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素梅
我叫王素梅,现在是河北体育学院高级教练,我是从留村体校走出的第一批队员。留村体校发展成为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国家队从正定基地出征过六届奥运会、十一届世乒赛和多次世界大赛,夺得世界冠军86人次,获得奥运金牌26枚。正定基地被称为“世界冠军的摇篮、中国乒乓球队之家”。
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但是,谁能想到基地的前身只是一个农村小学的几张破球台?谁能想到,这个基地不是靠行政命令和国家投资建起来的,是靠个人走家串户借出来的!谁能想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传奇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体育老师,他就是留村小学的王庆广老师。
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王庆广
央视体育主持人蔡猛曾评价说:“王庆广所创造的一切几乎就是空前绝后的,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困难挡不住他,挫折压不倒他,冷嘲热讽动摇不了他,名和利也吸引不了他。他用了一生的时光,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和能量,就是为了一件事:“振兴乒乓,扬我国威”,这就是他的初心,他的使命。
王庆广老师的奋斗历程横跨60多年,感人的事迹举不胜举,今天我就通过几张照片,来讲述他恪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
1972年留村小学代表队获县比赛冠军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这是留村小学代表队获得正定县乒乓球比赛团体、单打全部冠军,一战扬名,这支队伍的教练正是王庆广老师。
王庆广老师是17岁高小毕业当上农村体育老师的,他25岁那年,容国团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让他心潮澎湃,他想“我是一名体育老师,我要培养自己的学生为国争光”,梦想的种子就此种下。1970年,他到了留村小学,就开始着手组建一支乒乓球队。这个队由八个孩子组成,其中就有我,我们手里的球拍是村里木工做的,只有光板,没有胶皮,没有海绵。打球的案子是个破木头台子,上边摆上砖头,架个竹竿。没有经费,老师就带着我们拾麦穗、捡棉花换点钱;没有场地,就在院里大树下仅有的一张台子上练习,后来因刮风下雨不能训练,王庆广老师就反复找校长,最终校长将学校里的一个破庙腾出来,让我们练习;没有运动衣和食堂,我们光背赤脚,吃着窝头、咸菜,照样挥拍训练;没有乒乓球,王庆广老师就经常骑自行车几十里地,到省体工大队捡报废的乒乓球,就是踩扁的球,拿回去用开水把球泡起来,接着用。
后来,王庆广老师一个月40多块钱的工资几乎都搭在训练上,还是远远不够,他就带着大家用小拉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钢铁厂拉钢筋棍,我们白天放学后训练,晚上回来加工螺丝,把钢筋棍的两头套成螺丝扣,挣点费用,日积月累,孩子们终于有钱能买上服装、鞋、胶皮和海绵了。
条件这么苦,孩子们却很争气。1973年冬天,我们备战石家庄地区比赛,那时候破庙拆了,没有地方训练,王庆广老师就联系留村公社粮站,借用存粮食用的库房,库房当时还没有完全封顶,只铺上了一层围薄,漏着天顶,冻着冰碴,老师和队员们训练一天下来,手冻的像面包一样,脚上都是大疙瘩。老师晚上就给我们煮麦苗水,让队员们烫手烫脚,自己却顾不上洗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训练环境下,我们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亚军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让最早讽刺王庆广老师白日做梦的人,也哑口无言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打球了,可王庆广老师的梦想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在酝酿一个更大的目标,是什么呢?
