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我国的 汽车 数量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的 汽车 保有量达 2.97亿辆 ,在全国约4亿的机动车保有量中,占比达76%,可以说规模非常惊人。
同时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 汽车 保有量超100万的城市已高达 76 个,同比2020年同期增多了7个城市,另外这76个城市中,有34个城市的 汽车 保有量超200万,有18个城市的保有量超300万,可以说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 汽车 行业的火热。
另外 汽车 行业的火热从各大 汽车 企业的业绩数据上也可见一斑,以长安 汽车 为例,据其三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长安 汽车 实现营收达 791.99亿 元,同比增长了41.83%,其净利润则达29.92亿元,规模相当大。
而这火热的市场自然吸引了不少资本和企业的注意,甚至有不少企业开始了 跨界造车 ,像小米、苹果等均在其中,但如果说这几个企业选择跨界造车还可以让人接受,那有一个企业选择跨界造车就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了,这个企业就是格力集团。
业绩差强人意
作为我国电器“三巨头”之一,一直以来格力集团都以其空调产品为主打,更是曾获得过“空调之王”的称呼,但是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如今的格力电器已经在自己最擅长的空调领域里被超越了。
据格力集团的三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格力电器实现营收达 1381.35亿 元,同比增长了9.73%,净利润则实现了 156.45亿 元,同比增长了14.21%,看起来算是相当不错的数据,但是相比美的集团,格力集团就难免有些差强人意。
据美的集团的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美的集团实现营收达 2629.43亿 元,同比增长了20.57%,同时其净利润实现了 234.55亿 元,同比增长了6.53%,可以说无论是业绩规模还是增速,都完全压了格力一头,尤其是在空调领域,美的集团的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34.8%,线下份额则达35.8%,完全保持领先地位。
初期表现不佳
主要领域的失利不仅让格力集团的市值不断下降,也让格力和它的“掌舵者”董明珠饱受质疑,尤其是在董明珠斥资 130余亿 试图收购银隆新能源,准备布局新能源 汽车 领域后,相关质疑就变得更多了起来。
虽然第一次收购因为被股东否决导致收购失败,但是很快董明珠又联合商界几位“ 大佬 ”再次对银隆新能源发起收购,那么这家新能源 汽车 企业到底是何方神圣,会引得董明珠执意收购呢?
其实与大多数新能源 汽车 企业不同,银隆新能源并不是一个生产新能源轿车的企业,而是主攻电动客车领域,相比其他新能源领域,电动客车的竞争对手不算对,这也让银隆新能源一开始的发展顺风顺水,但是很快因为 过度扩张 加上 业绩 表现逐渐 糟糕 ,银隆新能源的债务问题逐渐加剧,甚至连IPO都失败了,这也让很多人认为这是董明珠的又一次失败。
她“赌”对了
但是强势的董明珠并没有认输,反而选择加大投资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格力集团以18.28亿元的价格竞购了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加上董明珠之前持有的17.46%,格力集团总计持有银隆新能源 30.47% 的股权,将其变为自己的控股子公司。
同时在2021年11月份,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说这代表着格力集团正式进入了造车领域,那么为什么董明珠和格力集团要花大力气收购一个表现不是很优秀的新能源企业呢?是决策失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格力之所以会选择收购银隆新能源,主要是因为其“光储空”技术可以有效帮助银隆新能源进行 技术升级 ,实际上在格力的帮助下,银隆新能源在2021年上半年已经展现了相当优秀的市场潜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银隆新能源实现客车销量达 251辆 ,同比增长了 280.3% ,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8.01%,在全国新能源客车企业中排名第三位,可以说如此惊人的业绩增速证明了银隆新能源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作为一家新能源客车企业,在获得了格力 技术 的支持后,已经改名为格力钛新能源的银隆新能源无疑有着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不知道在如今空调领域已经被美的超越的情况下,格力能否凭新能源造车实现对美的集团的“弯道超车”呢?我们拭目以待。
在企业界,经常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两个企业的当家人进行“对赌”。例如像2012年马云与王健林打赌,两人的“世纪赌约”其实是在赌未来10年中国商业形式究竟是网络商务还是实体经济为主导。当然,这一切都以两者“开玩笑”的方式进行了化解,也没有了后续。
