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就业形势分析

1、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2、精算师,就是一个公认为“钻石领”、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目前,精算师是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

3、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精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随着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的精算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4、精算师是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投资学等各类知识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总之,精算师是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宗旨是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一个合格的精算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精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所处保险市场的保险法规以及与保险相关的税务、会计、投资等领域的知识。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旅游业发展趋势及整体就业情况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据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旅游局的统计,旅游业每年以飞快的速度在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而中国的旅游业,从2000年开始也迈入了飞速成长的行列,无论是从固定资产、营业收入还是为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世界组织预估,在2020年以前,中国将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和旅游输出国。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行业的就业灵活多样

旅游业包含的要素很多,基本的有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和娱乐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这些就业领域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就业成本低,就业增长快,拥有很大的潜力,带动性强。

旅游业的就业非常紧凑、密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旅游核心产业的就业人员,主要包括住宿管理、景区、车船等工作人员、旅行社工作人员,还有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第二类是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比如餐饮行业,娱乐行业,公共运输行业等。最后,还有更宽泛的旅游经济就业人士,经统计显示,中国旅游经济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的24%,充分显示了旅游行业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就业优势。

(三)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

旅游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服务性,需要的是岗位技能型人才,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实践能力要求甚高。而毕业生刚踏入旅游行业工作,肯定要从基层工作做起,必须熟悉基层工作内容和环节,也就是说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一般先从前台、销售、导游等一线岗位开始,然后再逐渐转向高级管理或者技能行岗位,而且成长周期往往比较长。

二、中职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的就业优势

中职学校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相比普通高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技术,培养人才的目的性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就业而服务的。相比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习更贴近企业人才的需求,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而旅游行业又是以实践性为突出特点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操作和处理实际问题,这些经验和知识,使得他们在工作初始就能一展身手。而且,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拿“双证”,除了学历毕业证,还要考取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证书,拿到职业证书相当于一只脚迈入了行业,有利于学生开展工作。

其次,与本科生相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心态上和操作能力上更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因为,虽然本科生在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上要优于中职学生,但是很多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操作能力很弱。并且,很多本科生以自己是大学生自居,对一线的工作不愿承担,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且,本科生在旅游企业内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自认为“低级”的工作,认为自己的所学所想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以体现,出现大批的跳槽、离职现象,致使旅游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极高。也造成了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愿采用本科生。

三、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现状

(一)招聘渠道和招聘时间

经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旅游企业对中职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聘主要是通过网上招聘,企业在招聘网站上信息,学生投简历然后应聘。还有企业去学校进行校园招聘,或者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会进行选择,也有的是通过家人或者朋友介绍,这些都是辅助的招聘渠道。

而从招聘时间上,招聘的高峰期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和五月份。主要是因为春节前后,很多员工因为自身的发展和薪资待遇比较低,可能出现大批的跳槽现象,企业必须补充新进人才。而每年的五一过后,旅游行业开始由淡季转为旺季,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也形成了招聘的高峰期。但是,矛盾的是,学生在五月份还没有完成学业,很多同学可能因为学分或者考证等其他的原因错过了五月份的招聘,而等到七月份毕业已经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旅游行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最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学生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旅游行业特殊的性质决定的。其次,很多企业还希望毕业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为旅游业的服务性质突出,如果道德素质差,跟顾客发生争执,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形象建设。另外,学生的适应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

就目前来看,中职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令企业满意的,但是相比起高层次的人才,中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也是企业希望中职毕业生加以提高的能力。

(三)企业提供薪资待遇的意愿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内需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47-02

1 华尔街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对我国就业形势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三大变化:

首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前9个月每个月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新增就业的增速是8%。

其次,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

第三,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另外,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国内经济增长回落,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调整开始收缩阵容,欧美大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当地就业,纷纷“海归”,加剧了国内的就业竞争。

2 面对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采取的措施

面对严峻的挑战,为了能够保持就业的增长,有效地控制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目前正在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防止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失业。

