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新能源抄底(张坤退出茅台前十大)

一、重磅会议:

1、纠偏“运动式”减碳。钢铁煤炭等产能或将回升,对碳中和概念会有情绪冲击;

3、加大对新能源车的支持,预计相关政策会加快落地,如以奖代补等,但是现在大家对7、8月份的新能源 汽车 效率看得比较保守,环比可能没什么变化,真正拉开环比变化的是在金九银十,所以,8月初一方面是等待7月份的销售数据,如果7月份没有特别亮眼,8月份估计也是震荡,等待金9银10的行情。所以,政治局的讲话都对行业提振比较小,核心标的高开低走,会考虑适度降低锂电的仓位,等待7月份销售数据明朗。

二、张坤退出茅台前十大、医药女神重仓新能源:

1、虽然周末中信给了一个比较中庸的车略,一边配 科技 成长,一边抄底消费蓝筹。但目前下半年各路基金都回争夺年底排名大赛,我不认为成长和价值两种风格可以共存。特别是在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的情况下,面对整个市场的高估值,机构可能还是会更倾向于成长,特别是有业绩释放的赛道,要排序,估计还是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军工。

2、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节奏如何把握,目前短期的热度很高,估值不便宜,挑选标的的难度比较高,特别是标的是否有增量利好?能有持续释放业绩的能力?这关系到我们买的标的,会不会买到短期顶部。

三、光刻胶的争论:

中芯的专家说的是实话,方正半导体首席也确实有些年轻气盛。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短空长多。这么说19年的那轮芯片抱团,绝大部分标的的业绩释放是达不到预期的,除了韦尔股份跟卓胜微。

而这一轮半导体板块行情,直接跳过了上游的设计、中游的制造、和下游的封测。前面富满电子、明微电子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股票涨,那是因为产品涨价缺芯的问题。但是后面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涨,就不是单单的半导体周期扩产可以解释的了。

如果真是炒半导体扩产,中游晶圆厂这么大的资本开支,华虹半导体,跟中芯国际为什么不涨?下游封测厂商,长电 科技 、华天 科技 为什么不涨?还有如果单是炒 汽车 电子、AIOT,设计的韦尔股份、卓胜微为什么不涨,单市占率较小的斯达半导确猛涨?

我觉得这炒的是渗透率提升,和国产替代的逻辑,也就是说,从6月底中报预告炒完之后,半导体板块炒的就不是业绩,而是一个渗透率提升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周末被业内专家戳破。

市场会给什么样的反应?市场为什么要在下半年给半导体高估值?而且是国产化率越薄弱的环节,涨得越凶?我觉得这些问题,还想不是很明白,还需要再观察一下。

四、上能股份停牌:

对光伏逆变器环节会有短期情绪的影响,今天好几个人问我可不可以抄底阳光电源,从短线来看,这个细分领域可能有过热的风险。目前整个光伏领域,我还是觉得配硅料端龙头比较稳一些。一方面硅料端市场担心下半年和明年价格会下跌,所以一直给了折价,整个光伏领域,给情绪折价的领域不多,毕竟连不赚钱的组件,股价都创了新高。而且硅料端的产能被锁定,起码目前看到23年都不会出现硅料没人要的情况,在23年前都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供应最为短缺的方向,而且境外需求并没有因为硅料价格上涨,而出现装机量的大幅下滑。

而且下半年和明年都有碳中和的装机量指标,因此隆基、通威、大全这个位置拿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出现产业链利空,比如组件端半年报不及预期,下游装机量不及预期等情况,应该是越跌越买。因为国外装机没有受到价格的明显影响,而国内的这个装机量它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延后了。

五、灭活疫苗半年后,防疫能力下降:

灭活疫苗接种半年后,抗体水平明显下降,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加强针或成优选;2、沃森生物拥有国内研发进度最快的自研mRNA新冠疫苗,复星医药则是代理辉瑞的mRNA疫苗(大陆暂未上市)。进度上看,沃森还在做三期实验,还没出数据。复星是一直说在审批,还没通过。

六、盐湖股份复牌:

国内无锡交易所锂盐价格持续上涨、海外锂矿最新拍卖价格达到1250美元/吨,现在卖方都有人在喊锂板块的最大风险是踏空,盐湖股份8月10日复牌,上周五A股锂矿板块大涨,周末又有政治局对新能源车行业的利好提振。

市场情绪这么高涨,如果周一强转弱,会考虑减仓。

综合来看,在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出于排名的压力,机构资金会加大对 科技 成长股的抱团,毕竟连葛兰2季度都重仓新能源、张坤都退出茅台前十大,但同时板块短期热度较高,交易比较拥挤浮筹多,需要借助指数的震荡,优先有增量利好预期的标的。

4月10日,乘联会公布了最新一期的零售信息。3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总零售量为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

光从数据上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但考虑到对比对象是尚处于疫情期的去年3月份,以及深度疲软的2月市场,这个成绩可以说非常差劲。尤其叠加考虑3月份国内祭出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价格战,这个成绩单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虽然疫情结束了,但经济活力似乎仍然没能回到疫情前。

