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新能源汽车造车资质将在何时取消)

造车资质随着下图的小道消息再度成为国内各方关注的焦点。造车资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来者进入汽车行业的机会,甚至给它们关上了大门。

对于拥有资质的车企来说,即便其产品毫无竞争力可言,无论是为其他车企代工,还是出售资质,都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费用。

之前李一男的自游家NV无疾而终,背后绕不开的还是资质问题。无论是将相关产品整体出售给小鹏,还是最终由奇瑞来代工,对于李一男来说,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曾经打造出小牛电动车的李一男来说,他绝不会甘心在产品力上输给同为新势力的蔚小理,但自游家未来的命运已经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上。

鼓励竞争而非限制竞争

2022年,国内汽车出口首次超过300万台,让中国品牌汽车成为全球范围内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口整车的好处不言而喻,GDP、税收和就业机会等,让汽车已经成为国内出口的新领军行业。

国内车企竞相出口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 通过前期的先发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力上处在全球前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能源汽车都会是中国品牌汽车出口的明星产品。

2. 国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因此,即便是欧美市场,其新能源汽车竞争也没有比国内市场大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出口海外市场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能够有这样的局面可喜可贺。而出现这种局面背后的原因,不仅是我们的政策更早地鼓励国内车企发力电动车,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市场上有一批新势力造车企业。

它们产生了显著的鲇鱼效应,激励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车企你追我赶,加速产品的迭代速度,争相推出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持续保持这种优势,就要鼓励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入其中,进一步通过市场竞争,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保持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产能是否过剩要交给市场来判断

其实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的资质准入制度,更多还是从管控产能过剩的角度出发。毕竟一旦产能过剩,造成产能空置,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

如果考虑到之前不少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牵涉过深,如果有大量的产能涌入,会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

市场经济,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过剩。只有过剩,才能鼓励各方的竞争。但产能也不能太过剩。而调节这个度的,其实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当整个市场涌入大量的资本导致产能过剩时,市场就会敏锐地告诉投资者,如果没有胜过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或者其他优势,那就应该考虑是否要进入市场。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资本,都不希望自己的资本投入打水漂。

当然,市场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个时候政府要做的就是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公开相关的数据。用权威数据来供投资人参考,作为他们是否持续投入的参考和基础。

政府要做好裁判员的角色

全面放弃汽车资质的管控,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整个行业完全不作为。

政府需要具备一定的底线思维,对于车辆在安全性配置以及售后服务方面,可以提出更高的准入标准和要求。

但除此之外,政府就不应该对车企的运营作过多的干预。

合肥市政府通过下属国资委输血蔚来汽车,来获得可观回报的情况,并不会经常发生。如果其他地方政府纷纷效仿,一旦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必然会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

对于民营资本,我们应该彻底放开对资质的管控。无论多少家民营资本希望造车,政府都不应该加以限制。

但是我们也要约束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从土地、厂房、税费给出补贴,到通过政府平台进行投资成为大股东,甚至为相关企业担保从银行贷款。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教训,不少新势力车企都将政府补贴作为自己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汽车销售的收入。

毫无疑问,造车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新势力造车的道路困难重重。

无论是如今红极一时的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来,都曾一度游走在破产的边缘。而其他更多的新势力车企,可能在首辆车下线之前就难以为继了。

所以政府对于车企的支持,尤其对新势力的支持一定要非常谨慎。一旦相关投资失败,最终的苦果需要由所有人来承担。

但如果后期证明相关车企的确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GDP和税收贡献,以及大量就业机会,那政府就可以给予政策范围内的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从长远来看,取消管控造车资质是大概率事件。但这中间如果步伐迈得太快,且没有对地方政府进行很好地约束,全国各地就有可能纷纷新建工厂,这是政策制定者在放松资质审核尺度方面,暂时没有太大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要对地方政府以及国有银行进行很好地约束,政府设置合理的边界上下限,汽车生产资质就和证券市场的注册制一样,很快到来。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AUTOMATRIX,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11月5日,工信部公布第313批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生产许可企业,其中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亮相。国能汽车于2017年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8年11月,国能汽车获得工信部批复,成为国家发改委和MIIT;双重资格。汽车制造企业。▲国能汽车93公开资料显示,国能汽车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能电动车瑞典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首款车型国能汽车93基于萨博的平台,已经预售。补贴后预售价格16.98万元。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15家企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中,北汽新能源、杜云汽车、江铃汽车、郅都汽车、长江汽车、未来汽车、何忠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均获得资质,国能新能源成为第10家获得资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