二是促使扩大就业和扩大内需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努力支持那些正在发展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的企业,来继续扩大就业,保证就业的增长。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的就业,重点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兼顾重点行业的农民工。

四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而不是散落在社会上。

3 面对严峻的挑战,各个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在学校层面: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这是高校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业。指劳动者得到职业或参加工作。所谓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指不仅要重视本专业,更要重视附加值;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素质,观念和觉悟等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掌握择业技能,更要具备职业再生能力。为此,高校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高校要对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即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来,进而学校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

(2)高校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高参”或成为学生就业导航,要建立或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个指导中心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择业观、职业观、价值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这项工作不是突击性的,而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2)构建与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和上海各高校就业网相互联接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发挥出提供就业信息、进行竞争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

在社会和企业层面:①用人单位必须改变不顾企业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等。②在考虑单位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看到,现在是用人单位吸纳、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用人单位都要有一个人才规划,并根据环境变化,动态地加以调整,以此指导人才引进、使用和培训,②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社会和家庭要降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要认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要敢于正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

在大学生个人层面:①明确就业理念,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定势,面对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与此同时,大学生要树立“从基层干起”观念,应当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里准备,可以到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工作与锻炼,可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等工作和锻炼,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式等。②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市场意识、诚信识和创业意识,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和觉悟等各方面,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个人知识的充实、能力的构建、观念的转变、素质和觉悟的提高,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一切准备,虽然形式严峻,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着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形势终究会好转,企业终究要谋求生存,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③在校期间,就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并围绕职业生涯设定进行个人价值重塑。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了解劳动力市场,掌握就业信息,④也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当务之急是摆正位置,降低求职预期,先落实就业,再考虑发展,面对大量失业的有工作经验和“海归”的求职竞争者,我们应届毕业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优势都很有限,况且金融危机对国内人才市场的影响眼下还是初步的,2009年影响可能会更大,所以我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⑤不丧失信心,相信政府、相信自己。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影响下。服务业将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不必死盯着所谓专业和那些曾经的“金饭碗”,应该还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

一、当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因素,是拉动就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上半年GDP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达到10.4%,预计全年可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

投资快速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比去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旺盛,1――6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4%,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12年以来的新高。在净出口拉动作用由正转负的情况下,经济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的拉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退步实施。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就业促进法》也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月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761.61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4.2%。

二、2008年我国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8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新增劳动力资源仍在10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但失业人员规模超过800万,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毕业生将这新高。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69万人,超过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的半数,如果考虑到自考、成人高考毕业生,还将增加100万左右毕业生。此外,还有280多万高职和中专毕业生的加入。

二是2008年是企业改制、关闭破产的最后一年,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任务繁重,对就业安置产生堆积效应。其中,依法破产和政策外破产需要安置的职工约200万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导致100万人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都越来越突出,岗位空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并存。

四是再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并轨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陆续等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行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较为突出。

五是震后灾区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和就业援助也迫在眉睫。灾后重建在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的同时,还会因当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工作条件破坏严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会持续一个时期。

三、当前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的总量失衡和结构性矛盾。

一是出口减速。受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放缓、出口退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增速由去年同期的27.8%下降到21.4%,降幅达6.4个百分点,尤其是加工贸易减速更为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2个百分点,对加工贸易企业就业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行业。

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中小水泥、小煤窑、小火电等企业关闭,将直接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和禁止类的项目,银行将从严从紧控制信贷投向。投资需求的抑制将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

四是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而对就业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对2009年就业形势的预测

2009年,我国经济减速、外贸滑坡、宏观调控政策变动、企业成本上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因素的作用会比2008年更为突出,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2008年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磨合期,劳资冲突上升是就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具有新的就业增长空间,就业形势不会出现显著的恶化,特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首先,我国仍然具有促进此业增长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仍会在相对高位运行,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将成为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投资和消费有望维持较高的增长,从而拉动就业需求。

其次,目前中国的就业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特征,在部分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同时,也同时出现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部分地区正进行新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造成新增就业与失业在总量上的相互抵消。

