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 正文

舜华新能源(高端对话丨国鸿氢能)

说起氢燃料电池 汽车 (FCV)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不少大型企业纷纷在这一行业开创了先河,创下了纪录。其中,在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方面,国内的一家企业目前已站到了全球前列。

日前,@新浪南方能源频道 走进位于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广东国鸿氢能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采访到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哲军,了解国鸿氢能的燃料电池产业战略。

看数据 全国一半FCV燃料电池国鸿氢能造

据了解,国鸿氢能于2015年6月30日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模组、备用电源、应急电源车以及一些军用产品和加氢站等。

2015年10月,国鸿氢能联合佛山飞驰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重塑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等单位,成功研制出 广东省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11米城市客车

2016年9月,首批28辆氢燃料电池11米城市客车开始进行公交示范线试运营, 是世界上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队之一,这条公交示范线在国际上影响巨大。

2016年,国鸿氢能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首个商业运行加氢站启用,为周边地区的氢燃料电 汽车 运营提供加氢服务。

2017年,全国约有1200辆FCV上牌,其中约50%的车辆正是使用国鸿氢能的燃料电池产品。

聊市场 3年时间FCV产销将达到8000辆以上

市场研究公司Information Trends发布的“2018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市场”报告显示, 2013年至2017年,5年来全球总计售出氢燃料电池车仅为6475辆。而我国目前已有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仅有2000多辆。 但国鸿能源在2018年年初的计划里,预计年生产氢燃料电池系统模组就达到3000套左右。有人认为,这是不顾市场实际,盲目冒进的表现。

对此,张哲军认为公司的规划其实是符合市场增长态势的。“我们需要看到,FCV的市场增长速度正在加快,不能用往年的平均数量来衡量未来的市场态势”他表示,目前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已相继迈入商业化阶段,FCV的生产和销售辆会开始加快增长。如丰田就计划于2020年投产一条年产能达到30000台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也表示, 2020年中国的燃料电池 汽车 将可能达到1万辆。也就是说,今明后三年国内的FCV产销将达到8000辆以上。

在实际使用上,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集团的自营车队驾驶了245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上路运行。佛山、成都、上海等地都已经开通了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接受并使用FCV,是国鸿氢能扩大生产线,持续加大投入的依据。

谈技术 先进人才和设备国产化至关重要

据介绍,国鸿氢能的电堆生产能力可以年产20000台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动力系统,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生产线!

这样的世界级产能的生产线需要多少人员和场地支持?“目前生产线的工人约170人,生产线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张哲军介绍道。

对于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而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据介绍,目前国鸿氢能的技术团队包括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委员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香港 科技 大学的博士,并聘请了世界级顶尖科学家担任顾问。

另外,该条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 生产设备实现国产化,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自主性以及降低成本,加快组建和投产的时间 ,这将对于企业进一步提升产能有较大的便利。

说模式 产业链合作是上策

张哲军表示,氢能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 上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加氢站和相关配套都比较少,产业链内的企业欲单独推广其产品,没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实难成功。

“有客户想买车,但他那里没有加氢站,或者有加氢站没有制氢、运氢配套,那他还是会放弃买车,所以 我们选择‘抱团发展’,与多家企业合作去开发一个地区的FCV市场。待整个产业链的产品都配齐了,市场才会有爆发性的增长。

通过与专业的机构和企业合作,联合研发先进技术、分摊初始建设成本、共抗行业风险、同享产业成果,是国鸿氢能等氢能源产业当前的运营战略。

望未来 国产化助力降成本

对于行业的未来,张哲军充满了信心,“氢燃料电池 汽车 具有的全周期环保、长续航、快加注等优点,是未来交通出行的理想选择,行业前景无需怀疑。”但同时他提到,目前整个产业刚刚起步,规模还很小,对政策的敏感性较强,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还是存在,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模还有所缺乏,这些都是制约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此外张哲军还表示, 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运营除了技术革新,更重要是成本的下降, 形成FCV在价格上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点上, 膜电极、空压机、氢气泵等燃料电池零部件的国产化至关重要。

张哲军表示, 预计在2023年后,氢燃料电池 汽车 将可能逐渐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在政府助推和企业创新下,中国的氢能源产业必将有更美好的明天。

腾龙股份、东方电气、雄韬股份、宝丰能源、林洋能源、潍柴动力、兰石重装、浙江新能。

腾龙股份: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腾龙股份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4.22%至5.02亿元,毛利率27.33%,净利率7.54%。

东方电气: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4.08%至118.7亿元,毛利率17.66%,净利率6.51%。

雄韬股份: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雄韬股份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5.72%至8.49亿元,毛利率15.54%,净利率2.57%。

宝丰能源: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宝丰能源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0.32%至54.88亿元,毛利率51.75%,净利率36.55%。在众多能源企业布局新能源的背景下,宝丰能源在最新的半年报中规划提出,用10年完成企业50%碳减排,用20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公司加快国家级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据悉,该项目可年产2.4亿标方“绿氢”和1.2亿标方“绿氧”,预计年新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

林洋能源:

公司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54%至17.53亿元,毛利率35.03%,净利率21.23%。官微消息,林洋能源全资子公司林洋创投和上海舜华以4:6的股权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舜华林洋氢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定位于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力争在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

潍柴动力: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77%至609.2亿元,净利率6.38%。

兰石重装:

2021年第二季度显示,公司总营收8.83亿元,同比增长67.92%,净利率5.14%,毛利率15.02%。氢能源领域公司围绕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分布式氢储能技术及应用、煤气化制氢技术、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的研发和制造、高压大流量氢气压缩机的设计及制造等展开技术研究,为后续产业化埋下了伏笔。

浙江新能:

公司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92%至8.38亿元,毛利率64.87%,净利率35.55%。公司正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综合供应、能源储存技术(抽蓄、氢储能、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存储技术)等新能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