业的进入构成壁垒。 (3)资金壁垒 生态修复项目往往涉及施工等大作业量的业务环节,使得单个项目合同金额较大,该领域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行业内企业在项目承接、项目实施等各个业务环节上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较高。因此,资金实力是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 (4)项目经验壁垒 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具有工期紧张、质量和效果要求严格的特点,因此短时间内能否高效地组织和管理项目团队、按期保质的完成项目施工任务是行业企业运营管理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生态修复项目运营管理尤其是大中型异地项目对跨区域的组织调配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也是过往项目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由于缺乏项目经验,难以在短期内具备较强的大中型项目运营管理能力,故难以有序高效开展项目,对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5)品牌壁垒 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施工技术和质量保障是企业打造优质项目并形成业绩积累的基石,而品牌信誉和知名度则是企业过往业绩、运营管理、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于行业内企业争取客户或项目至关重要。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在招标过程中均比较注重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更易于与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合作。市场新进入者因缺乏品牌知名度以及丰富的精品案例,使其在招投标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4-2030年生态修复行业全景调查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第1章:生态修复行业基本介绍 1.1 相关概述 1.1.1 生态修复的定义 1.1.2 生态修复的条件 1.1.3 生态修复的主体 1.1.4 生态修复的目标 1.1.5 生态修复的涵盖领域 1.1.6 生态修复与园林绿化对比 1.2 生态修复效益分析 1.2.1 生态效益分析 1.2.2 社会效益分析 1.2.3 经济效益分析   第2章:2022-2024年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 2.1.1 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2.1.2 国内宏观经济概况 2.1.3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2.1.4 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2.2 生态环境 2.2.1 国内环境状况综述 2.2.2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2.2.3 土地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2.2.4 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第3章: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3.1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政策体系 3.1.1 监管体系 3.1.2 相关标准 3.1.3 政策汇总 3.2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政策成果 3.2.1 国家层面 3.2.2 地方层面 3.2.3 细分领域 3.3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政策解读 3.4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政策问题及对策 3.4.1 生态修复立法存在的问题 3.4.2 国外生态修复政策经验借鉴 3.4.3 完善我国生态修复立法的建议 3.4.4 构建生态监管制度体系的策略   第4章:2022-2024年生态修复行业产业链分析 4.1 生态修复行业上游产业发展分析 4.1.1 苗木产品的分类及概述 4.1.2 苗木种植的政策利好 4.1.3 苗木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4.1.4 苗木产业产销区域分布 4.1.5 苗木种植产业风险分析 4.2 生态修复行业下游产业发展分析 4.2.1 水利建设行业 4.2.2 铁路建设行业 4.2.3 公路建设行业 4.2.4 矿山开采行业 4.2.5 房地产行业 4.2.6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   第5章:2022-2024年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分析 5.1 国外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状况 5.1.1 国外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分析 5.1.2 美国生态修复行业分析 5.1.3 澳大利亚生态修复行业分析 5.1.4 德国生态修复行业分析 5.2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基本状况 5.2.1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5.2.2 生态修复市场主要竞争要素 5.2.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5.3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 5.3.1 生态修复行业综述 5.3.2 加大生态修复投入 5.3.3 生态修复行业现状 5.3.4 生态修复行业特征 5.3.5 生态修复市场规模 5.3.6 生态修复试点城市 5.4 中国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状况 5.4.1 建设成效 5.4.2 主要问题 5.4.3 面临的形势 5.5 中国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5.5.1 政策制度问题 5.5.2 修复技术问题 5.5.3 资金投入问题 5.6 中国生态修复发展建议 5.6.1 完善政策监管体系 5.6.2 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 5.6.3 实施多元化融资与产业化经营   第6章: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6.1 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6.1.1 技术发展成果 6.1.2 膜分离技术应用 6.1.3 专利申请概况 6.1.4 专利技术分析 6.1.5 专利申请人分析 6.1.6 技术创新热点 6.1.7 技术发展问题 6.1.8 技术创新对策 6.1.9 技术发展方向 6.2 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6.2.1 城市水环境修复技术原理 6.2.2 城市河流水动力调控技术 6.2.3 城市河道底质改善技术 6.2.