第三,二元结构没有反映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将化解一定的失业压力。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失业者是农民工,他们或者返乡,或者转而从事非正规就业,或者实现异地转移就业,但其中大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不会反映在统计失业

率中。

第四,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替换。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通过自我调节,放弃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而选择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或实现短期就业。

五、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监测机制

加强就业宏观管理,积极发挥发挥宏观调控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之前,应该把就业效果评估作为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和降低宏观调控政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连续性。

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2008年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为显性化。首先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行业及就业。另一方面,来自美欧等国的出口设限、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相关行业的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通过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波动带来的就业风险。

(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进入2008年以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出现加速迹象,如果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业需求也会出现质的提高。(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推动区域间的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

(三)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应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置换、转移和升级过程中,采取差别化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完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引导中小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关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在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服务,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四)加强关闭破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职工安置工作

对于关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产生的失业问题,要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在失业预警的基础上,对失业源头在量上进行把控。对于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中的失业职工,符合条件的要落实好政策,包括失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我国《就业促进法》以及《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是对积极就业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在经济运行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部署,把就业工作真正放在“民生之本”的位置上做实做好,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

(六)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建议运用各种投资手段,支持有潜力、专业设置合理、与市场对接密切的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更新改造实验设施、购置实习设备,推动我国高级技工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年的两会上这个问题总会出现在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而委员们也不断地为解决这个问题献计献策。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形势如何,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充分理解现阶段就业的形势,客观分析我国就业趋势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现有体制,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群体太广,所以这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正想研究探讨的领域。而纵观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以教师、政府官员或者社会人士的角度去研究,而未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研究。本文通过汲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的精华,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以及调研,从学生视角出发去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也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波动。

而根据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秋季预测会”上的报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8%至9%的区间内。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4%至5.4%的较高区间内。对通胀的潜在威胁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通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局面。

同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也直言:“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不少,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总体来说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当前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

2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类比失业问题,可以以性质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类: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如摩擦性失业一样,一般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中的情况,结构性就业问题以及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 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57%,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还是旺盛的。

2.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校的差异及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地区的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导致需求反差明显。

2.3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其实当前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是过高的个人就业期望和择业期望,使得自己很难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3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知识以及作为学生自己的日常感受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再者,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渠道;最后,学生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体来说:

(1)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国内沿海地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迁移或缩小规模,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大批海归进入我国就业市场,也挤压了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80万,2007年480万,2009年592万,2011年660万,11年增加了445万人。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80万人,年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再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可想而知竞争多么激烈。

(3)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匮乏及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熟人推荐、专业性的就业网站、考公务员等。

(4)高等教育规模和社会市场需求相比,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存在不合理,不能紧贴社会实际,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

(5)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得自己的期望很高,而承受力又低。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4.1 政府层面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3)要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应该予以注意。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为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4.2 学校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搞好素质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转变之前单纯的精专业教育,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筑网络化的就业平台。

4.3 大学生层面

(1)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2)做好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学习生活。(3)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合理调节就业期望。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供需矛盾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政府提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新常态阶段。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从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而要理解新常态及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则需要正本清源。新常态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就业领域,也存在就业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6%,还有持续上升趋势。新常态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呈现出递增趋势,长期来看,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也会持续增加,成为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突出特点。

(二)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融资难、审批手续繁琐等长期困扰创业者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创业者有了更为宽松的创新和创业环境,这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主要的失业类型表现为供需不平衡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不能适应新兴岗位的就业要求,导致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1.毕业生流向与地区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应聘大学生最看重的学术素质标准中,表达及演讲能力占比最高,约占56.85%。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外语水平,这反映了目前企业更需要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校培养模式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沟通和交流中存有一定障碍。

3.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过快。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高校人才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2014年的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二)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多扎堆选择朝阳产业。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然后就是IT、信息、电子等行业。人才自我追求导致朝阳产业就业人数严重过剩,而传统产业面临人才枯竭,存在较大用人缺口。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3.信息不足导致求职渠道较窄。在我们进行的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招聘会”这种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期望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求职,求职渠道的选择上比较狭窄,这显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极不相称的。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各种虚假信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正规网站及其他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大学生求职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发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高校层面