1973年建成的留村乒乓球训练馆
这是1973年建成的留村小学乒乓球训练馆,它有400多平方米,能容纳16张球台。上世纪70年代,在一个农村小学建一个乒乓球训练馆,这在人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时要资金没资金,要建材没建材,反对的声音倒是一箩筐:有人说咱们建个工厂车间多好,有人说建个戏台子才叫棒呢,有人说建个球馆专门打球,这不影响农业学大寨吗?可王庆广老师不为所动,他几乎跑断了腿,找上级要了3800元钱扶持,找村里争取了木料和水泥,又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出工出力。
训练馆所需的方砖,都是全校师生从四华里外的砖窑“徒步用手”搬到工地上的。训练馆所需要的玻璃1800多斤,是王庆广老师与学校其他老师用人力小拉车,用了近一天时间从地区物资局拉回去的。每天村里大喇叭一广播,都有一大群村民去鹿泉山上拉石头,去滹沱河里拉沙子。王庆广老师经常清晨天刚亮出发,下午天快黑才回到学校卸材料,因为怕材料丢了,他白天晚上都守在工地上。最终劳累过度,他急性肠炎发作,到医院输液治疗。输完液,拔掉针头,他就又奔赴工地。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王庆广老师凭借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精神与追求,凭借对理想目标坚持不懈的果敢与执着,靠着这种“不要命”的拼劲,最终,留村乒乓球训练馆建成了。
1974年6月,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成立,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农村业余体校。王庆广老师就是有那么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劲头。
1975年去高邑参赛拉练
1975年,王庆广老师带着小队员们参加石家庄地区乒乓球比赛,比赛地点在高邑县,本该坐火车过去,可是哪有经费啊,怎么办?王庆广老师咬了咬牙说,咱就当拉练了,咱就走着去。
他带着12名队员,用平板车拉上被褥行李,就这么上路了。可是200多里路,谈何容易啊。第一天,大家精神头很足,晚上到了方村,在方村小学把教室里的课桌拼起来,睡了一宿;第二天晚上到了元氏县,当地的乒乓球爱好者闻讯赶来,在元氏县火车站还打了几场友谊赛。当地人很热情,管了孩子们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孩子们自然也是兴高采烈;到了第三天,孩子们终于扛不住了,走不动了,双腿就跟灌了铅一样。王庆广老师就让大家停下来,给大家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硬是激励着孩子们沿着107国道继续前行,终于在第三天晚上到了高邑。在那次比赛中,留村小学的孩子们一举夺得四枚金牌,震惊了整个石家庄地区。
按说,一个农村小学的乒乓球队,打到这个份上,够牛了,该知足了。可王庆广老师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的水平到了天花板了,孩子们再进步的话,还得另请高人。他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们到石家庄铁路二小学习技战术,还把省内甚至全国有名的教练请到留村为大家上示范课,这样一来,队员们眼界开阔了,自然是进步神速,取得的成绩让人无比惊叹。
1978年率队去北京学习交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留村业余体校的孩子们来到北京学习交流。北京是什么地方?那是让人仰望的地方,那是藏龙卧虎的地方。队员们对胜利本来没什么指望,第一天到了著名的什刹海体校,没想到队员们都轻松取胜,把北京的小队员们都打懵了,把北京体校的教练也打傻了。紧接着,又去了东城区体校、崇文区体校、青少年宫,越战越勇,越打越轻松,这群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孩子竟然战胜了当时京城众多少年高手。
之后,在王庆广老师的带领下,1981年,留村体校在石家庄地区运动会上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7项冠军,1982年、83年连续两年,获得河北省重点业余体校乒乓球比赛女团冠军,男团第三的好成绩,并在之后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运会上,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王庆广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成为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建设的标杆。
几十年来,留村体校培养的人才共夺得了市级、省级、国家级金牌120枚,走出了樊建欣、成红霞等国家队队员,夺得了世界冠军。当年光着脚打球的孩子们,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留村体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我眼中,王庆广老师始终拥有着崇高的师德,谦和务实的人品,以及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他那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博大胸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始终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有人说,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1984年,就是留村体校历史性的转折点。
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街头调研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正是在无数次深入群众的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发现了留村体校。他鼓励王庆广老师“农村办体校不容易,你们一定要坚持办下去,要有长远目标,让体校越办越好。”临行前拍着王庆广老师的肩膀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政府会支持你们”。这一句话,也就成了王庆广老师一生的使命,他也真正懂得这句话内涵的和分量。
1985年,县委县政府提议把体校搬到县城,并给了4亩多地。有了校址之后,最关键就是基建资金,县里资金一时不能及时到位。王庆广老师白天盯着施工,晚上到留村借钱。在分校建设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共向个人借款15万余元。村民有5000元,有2000元,有1000元,最多一家借5次。他不仅向个人借,还到县里、地区、省里争取资金,只要一有时间,就走在借钱路上。那时交通主要靠的是双脚和一辆破旧自行车。如果把王庆广老师借钱路程加起来,基本等同一条中国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到1989年,在王庆广老师的不懈努力下,一座设施齐全、造价达到75万元的训练馆建成了。在借钱筹款过程中,遭到恶语相加、冷言蜚语和婉言拒绝的苦水,只由他自己吞下;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令他热泪欣喜,所有这些都成了他追求梦想的动力和源泉。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以筚(bi)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为理想不懈奋斗。
训练馆越建越好,规格也越来越高。1992年国家乒乓球队的入驻就像是金凤凰来了,让这里脱胎换骨。那么,王庆广老师是怎么迎来这个金凤凰的呢?
