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学分:1.5
学时:24
适用对象: 2020级中医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完整的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透彻理解健康、健康决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具备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通过课程的学习,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知识目标:
能够说明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够具备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 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3.能力目标:
能参与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工作,与公共卫生人员一起提高个体和人群的健康水平。能分析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目的。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
教学以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作指导思想,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环境—人群—健康”的模式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大卫生”观的宗旨灌输预防医学理念,贯彻三级预防观念,使预防医学与基础、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的观念,获得三级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辨证地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医用统计学手段,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和人群保健工作。
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预防医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 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预防医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通过考核,一方面,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形成性评价方式等提供依据。
2.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必修考查课,课程成绩评定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从课程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考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终结性评价主要从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具体为:平时成绩占40%,期考成绩占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平时成绩
(形成性评价)
课堂考勤
开卷
10%
平时
课程作业
20%
课堂提问
10%
期考成绩
(终结性评价)
期末试卷
闭卷
60%
期末
【参考书目】
[1] 傅华. 预防医学(第7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傅华. 临床预防医学(第2版)[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预防医学的定义、特点、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健康观、健康的内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公共卫生措施、三级预防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辨析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影响健康因素的四种类型;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 素质目标
深刻体会预防医学的内容,以及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预防医学的成就。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预防医学概念与健康生态学模型
1.1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1.2 健康的概念
1.3 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2 预防的策略
2.1 促进健康模式与疾病干预模式
2.2 三级预防
2.3 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2.4 健康的生命全程路径与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3 预防医学的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
3.1 中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和挑战
3.2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考核重点】
预防医学的定义、特点、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健康观、健康的内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公共卫生措施、三级预防概念。
第一篇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流行病学概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的说出流行病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四个基本原则;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特征;了解流行病学的地位;流行病学的发展。
2. 能力目标
能够从人群的角度,初步掌握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
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和推断的原则以及疾病防制的策略。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深刻体会国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简史
1.1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1.2 我国流行病学成就
2 流行病学的定义
2.1 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2.2 流行病学的定义
3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3.1 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3.2 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3.3 流行病研究方法
4 流行病学应用
4.1 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4.2 探讨疾病的病因
4.3 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4 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4.5 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5 流行病学进展
【考核重点】
流行病的定义及其内涵;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依据。
第二篇 临床预防服务
第十一章 合理营养指导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营养、营养素、合理营养、临床营养的概念;营养素生理功能的三方面表现;人体必需六大营养素。
2. 能力目标
能够辨析人体必需六大营养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居民膳食指南的六条推荐、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导;合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够根据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各种疾病的治疗需要来制订医院患者的膳食。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合理营养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育、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增进劳动效率,延长寿命等方面体现的巨大价值。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合理营养
1.1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
1.2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能量
1.3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2 特殊人群营养指导
2.1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
2.2 婴幼儿营养
2.3 儿童少年膳食指南
2.4 老年人营养
3 临床营养
3.1 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
3.2 基本膳食
3.3 治疗膳食
3.4 肠内营养
3.5 肠外营养
4 人群营养状况评价及干预策略
4.1 膳食调查方法
4.2 人群营养评价指标
4.3 人群营养干预策略
【考核重点】
营养、营养素、合理营养、临床营养的概念;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南;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原则;糖尿病的营养防治原则;癌症的营养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类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2. 能力目标
能够辨析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依据传染病的不同流行特征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传染病流行简史
1.2 目前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特征
2 传染病流行过程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易感人群
2.4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类因素
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3.1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3.2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3.3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4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4.1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4.2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5 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内容
5.1 病因
5.2 传播方式
5.3 病原体感染的特点
5.4 疾病诊断方法
5.5 治疗及预后
5.6 流行规律
5.7 预防和控制措施
6 人畜共患传染病
6.1 炭疽,鼻疽
6.2 口蹄疫、猪水疱病
6.3 疯牛病
6.4 禽流感
7 医院感染
7.1 概述
7.2 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7.3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考核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新发传染病在人群发生后,需要对其开展的研究内容;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接触者采取的措施;预防接种效果的评价指标;潜伏期的应用及意义。
第十五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管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流行概况及趋势;中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生命全程模型;中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2. 能力目标
能够以明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间内在关系为基础,选择有科学证据证实有效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及方法。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慢性病对世界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意识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慢性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
1.1 慢性病流行现状和趋势
1.2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2 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和管理
2.1 孕前期和孕期
2.2 新生而和幼儿期
2.3 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2.4 青少年和青春期
2.5 成年期
2.6 老年期
3 慢性病的管理
3.1 慢性病健康管理
3.2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4 国际与中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4.1 WHO慢性病防治策略
4.2 中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4.3 中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考核重点】
慢性病的概念;慢性病在中国的流行特征;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生命全程模型及主要表现;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进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国慢性病防治原则和策略。
第三篇 社区预防服务
第十六章 环境相关疾病及其预防控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环境、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的定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污染来源、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水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地方病的流行规律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
2.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评价环境污染物的危险度;辨析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防制措施;准确评价饮用水水质的卫生;合理防护水源的卫生;能够根据地方病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环境与健康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生活理念。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及环境因素
1.1 人类的环境
1.2 环境组成因素
1.3 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
2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1 环境污染与健康
2.2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3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4 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5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3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1 概述
3.2 碘缺乏症
3.3 地方性氟中毒
4 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4.1 环境污染的危险度评估
4.2 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考核重点】
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策略。
第十七章 职业相关疾病及职业卫生服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职业病的概念、特点;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生产性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爆震性耳聋概念;高温作业概念和高温作业类型;中暑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以及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特征;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电离辐射的概念;放射病概念及临床分类。刺激性气体概念、种类、毒理;刺激性气体临床表现;生产性粉尘的概念、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国防尘工作八字经验。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区分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根据铅、汞、苯、有机磷农药等的理化特性、结束机会、治疗原则等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根据硅沉着病发病因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诊断原则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3. 素质目标
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职业卫生是维护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职业人群都已经成为卫生政策的主要保护对象。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参与识别职业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损害,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卫生服务,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职业相关疾病的种类与特点
1.1 法定职业病的定义、种类及特点
1.2 工作有关疾病
1.3 职业性伤害
2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
2.1 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2.2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3 法定职业病的诊断与管理
3.1 法定职业病的诊断与处理
3.2 法定职业病患者的待遇
3.3 用人单位的义务
3.4 法定职业病的报告
4 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监护
4.1 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与意义
4.2 职业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4.3 职业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及服务模式
4.4 职业健康监护
5 职业病相关疾病的预防管理
5.1 三级预防原则
5.2 法律制度保障
5.3 暴露、环境与人群策略
【考核重点】
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性尘肺病的定义、种类和预防;防尘八字经。
第十八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食物中毒和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共同发病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和预防措施;沙门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基本内容(病原、常见的引起中毒的食物、特征性临床表现及治疗);黄曲霉毒素AF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判断由哪一类食物引起中毒,并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能够合理的进行组织调查和处理。
3. 素质目标
使学生体会食源性疾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食品安全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食品安全概述
1.1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监督管理与法律法规体系
1.2 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1.3 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
2 食源性疾病
2.1 食源性疾病概述
2.1 食物中毒
【考核重点】
食物中毒的概念、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和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组织调查和处理的原则和实施步骤。
学时数分配表
1
第一章 绪论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2
第二章 流行病学概论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3
第十一章 合理营养指导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4
第十四章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5
第十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管理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6
第十六章 环境相关疾病及其预防控制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7
第十七章 职业相关疾病及职业卫生服务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8
第十八章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合计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