1.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是一个人未来择业的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择业的盲目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出具体的计划。另外学校应该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和人才市场动态通过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出去,加强宣传,以便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作出适当调整。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调整应着眼于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继续加强外语,国际业务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其次,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需要充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相结合,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3.与社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企业实训。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就业的主要困难。因而在大学期间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将实训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量的主要标准,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积极的心态造就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对其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自信带来成功,自卑招致失败。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合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从容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层面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以及课余时间,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能力提升。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2.对自我能力素质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放宽就业区域和行业范围,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避免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主动承担艰苦的工作,加强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放宽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4.树立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的就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勇敢的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努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成功和失败,要树立信心,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3]王颖.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4]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5]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6]赖雷雨.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山东青年,2014.12.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毕业生走出校园,既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打出品牌提升高校知名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联动指导,领导重视,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各个高校和学院应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关爱每一位毕业生,服务每一名毕业生”的工作理念,通观全局,力抓大局。学校领导、主管就业部门、学院院长、主管学生工作书记、学工部部长亲自抓就业,专业老师推荐就业,整个学院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工作局面,从而形成联动就业指导模式,进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以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二、服务开拓,市场走访,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各地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学校和学院应该为主管就业的老师积极创造就业走访机会。这样,就能够让主管就业老师获得第一手就业信息和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同时,进行实地走访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就业调研工作。这样,才能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了解招聘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三、扬就业之帆,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

(一)加强就业形势与实务教育,认清现状,提升技巧,开展就业形势分析会

为了提早规划就业方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管就业的老师可以举办就业形势分析座谈会、个人简历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说明会等活动,帮助毕业生加强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不断提升就业技巧。

(二)加强就业指导,规划学业、规划就业、规划人生

很多毕业生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会选择考研、考博等。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有效的规划学业和规划人生。主管就业的老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师生进行考研保研专题讲座、考研复试调剂说明会等。只有从报名、考试、复试、调剂等都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才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更好。

四、感恩母校,文明离校

(一)请校领导或者院长给全体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秉持什么样的精神,蕴含什么样的文化,具涫裁囱的特色,可以通过这些专家领导传递给学生们。从而让同学们志向高远,排除干扰,高鼓起理想之帆,用一生去追求梦想。

(二)组织毕业生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通过主题班会引导毕业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毕业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

(三)举办“爱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组织毕业生开展感恩爱心捐书活动、感念母校座谈会等方式,让同学们对母校具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充分营造浓厚的“惜别、感恩、启航”毕业氛围,让毕业生在母校的殷切希望中稳步前行。

(四)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给毕业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再一次感受校园文化的美好,学院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坚定初心、守望梦想”毕业晚会、足球友谊赛、毕业季系列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母校带给自己的感动和快乐。

五、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合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就业工作持续开展

校友资源是高校的宝贵资源,是高校在社会中的展示名片。学生毕业后,对其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汇总资料,建立校友信息库,形成校友资源合力,既可以为学校了解校友发展提供资料,也可以为在校生的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参考,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低年级同学的参与度

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帮助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在毕业生参加学校大型招聘会的时候,号召低年级的同学积极参加,有意识的让他们提前进入就业状态,感受压力,今早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更有目的性和紧迫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就业

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目前我国处于二元经济转换,同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机制配置的机制转变。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和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蔡(2008)通过梳理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对城乡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打破了传统的关于“就业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等神话。提供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准确地反映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就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多元化,及其城镇就业压力的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他还通过对人口转变过程的阐释,预测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判断,并揭示了这个转折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出的挑战。陆铭、蒋仕卿(2007)将1996年视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失业人数与职工数量之比,以及其他人口与职工数量之比在1997年之后也同步上升,这也反映出了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而其他人口数量与职工数量之比的快速上升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这些观点在众多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得到了验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5年初分析得出 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超过了900万人,预测2005年就业矛盾将会比2004年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1)长期性就业压力依然过大。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要求就业的总规模每年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机会不足1000万人。(2)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将对就业增加形成短期压力。(3)大学毕业生大规模集中释放将继续加大就业供需矛盾。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到6月底平均签约率为60%,再加上2005年毕业无法就业的学生,累积的就业矛盾越来越大。总之,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预期目的实现有相当的难度。