当前的汽车市场有哪些特点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自主品牌崛起,盈利成关键点

3月份,自主品牌的零售量为77万辆,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9%。截至3月底,自主品牌累计份额已经达到了50%,真正占据了半壁江山。作为比较,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量同比下降了9%。

看一下具体的排名,如果只算国内的零售量,有三家自主品牌车企进入销量前五,分别是比亚迪、长安和吉利。如果算上出口量的话,最近几年出口大火的奇瑞,批发销量也达到了11.6万辆,同样是一线水准。

考虑到长城也在快速回暖,以枭龙MAX为代表的一批高性价比车型即将上市,自主品牌逐渐占据主流已经势不可挡。

这个成绩很大部分来自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比亚迪的纯电和DM-i混动并驾齐驱,吉利的极氪+几何联合发力,长安的深蓝系列持续走高,都抢占了不少的市场,“弯道超车”初具成效。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依然不足。根据各大车企公布的2022年财报,去年长城和比亚迪的毛利率都在16%左右,吉利则是14%。而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毛利率都在10%左右。作为对比特斯拉2022年的毛利率则达到了26%,远超国内车企。

尤其考虑到现阶段国内车企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当高,新势力们的研发费用普遍能占到20%左右。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中,除了比亚迪,其他几乎没有盈利的。而吉利和长城的盈利,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本身燃油板块的强势。

借着新能源的东风,自主品牌确实崛起了,某种程度算是实现了“弯道超车”。以前连15万级别都打不进来,如今也卖到了30万、40万元。

这肯定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对于市场的抢占,很大部分依然是建立在价格基础上。混动与燃油车同价,纯电与燃油车同价,背后基本是车企整个供应链在咬牙坚持。

希望这波深度内卷后,迎来的是市场爆发,是真正对市场的抢占。

(2)价格战非出路,价值战或更重要

3月份,由湖北掀起的价格战席卷了全国。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刚刚过去的3月份贡献了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

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不旺,大家的钱袋子依然捂得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价格混乱反而带来了观望气氛加重,毕竟在如此沉重的市场压力下,说不准哪家车企会突然“崩溃”。

12万的B级车确实香,甚至以往诟病的“老气”,都瞬间变成了“大气稳重”。但大家也知道,这样的价格是不可持续的。而且降价这东西,从来都是没有下限的,今天优惠3万,明天就可能优惠6万,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抄底”。而且一味地打价格战,最终还说不定谁会先死。

因此从3月份开始,逐渐浮现了一些“反卷先锋”。比较典型的就是小鹏P7i,作为P7的改款车型,它的起售价足足提升了4万元,却依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全新P7i给人的价值感受增强了太多。

新车的外观、内饰、配置都有了不错的提升,并且标配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这对于年轻人的诱惑力还是非常强的。

即将在上海车展亮相的比亚迪海鸥,也是走的这条路线。作为一款A0级小车,它并没有将价格作为唯一卖点。主打的依然是e平台3.0和刀片电池,以及同级唯一的热泵空调。从目前的热度来看,大概率是爆款预定。

只要能给消费者更好的价值体验,其实大家还是愿意接受一定的溢价的,当然前提是车企用心去做。

(3)想稳消费,买车抵个税?

2023年的开头几个月,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均超过了30%。甚至要不是3月份那场歇斯底里的价格战,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要更高一些。

但我们也能看到,新车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出色,甚至稳定性越来越差,这其中可能需要更好的政策引导。

去年下半年,国内出现了放宽汽车限购、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取消二手车限迁以及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那一波刺激之后,至今仍然没有规模性的刺激政策出现,没有合理的引导衔接,自然很难有稳定的增长。

另外就是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高速增长,取消相关的路权特权政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绿牌也许是时候走入历史了,统一转为蓝牌,实行相同的路权政策,对于稳定市场可能会更有好处。

另外还有节能车的问题,长期以来PHEV享受与纯电车型相同的待遇,HEV则与油车享受相同的待遇,这同样是不科学的。

对于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来说,HEV属于“轻装上阵”,不仅节油效果更好,后期费用也更低。但因为这类车型没有优惠政策,在销量上远不及可以享受绿牌的PHEV,这同样是一种资源浪费,也许是时候平衡一下了。

另外还有税率的问题,由于早期汽车属于“奢侈品”,因此对买车用车国家都给予了非常重的税赋。包括非常高昂的购置税、车船税,以及加入到汽油里的各种税。这在当时有不错的积极意义,但时过境迁,如今普通人购车越来越多,这些税赋成为了普通家庭不小的负担,也让很多人“望车却步”。

既然要刺激消费,也许可以考虑降低购车的税赋。或者增加一些个税减免的政策,因为买车本身也是促进消费,而且一旦消费者购车,后续的消费也能持续拉动经济发展。比如购车可以抵消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如同供房或者租房一样,一定可以促进汽车消费。

(4)功夫拍案

3月份的价格战,似乎打了个寂寞。不想买车的依然在观望,买车的也在谨慎下手。体现在市场上,就是新世纪以来最疲软的3月份。

可喜的是自主品牌持续增长,终于在合资品牌的封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唯一的遗憾是利润依然不够高,与那些国际品牌没得比。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我们的政策似乎更需要调整。给予一个好的政策引导,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地购车,也许是刺激消费的更好方法。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功夫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