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FA朋友忙并购去了

  来源:投资界

  一抹缩影。

  作者 I 杨继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陈辰最近肉眼可见的忙碌起来,粗略罗列一番手中需求,并购交易意外占大头——上市公司寻并购标的,给国资机构找项目,逢人就问能出让控股权的上市公司……

  过去几个月,类似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并购新规之后,老板给我们连夜开会定方向。”言语之间,他似乎找回了久违的兴奋感。

  在他的观察中,同行们都在推荐和pitch并购项目,“至少人手5个以上”。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缕风向标。正如不久前,上海一家精品FA机构的合伙人决定,全面转向并购,不仅专注FA交易,还开始募集一只人民币并购基金。大家憧憬着——靠并购杀出一条血路。

  最近,FA忙着找并购项目

  今年并购,历历在目。

  FA们的感受尤为深刻。正如并购六条提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功能发挥,接下去将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并购重组。

  从业多年,陈辰感受明显到今年的变化,“最近大家见面都会聊起并购,很多上市公司也找来提标的需求。”

  众所周知,今年一级市场集体放缓,从中进行撮合交易的FA成交率越来越低,忙前忙后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人半年多不见“开张”,不得不把FA当作副业来做,裁员声音此起彼伏。

  此时此景,并购意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向并购,同时可供并购的标的也呈现井喷,FA收到的需求列表则越拉越长。

  “能明显感到并购需求很强,无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甚至是中小企业的整合式并购,现在报价比较理性,也更贴近预期。”一位FA从业者说道。

  当中,国资并购明显活跃起来。犹记得在清科第十八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大会上,国新基金董事总经理沈毅分享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并购中,国资央企并购数量超过了60%。

  “一方面国资资金比较充裕,可以低成本加杠杆;另一方面资产价格便宜了,尤其是一些优质企业愿意谈出让控制权。”长江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涵补充说。

  陈辰继续忙着出差,最近他要帮珠三角某制造业大市国资投资平台找一家上市标的,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游领域公司,标的营收10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60%。更重要的是,“需有产能可以落地。”

  开始接受被并购的命运

  并购交易此起彼伏,除了投资方亟待退出、寻求落袋为安的迫切,更有创始人心态发生的微妙转变——开始接受现实,放弃幻想。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5494起,同比下降28.3%,剔除偶发极值案例后,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8.6%,依旧是缩紧的态势。一级市场融资困境,不少创业公司融不到下一轮。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不少困于生存线,迫切需要现金流但融资受阻的创业公司,通过被并购,避免了回购压力和破产的命运。

  甚至,不乏项目寻求打折出售。

  等不到IPO,部分创始人决定不再死磕,转而把公司卖了。

  这并不难理解。随着企业IPO阶段性缩紧,留给初创公司的退出口径愈发狭窄,市场不仅对企业自身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拉长了IPO的时间表,不少企业的上市梦折戟。

  现状摆在每一个人面前。苦苦等待IPO上市无异于一场豪赌,不如把企业交给下一个买家,清晰简单的退出,保留体面。

  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了被并购的命运。日前,指纹芯片大厂汇顶科技公告将买下云英谷的控制权,后者掌舵者是清华学霸创始人顾晶,这家公司此前经历10多轮融资,背后投资方云集,还曾启动上市。但如今,云英谷放弃IPO,转而选择了卖身。

  不久前,字节也买下一支团队——深圳市十大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正式由字节跳动100%持股,前者成立于2019年,旗下拥有耳机品牌Oladanc。收购完成后,创始人李浩乾入职字节跳动。曾在2023年押注Oladanc的蓝驰创投、黑蚁资本、蜂巧资本等,不到一年便实现退出,结局难得。

  卖掉公司,体面离场,成为大时代里的另一种选择。

  正如一位券商投行委负责人所说:“适合继续IPO的企业,通过并购把规模做大,有助于快速满足IPO的标准;而对于独立申请IPO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直接卖给上市公司,或者其他的买家,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谈不拢的价格

  并购,依旧路漫漫

  打开思路,调整心态,一级市场正在直面这样的一幕幕。

  曾经“非IPO不退”的明星创业公司,如今纷纷掉转船头走向并购,但也有人“放不下身段”——上市只差临门一脚,辛辛苦苦创业数载,并不甘于被出售。想要完成一笔并购交易,各方仍需放平心态。

  换句话说,能否坦然接受并购,是交易达成的重要第一步。

  而最好的交易时机往往转瞬即逝。一家产业投资基金负责人介绍,他们梳理一番后发现,过往成功的并购项目往往需要六七年的长期布局,以及一个非常恰当而又正确的时机,绝非一蹴而就。

  华南一家FA分享了一个案例,此前追踪的一家新材料公司创始人,今年面对身后数位亟待退出投资方,以及持续走低的估值,终于松了口。然而,FA介绍来的买方始终不能让他满意,几番撕扯后依旧是不了了之。

  承载了多方期待的并购交易,现实情况下并没有那么简单。

  困境之一或许在于,买卖双方对于并购估值预期的严重错配。

  一位券商负责人现身说法,在他撮合的一些交易中,前期双方谈的都非常融洽,但到最后估值时,发现买方和卖方对于估值的预期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且短期内根本无法通过谈判去解决。

  “当IPO退出通道近乎关闭,这种情况下的并购如同城下之盟,并购价格就会大打折扣,扭曲的价格会使此前投资者的利益大受影响。”一位创投圈资深从业者最近写道。

  “没有完美的并购,只有合适的价格”。最近一家芯片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采用差异化作价和评估值的方案,其中差额由管理团队股东让渡,使首轮投资人获得超70%的收益,其它外部投资人也获得20%以上的收益,最终圆满落地。

  如何在最佳时期做出并购的决策,扣下扳机,成了很多企业宿命般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