而2005年底的报告否定了上述2005年经济增长率回落的预测,验证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使2005年的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就业增长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2005年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达11102.7万人,比第1季度增加130.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8.4万人。但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指标而言,就业增长明显偏慢,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仅增长1.4%,GDP增长的就业弹性只有0.15。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稍快一些,但相对于上年同期也有所回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增长缓慢将会制约未来的消费增长,同时也使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偏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蔡,都阳(2005) 考虑到“十一五”期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范围作为分析的基础。对这一时期劳动力供求关系作出了判断,认为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但是,“十一五”初期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上升期,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2007)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7年底调查显示2007年就业增长形势良好。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突破1200万人。城镇净增就业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11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这得力于经济增长的快速平稳增长,也与积极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密切相关。并预测2008年,我国的就业增长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会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综上所述,整体看来,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0-17

摘要:2011年全国毕业生将达到经达到66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经济危机刚刚过去,各个企业并不敢大批量的招聘,因此就业机会并没有随毕业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2011年也已经达到了140多万,面对这庞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医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思考。

关键字: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对策;就业思考

就业形势分析

(一)全国就业形势

随着各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导致了现在大学生不再被称为“上帝的宠儿”,“高收入”,本科毕业生不再是“包分配”,而是由大学生自己应聘就业岗位。2009—2011年全国毕业人数: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611万 630万 660万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毕业生人数在迅速增长,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竞争十分的激烈。即使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担任然解决不了就业难这个问题。

(二)医学专业就业形势

根据福瑞医生网统计(结合卫生部最新数据),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中专以上至研究生)大约108万人。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2010年医学毕业生大约120万人,同比增加了11%,2011年医学毕业生大约140万,同2010年相比增加了16%。而近年来我国各高校招生都持续扩招,促使医学毕业生人数继续增长。即使我国各医院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各大医学根据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判断:医院人员数量趋于饱和,即使要招人,也要招高水平的,能够提高医院质量的人才。所以,全国各大医院一致抬高门槛,导致毕业大学生很难进入医院。据有关资料分析,2004年以来,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减少对专科生的招聘,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招聘数量。本科生基本上不变,但也有所下降。各大医院都希望招到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娴熟的医生,因此毕业大学生在经验方面无法达到医院的要求。由于人们对学历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各大医院要求越求越来越高,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大家都认为本科学历在医学这行业无法立足,都想通过考研提高自身价值,并且暂时避开了就业高峰期。研究生越来越多更加促使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二、毕业大学生方面

(一)就业倾向和薪资

每个毕业生在就业前在心里都有预期值,例如:我做了医生,医院每个月要给我5000元。结果在面试的时候,医院提出的工资和自己的预期值相差较大,毕业生就会犹豫要不要在这干,有的甚至会放弃,重新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另外,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单位要求十分挑剔,比较小的单位,即使福利很好,他们也不会考虑,这就造成了有些工作岗位没人做,有的人没工作。健康报和丁香园共同推出的“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有82%的医学毕业生期望能去大中型医院,而愿意去乡镇农村的小医院工作仅占两成。

(二)就业地区选择

许多毕业生就业地区都选择沿海城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医学毕业生很少有回家乡或者到农村医疗机构。我们也对周边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72%的医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 他们的理由是待遇没有城市里面的高而且业务发展前途受限。

(三)就业信息

医学毕业生求职信息主要是招聘单位和报纸等。为了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将近一半的毕业生都投递十份以上的简历,其他的毕业生多次参加招聘会,但是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签约率也不是很高。由于就业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和不到位,许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哪些企业正在招聘,因而错过了许多机会。根据我们对周边医学生“找工作采取途径”的调查显示:

采取途径 自己主动寻找 依靠家人 依靠学校

人数所占比率 54.09% 34.2% 11.6%

数据充分显示大部分人都愿意自己主动寻找,也有部分人依靠家人,只有较少的人依靠学校。这些数据更加表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仅仅依靠个人去寻找一份较好的工作是十分的困难的,其实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是一种很理智的选择。

三、就业思考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一个应届医学毕业生应该怎么去面对呢?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我们可以吸取学长学姐的就业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积极进去,把握好每一次的就业机会。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实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可以思维敏捷、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新的求职准备过程中,即使经常受挫自己的生活也依然很开心。其实所有的大学生状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必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当别人在抱怨伤心时,你积极的去找工作,这样自己的工作机会就会别人大很多。

2、采用多种途径获取最大量的信息: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会怨天尤人,要么知道的就业机会晚了好的职位已经没了。最主要原因是自己获取信息途径有问题,作为毕业生应该积极获取就业信息,采取多种途径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例如学校、报纸、网络以及大的论坛,QQ群等这些都是获取信息途径。

3、调整观念,减少预期值的影响:由于许多大学生都倾向大城市、大医院去的,这样无疑就形成了激励的竞争局势。而乡镇、农村里就业就相当容易。在大城市多人争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我们建议要采取就业策略,先接受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小医院,积累工作经验,为进入大城市大医院打好基础。

总结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毕业生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调整好的心态,首先解决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价值将更加显得突出,全科医生、社区服务、计划生育、家庭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将随之出现,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单位将蓬勃兴起。事实上,在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成功人士,不乏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学科需要医学人才参与学科建设。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使医学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懂得医学的高级人才,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因此,医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周贵发.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就业创业 指导 跟踪服务

职业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就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充分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为走向社会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因此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引导学生成就人生的重要步骤。就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招生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招生和就业质量仍然是困扰中职学校发展的两大课题,在招生方面表现在数量和规模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在就业方面由于思想认识和政策及社会观念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招生、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立由学校领导、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指导机构,形成有机网络,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求,提供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建立良好的环境。同时为学校招生、专业教学、专业设置提供可靠依据,开辟“定单培养”和“实习就业”的通道。就业指导机构制定详细的学生就业指导方案,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招生数量质量的提高,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加强创业与就业指导,为就业做准备

加强创业与就业指导,树立新的就业观,消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经常性地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专题讲座,根据用工市场的形势组织就业专题报告,可以请政府人事部门、企业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做报告。通过就业报告会,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形成先就业再择业、寻找市场自主择业;立足社会需要,发挥自身特长,立志创业的就业观念。

(二)重视就业指导教学,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学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一是通过就业指导,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二是引导毕业生树立职业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技巧和方法,如学会挖掘就业渠道、筛选就业信息、如何应聘面试等技巧。三是增强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拟人才招聘会等,创造条件开展“定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使招生、实习、就业有机联系。通过到岗位直接锻炼,提高就业能力和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三、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

(一)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

毕业生基本情况信息资源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建立毕业生资源库,将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视力、专业、特长等)、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职业技术资格等级等,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供用人单位选择,便于推荐就业。

(二)贯通就业信息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1. 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多方收集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合作,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信息,从用人单位收集岗位用工、新技术工艺培训、生产规模等信息,并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教学、培训、就业的第一手资料;从各地的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人事动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等信息。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建立资料库,进行整理、筛选,对确定的用人单位情况、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提供给学生,供毕业生选择。

2. 搭建就业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为学生择业就业创造机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组织人才招聘会,让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毕业生,既为毕业生谋职就业提供平台也为用人单位提供方便;组织毕业生推荐会,把毕业生信息主动提供到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创造条件向用人单位面对面介绍毕业生的情况,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校企合作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了空前重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那么,体育院校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否有必要?下面分别以体育学院就业形势和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专业特殊性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专业院校,其专业性较强,一般就业单位集中在学校、体育行业事业单位、武警部队等,普通企业对体育院校毕业生需求量相当少。就业口径狭窄,社会需求量小。