2013年,又出现了雷军与董明珠的“对赌”,雷军说小米要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销售额超过格力电器就算赢。要知道当时2013年的小米营收200多亿,格力的营业额为1200多亿,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当时雷军说双方约定输的人给1块钱,而董明珠直接将价码抬高到10个亿,从而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后来的结果是:小米未能够在5年的时间内超越格力,但是仅在过去一年后期营销额超越了格力。当然,对于“对赌”也没有下文,雷军更是倡导小米所有人学习格力集团。不知道是因为惺惺相惜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是企业家都有造车梦,上次对决主要是针对双方的营业额,而此次两人在新能源 汽车 方面相遇,完全可以再来一场“世纪之约”。
对于雷军来说,随着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也代表了小米 汽车 正式进入新能源 汽车 行业。按照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车开始,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设想、创立、进入、成立等关键步骤。虽然只是一家手机制造商,但是在新能源 汽车 某些领域还是有着长处,再加上雷军本人也是一个 科技 控,很多人也看好小米的造车之路。
不同于雷军的 科技 公司,董明珠不管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投资、市场等都比雷军要早。早在2016年董明珠力主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银隆,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100亿元,全部用于银隆新能源的建设投资项目。由于配套融资的提案遭到股东大会否决,收购最终夭折。
要知道银隆新能源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力主研发和制造钛酸锂核心材料、 汽车 电池、电极电控、充电设备纯电动整车研发和生产资质的综合性集团。而在2008年的时候现在很多车企都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说眼光还是比较长远的。如果不是因为集团的管理出现问题,现在能够驰骋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并不是比亚迪,更不是特斯拉,而是银隆。
当新能源 汽车 开始发展的时候,董明珠敏锐地嗅觉到新能源 汽车 未来的发展预期。于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想要获得银隆的控制权,从而除了在电器方面以外有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因为格力当时很多股东短浅的眼光而反对收购银隆,没有完成对银隆的“夹击”。使得银隆还是照常亏损,而董明珠个人通过不断地买买买而获得银隆17.46%的股权。
当新能源 汽车 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或许格力的部分股东看到了希望。从而在上个月月底的时候通过参与司法金牌公开竞拍的方式获得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的股权,外加上董明珠个人的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了格力公司行使。这时,格力才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银隆的绝对控制。
此次银隆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不知道是银隆的“福分”,还是格力的“悲哀”。
如果当初格力的股东都赞成董明珠收购银隆,那么在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进入新能源 汽车 市场,那么对应的现在很多车企可能都望其项背。毕竟一家专业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去除掉管理上的弊端,让其重新走上正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奇瑞 汽车 重新梳理了管理层人员以后走上正轨一样,只是时间问题。
而银隆也算是找到了“亲人”,有格力这个大树靠着,自然很多方面就不成问题。重塑曾经的辉煌或者延续自己的实力体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不知道此时此刻哪些曾经反对董明珠收购银隆的股东作何感想,毕竟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而且错过了可能会错过很多事情,并不是经济效益。
这样一来,银隆完全可以按照格力的设想正式进军新能源 汽车 领域。而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当雷军的小米 汽车 正式注册落地的时候,董明珠也实现了对银隆的全面控制,下一步绝对100%的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
虽然银隆一直受管理方面的困扰而名不见经传,但是旗下的“生产链”却保存得还算完整,只需要资金、管理、保障等到位后,从打下的基础来看也是很有成效的。其实早在之前银隆作为进军新能源 汽车 的“开始”,已经量产过一款名叫艾菲的纯电mpv,售价为43万元,而且不打折。
一方面,说明银隆对于自身的产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另一方面,董明珠有了对银隆的控股以后也开启了新的战场。又一次与雷军相遇,看客们希望再来一场“对赌”,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挑战,或许真的很好看。