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国际机构债券、同业存单等。其他债权类资产,应当同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等分化,可交易 ;信息披露充分 ;集中登记,独立托管 ;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 ;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所、深交所交易。
除此之外,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债务即属于非标准债务的范畴。
具体区别:
1、参与主体
标准债的融资人是国家、地方政府机关以及经过监管部门审批、具有公开发债资格的企业,都是符合较高硬性标准的融资主体,这些主体通常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由证券公司或银行承揽/承销,在上交所、深交所或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业务,主要参与主体为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
非标准债务的融资人常见的有地产商、民营公司或地方平台机构等,是信托、保理、融资租赁、三方财富公司等企业为服务融资主体发行的债类贷款行为。这些主体比可公开发债的融资人信用等级低,但收益水平更高。
2、融资渠道
标准债务的主要形式有贷款、债券、证券等各项通过法定交易市场流动的标准化产品, 融资人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募集资金。
而非标准债务的主要形式有信托、委托债权、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收益权等;实际融资大多为信托,资管及财富管理公司面向非公开发行的产品(例如各类金交所、备案中心发行的定融等)。
3、风险管控及管理人
标准债的发行主体要通过承销商对企业的尽职调查、评级公司的评级以及审计和律所的认定等层层筛选才能申请在交易所发行。整个过程有多个权威机构在其中担任监管角色,会给予债券不同的评级;发行后又受到市场所有参与者的跟踪与关注,因此预期风险更加明确,产品风险等级较低。
非标准债务的发行主要依靠相关机构自身的风控管理,实际中,不同管理人的风控能力也并不一致。
4、流动性
标准债在公开市场交易且信息披露充分,投资人的标准债权变现时间成本低,资产流动性大。标准债务性的产品通常可设计更加灵活的期限。
而非标债权往往是交易双方的私下协议,债务信息不公开、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形式交易。非标产品的期限决定于底层项目,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情况下,标准债与非标债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上四点。
目前,政策和市场都在积极引导非标准化产品向标准化产品逐步转型,且监管多次明确发文,从事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必须纳入金融监管。在目前的固定收益市场环境中,这一形式有助于弥合长期以来市场资金在定价、供给逻辑上的双轨制,在当下是有其显著积极意义的。
标准化债券投资将成为家庭资产配置最需要的标的,标准化产品所提供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非标所不能比拟的。
普通投资人参与标准化债券投资的几个途径:私募基金、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期货资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