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6.2.5 城市河水强化处理技术 6.3 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 6.3.1 曝气复氧技术 6.3.2 植物修复技术 6.3.3 生态浮床技术 6.3.4 生物膜修复技术 6.3.5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 6.4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6.4.1 物理修复技术 6.4.2 化学修复技术 6.4.3 生物修复技术 6.4.4 联合修复技术 6.5 土壤修复技术 6.5.1 常见技术及特点 6.5.2 解吸脱附技术 6.5.3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6.5.4 化学淋洗技术 6.5.5 固化/稳定化技术 6.5.6 联合修复技术 6.6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6.6.1 湿地保护技术 6.6.2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6.6.3 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6.7 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6.7.1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6.7.2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的应用 6.7.3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平对策   第7章:2022-2024年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分析 7.1 城市水环境治理状况分析 7.1.1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7.1.2 城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7.1.3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 7.1.4 城市水环境治理思路 7.1.5 城市水环境治理方向 7.2 城市小型湖泊生态修复的方式 7.2.1 修复单元划分 7.2.2 入湖渠道修复方式 7.2.3 入湖口修复方式 7.2.4 湖区修复方式 7.2.5 岸边带修复方式 7.2.6 应注意的问题 7.3 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3.1 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7.3.2 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对策 7.4 “十四五”水环境生态修复分析   第8章:2022-2024年海洋生态修复分析 8.1 海洋生态修复相关概述 8.1.1 海洋生态修复的概念 8.1.2 海洋生态修复的分类 8.1.3 海洋生态修复的意义 8.2 海洋生态修复状况 8.2.1 红树林生态修复 8.2.2 水体污染生态修复 8.2.3 沿海沙滩生态修复 8.2.4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 8.3 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分析 8.3.1 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8.3.2 海洋生态修复投融资模式 8.3.3 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思路 8.3.4 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建议 8.4 海岛生态修复探析 8.4.1 海岛生态系统分析 8.4.2 海岛生态修复模式 8.4.3 海岛生态修复现状 8.4.4 海岛生态修复建议 8.4.5 海岛生态修复案例 8.5 海洋生态修复区域发展分析 8.5.1 辽宁海洋生态修复 8.5.2 广西海洋生态修复 8.5.3 福建海洋生态修复 8.6 “十四五”海洋生态修复相关规划 8.6.1 海洋生态修复主要目标 8.6.2 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8.6.3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8.6.4 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   第9章:2022-2024年河流生态修复分析 9.1 河流生态修复相关概述 9.1.1 河流生态修复的定义 9.1.2 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9.1.3 河流生态修复现状 9.2 城镇中小河流生态修复设计分析 9.2.1 生态修复设计原则 9.2.2 生态功能设计分析 9.2.3 景观功能设计分析 9.2.4 亲水功能设计分析 9.3 河道生态治理分析 9.3.1 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9.3.2 河道生态治理主要模式 9.3.3 河道生态治理途径分析 9.4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9.4.1 芝加哥河生态修复 9.4.2 多瑙河生态修复 9.4.3 圣佩德罗河河流修复 9.4.4 清溪川河流生态修复 9.4.5 光州川河流生态修复 9.4.6 加冷河河流生态修复 9.5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案例分析: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 9.5.1 相关概念介绍 9.5.2 黄河流域河滩地基本情况 9.5.3 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情况 9.5.4 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案例 9.5.5 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总结   第10章:2022-2024年矿山生态修复分析 10.1 矿山生态修复概述 10.1.1 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10.1.2 