2.就业思想保守

目前类似健身、拓展训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休闲体育行业逐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大多数毕业生及其父母没有意识到就业形势的转变,仍然希望能谋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对类似健身、休闲行业的工作存在偏见。

3.教育体系与从业要求脱节

体育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因循守旧,未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因素,造成供需不平衡。

二、体育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体育院校也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做出了努力,然而根据相关调查,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1)学校对创业教育重视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造成学生创业意识不强;(2)创业教育模式陈旧、形式化,有的甚至没有设置创业课程,有的教师本身也没有创业实践经验,造成学生对创业政策和创业知识了解度不高;(3)大部分体育院校创业体制不健全,没有合适的创业平台和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从体育院校的就业形势和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是不太乐观的创业教育现状,体育院校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都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建设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探索

首先,开展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的充分重视和全力支持,校方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基地建设的意义,委派一到两名领导来主抓创业教育工作,保障其顺利进行,并通过学校的努力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寻求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帮助与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校内建设:(1)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确定课程类型和教材、安排教学时间,以课堂教学传授创业知识,并利用展板和各种网络平台开展创业政策的宣传和成功创业案例展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2)设置专门的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提高基地辅导老师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弥补教师创业经验的不足,我们还可以定期引进校外成功人士作为创业导师进行创业经验的传授;(3)建立健全创业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选拔优秀创业人才和优秀创业项目,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

最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还需要立足于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发展多元化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1)长期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严格挑选一些信誉度高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选送一些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有创新项目可以优先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做到共赢;(2)学生加盟创业:发挥体育学院的专业优势,学生个人或团体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加盟健身中心、球类训练基地、拓展训练机构等企业;(3)企业投资创业型:相当一部分体育学院大学生在技术、产品的研发方面有创新能力,例如,体育健身器械的研发、竞技与健身类游戏的设计、健身舞蹈的编排等,某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时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注入、资金扶持项目合作等方式来支持大学生创业。

总之,体育学院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给大学生创业大展身手的机会,同时要兼顾其他学生的就业问题,真正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当然,如何使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实效,实现大学生与企业的双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翠凤,康建敏.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领域的“大有可为”,是建立在对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门化工作的发展过程来看,刚刚起步的专门指导工作和学生对指导工作的需求,都至少从一定意义上预示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领域的潜力和可发展空间很大。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学生工作系统中剥离出来的,也是伴随着对西方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几年,个别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各有特色、日臻发展的趋势,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各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然而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大多从本科生内容上移植过来,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缺乏结合研究生发展的系统性。就业指导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有开展,但大多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系统。在很多学校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渐搭起框架的今天,研究生作为就业关注“弱势群体”,其指导工作大多是立足于先满足本科生的职业素养需求,再匀出部分给研究生,工作内容有很多地方存在盲区。

在对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做的专门性调查(文中提及的调查数据和表格,由此论文专门调查问卷在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群体中做的分析数据提供。)中发现,学生对求职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若干方面都有强烈的需求,从“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求职就业流程”、“求职信息搜集”、“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六个方面来看,硕士对“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两个方面的“自我认知”需求度排在前两位,高于其他求职技能,这和本科、博士生的综合平均值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从学生整体面上看,对自我职业相关方面的认知还不清晰、把握不准确,需要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帮助澄清和协助引导。

通过横纵向结合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到:“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求职信息搜集”、“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在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选择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 例,这说明同学们对于求职指导信息的需求既包括自身生涯规划的指导、形式政策的分析、求职信息的提供,还包括简历制作、面试应对等技巧 性的问题。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关注和提供帮助的重点。

同时,就业指导对象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忽略了要从一年级学生入手并要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没有把握住研究生三年发展过程中的职业诉求特征。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相对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对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如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有所欠缺。

(二)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缺乏丰富性和实践性

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讲授就业基本知识为主,主要采取就业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解决研究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零散讲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的就业困扰,但在指导形式方面略显单一,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例如就业指导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等方式。

并且一些活动往往因为活动组织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而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迅速救火、迅速救人的情况。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形式和内容,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专门化、高素质的教师