国家体委李富荣来基地考察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局长的李富荣来基地考察,和小运动员们留下的一张合影。一个县里的训练馆,怎么能得到国家体委的关注呢?
这也是王庆广老师靠真诚、靠苦干的结果,王庆广老师第一次到国家体委汇报工作,下午到的北京,因床位不够,需要他和司机另找住处。为节省开支,他和司机在车里苦熬了一夜。国家体委领导被这种吃苦的精神打动,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1990年,应邀来正定讲课的国家队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偶然发现了这片环境幽静、场馆崭新的院落。当时,张燮林试探性地说,这片地儿他挺喜欢的,带国家队来集训行不行。王庆广老师一听这话,很是兴奋,立马答应下来。
1992年5月,张燮林教练率领国乒女队来到正定基地封闭训练一个月,之后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包揽了女子单双打两个项目的金牌和银牌;3年后,蔡振华教练率领国乒男队在正定基地集训后,在天津世乒赛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曾持续低迷的国乒队,从此成为常胜之师。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也因此被视为中国乒乓球队的“福地”。但这个福地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归根到底靠的是王庆广老师带着大家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把运动员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王庆广与各位世界冠军的合影
从刘国梁、孔令辉,到邓亚萍、王楠,每一位国乒队员说起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都称之为“家”。李菊甚至说,她在国家队的日子里,住在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的时间,比住北京天坛东门的运动员公寓的时间还长。可以说,中国乒乓球辉煌二十多年的每一个重要场景里,都有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影子,也都有王庆广老师的影子。
整洁的训练场馆
“王庆广老师常常叮嘱大家:不能像大宾馆那样管理,要遂运动员们的心意。天冷了,就烧好暖气;天热了,就多送点冷气。运动员累了一天回到房间,衣服愿意随便一扔就扔,想往墙上贴个东西就贴。没那么多规矩。运动员们到了这儿,就是要让他们觉得随便、亲切、自然、舒服!”
不光住得舒服,运动员们的衣、食、行更是牵着王庆广老师的心。“王庆广老师专门买了一个大型洗衣设备给运动员们洗衣。有些队员不愿意自己的衣服和别人的一起洗,一台台小型洗衣机就出现在每间公寓里。”工作人员说,为了确保运动员们的饮食安全,王庆广老师经多方考察后,为基地确定了食品专供点,国手们平常吃的小食品也是他带着国家队的医生、营养师一起去商场精挑细选的。他就这样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国乒队的后勤保障,被国手们亲切地尊称为“保姆爷爷”。
人们总看着王庆广老师整天乐乐呵呵的,但只有身边人知道,他是把快乐留给别人,把压力留给自己,他长期也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
病重住院,王庆广依然心系倾注一生心血的乒乓事业
这是王庆广老师2018年病重住院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其实,他的身体并不好,由于常年劳累过度,王庆广老师患上了高血压、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但是在正定基地新馆建设期间,为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他长期住在工地。有一次,他和老伴双双住院。住院期间,老伴的病情他无心挂在心上,自己的身体更是无暇顾及,唯独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新馆的工程。每天都要听取工程负责人汇报工程进度,住院半个月时间,每隔四五天硬撑着到工地督促检查一次。
即使身体不好,王庆广仍然坚持工作
2018年4月初的一天,已经病重的王庆广老师居然强打精神出院,回到乒乓球训练基地,看了孩子们的训练情况。第二天回医院之后,他提出自己出钱,给孩子们每人做一件训练服,前面印上“明天的冠军就是我”。这也成为王庆广老师临终前最后一次教诲和鼓励。
王庆广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6月17日18时,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乒乓球事业,享年84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创始人仍挂念着基地,挂念着正在训练的乒乓娃娃,挂念着把基地当家的国乒将士,弥留之际,他还让家人替他拿着乒乓画册翻看,眼神中充满了恋恋不舍。。。。。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王庆广老师质朴无华,不求名利,耗尽一生的心血恪守初心,担当使命,用毕生的不懈努力追逐梦想,以舍身忘我的奉献作为最大的幸福,以点滴的积累成就平凡中的伟大。他是一位默默无言的奉献者,也是国球辉煌的奠基人,他身上那种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励精图治的求真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国育才的工匠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体育人,我们将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相信正定基地的明天会更好,国球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师魂不朽,精神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