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意义 10.1.3 各国矿山生态修复概述 10.1.4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状况 10.1.5 各地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10.2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10.2.1 生态复绿模式 10.2.2 景观再造模式 10.2.3 建筑用地模式 10.2.4 综合利用模式 10.2.5 其他模式分析 10.3 中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分析 10.3.1 生态修复理论 10.3.2 生态修复技术 10.3.3 生态修复效益 10.3.4 生态修复质量 10.3.5 生态修复展望 10.4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分析 10.4.1 可持续发展综述 10.4.2 生态持续性分析 10.4.3 经济持续性分析 10.4.4 社会持续性分析 10.4.5 总结分析 10.5 虚拟现实技术下矿山生态修复探析 10.5.1 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10.5.2 虚拟现实技术下矿山要素的实现 10.5.3 虚拟现实技术下矿山地形与生态修复 10.5.4 虚拟现实技术下矿山植被的生态修复 10.6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0.6.1 应注意的问题 10.6.2 面临的现实难题 10.6.3 行业发展的策略 10.7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投融资模式   第11章:2022-2024年湿地生态修复分析 11.1 相关概述 11.1.1 湿地的内涵 11.1.2 湿地的分类 11.1.3 湿地的价值 11.1.4 湿地的功能 11.2 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状况 11.2.1 我国湿地保护状况 11.2.2 湿地保护工程成效 11.2.3 湿地保护工作要求 11.2.4 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 11.2.5 湿地保护的有效策略 11.3 不同类型湿地生态修复分析 11.3.1 沿海湿地生态修复 11.3.2 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1.3.3 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 11.3.4 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 11.3.5 湿地生态恢复案例分析 11.4 部分地区湿地生态修复进展 11.4.1 北京市 11.4.2 天津市 11.4.3 河北省 11.4.4 陕西省 11.4.5 安徽省 11.4.6 江苏省 11.4.7 江西省 11.4.8 海南省 11.4.9 内蒙古   第12章:2022-2024年草原生态修复分析 12.1 中国草原发展现状分析 12.1.1 草原资源分析 12.1.2 草原植被作用 12.1.3 草原生产力 12.1.4 草原工程效益 12.1.5 草原生物灾害 12.1.6 草原生态状况 12.1.7 生态建设展望 12.2 中国草原修复状况 12.2.1 草原生态修复意义 12.2.2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12.2.3 草原生态修复现状 12.3 部分地区草原生态修复进展 12.3.1 山西省 12.3.2 河北省 12.3.3 四川省 12.3.4 青海省 12.3.5 黑龙江省 12.3.6 内蒙古 12.3.7 云南省 12.3.8 甘肃省 12.3.9 西藏自治区 12.3.10 新疆自治区 12.4 草原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2.4.1 草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12.4.2 生态治理思路有待改进 12.4.3 生态治理项目存在缺陷 12.4.4 草原承包制面临的问题 12.4.5 牧区建设尚未发展完备 12.5 草原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12.5.1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12.5.2 完善草原经营承包激励机制 12.5.3 增强牧民与畜牧业建设投入 12.5.4 增强草原生态安全忧患意识 12.5.5 积极稳步实施生态移民政策 12.5.6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保护成果 12.6 中国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意见 12.6.1 主要目标 12.6.2 工作措施 12.6.3 保障措施   第13章:2022-2024年土壤生态修复分析 13.1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综况 13.1.1 土壤修复行业特点分析 13.1.2 土壤修复相对发展阶段 13.1.3 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13.1.4 农村土地整治范围扩大 13.1.5 土壤修复产业需求延伸 13.2 中国土壤修复专利申请状况 13.2.1 专利申请数量 13.2.2 专利公开数量 13.2.3 专利受理情况 13.2.4 主要技术领域 13.2.5 区域申请状况 13.3 土壤修复从业企业发展格局分析 13.3.1 土壤修复企业数量规模 13.3.2 土壤修复市场竞争格局 13.3.3 土壤修复市场主体划分 13.3.4 土壤修复企业分布特点 13.3.5 土壤修复企业发展关键 13.4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分析 13.4.1 先行区基本介绍 13.4.2 先行区发展成效 13.4.3 先行区发展定位 13.4.4 先行区发展重点 13.4.5 先行区发展动态 13.4.6 先行区发展困境 13.4.7 先行区发展对策 13.5 重点区域土壤修复行业布局 13.5.1 区域特征分布 13.5.2 江浙地区 13.5.3 湘江流域 13.5.4 京津冀地区 13.6 土壤修复市场发展问题 13.6.1 行业认知理解问题 13.6.2 行业标准体系问题 13.6.3 行业技术研发问题 13.6.4 工程实施管理问题 13.6.5 市场商业模式问题 13.7 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对策 13.7.1 重视普法宣传 13.7.2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13.7.3 提升技术装备和产业化水平 13.7.4 加快市场规范化管理 13.7.5 严格环境监督执法 13.8 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成功案例分析 13.8.1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 