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汇总十篇

2.教师的作用虽然说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起点,是推动课堂教学的要素。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教师要能够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能够适时地引导探究的方向,使学生不是漫无边际地去探究,这是教师要发挥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做过多的牵引,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教育思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提出,成绩斐然。如此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发扬它的积极性,但同时还应在应用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此种教学观念是极为滞后性的。中国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考试中分数很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即所谓“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情境中,用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知识理顺,识记、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这样“外行也可以干内行”,这是接受性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追求新知识与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些专题研究课,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讲解秦汉、隋唐、明清(前)时期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汉,全面开放的隋唐,逐步闭关的明清,然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时提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1)对外交往频频的原因是: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交通便利;国家统一,经济稳定且相对繁荣;文化先进。(2)对外交往的基本途径是: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人员和贸易往来。(3)对外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睦邻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4)对外交往的影响是:推动周边国家社会制度进步,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和友谊;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对知识进行引伸,如联系汉、唐、明三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第四,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探究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应概括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需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探究式教学中设疑要有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质疑议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否则,疑还是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五,探究式教学中应联系实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寻疑、议疑和释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争取民众支持和信任,教师可以联系“诚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树立“诚信”意识,这样驱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节节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等。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活泼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市场营销学常用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理论讲授适应于理论架构的讲述,具有逻辑性,能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的思路脉络更加清晰流畅,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和流程。但单纯的理论讲授相对枯燥乏味,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营销理论的发展史,采用生动的案例进行阐述,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运用福特T型车的兴衰史讲述市场营销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的转变;用万宝路香烟从女性专用到剽悍男人的最爱说明什么是产品定位。理论讲授法简单易行,教学效率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商业场景,为学生创造接触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现实企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案例要尽可能选择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具有时代感的本土案例,可从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多种媒介上获得,也可通过实地采访等方式获得。案例教学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案例讨论法。由学生阅读现成的案例而后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其营销的流程、方法技巧及其可借鉴之处。学生可对案例发表看法,对其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或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案例讨论法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发言,发挥引导和激发作用并最后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与提高性讲解。这种方法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较少,能有效借鉴前人经验,反馈效果较好,但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须花费相当多的精力。

(2)学生自讲案例法。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感兴趣的案例素材,暂时取代教师的位置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方法优点突出,教师只做适当进行补充的配角,而把讲与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都交给了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因学生在案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模拟情景教学法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企业的营销活动或模拟的企业营销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并进入角色,真正站在企业营销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模拟情景教学法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沙盘模拟法。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营销活动,学生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在沙盘模拟法中,通过实战模拟,学生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分析、计划与执行,从而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运作过程,并且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协调不同部门、不同人之间的关系。

(2)营销软件辅助教学法。营销软件是模拟实际营销环境开发出的营销流程软件,因软件设置的流程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仿真地体验营销整个过程并对其营销效果作出积极的反馈,从而调整营销思路或策略,以期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营销软件因其网络性,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在同一商业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并比较营销效果,更能体现实际营销的竞争性,进而促使学生优化营销组合。营销软件辅助教学法能使学生透彻了解整个营销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4.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指由学生亲自参加市场营销系列活动,从中积累学习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营销实习、支持学生在学习之余在企业做兼职等,使学生学会对身边的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定位,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营销组合策略进行业务推广的能力。

二、与以上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以上教学方法添加以下教学策略。

1.课程结构模块化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将打破原来的按学科、课程设计的做法,而代之以模块的形式,一级模块有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就业准备模块及选修模块,每个一级模块下再设若干二级子模块或项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体系设置,打破专业基础、专业课的界限,从而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而实习与毕业设计则是对模块教学后学生素质及能力的检阅。

2.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法

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管理方法上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从理论上来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即存在提前修满学分予以毕业的可能,这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来说将提供提前就业的机会。因此,学分制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3.推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制

推行导师制,其主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与学生一进入专业学习后便确定的团队结合起来,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一个团队配备1-2名导师。导师全面介入学生的专业教学及课内外实习、实训、订单式培养、自主创业、公司项目经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也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导师制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推行,将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每个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依靠日常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思想交流、答疑解惑,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将能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环境,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方法,养成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才。

总之,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积极总结方法和经验,才能很好地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方面,当今在各高校,部门法学属于法学课程里的显学,然而,各部门法的学生普遍都缺乏一种以历史的高度、宏观的角度看待现今法律制度的能力。这就需要以中国法制史来弥补。因为从学科性质上来说,中国法制史属于法学基础理论课,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在于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梳理归类,进而深刻理解中国法制发展的一般规律,达到为学生学习各个部门法奠定理论基础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部门法,提高法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当今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都来源于历史,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对于现代社会虽然无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却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智慧。古今中国法制虽有巨大差异,但是中国人固有的行为模式、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因为纸面上法律条文的变化而完全变化。古代的许多习惯、法律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攻读法律的学生如果对其本国的历史很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该国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3]学习中国法制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因此,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多元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教育家施瓦布)这句话对于现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任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及内容。现就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浅显的论述,以飨读者。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双边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以导师和主人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要按照现代教学的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是遵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中探究,既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应用,又凝聚了学习群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能在体验中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探究在于主题(问题)甄别设立、情境创设、解决合作梳理、交流体验感悟,在其探究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问题质疑、解疑就成了一个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体验了学习,发展了学生。

(2)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相联系,打破课堂教学书本与教室在空间上的束缚,拓宽了学习的范畴,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开放,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3)活动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直接应验和间接经验。

(4)整合性。探究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从而克服分科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了综合能力,促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当然,学科知识的整合探究也提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构建与运用的要求。

