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体教融合,铺就阳光少年健康成长路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多个方面对体教融合发展提出规划和实施意见。
  《意见》发布后,我市各级教体部门加大“体教融合”探索实践,通过体校与普通学校联合办学、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开设丰富的体育运动类课程、举办校内校际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走上操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综合素质,阳光健康成长。
  我市教体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如何进一步践行“健康第一”理念,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推进体教融合,打通体育与教育之间的通道,助力孩子完成“成长”这场长跑,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终身运动者?日前,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建设青少年新型少体校,专项发力
  前不久,在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举重比赛中,安徽省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0职专2班学生钱彦杰获得96Kg级季军,他的挺举还打破了省青少年纪录。
  钱彦杰出生在贵池区梅龙街道桐梓山村。2020年,听说安徽省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池州市体校的前身,仍保留有体育班,自幼爱好体育的他慕名前往就读。在班上,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引起班主任兼举重教练禹正国的关注,将他吸纳进校举重队。也就是这一年,池州体育运动学校在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钱彦杰如愿成为一名池州体校运动员,该校被评为池州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开心之余,他与队友们一起加紧训练、全力备赛。
  2021年10月,钱彦杰参加安徽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暨U系列比赛,获得89Kg级第五名的好成绩。同年12月,他参加安徽省青少年举重冠军赛,获得男子甲组89Kg级亚军。2022年6月,钱彦杰再战安徽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暨U系列比赛,向96Kg级发起挑战,一举夺得亚军。2022年8月,在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举重比赛中,钱彦杰和队友姜晗、刘骏为我市争得3枚铜牌。
  挖掘苗子、发现人才、畅通培养输送体系,为池州体育长远发展积蓄能量,这是我市各级教体部门的主要目标之一。钱彦杰、姜晗和刘骏只是我市建设青少年新型少体校、探索通过体校与普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推动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2021年8月,市教体局印发《池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加强学校体育、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等方面制定32项具体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方案》出台后,市县(区)各级各类青少年体校均挂牌成立,并建立“以市体校为龙头,县(区)级业余体校为依托,特色传统学校为基础”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各类体校一方面加大与各中小学共办联办,通过“名校办名队”“名队进名校”等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夯实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另一方面遴选高质量社会体育组织进入学校,满足学生多元化运动需求。同时,各级教体部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丰富赛事供给,发挥竞赛杠杆作用。要求各校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体育和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逐渐被打通,体教融合初见成效。
  把专业体育训练队“植入”学校,强强联手
  把专业体育训练队“植入”学校是我市探索体教融合的另一条路子。以青阳县第三中学为例,该校以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为我市打造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体教融合名片。
  每天下午放学后,青阳县第三中学的操场和体育场馆就热闹起来,打篮球、踢足球、练跳高、练跆拳道、游泳……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依然“热度”不减。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一字之差,青阳县第三中学尽显改革之蜕变。学校一边在文化课教学上狠抓日常管理,一边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狠抓训练和输送,教学和体育深度融合,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青阳县第三中学校长高义告诉记者,学校充分挖掘本校体育教师特长并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篮球、足球、田径、游泳等多项体育训练。目前,作为青阳县少年业余体校游泳训练基地和跆拳道训练基地,该校有游泳、跆拳道两个专业训练队,队员已达60余人。该校毕业生沈羽轩是我市首位女子游泳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在省运会上实现了池州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该校811班学生鲁宜莎也在省运会上获得女子自由泳第三名,并达标国家一级运动员。
  在东至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课后服务时间段,“小足球运动员”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踢足球、练体能。作为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基地校,该校承担着足球、乒乓球、游泳3个项目训练任务。其中,该校将3名体育专业教师组成教练组,对足球队的孩子们进行专业训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足球技艺。2022年7月,在东至县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中,该校男子、女子足球队双双夺冠。
  持续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力量,多维发力
  体教融合背景下,如何让更多孩子阳光健康成长,让校园体育再上新台阶?
  我市教体部门给出的答案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场展示,恢复体育最初的教育功能。一是提升早操、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校园体育活动质量,充分利用大课间“3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和“3点半”体育小课堂等,开展跑步、跳绳、广播体操、集体舞、啦啦操、五禽戏等有趣的体育活动;二是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孩子参与体育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记者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市各中小学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教育课程。其中,体育教育占比明显加大,且深受学生喜爱,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然而,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这让很多学校在开办体育类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
  “跟专业的体育组织相比,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和训练保障肯定会有一些差距。”贵池区人民路小学高级教师周奎说,“持续推进体教融合,还需多维发力。”他认为,可以进一步扶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力量灵活、便捷、多元的优势,使社会力量与体校、学校有机合作,壮大青少年体育组织服务体系。
  “帮助青少年实现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体教融合是最佳路径。然而,我们在具体推动体教融合工作时发现,依然需要解决许多细节问题。”市教体局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戴军说,例如全市县(区)新型体校虽然已实现全覆盖,但在教练员配备、运动员培养、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短板弱项,优秀苗子的选拔还缺乏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竞技体育训练场馆也相对紧缺。此外,目前推进体教融合的载体和形式较为单一,学校体育课程在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戴军告诉记者,为提升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竞争力,持续推进“新型少体校”建设,3月23日至24日,市教体局组织部分体育运动学校前往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考察交流。考察期间,市教体局与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签订了《进一步深化友好市区体育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青少年竞技体育、体育赛事交流和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将深度交流合作,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市体育服务中心与上海市黄浦区卢湾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签订了《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合作、帮扶和交流,打造出一条符合我市青少年体育实际的发展新路。“体教融合是个大课题,我们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继续走深走实体教融合发展之路,同时也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能够给予我们更多帮助和支持。”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