13.8.2 首钢二通园区 13.8.3 北京焦化厂 13.8.4 杭州庆丰农化厂区 13.9 中国土壤修复项目投资分析 13.9.1 投资回报对比 13.9.2 投资带动效应 13.9.3 咨询类项目情况 13.9.4 工程类项目情况 13.9.5 重点修复工程项目   第14章:2022-2024年其他生态修复细分领域分析 14.1 林业生态修复 14.1.1 林业生态修复意义 14.1.2 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14.1.3 林业发展生态问题 14.1.4 林业生态修复对策 14.2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 14.2.1 垃圾填埋方法分类 14.2.2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问题 14.2.3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对策 14.2.4 欧美治理案例对照分析 14.3 高速公路生态修复 14.3.1 高速公路生态影响域 14.3.2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分析 14.3.3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14.3.4 高速公路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4.3.5 高速公路生态影响域修复对策 14.4 沙漠化生态修复 14.4.1 荒漠化治理成就 14.4.2 土地沙漠化现状 14.4.3 沙漠化成因机制 14.4.4 沙漠化治理措施 14.4.5 土地沙化修复案例   第15章:中国生态修复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15.1 企业A 15.1.1 企业发展概况 15.1.2 经营效益分析 15.1.3 业务经营分析 15.1.4 财务状况分析 15.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1.6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5.2 企业B 15.2.1 企业发展概况 15.2.2 经营效益分析 15.2.3 业务经营分析 15.2.4 财务状况分析 15.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2.6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5.3 企业C 15.3.1 企业发展概况 15.3.2 经营效益分析 15.3.3 业务经营分析 15.3.4 财务状况分析 15.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4 企业D 15.4.1 企业发展概况 15.4.2 经营效益分析 15.4.3 业务经营分析 15.4.4 财务状况分析 15.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4.6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5.5 企业E 15.5.1 企业发展概况 15.5.2 经营效益分析 15.5.3 业务经营分析 15.5.4 财务状况分析 15.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5.6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5.6 企业F 15.6.1 企业发展概况 15.6.2 经营效益分析 15.6.3 业务经营分析 15.6.4 财务状况分析 15.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6.6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5.7 其他   第16章:中国生态修复相关投资案例分析 16.1 蒙草生态生态环境治理及运营项目 16.1.1 项目基本概况 16.1.2 项目实施必要性 16.1.3 项目实施可行性 16.1.4 项目投资及效益测算 16.1.5 项目报批进展 16.2 文科园林通城县城区河道生态治理PPP项目 16.2.1 项目基本情况 16.2.2 项目投资价值 16.2.3 资金需求测算 16.2.4 投资效益分析 16.2.5 项目报批进展 16.3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投资案例分析 16.3.1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 16.3.2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土地综合整治 16.3.3 湖北嘉鱼县官桥镇国土综合整治 16.3.4 浙江温州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6.3.5 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矿山生态修复 16.3.6 安徽淮北市绿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 16.3.7 云南省昆明市大板桥矿山生态修复 16.3.8 河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 16.3.9 青岛莱西矿山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   第17章: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趋势及研究结论 17.1 我国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趋势 17.1.1 国家大力支持生态修复领域 17.1.2 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大,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17.1.3 推广先进适用防治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17.1.4  生态地质调查服务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拓展了生态修复工作新内涵 17.2 2024-203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预测分析 17.2.1 2024-203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17.2.2 2024-203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17.3 行业主要风险分析 17.4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7.4.1 资质壁垒 17.4.2 资金壁垒 17.4.3 人才和技术壁垒 17.4.4 品牌壁垒 17.4.5 项目经验壁垒 17.5 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