当然,在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既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要求在探究过程中的调查、采访对象的互动,这样多重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又如何应用呢?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策略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潜能的所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式多样而不拘形式。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或表情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等形象多方面地吸引学生,甚至穿插读、议、讲,在有疑惑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感受作品中文字的喜怒哀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于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给学生空间与时间,教其方式与方法,掌握时机这样才能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维情感的学科,缺乏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包含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探究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是机械的,被动动,是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的单向性教学,是不能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更不能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2.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颠簸,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学习实施的策略。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

问题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既包括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又包括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主题。确定主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方向。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教师要注重其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随着实验条件、授课地点、授课教师和课程安排等内容的不同,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教学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的体现。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整合所有教学资源,进一步研究课程授课的实施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课程的行动导向任务、情境模拟类型及其实施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标准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导师团队、评价考核指标等内容,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简称SOP),并根据该作业流程统一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示范性课程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不同课程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课程教学SOP硬件平台。《发动机检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拆装与故障检修的专业技能,根据课程建设特点,教学环节必须在发动机一体化课室内进行。结合行动导向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发动机一体化课室须搭建的实验平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桌椅、发动机解剖仪、发动机(拆装用)及其拆装和测量工具、发动机调试运行试验台、发动机电控系统试验台、整车(故障诊断用)及其故障排除仪器、其他常用设备与工具。

2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于一体,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课堂知识传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轻松实现课程的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习模式。

搭建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必须汇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教学日历、电子课件、学习资料、实(验)训指导书等内容,通过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发动机检修资料库、课程习题库、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等平台,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示范性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分别配置不同权限的资源库账号和密码,教师的使用权限高于学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查阅课程教学的流程及其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料,也可以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查阅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试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进行课程学习,但没有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的权限。

3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一个很好的尝试。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学校为专业所配备的课程学习指导团队,主要承担该专业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期间的主体性教学和课后指导任务,一般课程教学导师团队由3-4名专任教师组成,采取轮值坐班的形式,学生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找到相关指导教师求解。通过实施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制,探索高职课程教学规律,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链条进行有机的整合,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4专业教学研究平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研究团队,在传统的教研方式中,同一课程不同的专业教师独立备课,授课资源共享的程度有限,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种方式不能构建专业发展所需的相互研讨环境。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必须组成专业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研讨。专业教研团队运行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生通过发现式教学所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而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操作既能记得牢,理解得深,用得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模式,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探索发现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温床,只有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展现多彩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所以探究发现式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前,对一节课的评价是站在评价学生的角度进行的,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哪些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体现程度。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态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学习效果也会不断地优化。

三、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学习,都可以有机融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甚至可以把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主要应由以下五个大环节组成。

(一)创设发现问题的教学情景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景”又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景”。各种“情景”的协同交互作用,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景”,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举出与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准备好与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本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旧知识的关联、教师精心设计的指导文件、讨论交流,甚至在因特网上查找方法等方式自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初学《演示文稿制作》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制作。

(三)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发现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由于学生运用知识理论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开放式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课本自学、讨论交流、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终身体育思想、全民健身计划已是现代社会健康概念的主旋律。健康文明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强壮,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情操,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包括心灵的美、情感上的高尚、内在的无私等一系的行为。高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体育课、群体活动、体育锻炼等身体方面的内容,它还包括心理、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信任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达到情感、意识、品质和体育整体素质上的升华,从而更好的从事学习和工作。

一、高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1高校体育的内涵

(1)多样的课程设置

体育课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同时接受身体教育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特殊课程。体育课的开设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所喜爱的课程,通过教师身体的示范和学习理论知识,使之达到对体育项目发生兴趣,学习并掌握,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

体育课程的多样性是给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完善统一。体育教师通过身体和语言形象描绘了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各项机能指标,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锻炼身体,保证锻炼的实效性问题。多样的体育课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提高了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能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体育给他们带来的身体震撼、发泄缓解压力、人际关系的改进和情感的交流等等方面的乐趣。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创立

学校建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为了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而设立的。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制度,来发挥、满足学生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和兴趣,这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可以发掘出一批体育骨干力量,在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俱乐部的创立是体育选修课的延伸,是学校群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高校体育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是开放搞活高校体育的重要机制,是和各单位、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3)学生对技能和机能的要求

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不光对身体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战术以及运动生理指标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潜智,创造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性所产生的驱动力为推动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心理条件。

(4)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也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真正得到素质教育。高校体育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的,应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诸方面的教育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学校体育的外延

(1)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

高校体育是学生时代的最后身体教育阶段,可以影响一个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可以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体育社会化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终身体育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由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而且受社会的发展和影响而发展。终身体育的形成、发展与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和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在体育自身发展前提下,和体育多功能观的影响下,伴随终身教育思想发展起来的。

终身体育是从微观上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具体、科学、可行的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就证明了终身体育,对社会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新的体育形式取代传统的形式。终身体育的发展,将非常有利于高校体育和全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从而使整个社会向着两个文明方向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变为现实。

(2)全民健身计划的体现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学校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体育活动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对走向社会后终身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是从宏观上给予科学指导的作用,要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必须建立科学的系统工程,使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使广大学生、群众从科学健身中享受到实际健身效果。

(3)健康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健康为主的体育知识为基础,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具体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使其发掘潜能,完善个性,在受教育过程中进德、益智、健身、促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

首先,要利用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优势,广泛宣传高校体育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终身体育理念,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其次,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增加学生体育空间,改善高校体育设施,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真正肯定高校体育重要的基础作用,确立了高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及全民的体育意识。

2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方向

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把工作的注意力重点放到全体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才能使有限的财力、物力产生更大的效益。

3发挥高校体育多功能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强调体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把生活引入课堂,使之与将来社会(生活)接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协作、竞争、拼搏、进取等现代人的意识;通过高校体育的最终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发、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生服务。

三、结论

高校体育应尽快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新措施,把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搞好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