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基础支撑。目前在高校进行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指导过程中尚存小班教学普及程度不高、个别的专门的咨询普及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有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的工作重心还以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

指导工作人员的缺乏,使得工作人员分工不够细致,没有足够人员承担市场开拓、社会接洽的工作,以至于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需求部门,这对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而言,其缺位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从辅导员角度看缓解研究生就业困难局面的具体对策

(一)就业指导工作要指导到位,强调以人为本

1加强课堂指导,使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

要在研究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就业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校学习过程,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对象全程化。根据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教育:一年级重点抓好就业指导启蒙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其专业认知能力,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二年级着重抓好就业指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巧训练,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教育,帮助研究生制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手就业指导实战教育,应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针的宣传,强化求职方法、择业技巧的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

2充分开展个性化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与本科就业工作相比,研究生就业具有选择机会较多、就业范围较广、期望值更高、个人困难更多等特点。要切实做好就业工作,首先应认真组织开展就业调研,通过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摸清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和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在就业指导中体现个性化服务,针对每一个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给毕业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学生提供符合每人实际特点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的贴心指导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实际效果。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做到准确及时。就业服务做到准确及时,热情周到。及时传达就业政策,快速、公开公布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学院网站、短信平台,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准备好文本资料,帮助学生顺利签约。

3积极推进实践类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实践类指导有助于帮助毕业生熟悉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毕业生增强自信心。实践类指导的开展,以模拟面试,模拟试讲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模拟的、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这对学生求职知识的运用、求职时心态的调整、决策能力的训练、价值观的澄清等有着很好的效果。此外,可以通过专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相结合的模式,提早让毕业生进入相关工作领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社会兼职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也可以作为就业实践环节的载体与平台。

4树立科学就业观,促进学生积极就业

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会产生得到社会认可和个人良好发展的愿望,但与此同时,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可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要,或者说有些需要不能与大学生个人需要完全契合。作为大学毕业生而言,就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就业观,才能找到既适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工作岗位。工作中也要把认真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开展诚信教育等工作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毕业研究生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研究生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对研究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硕士研究生就业保障机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1队伍保障

加强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梯队。改变传统仅仅由辅导员承担主要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将各研究生导师吸收到就业队伍中,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将辅导员、副书记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一对多”的普遍化处理与“一对一导师制”的个性化处理来了解研究生的就业想法、就业进度,制定就业规划。针对研究生理论、学识层次起点较高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础上,邀请相关专业专职教师进入就业工作队伍,成为硕士研究生就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科技大学从辅导员队伍中专门辟出岗位,在各个学院专门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对这支队伍进行专门的为期数月的理论培训和企业实地考察培训,使得工作有抓手可以深入。这项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和学习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就业工作者知识“老化”和“衰竭”,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2机构保障

高校应设立硕士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等多种服务。配备足够的人员、资金和场所,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收集与就业信息,不断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档案、户籍转移、审核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等具体繁琐的工序上,挤占了调研、评估和培训的资源,不利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一个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要努力转变硕士研究生就业中的传统做法,强化用人单位参与,形成研究生就业服务的坚实依托。同时要建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评估体系,实行科学评估,量化考核,提高工作质量,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3制度保障

要改变研究生择业存在盲目性、被动性和偶然性的局面,主要通过定期研究生就业信息、培训和交流制度予以保证。市场供需信息是研究生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充分的信息能够使用人单位招到急需的人才。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就业讲座、专场招聘会、公布各种供求信息以及组建网站等形式,建立起全面反映本校研究生毕业生资源及就业意向、各专业特点及服务方向的供方信息,迅速反馈用人单位的需方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畅通,及时为硕士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加强硕士研究生正确的择业观念的培养,提供宽范围、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打破硕士生就业方向单一,就业渠道狭窄,仅关注高校、事业机关和政府部门的局限。扩大研究生就业视野,向西部地区和基层部门扩展,解决就业市场东部过剩,西部紧张的局面,实现硕士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双赢。

(三)建立研究生就业社会互动机制,使社会与研究生充分“联动”起来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